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了唐朝开疆扩土的三朝重臣徐茂公,是怎么死的?
优质答案1:
小说中近似诸葛孔明的徐茂公,正是唐初名将李勣。
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此小说称其为徐茂公)。后来,唐高祖李渊赐姓李,所以他就成了李世勣。唐太宗李世民做了天子,为避李世民的名讳,去掉了“世”字,就叫李勣了。
李勣是唐代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他曾与李靖双剑合璧,讨灭东突厥;后又挂帅,灭薛延陀、高句丽,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最后,76岁时,李勣得以善终,身后受到历代推崇,与李靖并称为唐代最杰出的军事家,可谓人生大赢家。
然而,李勣一生曾多次陷入微妙、危险境地,最后能得以善终,成为人生赢家,并不容易。
险些死于内乱:血色“双十一”23岁时,李勣就差点死了。
当时,李勣(当时还叫徐世勣)还在瓦岗军中,追随翟让。
617年十一月十一日,李密邀请翟让赴宴。
作为翟让的心腹,李勣与单雄信护卫左右。
宴会中,李密利用翟让的信任,支开李勣、单雄信等人。
随即,李密假意拿出一张好弓让翟让观看,并趁翟让拉弓之机杀害了翟让。
接着,李密对翟让随从心腹展开了屠杀。
翟弘、翟摩侯、王儒信等人悉数被杀。
单雄信跪下磕头求饶,活了下来。
李勣见状不妙,试图突围逃走,却被守门的兵士直接砍伤了脖子(直接要抹脖子,这是必制其于死地呀),身受重伤,幸亏关键时刻王伯当喝止,李勣才活了下来。
当初,李密参与杨玄感起事,兵败后走投无路。正是李勣劝翟让收留了李密。后来,又是在翟让的信任、支持甚至无私让位下,李密才得以成为瓦岗军首领。
然而,正是这个李密,杀掉了翟让,又险些杀掉了李勣。
年纪轻轻的李勣,早早见识到了人心的险恶和权力斗争的残酷,并由此培养出了自己的处事之道。
回避权力斗争,得以受到格外重用自此之后,李勣对权力斗争的态度异常稳重。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曾找到李靖、李勣两位统兵将领,争取他们的支持。
李靖、李勣,全都“辞”,不作承诺。
其实,李靖、李勣,都是有充分理由站在李世民一边的。
当初,李靖要被问斩,临刑前,“高祖壮其言,太宗又固请”,才得以活了下来。
至于李勣,则曾与李世民并肩与王世充、刘黑闼血战,同生共死。而且,李勣所在的山东豪杰团体,是李世民的“基本盘”,投唐的瓦岗英雄多站在李世民阵营。
于私恩、私情,李靖、李勣都应该站在李世民一边。
二将“辞”,正是表现他们的坚定立场:作一个一心对外的将领,不参与内部的权力斗争!
这样的素养,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因此,李世民因此反而愈加敬重李靖、李勣了。
正因太宗的信任,李靖、李勣,才得以充分发挥其才干,为大唐建功立业。
而李世民与李勣,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佳话。
李勣暴病时,医生说需要胡须烧的灰来和药。李世民亲自剪去胡须为李勣作药。
受此奇恩,李勣深为感动,“顿首见血”。
然而,君臣之间再是含情脉脉,也回避不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定律:伴君如伴虎。
为了皇权,天子是不会被这些情感所羁绊的,是会该出手时就出手的。
很快,李勣遇到了一场生死考验。
生死考验:杀气腾腾的遗言李世民病重时,对李治说了一段杀气腾腾的话。
李勣才智有余,但你对他没有什么恩,恐怕不一定会服你!我现在外放他。如果他立刻出行,等我死后,你就把他召回来,重用他;如果他徘徊不行,“当杀之耳”!(《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三年四月条》)
这是李世民给李勣留下的一道生死之题。
李治是在长孙无忌等关陇贵族的支持下当上接班人的。
因此,贞观末年,为了平稳过度,非关陇的实权人物遭到清洗。
宰相刘洎被赐死,岑文本忧死,张亮被杀···
这种情况下,出将入相的山东人士李勣自然也成为重点猜忌对象。
对李勣,李世民采取了两手做法。
一方面,李世民极力”撮合“李勣与李治的关系。
李治一被立为太子,李世民旋即以李勣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
随即,李世民宴请李勣,肉麻地说:朕要把太子托付与人,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了!你当初不负李密,今天也必然不会负我!
