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为什么不杀李陵?

2023-03-03 11:47:32 513 0
奇闻异事录
公元前99年,名将李陵主动投降匈奴,汉武帝对大臣气愤咆哮道:“李陵有辱李家将门门庭,导致5千士卒全军覆没,他身为主帅反倒下马投降,若不惩处难以服众!”说罢,大臣纷纷建议逮捕李陵的家人。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他继承了爷爷的优点,骑射奇佳,爱护自己手下的士兵。他的梦想就是亲自率兵,攻打匈奴。

汉武帝有个习惯,他早年间宠爱卫子夫,所以就提拔卫氏家族的人,如卫青、霍去病等。后来宠爱李夫人,又提拔她的哥哥李广利。总之汉武帝就是喜欢用“自家人”。

匈奴为什么不杀李陵?

就在这样的前提下,汉武帝派自己的“大舅哥”李广利,带三万骑兵去攻打匈奴的右贤王。

不料,右贤王只是匈奴单于诱敌的幌子,主力部队冲了出来,将李广利的部队包围,也不攻打,只是静候他们弹尽粮绝。

汉武帝知道李广利被围困,派李陵去给他们送粮草补给。谁知,年轻气盛的李陵,不愿意做“幕后英雄”,他跟汉武帝要求道:“请皇上给我个机会,命我带兵去杀了单于!”

听到这话,汉武帝一开始是有点生气的,原因是:自己本想给大舅子建功立业的机会,谁知对方这么不争气,没打胜仗就算了,还被围困,自己还得派兵去救他。

突然,汉武帝意识到一件事:他的目的是救出李广利,而李陵想亲自带兵攻打匈奴。如果李陵将匈奴军的注意力引开,李广利就能趁机逃回来了。

可他又觉得,这么做,李陵很可能回不来了。于是汉武帝犹豫道:“现在没有骑兵让你带去,快别添乱了。”他也是想保护李陵的。

但李陵一听这话,觉得有戏,他赶紧跟汉武帝说:“我不需要骑兵,只需要5千步兵,请陛下给我这个机会!”

既然李陵强烈要求,汉武帝也只好答应了。汉武帝又安排了大将路博德,给李陵做接应。

路博德常年带兵,是当时了不起的大将,他怎么肯给李陵这种,“籍籍无名”的小辈,做什么接应呢?于是他跟汉武帝说:“皇上,秋天匈奴那边马肥体壮,战斗力很强,现在去打,对我们不利。不如等到明年开春,我和李陵一块儿去打,是不是更稳妥些?”

路博德说的其实很有道理,但汉武帝却生气了,心想:好你个李陵,你不想去就直说,还让别人来找什么借口,简直岂有此理。

随后,汉武帝跟路博德说:“你不用去接应李陵了。”没有接应,李陵的5千人,根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

李陵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带着5千步兵北上了,不巧,刚走没多远,他们就遇上了匈奴单于亲率的3万精兵。

李陵硬是带着5千步兵,打得匈奴3万骑兵节节败退。

单于见状,将围困李广利的8万军,调来共同对抗李陵。10万人对5千人,几乎是压倒性的战斗,李陵且战且退,硬抗了8天8夜,杀了1万多敌军。

吓得匈奴单于差点准备退兵了。

“差点”是差哪了呢?说来也是搞笑,是李陵手下的校尉,得罪了一个名叫管敢的士兵。

管敢转头就投奔了匈奴,将李陵孤立无援的情况,都告诉了匈奴单于。

李陵一直等不到接应,很快,将士手中的箭就射完了。

无奈,李陵只好下马,假意向匈奴单于投降,借此保住了四百余人的性命。与此同时,李广利趁机逃回了都城。

但诈降与否,旁人根本无法判断。

总之,汉武帝得知李陵投降的消息,都震惊了。他根本没有想到李陵居然会投降!汉武帝怒吼道:“他就是应该战死!怎么能投降呢?”

听到这话,李广利带头附和道:“陛下说得没错!李陵的家人也该为此付出代价!”

