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神话故事更是其中的璀璨瑰宝。“盘古开天”“女娲造人”“愚公移山”……
这18个脍炙人口的神话典故,你都知道吗
和小矿一起探索神话故事吧~
一:神话与传说有什么区别
信仰如同空气一般飘荡在世界各处,他或许与宗教相关,或许与梦想相关。
在宗教信仰体系之中,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人们给予信仰集合体一个共同的称谓:在古希腊,他们被称作奥林匹斯诸神、北欧有奥丁托尔等北欧诸神这一宗教信仰。
在中国,神字与另一个字之间,有着特殊的关联,这个字就是“仙”。
对于神仙的理解,在中国古代,他们即作为信仰的一个灵魂集合体,神仙超脱于人世间,他们掌握着自然万物,各司其职,是中国古代先民的精神寄托。
而到如今时代,神仙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但不论词义如何增改,神仙总是被冠以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希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因此,神仙在中国社会之中,往往被当做一个共同体对待,但实际上两者是存在着非常多的不同的。
由字形角度来分析“神”与“仙”的不同分析事物,往往采取由表及里的分析方式,在区分神与仙之时也不例外。
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字的构成,都有着其独特的渊源以及含义,他并不像拉丁文、英文、韩文等文字,只是用简单的字符号组合来做区别,而是由意义演化而来。
最为明显的是,神和仙两字的书写方式迥然不同,因此这两个字在创设之时,也定然有着极为不同的含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神。
神字以简体字来看,即分为左边的示部旁以及右边的申字,其造字法兼具形声以及会意。
神字初见于西周金文,从《金文编》第十页中的神字金文示例我们可以看出:左边的示字至今变化不大,其形态三竖支撑,上为平台,其象征的是祭祀之台、祭台、供台。
而右边的“申”与如今的申字相差较大,如果我们结合经文,小篆到隶书、楷书中它的进化过程来看会发现:右边的申字在金文中,并没有表现出如今申字的四方状态,而是一个曲折的延伸的闪电形状,左右有分叉,中间为弯折的闪电主体。
再到战国时期,考古发掘所发现的文字记录,“申”字两侧的部分在逐渐汇拢收缩,而原先中间弯折的闪电,则变成了中间的一竖。左右两边渐渐成一个“不落窠臼”的“臼”形。
再到隶书时,两侧类似于“臼”的形状与中间的竖合并发展成近似今日的“申”形。
左边的表示祭台的“示”也逐渐简写合并,到隶书、楷书时,如今的“神”字也就成形了。
示在左,作为祭祀之台存在,而祭祀的是谁,右边的申字的演变过程,也让我们知道了他最先是先民眼中的闪电。
闪电来自于苍天,其光亮与能量,皆无比璀璨,故而被人们当看做是上天的使者,也就是神灵,即祭坛所祭祀者为天神。
后来“申”在天干地支中也有位置,也表现出了人们将其作为神灵来看待,《礼记·祭法》中有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接着看神仙的“仙”。
“仙”字的造字法与神相似,也为形声兼会意,从简体的“仙”字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与“神”的以祭祀台所演化而来的“示”为偏旁部首不同,其左边为单人旁。
“仙”字最早见之于《说文》第167页,通过其中所示的小篆字体,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左边为人的形状,右边则为类似手的字体将东西给举起来,也就是上升。
所以将左右结合,尤其小篆字形可以推出,所谓“仙”字即升入天空中的人。
如今的“仙”字,其右边部分简化从山,但是从小篆至汉隶,再至繁体楷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右部的“䙴”仍具有托举而起的神韵。
所以由仙的字形我们可以看出,“仙”与“神”不同。神是站在祭祀对象位置的、难以触摸的天之使者。
而仙则更与人相关,其原本为人,后超出凡世,脱去肉胎,升入天中,羽化为仙。
与“神”字自诞生以来就所处的高级的“自然化身”的位置不同,“仙”字除去超凡升天之人这种概念之外,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之中,其有时也被用作形容某些人的不俗的行为、神态、动作、状态,这在今天的汉语语境中依然存在,例如“这舞蹈跳得好仙”、“这人长得好仙啊”等。