该说的好话都说了,李世民遂留下”最后一手“:“若徘徊观望,当杀之”!
李勣深知太宗用意,没有纠结,“不至家而行”,听到诏书,连家都不回就直接上路了!
如此,李勣躲过一劫!
再躲生死题,得以善终对于出将入相的人来说,生死考验总是一个接着一个,稍不留神,就要完蛋。
李世民留给李治的辅政班子,主要是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
其中,长孙无忌、褚遂良,都栽在了武则天这道题上。
唐高宗想要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遂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等一众重臣商议。
长孙无忌、褚遂良的意见很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
李勣呢?
“称疾不至”,这样的事情,能躲就躲,不想掺和。
不料,在长孙无忌、褚遂良那里碰了钉子的唐高宗找上门去,询问意见。
硬躲躲不过,李勣遂“软躲”:这是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结果,武则天成为皇后,并渐渐掌权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都遭到报复。
长孙无忌被逼自缢,褚遂良被一贬再贬,凄凉死去。
唯有李勣,在高宗朝依然得到重用,以至善终。
临终嘱咐:不掺和权力斗争669年十二月,李勣去世。
临终前,李勣对其弟嘱咐: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等人辛辛苦苦光大门楣,然后,后代的“痴家儿”却把他们搞到破家!你帮我看着我家这些后人,如果也有这样的”痴家儿“,你直接打杀!
李勣所言的房玄龄、杜如晦的“痴家儿”,都是败在参与权力斗争这件事情上。
杜如晦的儿子杜荷,预李承乾,李承乾事败后被杀。
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与薛万彻、柴令武欲立高祖六子为帝,事泄被杀。
高季辅的儿子搞正业,也坐交通废太子被杀案,被发配流放。
掺和权力斗争,死亡率很高,必败全家。
因此,不掺和权力斗争,既是李勣一直以来的处事之道,也希望他的后人能作到。
痴家儿然而,李勣的孙子徐(李)敬业,还是犯事了。
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为帝后,徐敬业、骆宾王等人起兵反武,兵败遇害。
徐敬业到底是参与了政治斗争。然而,徐敬业是在李唐王朝面临严峻危机时起兵的,与一般的权力斗争并不一样。
不知九泉之下,李勣会如何看待“痴家儿”的举动了。
徐敬业起事后,武则天追夺了李勣的“李”姓、官爵,并掘墓砍棺,以示惩戒。
不过,4年后,武则天还是让李勣配享高宗太庙。
后来,唐中宗复位,恢复了李勣的官爵,并重新安葬。
此后,李勣在历代武庙都位列其中,受到后世敬拜。
为人友时,李勣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物。
好友单雄信被杀时,他割股啖雄信,”对之号动“,并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
为人将时,李勣也是得到将士尊敬的人物。
他”不贪功,爱贤才“,”战胜,必推功于下“,因此得到了将士的支持、信赖。
为人臣时,李勣懂得谦让。
他曾”抗表求解仆射“,以免遭人嫉恨。
对朋友有情有义,对手下推功以待,对官职谦虚退让,因此,李勣虽常年位高,但遭受的诽谤却很少。
而他回避权力斗争的态度,也使他避免受到干扰、牵连。
一心作人、作事,李勣因此得以在多变叵测的政局中坚如磐石,因此得以一展雄才,为大唐建功立业。
这样的人,值得景仰。
优质答案2: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75岁的李勣(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即问题里的所说的徐茂公)卧病不起,唐高宗李治为了照顾老臣,特别封李勣的弟弟、晋州刺史李弼为司卫正卿,让他能够在京城照看哥哥的病。
史载,李勣李弼特别友爱,家门以内,李勣又如同严父一样。自从李勣得病,皇帝李治和皇太子李弘送来药品,对于这些药品,李勣就拿来服用;而自己家里人请来医生、巫师,李勣都不许进门。李勣的子弟们不顾他的固执,坚决送药给他服用,李勣对他们说:
我只不过是山东的一个田夫,攀附明君,滥取富贵,位至三公,年近八十,这难道不是命吗?寿命的长短必定是有期限的,怎么能随便就医求活命呢?最终李勣还是拒不服药。
忽然有一天,李勣忽然对李弼说:
我的病好像稍微好些了,可设酒宴来娱乐一下。于是堂上女乐奏乐歌舞,檐下子孙罗拜,彼此尽欢。
但到酒宴结束之后,李勣却对李弼说:
我自量必死,欲与汝一别耳。恐汝悲哭,诳言似差,可未须啼泣,听我约束。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苦作得门户,亦望垂裕后昆,并遭痴儿破家荡尽。我有如许豚犬,将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伦、交游非类,急即打杀,然后奏知。又见人多埋金玉,亦不须尔。惟以布装露车,载我棺柩,棺中敛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见先帝。明器惟作马五六匹,下帐用幔布为顶,白纱为裙,其中著十个木人,示依古礼刍灵之义,此外一物不用。姬媪已下,有儿女而愿住自养者,听之;余并放出。事毕,汝即移入我堂,抚恤小弱。违我言者,同于戮尸。大意是说:我自己估量一定是要死的,想与你做一个诀别罢了。恐怕你悲伤哭泣,骗你说病好像好些了,你不要哭,听我嘱咐立规矩。