李陵是为了救李广利,才与匈奴开战的。在没有接应的情况下,李陵还能坚持那么多天。这已经让朝中很多人惊叹了。

李陵要是安全归来,李广利的面子往哪搁?所以李广利想方设法,阻止李陵回来。于是他强烈建议,将李陵家人全部处死。

汉武帝采纳了李广利的意见。原因是,这场戏的主角是李广利,而李陵不过是个配角。没有主角战败而逃,配角大放异彩的道理。

看皇帝和大舅子一唱一和,其他大臣都不敢反驳,他们的建议。

当时司马迁当时正在写《史记》,他很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如果司马迁把这件事,写进书里,汉武帝岂不是很没面子?所以汉武帝特意问司马迁:“爱卿你怎么看?”

司马迁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件事写进书里,一定很精彩,于是答道:“李陵忠义,他可能是诈降。”这回答很中肯,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对的,但他没想到,正是这句话,让他遭受了此生巨大的侮辱。

这不是汉武帝想要的答案,所以想处死司马迁。但他勉强开恩,让司马迁自己选择受腐刑,或者拿钱赎罪。可司马迁一个文官,哪有钱啊?

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汉武帝目的就是,让司马迁自裁。没想到司马迁的意志力那么强大,生生硬抗了下来,还是将这件事写进了《史记》里。

@新生代的太阳 :为李陵和司马迁的遭遇感到痛心。大家怎么看呢?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一、李陵投降匈奴后为何不愿归汉?

优质答案1:

汉武帝去世后,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大大缓和,被囚禁十九年的苏武等大汉使团成员,在李陵的帮助下也陆续回国。这时,大汉帝国掌握大权的人物是辅佐大臣霍光与上官桀。霍光与上官桀与李陵都是旧日好友,都很欣赏李陵的才能,于是便派李陵的同乡好友任立政等人前往匈奴,劝他归国。

见到李陵后,任立政说:“少卿兄(李陵的字),现在时过境迁,李家的悲剧,我听后也十分悲痛。现在朝廷上下,都希望少卿兄能够返回中国,继续为汉室效力。少卿兄意下如何呢?”

李陵摇摇头说:“回中国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绝了任立政的请求。最后,李陵老死在异国他乡。

那么,李陵说的再次受辱是什么意思呢?他为什么不愿归汉呢?

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陵无颜见昔日的好友、部下。

李陵是很自负的人,当年如果不是过于自负,也不可能吹牛以五千步兵扫平匈奴。牛皮吹破后,李陵全军覆没,除了四百余人突围返回国内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战死沙场。然而,作为主将的李陵居然在最后关头选择投降,尽管他自己的说法是假投降,但谁信呢?如果回到国内,试想想,他要如何面对昔日的部下与战友,以他如此自负的性格,这不是再次“受辱”?

第二,李陵投降后,曾与汉军有过交锋

李陵这个人的品格,我觉得是不错的。在投降匈奴后,他并没有做很多对不起汉室的事,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征和三年(前90年),武帝派出三路人马进攻匈奴,其中一路是商丘成率领三万人马出西河。商丘成兵团深入匈奴后,没有找到匈奴人的影子,准备班师回国,此时匈奴大将与李陵率领三万骑兵跟踪追击。这是李陵投降匈奴后第一次与汉军在正面战场交锋,可能也是惟一的一次。两军在浚稽山相遇,大战九天九夜,双方都伤亡惨重,最后匈奴人引军北去。

如果说仅仅是投降,或许还能得到谅解,但李陵都参加与汉军的战争,倘若回国,大家可以想象,商丘成手下那三万战士,会怎样看待李陵呢?

