周文王是怎么死的?周文王怎么被囚禁的

2023-02-28 23:57:11 346 0
奇闻异事录
【最新考古发现周武王之父周文王姬昌是死于斩杀,而非寿终正寝?】

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年―约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 周朝奠基者, 周太王之孙, 季历之子, 周武王之父。原为商朝的诸侯,封西伯。能敬老慈少,礼贤下士,是历史上著名的贤君,在政治上,周文王所奠定的 西周政体是为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集权之先声;而《周易》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则有着深刻影响与巨大改变,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

关于他的死有多种说法。最被熟知的是他活到97岁,长寿而逝。

周文王是怎么死的?周文王怎么被囚禁的

然而最新考古显示,周武王父亲周文王姬昌的结局并不像《封神榜》写的那样,姬昌长子伯邑考向纣王和苏妲己敬献三件宝物后,自己被妲己设计陷害,死于朝歌,最后商纣王放姬昌回到周地,周文王五十年(约前1056年),姬昌驾崩,享寿九十七岁,葬于毕原(今陕西岐山县凤凰山南麓)。

对于中国人来说,周朝是一个距今十分遥远的朝代,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也被后世称为史前文明,关于周文王的事迹,很多人是来源于民间《封神榜》等神话类小说,也来源于《史记》等正史,但司马迁时代距离周文王时代超过1000年,孔子的《春秋》也有600年的时间距离,远古的历史很多都是依靠一代一代口耳相传,因此历史上真实的周文王是什么情况,后世难以判断。上世纪90年代我国组织了多学科的学者与专家,进行了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对夏商周各个王朝纪年进行了推算与论证,但因整个过程缺乏足够的夏商周时期出土文字记载,其成果也备受社会各界争议。

然而最近的考古发现,一片出土于周原的甲骨文显示,历史上的姬昌不但没有回到封地,而且死在商朝都邑,并且是被商王砍杀用于祭祀,其死状惨烈。

根据周原出土甲骨(H11:82和H11:84):册周方伯。册:即砍杀、删砍牺牲以祭神。解读应该是商纣王帝辛杀死周方伯姬昌,把姬昌做成牺牲祭祀了商王的先祖。

文王死后,其子武王伐纣,除了是要推翻商纣王不得民心的暴政外,应该与其父其兄被商王杀害有着直接关系,毕竟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也许这样的逻辑才更为合理。

一、虎毒不食子,可是周文王为何会吃下自己的儿子?

优质答案1:

周文王食子的故事只是出自《封神演义》,并非真实历史。

演义版的“文王食子”

《封神演义》中,周文王姬昌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城,他的大儿子伯邑考救父心切,准备了三件宝物前来赎人,这三件宝物中其中一件就是一只非常有趣的白猿。这只白猿能歌善舞,而且还会分辨妖怪,正是因这白猿的这一特殊技能给伯邑考引来杀身之祸。

一次偶然的机会,白猿发现妲己是个妖精,便引起杀意。妲己害怕自己的身份被识破,便在纣王面前诬陷伯邑考,说伯邑考要调戏她。果然引起纣王大怒,便下令将伯邑考杀死,并把他的肉剁成肉饼端给姬昌吃。因为妲己向纣王建议说圣人是不吃自己儿子的肉,如果姬昌吃了说明不是圣人,如果不吃,就连姬昌也一起除掉。

然而姬昌早就算出伯邑考遇害,也知道眼前的肉饼是自己儿子的肉,但他更知道这是妲己的计谋,如果自己不吃将会引来杀身之祸。因此姬昌强忍悲痛吃下儿子的肉,商纣王也相信他只是普通的凡人,放他回西岐。

历史中的伯邑考

“文王食子”只是文学杜撰,并非真实历史。在历史资料上记载的伯邑考并没有被剁成肉饼,也没有像《封神演义》描述的那么优秀。

据《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伯邑考其实并不优秀,反而是太子发和周公旦一直在辅助文王,当初立太子的时候,文王就是认为伯邑考能力不如姬发,所以才舍弃他。周文王驾崩,周武王登位的时候,伯邑考已经去世了,具体怎么死的,司马迁就没有交待了。

《封神演义》属于神话小说,所以里面的事情自然不可能用常理去解释。

优质答案2:

虎毒尚不食子,姬昌为何吃了伯邑考做的肉饼?

小刘侃封神

纣王杀了姜皇后,担心四大诸侯尤其是东伯侯姜桓楚造反,便把四大诸侯都诓骗到朝歌杀死!