我看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高宗时的宰相高冯)辛辛苦苦撑起家业立起门户,也希望留下家业财产泽及后辈子孙,结果都被愚蠢的儿子搞得家业荡尽(房玄龄儿子房遗爱娶唐太宗之女高阳公主,永徽三年被指谋反而被处死,高阳公主赐自尽,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被停止;杜如晦儿子杜荷娶唐太宗之女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贞观十七年卷入皇太子李承乾案被处死)。我有这些犬子,要托付给你,你可要加意防察,有操行不轨、交结邪恶的,立即打死,然后奏明朝廷。我又见人死后多埋藏黄金、宝玉,也不必这样。只用麻布覆盖的车,载我的棺椁灵柩,棺中装殓用平常穿的衣服,只加朝服一套,死后如果有知觉,希望穿上它(指朝服)拜见先帝(指唐太宗)。随葬的器物只做五六匹马,地宫里的帷帐用黑布做顶,四周围上白纱,帐里放十个木俑,表示按照古礼用草人草马殉葬的意思,此外一样东西也不用。姬妾以下,有子女愿意留下自己养育的听任自便,其余的全都放她们离开。丧事办完,你就搬进我家居住,抚恤幼弱的家属。违背我这些话的,就如同砍我的尸体。
说完后什么话也不再说了,李弼等含泪遵行他的遗言。
总章二年十二月初三(669年12月31日),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虚岁)。
唐高宗李治下令由朝廷为他举办丧事,辍朝七日,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为贞武,又赐给棺木,允许李勣陪葬于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杨日方摄同文正卿监护丧事。
到了下葬的那天,唐高宗李治到未央古城,亲自登楼为李勣送葬,望着李勣的灵车痛哭,并为他安置祭奠。太子李弘跟着李治给李勣送葬,显示悲痛到极点,左右的人都为之动容。李治命令百官送葬到旧城西北,所筑的坟都依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以此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现在还能看到,李勣的墓冢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这就是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
光宅元年(684),李勣之孙李敬业(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于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将其掘墓砍棺,取消赐姓李氏,恢复本姓徐氏。
(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
神龙元年(705),唐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恢复李勣的官爵,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
李勣临终前不肯服药,对照他本人的医学知识,显得特别意味深长。
史称李勣兼通医学,曾奉旨与许敬宗、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英公本草》),有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
《新修本草》是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它比纽伦堡政府于1542年颁布的《纽伦堡药典》(欧洲最早的药典)早833年。
《新修本草》内容丰富,取材精要,对世界医学领域中都起了很大作用。唐朝政府将其规定为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对中国药物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影响达300年之久。中国历代主要本草书籍如《蜀本草》、《开宝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贯穿着它的内容。此书后来也成为日本医学生的必修课本。并影响朝鲜等邻邦的医药发展。原书已佚,主要内容保存于后世诸家本草著作中。
除此之外,李勣还自撰《脉经》1卷,今已佚。
(李勣焚须)
李勣还留下一段佳话。有一次他姐姐病了,李勣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
你现在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勣回答道:
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这便是李勣焚须的故事,闪耀着孝悌人性的光辉。
(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李勣在后世的说部中变成了一个牛鼻子道士的形象)
李勣也许谈不上在专业上深明药性,但至少是一个医药领域合格的票友,亲人生病,他也悉心照料,到了自己患病,虽然可能明知不治,但拒不服药未免过于极端了。
李勣去世的前一年,仍以望八之年平定高句丽,献俘太庙,或许,他为唐朝征战了一辈子,辛劳了一辈子,也韬晦了一辈子,累了,所以采取了这一个类似安乐死的方式。
当然,这只是个人冒昧的一个猜测而已,并没有什么依据。
二、唐朝开国功臣徐茂公,为何最后落得死后被挖坟的下场?