因此,李陵最终没有回国,老死于匈奴。

优质答案2:

李陵,字少卿,是飞将军李广之孙,他善于骑射,又对士兵很好,因此他在当时有一定的名声,但是后来他带领五千汉军出征匈奴,被八万匈奴兵包围,他苦战数天,汉军士兵也多数受伤。

当时李陵和士兵,身上一处受伤的继续作战,有两处伤的驾车,身上伤多的就用车拉,他们手里要没有兵器,就摧毁车子,用车轮和辐条当兵器作战。

李陵兵虽然杀死杀伤很多匈奴兵,但他在苦战之下仍不能突围的情况下,本想一死报国,当时有人对李陵说,曾经有的人虽然被匈奴所擒,但后来逃回汉朝后,还是受到汉武帝的礼遇。然李陵不愿如此,于是再次准备突围。

但这次李陵最终力竭兵败被擒,李陵也想以后继续为大汉效力,同时也觉得无颜在面对汉武帝。李陵在这种矛盾心情之下,就投降了匈奴。

那李陵投降匈奴后,为什么不愿归汉了呢?

因为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大汉朝廷后,汉武帝大怒,当时很多大臣都责斥李陵,然司马迁却说李陵深陷数倍于他的匈奴兵包围,苦战数日不得救援,是力竭之后被擒的,并且他杀死杀伤敌军无数,他这份功绩和报国之心是足以传扬的。他之所以被擒而不死,是想以后在为朝廷效力。

司马迁当时以事论事为李陵说情,可是当时汉武帝是在发怒之时,于是就迁怒于司马迁,把司马迁处以宫刑。

后来汉武帝也认为李陵是因为没有救援才被擒的,也理解了当时李陵的处境,于是就赏赐了李陵的残部,同时又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去接李陵回朝。

也因为这次公孙敖去匈奴接李陵,导致李陵后来不愿归汉。当时公孙敖不仅没有接回李陵,而且这次公孙敖还听说,李陵在帮助匈奴练兵准备对付汉朝军队,于是就把听到的告诉汉武帝。

汉武帝挺听后,大怒,对李陵失去信心和希望,于是大怒之下的汉武帝就把李陵家族处死,当时李陵的母亲、兄弟、妻子无一幸免。

李陵听到他全家被杀,悲痛欲绝。其实替匈奴练兵的不是李陵,而是李绪,这李绪本也是汉朝的,后来投降匈奴,并且地位还在李陵之上。

李陵深恨李绪,因为李绪为匈奴练兵,却让他全家被汉武帝所杀,于是李陵就杀了李绪。李陵虽然杀了李绪报了仇、解了恨,可也改变不了他全家被杀的事实,于是李陵就由诈降匈奴,变成了真降匈奴。

匈奴单于也很重视李陵,并把他的女儿嫁给李陵,又封李陵为右校王,李陵也就成了匈奴一个重要人物。

后来汉武帝驾崩,其幼子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当时由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为托孤辅政大臣,其中霍光、上官桀曾经和李陵的关系很好,所以就派人去接李陵,希望李陵能重回汉朝,为大汉效力,并且也让李陵不用担心回去后的前途和富贵。

然而李陵当时纵有归汉的愿望,却又不能归汉,因为他虽然汉朝之人,但他的全家也是被汉武帝处死的,在这种国仇家痛的矛盾中,李陵也已经回不去汉朝了。

同时那时李陵在匈奴也有一定的时间,也成了匈奴人。当时他就算回去,但又会让他变成反复无常之人,到时难免再次受辱蒙羞。

所以李陵投降匈奴后,由于国仇家痛的原因,他后来不愿归汉。也因为他内心的矛盾和遭遇,李陵被历来备受争议。

二、原本诈降匈奴忍辱负重的李陵,为何会被逼到终生不还朝?

优质答案1:

这个事情始末得从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兵讨伐匈奴说起。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了他的大舅哥李广利(宠妃李氏的大哥)率领三万骑兵攻击天山一带的匈奴右贤王。汉武帝的本意是想让大舅哥略有微功,见好就收,回来可以名正言顺得封侯。毕竟汉高祖刘邦有过“异姓不封王,无功不封侯”之类的祖宗家法。

汉武帝为了事情顺利进行,就派了名将李陵负责给李广利押运粮草,保证供给。结果李陵不愿意,说自己精兵强将得上前线,运送粮草不适合他。汉武帝内心当然是拒绝的,但又不能明说这就是去小打小闹的,给大舅哥镀层金就回来,就对李陵说了句没有战马了,要去你只能步兵过去,意思十分明显就是不让你李陵去了。