在这场权利的角逐中,由于朝歌七王都替姬昌求情,纣王无奈赦免他归国。

但纣王却又不甘心,于是,费仲尤浑急纣王之所急,立马去试探姬昌一番。

本来姬昌不乱说话,就能平安归国了。

可他酒后乱说话,又炫耀了他的伏羲八卦,说纣王死于自焚,费仲尤浑会冰冻而死。

这下就捅了马蜂窝,纣王震怒,本来要杀了姬昌,可朝中大臣又拼死维护,纣王只好先把姬昌囚禁在羑里城。

七年之后,姬昌还未归国,伯邑考便带了西岐三宝到朝歌替父赎罪!

要说这人长的帅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事就是到哪里去都很受欢迎,坏事就是到哪都会被人惦记上。

这不,到了朝歌,帅气的伯邑考就被妲己惦记上了,但他没有遵从妲己,后来便被妲己诬陷,直到最后被剁成肉酱做成肉饼给姬昌食用!

当伯邑考被剁成肉酱的时候,姬昌正在抚琴,听闻琴中杀气弥漫。

他立马卜了一卦,结果便得知伯邑考被杀死了,还做成肉饼要拿来给他食用!

原文描述,姬伯不觉流泪曰:“我儿不听父言,遭此碎身之祸。今日如不食子肉,难逃杀身之殃;如食子肉,其心何忍!使我心如刀绞,不敢悲啼,如泄此机,我身亦自难保。”

此刻姬昌身边并没有旁人,他自言自语说的明白,吃了伯邑考的肉就是为了活命!

虎毒尚且不食子,姬昌难道就这么贪生怕死吗?

当然,隐藏的表面现象姬昌就是为了活命,但他不敢把更深层次所隐藏的给表达出来。

谁都知道姬昌能掐会算,他必然也早就算到凤鸣岐山周室当兴。

可是周室当兴该怎么兴呢?

小刘很小的时候听过一则笑话,说的是有人问一个算命的,你算得这么准,你怎么不给自己算一卦呢?而这算命的则说道,我算了,我就是给人算命的命!

当然,这只是一则笑话,只是很隐晦的说算命的不能给自己算命!

但姬昌所拥有的伏羲八卦没这个弊端,他能给自己算命,还算到自己将来要寿终正寝!

既然姬昌算得这么准,那他就明白,周室当兴,会应到自己的身上,他可以不怕死,但他却不能死!否则,将来就没人去寻访姜子牙,西岐也就得不到阐教的支持!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而姬昌不敢死的另外一个原因,便是西岐此刻处于权利交接的真空状态。

伯邑考死了,不见得就是姬发即位,姬昌剩下的儿子都可能即位,反正已经没了嫡子。那么西岐不用商朝打就自乱了阵脚,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纵然姬发即位了,可是姬发并没有治国安邦的能力,因为以前是伯邑考在治理国家。

假如姬昌此刻作出了虎毒不食子的举动,那么他会被纣王杀死,而西岐最后的结局,便会像东南两路诸侯一样,被纣王镇压!

所以,为了整个西岐,整个姬家的将来,姬昌必须吃下伯邑考的肉!

小刘侃封神,请!

二、历史上周文王是怎么死的,是被商纣王杀的吗?

优质答案1:

历史是人写的,那周文王也是被写死的。至于被谁杀死的,那只是一个手段或方法

三、周文王为什么看见了崇侯虎的头颅被吓坏,不久之后就死了。他是被吓死的吗?

优质答案1:

《封神演义》第二十九回 斩侯虎文王托孤

文王自见斩了崇侯虎的首级,文王神魂不定,身心不安,郁郁不乐。一路上茶饭懒餐,睡卧不宁,合眼朦胧,又见侯虎立于面前,惊疑失神。那一日兵至西岐,众文武迎接文王入宫。彼时路上有疾,用医调治,服药不愈。

后来病势越来越严重了,不久便离开人世,亡年九十七岁。

从人的寿命角度来看,当时文王也是年事已高,况且身体有疾,不能太过于有思想负担。斩侯虎一事刚好成为他一个重大负担。这与他的死有一定的关系,但不一定是被吓死的。

优质答案2:

这是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一个情节,历史上没有这种事。

我本人估计周文王应该是被吓死的,本来周文王已经进入晚年了,再加上做噩梦,身体肯定受不了,所以周文王被吓死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优质答案3:

你觉得姬昌会被吓死吗?我觉得更像封神幕后黑手操作的,姬昌不死,没法伐纣。

你一定以为,第一个反商的人是苏护,因为封神演义的第二回,就是 冀州侯苏护反商,并且提下了有名的反诗:

君坏臣纲,有败五常,冀州苏护,永不朝商。

没错,表面上看,苏护是第一个反商的人,但这仅是第一个公开反商的人。大商朝看似平静的天下,早已经是暗潮汹涌。而苏护所做的一切,又何尝不在算计之中?

