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原高 146.4米,现为137米,底边各长230.35米,占地5.3公顷,用230余万块平均重约2.5吨的石块干砌而成。
公元前三千纪中叶,约公元前2631至前2498年。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吉萨(Giza),造了三座大金字塔,是由第四王朝的3位皇帝胡夫(Khufu)、哈弗拉(Khafra)和门卡乌拉(Menkaura)在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500年建造的。周围还有许多“玛斯塔巴”与小金字塔。
比较二者的工程量,应该相差无几,始皇陵虽然大,但由于主要还是土方,建筑,陶俑这些人力能够完成与胜任的,而金字塔是三个差不多大小的,而且是纯石制的,也都有附属建筑,这个难度要大的多,尤其是四千五百年前,无论东西方均未发现成熟的金属工具的前提下,难度可想而知,所以二者是具有可比性的,而且总工程量也相差无几。
而秦合六国,一统江湖,面积约为350万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人口两千万左右。而古埃及4500年前,国土总面积不会超过五十万平方公里,可耕地也不可能超过三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最多一百万到头了,也就是秦朝的二十分之一,竟然就完成了秦朝72万人,39年时间完成的任务。可能吗?
所以金字塔4500年之说,纯属加戏,如果是所谓的古代混凝土,又如何可能挺立4500年而不倒,对大金字塔的质疑,其实一直都有,但是主流官科从来都没有正面回应,现在所有的所谓古埃及人的建筑方法,均已被证伪或者证据不足,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态度只能说建筑年限不详,而不是清一色的胡夫四千五百年前,即便是胡夫,存在的依据也是经不起推敲。如果画几个壁画,刻几块石头就能确认一个古代君王,那岂不是盘古都可以当做信史,就看你要不要脸而已。
一:秦始皇造了什么东西
战国中后期,七雄之一的秦国已经有了统一天下的能力,等到了秦国君嬴政继位之后,嬴政发动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凭借着秦国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嬴政终于用了10年的时间建立起了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嬴政为了能够彰显自己的功绩,给自己给了一个皇帝的称号,又称为秦始皇。秦始皇在统一全国之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而这些工程建设的规模就算是在今天都是世界级的。
要说秦始皇,大家第一个想起来的肯定就是建造长城。现在中国所遗留的长城是明朝建造的长城,但是要说起长城,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当时在北方的国家为了防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在自己的北方边境修建起来了一道道的城墙。等到了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嬴政为了能够保证自己帝国的北方不被外族侵扰,于是决定把战国时期秦,赵,燕的长城连在一起,之后又向西面延长了很多。这一工程几乎耗费了秦国所有的国力,给天底下的民众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让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帝国担负起了非常严重的负荷,最终导致秦帝国走向灭亡。不过长城的修建却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第二项工程就是秦直道。秦帝国在建立之后,秦始皇要求天下车同轨,书同文,之后为了应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又在自己的国都咸阳修建了一天能够直接抵达长城脚下的通道,也可以认为是那个时代的高速公路。整个道路宽度有几十米,长达数百公里,可以同时让四辆战车并排行驶。如果匈奴人入侵边关,那么秦朝的军队就可以从咸阳出发,在两天之内抵达长城。整个道路都是用蒸过的黄土夯筑而成,植物根本就不能够生长。这条道路也为后来汉武帝北击匈奴提供了方便,直到现在,人们都能够看到这条道路。
第三个工程就是十二铜人。秦始皇在建立了秦帝国之后,他害怕六国的旧贵族谋反,于是他把天下的兵器都收集到了咸阳,然后命令工匠把这些兵器重新融化之后铸造成了12个巨大的青铜人像,然后摆放在了咸阳宫中。这12铜人也起着秦始皇彰显自己功绩的重要作用。但是后来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这十二铜人就消失不见了。
第四个工程就是灵渠。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直接就让自己的大将军带领着50万秦军进入百越地区作战。为了能够给这50万秦军提供补给,秦始皇下令修建了灵渠。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前,灵渠成为了南北沟通的主要水道,被誉为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第五个工程就是阿房宫。唐代的大诗人杜牧曾经写过一篇阿房宫赋,其中所描述的阿房宫非常的豪华奢侈。阿房宫修建在了骊山上面,占地面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其中的收藏品更是来自于天下。但是很可惜的是,根据历史的记载,项羽在进入咸阳之后就一把火把阿房宫给烧了,从此之后,阿房宫就只存在于诗歌之中。
第六个工程,也是秦始皇最得意的工程就是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一直都是中国考古界的一个难点,至今都没有能力开掘。但是仅仅从秦始皇给自己建造的兵马陪葬坑来看,秦始皇陵的规模应该是非常大的。在兵马俑被发现之前,人们都只认为秦始皇陵只是那么大的一个土包,但是当兵马俑坑在被发现之后,人们才知道什么叫做一代帝王的气魄。如今兵马俑坑已经发现了3个,规模是举世无双的。如果秦始皇连一个兵马陪葬坑都建造的如此宏伟,那么他自己的主墓室简直难以想象。
二:秦始皇造了什么渠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当时所以要兴建这一工程,除上面所说的自然条件因素外,另一个因素是政治军事的需要。战国时,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兼并战争十分剧烈。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这一年是秦王政元年。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纳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三:秦始皇造了什么宫殿
据史料记载,阿房宫是一个大型国家机构,并不是为秦始皇或某个人修建的。阿房宫的存在一直是谜一样,虽然有遗址留存,但是它的名字和秦始皇当初建造这个宫殿的目的一直引发很多人的好奇。那么,阿房宫是为谁建的呢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龙首原西侧开始建造的天下朝宫,意在建成后,成为秦朝的政治中心。建宫的目的和选址的根据,是由秦始皇确定原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可见秦始皇在建立了秦帝国之后,并没有立即迁移政治中心,依然在全力经营先王的宫殿。但随时间的推移,首都咸阳人口急剧增加,渭北地区因受两河(泾水和渭水)的限制有了人满为患的感觉,出自建立“帝在之都”的考虑,在九年之后这才有了重新建设朝宫的举动。
有说法称阿房宫是一个大型国家机构,并不是为秦始皇或某个人修建的。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在征战六国的时候,只要打败了一个国家,他就会派人将那个国家的宫殿画下来,最后回到了咸阳,他就会让工匠将图纸上的这些宫殿重新修建,一定要尽量复原。
据说后来在渭水北岸修建成了各具特色的“六国宫殿”如“冀阙”、“咸阳宫”、“甘泉宫”、“上林苑”等宫室有145处,宫殿有270座。
四:秦始皇造了什么钱
秦朝统一的货币名称为秦半两。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始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来统一全国的度量衡。今见秦朝权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颁布的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这种权量出土多,分布广,长城以外也有发现,可见统一度量衡是认真有效的。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嬴姓,秦氏或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5]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