毕竟大家都知道骑兵打步兵就是场大屠杀,当面刘邦五十六万步兵被项羽三万骑兵在彭城一役杀的丢盔弃甲,抛儿弃女,儿女还是夏侯婴捡了几次捡回来的。

谁料李陵坚持要去,汉武帝也没办法,自己话刚说出去又不能反悔。就这样李陵带着他五千精锐步兵也去了。

起初李陵进兵非常顺利,走到哪里还把地理图本画好了派人寄到汉武帝哪里去,汉武帝也相当欣慰。但是没过多久李陵就遇到了硬茬,他碰到了匈奴单于的三万精锐骑兵。

本来三万骑兵打五千步兵毫无悬念,怎奈李陵的部队有先进武器,连弩。连弩火力相当凶猛,匈奴骑兵无法近身肉搏损伤惨重。匈奴单于气不过,所以又叫来了左右贤王,带来了八万骑兵。兵力相差越来越悬殊,李陵也只能依靠地形且战且退,双方处于相持阶段。这么相持下去也不是办法,对单于而言这个损失太大了,战马成本太高,耗不起,就打算撤军了。

这时候变数发生了,李陵手下有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受到了他上级的侮辱,因而负气出走倒戈匈奴了。

这人给单于提供了两个重要情报:1李陵孤军深入,没有援军;

2李陵部队用的是连弩,现在弩箭已经快用完了。单于也是有过人之处,没有怀疑这人是诈降,还真的继续攻打李陵了。

后面就没有悬念了,李陵的部队被围歼,突围者只有四百人,李陵自己兵败被俘。投降了匈奴。

这事还牵扯到了我们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史记》的创作者。当时李陵兵败投降的事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汉武帝十分震怒。司马迁参加朝议的时候本想说几句宽慰宽慰汉武帝,结果弄了个“诬上”的死罪。就因为司马迁说李陵是诈降,一有机会就会回大汉。汉代死刑有三个选择,1死刑 2宫刑 3交50万罚款。太史公无奈。。。

过了一年多汉武帝回想起来当时李陵可能确实是诈降,就派了孙叔敖去匈奴接应李陵。结果没见到李陵,一顿瞎打听,误信人言,说李陵在匈奴训练士兵对付大汉。这话一回报到朝廷,李陵全家被斩。

我觉的李陵全家被斩就是一个转折点。李陵全家被斩之前很有可能是假降,毕竟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不思念家人不怀念故土是假,说出来都违心。而在这以后李陵是铁了心跟匈奴了,再者匈奴单于也十分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还立他为右校王。以至于后来霍光派人来请李陵回国,许以高官厚禄也不考虑了。

优质答案2:

即便汉武诛杀了李陵全家,在武帝归天之后,李陵也还是有机会返回大汉的,但他放弃了。武帝死后,昭帝即位,辅政大臣霍光和上官桀与李陵是好朋友,于是便派任立政出使匈奴,借机机劝说李陵归。单于款待任立政时,李陵和卫律等汉降将陪同在座,因为没有机会单独讲话,任立政数次抚摸自己的的刀环,寓意“还”,并且时踩李陵脚提示李陵,但李陵没有反应。后来李陵卫律又单独款待任立政,两人都一身匈奴装扮,任立政说:“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李陵默不做声,过了会摸着自己的头发说:”吾已胡服矣!”又过了一会,卫律上厕所,任立政抓住机会对李陵说:“咄,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汝。”李陵反问:“霍与上官无恙乎?”任立政说:“请少卿来归故乡,毋忧富贵。”李陵沉思了一下答道:“归易耳,恐再辱,奈何!”话没说完,卫律回来了,听到最后句,于是说:”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今何语之亲也!”说完气乎乎地走了。任立政又一次问李陵:“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李陵觉得,自己投降匈奴已经丧失了气节,给了别人羞辱自己的理由,如果再背叛匈奴,那便是再一次送给别人羞辱自己的机会,而男人不能让别人再次羞辱自己。所以,李陵并不是被逼无法归汉,而是他自己放弃了归汉,但面对这种放弃,李陵的心里一定非常。事实上,李陵并不是因为面子问题而放弃归汉,而是对大汉没有了归属感,全家人都被杀光了,自己孤身一人回去了又如何?再说了,汉帝刻薄寡恩,谁知道回去了等待自己的是什么命运?尽管有权倾天下的霍光和上官桀保护自己,但他们真有能力保护自己吗?上官桀后来不是被以谋反罪诛杀了吗?霍光死后霍家不是被族诛了么?而留在匈奴,起码有妻子有孩了,有信任自己的单于。李陵投降的当时,司马迁就说“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报任安书》)“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家是陇西大族,现在因为自己而使李氏家族成了陇西的笑话,就算回去又能回到哪里去呢?