在谁的算计之中?撇开那些神仙不说,当然是在姬昌的算计之中,下面我们就来咬文嚼字,抽丝剥茧,一步步揭开反贼姬昌的真面目。

一、苏护反商的疑点

1. 苏护拒婚

在《解读封神之--女娲宫进香之谜》中我们可以看到,纣王当政的最初7年里,没有任何迹象可以表明纣王好色荒政的,而且万民也是安居乐业的。

这个时候大王提出要纳臣子之女为妃,臣子一般会有如下反应:

a. 高兴而同意,因为大王还算不错,可以盘上皇亲国戚了,这样选,皆大欢喜;

b. 不舍而同意,毕竟女儿要远离自己了,多少会舍不得,这样选,还是皆大欢喜;

c. 不舍而拒绝,这样选,就要找个合适的理由了,比如尚且年幼、已经许人之类的;

上面任何一种选择,都不会落得造反的罪名。而我们的苏护苏大人是怎么做的呢?

苏护听言,先是正色而奏曰:陛下后宫已经很多人了,就不要再受左右蛊惑,赶紧把进谗言的人斩了,以免落个好色的臭名。

纣王说你再考虑考虑的时候,苏护不觉厉声言曰:balabala...人君好色,必颠覆社稷;balabala...恐商家六百年基业,必自陛下紊乱之矣。

看到了吗,苏护选了一个一般臣子不会选的路:直斥君王,逼反自己。

2. 苏护真的很冲动吗

书中对苏护性格的描述是 性如烈火,刚方正直。从上面拒婚的事件看,确实很冲动,不怎么动脑子。然而从反商后发生的一系列事看,却完全不同:

a. 运筹帷幄,把崇侯虎打的十停止存一停;

b. 崇黑虎兵来时,苏护知道崇黑虎厉害,低头默默无语,半响...

c. 姬昌派人送“劝降书”,苏护看毕,半响不语,只是点头...

这哪里像一个冲动的人做的事?绝对的冷静,理智!

3. 苏护“反商”闹剧,最大的受益者

a. 受益者之一:纣王,得到了想要的美人;

b. 受益者之二:姬昌,博得了贤德美名;

c. 受益者之三:某些神仙,成功在商王庭植入了“蛊惑”的种子。

要说最大的受益者,对于b和c来说,a真的就不算什么了。

从上面对苏护的分析看,苏护不像是被纣王逼反的,要么是自己逼自己造反,要么是落入了某些人的圈套之中了。

二、早就投靠西周的崇黑虎

1. 崇黑虎出场时机

不早不晚,崇侯虎被打败了,还没败的彻底的时候,崇黑虎来了。这时如果任凭事态发展,要么请纣王再发兵,要么请姬昌出兵,无论哪种选择,灭掉苏护都是迟早的事。为什么现在出来?因为有人不想让苏护死。

2. 崇黑虎出场原因

书上原文:吾此来一则为长兄兵败,二则为苏护解围。

a. 为长兄兵败很容易理解,毕竟是亲兄弟嘛,但在第二十九回,崇黑虎帮助姜子牙诱杀了自己的亲哥哥,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说明这时的崇黑虎,冲着第二点来的可能性更大;

b. 为苏护解围,这里崇黑虎其实没出什么可以解围的点子,被郑伦擒住后,刚和苏护郑伦开始喝酒,还没喝完的散宜生就来了,这个“解围”其实是散宜生解的。准确说,是姬昌派散宜生来的。

3. 最终结果

送苏妲己入朝,苏护高高兴兴的送走了散宜生和崇黑虎。

崇黑虎到底来干嘛的?呼之欲出,他就是来穿针引线的,为谁?为姬昌和苏护。崇黑虎与苏护为一拜之交,最适合不过。而反商后的苏护慢慢清醒了过来,决定“寻那一路贤良诸侯,依附于彼,庶可进退,亦可以保全宗社...

崇黑虎一来,就指明要苏护搭话,奈何苏全忠不能理会;苏全忠被抓后,没有被处死,苏护应该知道了崇黑虎的来意,所以当崇黑虎被郑伦擒获之后,亲自为其松绑,然后一边喝酒一边商量归附西周的大事,刚好这时,散宜生来了。

三、幕后黑手姬昌

有了那么多铺垫,总算说道主角了。姬昌,一个真正的反贼,阴谋家。

1. 纣王下旨要灭掉造反的苏护,在场的有四伯侯,二贤相。其他人都没意见,唯独姬昌说:这事肯定有诈,天子一定听信谗言了,请两位丞相帮忙去问问吧。为什么这么做?一是要挑拨纣王的君臣关系(谁敢为造反者求情?);二是早已想拉拢苏护了,绝对的忤逆!

