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世称什么?孟浩然世称什么代诗人

2023-03-02 10:16:08 639 0
生活百科
【 】地名、官职和行第,古时候都能用来称呼人

作者:谭汝为

古时候用来代指个人姓名的,有地名指称、官爵指称和行第指称等形式。

孟浩然世称什么?孟浩然世称什么代诗人

地名指称

地名指称包括郡望、出生地、居住地、任职地等。如唐代文学家韩愈,为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常以“昌黎”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唐代柳宗元,人称“柳河东”。昌黎、河东(位于今山西西南部)等地,均表示家族“郡望”。所谓“郡望”,“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其世居某郡,为当地人所仰望,以“郡望”别于其他同姓族人。

古代也以籍贯或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地望”)。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人称“孟襄阳”;唐代张九龄是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人称“张曲江”;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和明代戏曲家汤显祖都是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故分别被称为“王临川”“汤临川”;清末康有为是南海(今广东佛山)人,人称“康南海”等。另外,人们称李鸿章为“李合肥”、翁同龢为“翁常熟”、梁启超为“梁新会”等,均为以籍贯相称。

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西汉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东汉末年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晋代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唐代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唐代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唐代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唐代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唐代贾岛曾任长江主簿,世称“贾长江”等。

官爵指称

官爵指称包括官名、封号等,属于尊称。他人或后人使用这类称呼,是为了表示尊崇和敬仰,被称呼者本人不可使用。

用官名相称,多用简称或加以缩减。如西汉贾谊又称“贾太傅”;东汉马援曾任伏波将军,世称“马伏波”;东汉班固曾任兰台史令,因称“班兰台”;东汉蔡邕曾任左中郎将,因称“蔡中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用封号相称的,例如汉代投笔从戎的班超曾被封为定远侯,世称“班定远”;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在晋代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唐代张说封燕国公,故称“张燕公”;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封鲁郡公,故称“颜鲁公”;宋代王安石曾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宋代司马光追封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

行第指称

所谓行第,就是某人在家族中排行的次序。唐人行第不是按一父所生兄弟长幼排序,而是按同一曾祖父的堂兄弟(或堂姐妹)出生先后而定。唐人诗文集常有以行第(排行)相互称呼的例子,如《别董大》《送元二使西安》《与元九书》《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问刘十九》之类。朋友之间,称李白为李十二,称杜甫为杜二,称高适为高三十五,称韩愈为韩十八,称柳宗元为柳八,称元稹为元九等,这是当时通行的习惯。宋代亦沿袭这种风习,如秦七(秦观)、欧九(欧阳修)、黄九(黄庭坚)等。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配图:明 文徵明《江南春图》纵31、1厘米 横24、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孟浩然一生简介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二:孟浩然世称什么与王维并称什么

他写出“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雨之喜却转为花落之惜,情感的跳动带来无尽趣味;

他写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不请自来的随意潇洒,朋友间无需客套的亲切跃然纸上;

他写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旷野豪江只我一人,羁旅愁苦只有孤月给予慰藉。

他是孟浩然,他是盛唐的山水诗人。

孟浩然,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孙。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山水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便隐居起来,从此以后便写出了大量的诗篇。孟浩然的诗歌多为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好友王维并称“王孟”。其诗虽不如王维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却落得个“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死。

贪食而死,留下无尽遗撼

公元740年,即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南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此时患有痈疽(一种皮肤和皮组织下化脓性炎症)。此时孟浩然病将痊愈,郎中嘱咐他千万不可吃鱼鲜,要忌口,否则会有生命的危险。

孟浩然与王昌龄是好友。既然是老友相聚,孟浩然自然会特别设宴款待,一时间,觥筹交错,两人相谈甚欢。宴席上有一道菜历来是襄阳人宴客时必备的美味佳肴——汉江中的查头鳊,味极肥美。浪情宴谑,忘乎所以的孟浩然见到鲜鱼,不禁食指大动,举箸就尝。

结果,王昌龄还没离开襄阳,孟浩然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时年五十二岁。一代诗人就死于自己的“贪嘴”,若非那一次“任性”,孟浩然会否留下更多绝美的篇章呢?

三:孟浩然世称什么又称之为什么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四:孟浩然世称什么唐代著名的什么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什么

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如李白、杜甫并称“李杜”,元稹、白居易并称“元白”,这个并称是一种很高的评价,如双峰并峙,相映生辉。

“李杜”并称,是因为他俩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二人的诗风迥异,李白清新飘逸,是浪漫主义诗风,杜甫沉郁顿挫,是现实主义的诗风。

“王孟”并称,主要是他们是盛唐时代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田园诗派并称的是边塞诗派。王维(701—761),少年即成名,17岁创作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老练成熟,脍炙人口。

王维21岁举进士,此后人生开挂,结识大唐公主,被名相张九龄赏识。他与弟王缙在朝廷任要职,兄弟宦游两都,即长安和洛阳,诸如驸马豪门权贵,都设宴欢迎,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可见王维名气之大。

王维是艺术全才,诗、书、画、音乐俱精。中年经历安史之乱,吃了苦头,性本好佛,晚年尤盛,隐居于蓝田别墅,自我陶醉了。

王维创作的五言绝句,可称之为神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田园山水诗,追攀陶渊明、谢灵运。

孟浩然(689—741)比王维大12岁,如果说隐居是一门学问,那孟浩然是王维的老大哥。17岁时,就隐居家乡襄阳鹿门山,作诗自适,太早了些。到了40岁,才游京师,考进士,没考上,回去了。

张九龄那时候镇守荆州,给了他个闲职,大概也就是拿点津贴车马费,和他诗酒唱和 ,有文人惺惺相惜,因声求气的意思。这么说吧,张九龄对王维、孟浩然都有知遇之恩。总的说,孟浩然骨骼清奇,一生基本布衣,也是难得。

孟浩然在王维家见过唐玄宗,可惜没抓住机会逢迎皇帝,反而惹皇帝不高兴,此后,老孟彻底将隐居进行到底了。李白曾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王维曾写《哭孟浩然》诗。

“王孟”并称,他们都爱写山水田园,诗风接近,生活方式也接近,都以隐居的方式和世界保持着距离,他们的诗歌创作,都学习陶渊明、谢灵运。

从人生境遇、诗歌成就上说,王维在前;从人格风貌上,孟浩然应在王维之上。

五:孟浩然世称什么什么派

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39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