优质答案1:
唐朝开国功臣徐茂公被挖坟,是因为受孙子徐敬业的连累,才被武则天挖了坟这徐茂公是大唐朝的开国功臣,在世时也是受大唐三代皇帝的器重,徐茂公可以说是在唐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徐茂公活着的时候是风光无限,徐茂公死后,唐朝皇帝李治,亲自参加了他的葬礼,可见对徐茂公的重视程度,这徐茂公死后十多年了,才被武则天挖坟掘墓,是因为自己的孙子徐敬业,这个孙子胆子太大了,竟然起兵造反,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当上了皇帝,这徐敬业心里不服武则天,在他心里其实是忠于李唐的,认为武则天就是个篡位之君,还是个女人当皇帝
这徐敬业就开始领兵造反,想推翻武则天的统治,辅助唐高宗的儿子李显继位,没想到徐敬业没打得过武则天,兵败如山倒,最后徐敬业被自己的手下杀了,武则天平定了徐敬业的叛乱,心里也是怨气难消
就下旨挖了徐茂公的坟,这徐茂公被挖坟,全是他自己孙子连累的徐茂公活着的时候,就说过他这孙子胆子太大,怕将来闯出大祸,武则天挖徐茂公的坟,不单是为了出心中的怨气,也是有政治目的,毕竟天下人都知道徐茂公是大唐的功臣,自己孙子叛乱,也不该牵连到他,可这武则天的手段就是高明,诛人还要诛心,认为徐茂公孙子犯错,徐茂公就不配在享有尊荣武则天挖徐茂公的坟,其实也是想打算抹黑徐茂公,她认为徐茂公坟里,肯定是会有贪污的大批金银珠宝,还有可能找到点徐茂公在世时,谋反的证据,可让武则天失望了,徐茂公是个清官,在他的墓里,只找到了一套官服,别的东西根本没有,这也是武则天执政时候的一个败笔
三、唐太宗李世民临终之前,为什么要把徐茂公流放到外地?
