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呆利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广东人把抢红包叫逗利是

广东人把红包叫“利是”,顾名思义是取事事顺利之意。利是(LaiSee),又称“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之意。在广东有过年 “派利是”,“ 逗利是” 的习惯。一般来说是已婚人士派“利是”,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前都可派发。所派对象除了未成年人,还有一些未婚人士,五六十岁未曾婚嫁的单身朋友,也会收到“利是”。新年开工第一天,很多中国公司开始形成派开工利是的风俗。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叫压岁钱,是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据传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裹。现在泛指包着钱的红纸包;用于喜庆时馈赠礼金。也指奖金、贿赂他人的钱。在中国粤语区红包被称为"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究竟哪一种写法才对?
三种写法都对。这三者的由来有个典故。
“利市”一词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
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十九世纪初有记载,源自广州十三行,广府人同外国人做生意,经常钱不离口,新春来了,商人们经常讲恭喜发财希望来年发达,久而久之老百姓之间亦流传开了。
利市后来又写作利是、利事,办喜事或者喜庆节日的喜钱。意思不再局限于商业上买卖所得的利润。由于“事”和“是”两个字其实都是相通的,所以很多人都把“利事”写成“利是”。
“恭喜发财,利是逗来”,很多人没留意到,但是也有细心网友发现这个“逗”字,只是个注音字,并非是正字,这个逗字的正字怎么写。有人认为应写作“就”。其实应该写作“受”。受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本义:接受;承受。受又解释为得到,又解作买入,收入。受通“授”。授予;交给 。
由此看来,逗利是就是接受别人派送的利是,所以,应写作“受”才对。因为逗和受谐音,“逗利是”是由“受利是”变音过来。(聂巨平)
二:下利是什么意思
伤寒论第32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本条是紧接31条,对葛根汤的应用做一个扩展。也就是说葛根汤可以治下利!当然,这个下利是太阳与阳明合病的下利!这个范围比较狭窄,并不是说各种下利都好使!
下利是什么?呵呵!就是拉稀哦!
也就是说,葛根汤可以治疗某些情况下的拉肚子!
本条涉及一个新的概念——合病。
合病就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受邪,同时发病,两经或三经症状都有,即两经合病或三经合病。
本条讲太阳与阳明合病,即太阳和阳明两经都受邪,同时发病。
也就是说本条方证中既有太阳病的主要症状,也有阳明病的主要症状!
太阳病的主要症状有怕冷发热脉浮等等。阳明病的主要症状有大热大渴多汗脉洪大等等。
但本条方证中不会有大汗,因为如果出现大汗,那么肯定不能用葛根汤,因为葛根汤发汗力度很大。没有汗出,所以这里的太阳病只能是太阳伤寒!
本条方证最初没有汗出,那么阳明病中的大汗也就表现不出来。如果阳明病的大汗出症状表现出来了,那么太阳表证肯定已经解决了!那么本方证就变成纯粹的阳明病了!
本方证演变为阳明病是很正常的!如果拖延不治,基本可以肯定变成阳明病。
关于下利即拉稀这个症状,太阳病可以有,正气趋表,内里空虚而下利!但这不是太阳病的必然症状!
阳明病也可以有这个症状,一般出现在阳明病初期,即阳明病外证阶段,不会出现在内证阶段。因为阳明病内证阶段以胃家实为主,大便干结便秘,不会拉稀的!不是还有热结旁流吗?呵呵!那个阶段都是阳明病后期了,不可能再有太阳病了!
太阳与阳明合病,肯定是发病初期。
但太阳与阳明合病,并非一定有下利的症状!
那么我们看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好像是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必然会有下利这个症状啊?!
这里看原文,好像可以这么理解!但我们要知道,伤寒论是本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古书,历经无数战乱,多次几近失传,好在天不绝我中医,侥幸有人保存下来,但失散缺漏在所难免。所以,这里也有可能出现错简或传抄错误哦!
所以,这句话我们应该这么理解: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
即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一定有下利;如果有下利,就应该用葛根汤主之了!
太阳与阳明合病,应该用什么方剂?
其实前面讲过。第27条,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就是太阳与阳明合病,只不过27条是太阳中风,同时兼有阳明之热,所以用桂枝汤与
三:趋利是什么意思
趋利避害(拼音:qūlìbìhài),汉语成语,意思是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出自汉·霍谞《奏记大将军梁商》。作主语、谓语、宾语等;用于处事。
1、只要把握得当,发挥比较优势,趋利避害,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争取一个有利的发展地位是可能的。
2、趋利避害、携手共进,是我们的共同任务。
3、由于趋利避害是生物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则,因此民众评价尤其需要传递有关价值关系的信息。
趋之若鹜,汉语成语,拼音是qūzhīruòwù,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
成语出处:《明史·萧如薰传》:“如薰亦能诗,士趋之若鹜,宾座常满。”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