2. 姬昌不愿出兵,反而说天子听信了谗言,当场被崇侯虎驳斥:王命不能行于诸侯,乃取乱之道。被驳斥的无以反驳时,姬昌只得说:既如此,公可领兵前行,我兵随后便至;姬昌暂回西岐,领兵续进。结果是什么?崇侯虎快被打死了,姬昌派了个散宜生来捡便宜...

3. 散宜生来的真是时候,崇黑虎和苏护一接上头,他就出现了。姬昌其实派出了两条线,一明一暗:明线要告诉天下,劝说苏护不要反商;暗线要绝对保密,因为是劝说苏护反商的。后面纣王派苏护伐西岐时可以看出,苏护直接带上家儿老小去投奔西岐了。

写到这里,对姬昌应该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1. 一直标榜贤德,笼络诸侯,崇黑虎可能是第一个被笼络过来的诸侯;

2. 一直想办法瓦解商朝内部,想方设法的不遵王法;

不遵王法已经有直接证据了。笼络诸侯,除了上述的推论之外,有个间接证据:费仲尤浑发现,天下诸侯俱送礼物,独苏护并无礼单....也就是说,姬昌也送礼了,连费仲尤浑这种人,都在姬昌的笼络范围之内,还有什么好说的?

为什么一定要说姬昌是反贼呢? 除了上面说到姬昌在朝歌时表现出的不遵王命、笼络大臣等,我们再看看姬昌在朝歌被囚7年,返回西岐后做了些什么。

1. 为自己 吃了儿子伯邑考 而开拓

从剧情发展来看,姬昌被囚羑里,伯邑考遭妲己陷害。吃掉伯邑考,是姬昌唯一的选择,这也无可厚非。

但是姬昌回到西岐后,有大臣建议发兵朝歌,为伯邑考报仇,姬昌说了一番话:“...所以"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敢不亡",...伯邑考不遵父训,自恃骄拗,执忠孝之大节,不知从权,又失打点,不知时务进退,自己德薄才庸.....致遭此醢身之祸。”

这段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为自己吃掉儿子在开拓。

2. 修建灵台

修灵台,按照姬昌的说法,是为了“应灾祥之照”。散宜生的解释是为西土之民应灾祥而设。

灵台真正的作用已经在旁白里说明了:灵台从此立王基,验照灾祥扶帝王!

3. 聘子牙

聘子牙其实没什么,问题是,姬昌把姜子牙比作风后、伊尹。

风后:风后是黄帝的第一任宰相,协助皇帝灭了蚩尤;

伊尹:商初的著名丞相,辅助商汤灭了夏朝。

姬昌把姜子牙比作风后、伊尹,目的昭然若揭:需要姜子牙辅助,灭掉那个谁...

4. 兵伐崇侯虎

这里要强调的是,姬昌在找到合适的理由之后,才同意兵伐崇侯虎:先救民于水火,倘天子改恶从善,而效法尧、舜之主,大王此功,万年不朽矣。

5.托孤

杀了崇侯虎后,临死之前托孤。

姬昌对姜子牙说:倘吾死之后,纵君恶贯盈,切不可听诸侯之唆,以臣伐君。丞相若违背孤言,冥中不好相见。

姜子牙的回答是:...大王切莫以臣为虑,当宜保重龙体...

看起来姬昌好像是说,不要去伐纣王,但和姜子牙的回答怎么都对不上。是不是更像这个意思:姜子牙你要好好辅佐我儿子,千万不能取而代之!姜子牙回答说,主上你就放心吧,不要担心微臣...

另外,西岐民风路不拾遗,真的是因为姬昌是有德的圣人吗?

姜子牙的徒弟武吉打死了人,姬昌画地为牢,囚禁了武吉,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惟西岐因文王先天数,祸福无差,因此人民不敢逃匿,所以画地为狱,民亦不敢逃去。但凡人走了,文王演先天数,算出拿来,加倍问罪。

呵呵~

话分两头说,为了造反,姬昌一定要收买人心,要收买人心,就必须造福老百姓。从这个层面来说,耍些手段,弄些心机,都无所谓,老百姓过的好就行了。

也就是说,是不是反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反的是谁,反的是什么!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4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