三、为什么李陵战败后不选择自杀而是投降匈奴当驸马呢?

优质答案1:

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 ”,首先舍生取义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其次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做到舍生取义才是最正确的。有一个成语叫“忍辱负重”,受常人所不忍受之耻辱,以求留有用之身再为国为民做贡献,这比一死了之沽名钓誉要强得多。因此勾践亡国而卧薪尝胆,孔子受害而周游列国,司马迁受刑而偷生,那么李陵战败后为什么就不能忍辱偷生,以求再报国家呢?难当一定要自杀殉国才是唯一的正确选择吗?

李陵作为西汉著名的骑军将领,他是军旅世家出生,祖上李信曾是秦朝陇西侯大将军,爷爷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李陵从小练习骑射,弓马娴熟,武艺精纯;在祖辈的熏陶下,李陵不仅武艺高强,更是兵法谋略过人,可谓是一代名将之才。可惜李陵家没有出美女,如果出了美女且成了汉武帝的老婆,那么李陵就不会只带五千步卒去押送粮草了。李广利是李美人的哥哥,也就是汉武帝的大舅子,因此汉武帝让李广利当大将军,领兵出塞攻击匈奴,李陵作为后勤总管给李广利运送粮草。结果李广利的主力部队没有遇到匈奴军队无功而返,李陵则遇到了匈奴的主力大军八万而全军覆没。

李陵不愧是将门虎将,他率领五千步兵节节退守,给匈奴骑兵沉重打击,匈奴军由三万增加到了八万,只为剿灭李陵所部。李陵大军以大车作为营垒,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前排持戟和盾,后排用弓和弩,匈奴军应声毙命。奈何匈奴人多势众,采用人海战术轮翻攻击汉军,李陵所部伤亡惨重。李陵为了鼓舞士气,把军中将士所携带的妻女全部斩杀,士卒们拼命与匈奴大军死战,击杀匈奴军两万有余。由于叛徒的出买,加上汉军箭尽兵折,李陵打算单枪匹马去刺杀单于,失败后他又打算自杀殉国。军吏们说:浞野侯(赵破奴)虽被匈奴俘获,但后来逃回去,陛下仍以礼相待,将军亦可先降匈奴,以后伺机回到汉朝。于是李陵在兵尽弹绝之后投降了。

如果强驽都尉路博德救援及时,那么李陵不会兵败而降;如果汉武帝不将李陵全家老小诛杀,那么李陵必然回归匈奴。因此李陵虽然投降了匈奴,但是情有可原;是汉朝君臣逼迫李陵由诈降变成真降。匈奴单于十分看重李陵,给予李陵十分隆重的待遇,还将公主嫁给李陵为妻,册封李陵为右校王。与李广终身不得封侯相比,匈奴封李陵为王,可见李陵确实人才不凡,深受匈奴人民喜欢。李陵在匈奴住了二十多年,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人就是他的后裔。

优质答案2:

飞将军李广还当过俘虏呢,最后趁匈奴人不注意抢了马,又射死了几个人,匈奴人不敢继续追击让他跑了。有哪个将军会战败自杀,汉武帝时期,败军死罪,可以花钱买命,李家也去算士族,李陵正常情况下完全能通过外交渠道回去,家里再花点钱免死罪,有机会再出山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13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