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12月,湖北宜都一个贫苦农家,添了一个儿子,取名贺炳炎。这个名字与众不同,寓意“火光冲天”。
果然,这个名字的主人,日后成了一名猛将。贺炳炎十几岁参加红军,有幸跟着贺龙转战各地。他虽然小小年纪,但从小学过武术,胆子很大,总想参加战斗。可因为年龄小,部队领导让他多学习,至于上战场的事,以后再说。没想到,这一天很快就来了。1930年7月,贺炳炎所在部队,与国民党军在湖北潜江浩子口遭遇,战斗一触即发,打得非常激烈。这一次,贺炳炎的任务,仍然不是上战场,而是向红六师传递贺龙的一项战术命令。可是,贺炳炎送完信后,并未立即返回。他看到阵地上战友们打得热火朝天,心里不仅不害怕,反而还痒痒。他顺手从地上捡起一颗手榴弹,朝敌人扔了过去,一下子炸翻好几个。这让他兴奋无比,此时恰逢我军冲锋号响起,贺炳炎热血沸腾,差点就跟着冲锋号冲了上去。
好在最后关头他想起来,自己的任务是传达完命令后立即返回,这才打消了参战的念头。临走之前,他捡起几颗手榴弹插到腰间,心不甘情不愿地从小路往回赶。可刚转过一个小土坡,就遇见了几十名敌方逃兵。狭路相逢,反应迅速的贺炳炎,赶紧闪到一棵大树后。还好敌人急于逃命,仓促之间并未发现他。
看到敌人急匆匆地跑向芦苇荡,贺炳炎急了。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是最好的藏身之所,如果敌人进去了,要想再找到就难了。贺炳炎不顾自己独自面对众多敌人的危险,当机立断,从树后冲出来,大喊一声:“缴枪不杀,我们红军优待俘虏!”敌军刚从前线逃出来,惊魂未定,以为又掉进了红军包围圈,吓得魂飞魄散,一时愣在原地。不等敌人反应过来,贺炳炎打铁趁热,指着旁边一个干枯的水塘,扯着大嗓门又吼了一嗓子:“把枪放在塘埂上,所有人进塘里去,快!”可是话没说话,一梭子要命的子弹,就迎面袭来。原来,有一个敌军军官,回过神来后发现不对劲——眼前对自己吆来喝去的,竟然是一个“小鬼”,而且,还孤身一人。于是他抬手就朝贺炳炎开了枪,想先发制人。好个贺炳炎,警惕性极高,身手也了得。他预判了敌人的行动。对方一拔枪,他就一个闪身避开了,同时手里的驳壳枪也开了火,对方应声倒地。几个敌兵趁乱逃跑,贺炳炎毫不含糊地掷出手榴弹。3个逃跑的敌人,瞬间被炸得血肉横飞。
余下的敌人被贺炳炎的勇猛吓破了胆,纷纷卧倒,趴在地上不敢动弹。贺炳炎又拔出一颗手榴弹,直指众人。就这样,在战斗意志爆棚的贺炳炎面前,这群全副武装又毫无斗志的敌军,纷纷解下武器,举手投降。
贺炳炎清点了下人数,整整47人。而红军指挥所这边,大家对贺炳炎迟迟未归,也是非常担忧。还是贺老总了解他,立即吩咐警卫连长:“快!多派几个人去战场上找,顺着红六师攻击的路线搜,这小鬼想打仗都想疯了!可能跑到战斗队伍里去了。”没多久,出去寻找贺炳炎的战士就回来了,边走边喊:“贺炳炎回来了,还带着几十号俘虏哩!”队伍里炸了锅一般,大家都跑出来看贺炳炎。
吵闹声惊动了贺龙,他走过来看看贺炳炎,又看看他押着的俘虏,伸出了大拇指:“有种,好样的!”在此后几十年的革命战斗岁月中,贺炳炎不断成长,屡立战功,成长为整个革命队伍里出了名的猛将。关于他的事迹,还有很多。
比如单枪匹马救出战友,被誉为革命队伍中的“赵子龙”;还有身负重伤,却因为没有麻药,硬挺着用木锯将手臂锯下,面不改色,被誉为现代“关云长”;因为只有一支手臂,而被毛主席特批见面不用敬礼……
新中国成立后,贺炳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军长,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兼四川军区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唯一的准兵团级上将。
中华民族能够传承千年,就是因为每到危难时刻,总会涌现一批能人猛将。
正是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才撑起了祖国的脊梁。
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都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拼回来的。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要感恩和铭记!作者:天下读行
编辑:剩草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