优质答案1:
中国历史就是帝王和权臣掰手腕的过程,皇上一方面委任权臣官职,以便驱使他们为自己效力。一方面又担心无法掌控他们,于是玩阴谋耍手腕,期间充满了“厚黑学”。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七月,唐太宗李世民在临死前,和儿子李治唱了一出双簧戏,爷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玩”了徐茂公一把。
李世民考虑自己不久于人世,主动选择了白脸,把红脸这个角色留给了儿子李治。
李世民在临终前,把开国元勋徐茂公流放到了外地,李世民为何要惩罚徐茂公呢?老徐犯了什么错误了?欲知详情还得从头说起。徐茂公是《隋唐演义》书中的人物,他所对应的原型是唐初名将徐世勣,字懋公。
徐世勣因功被李渊赐“李”姓,后避讳李世民中的“世”字,改名为李勣。
再后来他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失败被诛灭三族,武则天一怒之下把死去多年的徐世勣挫骨扬灰,并追夺其“李”姓,恢复“徐”姓,当然这都是在李世民和李治死后的事了。
真实历史上的徐世勣可不是牛鼻子老道。
史书记载徐家本是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东明县)的富豪,【家多僮仆,积粟万石】,徐家父子好善乐施却是事实。
徐世勣18岁时初投瓦岗山李密,后瓦岗军失败归顺了李唐,从此跟定了李渊。
徐世勣足智多谋勇猛善战,很快成了李渊的股肱之臣,李渊称其为“纯臣”。后被李渊加封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功封莱国公。
徐世勣在征讨各地乱军中,紧跟李渊的二皇子李世民,唯李二马首是瞻,在战争中和李世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并被李二赏识。
在玄武门之变时,徐支持李世民上位,并积极备战,秣马厉兵。政变成功后,成为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世民称帝后,他和大唐名将李靖一起开疆拓土,东挡西杀。尤其在灭突厥,灭高句丽战役中,“一人灭一国”,其功绩彪炳史册。
李世民对他厚待有加,封其为太常卿,太子太傅等官职,可谓权倾一时、风光无两。
徐世勣乃两朝元老,位高权重。
在李世民51岁时,突患“火疾”,烦躁怕热,御医对此束手无策,为了养病,在骊山山顶修了一座翠微宫,李世民在含风殿养病。
有一天,李世民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急忙召来儿子李治。他对儿子说:“我将不久于人世,你继位后,徐世勣功高盖世,你对他又没有什么恩惠,他对你没有感恩之心。”
李世民喘了口气,看着低着头的儿子,继续说道:“我打算把徐世勣流放到外地做官,等我死后,你马上再派人把他召回,复任他原来的官职,并让他执掌朝廷机事要务。”
此时李治明白了父亲的意思,这分明是父亲做白脸,让自己做红脸。
可怜天下父母心!李治含泪点了点头。
这就是徐世勣没有犯错被流放为官的原因。可以说是爷俩合演了一出好戏。“一打一拉”让徐世勣对新皇感恩不尽,更加死心塌地为李治效力。
文/秉烛读春秋优质答案2:
诚谢悟空邀请:
李世民是雄才大略的帝王,对于徐茂公(后赐为李姓,改名李勣)之纵横捭阖、运筹帷幄的能力一清二楚,之所以在临终前把个开国元勋外放偏远的地方,去鬼不生蛋的叠州做都督并非心血来湖,是深思熟虑后的举动。
李世民在深知自己来日无多时,为儿子铺路;他先做恶人,让开国元勋李勣到山高皇帝远的凄凉之地去任职,人为地增加他的不如意;待自己去世后,再让初登大宝、继承皇位的儿子施恩于李勣,把他调回中央,委以重任;如此,李勣必对儿子感恩戴德,会继续忠诚李氏王朝,发挥他过人的智慧,帮助儿子巩固、守护李氏江山;真可谓机关算尽、用心良苦。
当然,这里有伏笔,唐太宗李世民有此打算:如果德高望重,权势熏天的李勣不服从调动,就以此为把柄,趁自己还活在世上,罗列罪名杀了他,为儿子清除隐患;毕竟,久经沙场、能战惯战、运筹帷幄的李勣非等闲之辈,如果自己殡天了,怯懦的儿子不一定能镇得住他!
李勣接到外调的通知后,根本没有回家与亲人告别,毫不犹豫,立即骑马踏上了风沙弥漫的旅程;对于父子演译的双簧闹剧他心知肚明,这政治家的雕虫小技他早了然于心、司空见惯了;因而他不动声色,马不停蹄地立赴外任;而就在到达叠州的路途中,传来了太宗驾崩的消息;随即新任君主唐高宗李治一纸调令又让他回还中央任职,依然,他毫无怨言,调转马头回到了长安;但内心己汹涌澎湃,这唐太宗父子的表演彻底凉了三朝元老的心,只是“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丝毫没表现出来!
忍辱负重,委屈求全是他的个性,辩风识向、审时度势是他的特长,后来,他在武则天上位皇后时,以政治家的智慧报了一箭之仇,这是后话!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