从应用对象角度,来分析“神”与“仙”之不同像我们在前言中所提及的那样,神仙并行的称呼,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之下,使用的更为明显。
细数世界上影响范围较广的几大神话传说,在古希腊奥林匹斯诸神之中有火神、水神、爱神、创世神等等。在北欧神话之中,有雷神等,其中所提及的重要事件之一,也名为诸神黄昏。
再看东方,在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体系之中,有湿婆神,即毁灭之神;毗湿奴,即保护神;梵天,即大神。日本的神道教其主神也名为天照大神。
为什么到了中国的神话体系之中,神与仙便同步存在了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即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影响。
道教产生之前,其前身黄老之学,就已在社会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虽然与道教并不一致,但是其所提倡的无为隐世状态,为道教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基础。
道教产生之后,在中国的神话体系中,“仙人”渐渐出现了他的雏形。他将先秦的阴阳之学,卜卦之学等融合杂汇起来,给予这些会通过上述方式与上天交流沟通的人们以仙的名称。
而到东晋南朝之时随着道教的逐渐产生,越来越多的道教教义不断推动着被现实社会所压迫的人们隐居山林,修炼自身,以达到能与上天进行灵魂上的交流与沟通,最终达到超凡脱俗,升入天中羽化为仙的状态。
八仙过海就是一个十分标准的示例,其中如吕洞宾、曹国舅等都本是人世间的普通人,因个人修为或特殊行为化身为仙,因而其中也体现了让人们多行好事,积累功德之意,给人们以精神寄托的同时,也为统治者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
因而从应用对象方面来看,神是自世界诞生之初就存在着的,人类无法以任何形式所达到的境界。
它更像是自然的化身,神的存在解答了古代先民所看到的自然界运行中发生的各种让他们不明就里的问题。对于自然的恐惧与敬畏,在此化作了人们脑海之中精神与灵魂的寄托。
而仙则不同,就像是人们在日常运用时,将神与仙合并起来称作神仙这一固定用法一样,在许多语境之中,仙与人也常常结合起来,称作仙人。
而这种仙人,多是由原本的处于人世之中的常人,经过个人修炼等方式羽化成仙。
对于当时处于动荡社会中的人们来说,这种寄托与神相比起来,是他们在思想上可以接触到的,甚至在现实之中可以达到的。
他给予了人们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奔头。通过努力,通过修炼,人可以成为仙。
成仙之后,则可以摆脱人世间的苦恼,成仙之后也可以获得帮助世人的能力,这未尝不是一种有着古代中国特色的英雄主义。
“神”和“仙”怎么变成了“神仙”?那么神与仙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是如何在演变过程中渐渐融合起来,发展到今天神仙结合的状态的呢?究其本源,还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神之所以为神,是因为他未知,并带给人们恐惧,它不像仙一样令人亲近,它是神秘的,摸不透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
以黄河为例,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决堤泛滥的黄河,因其威力之大、之恐怖,故而也被神格化了,在黄河沿岸的各地,都有着不同和神的传说。
但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技术提高,在历史上的多个时刻,人们都曾通过自己的方式,使得黄河决泛得到控制。
从大禹疏导治水,到东汉王景治水,再到潘季训治河等等。当人类发现自己可以渐渐控制原本恐惧害怕的事物之时,原先被神格化的自然界万物,其形态也开始渐渐显现,而这些显现的形态,则更像于人形,黄河河神也有了类人的长相,在神话传说中也有了“河伯”的称谓。
又如雷电之神,在后来也有了雷公电母这等人格化的称呼,神开始与人类社会接轨,被认知的自然现象被赋予人的情感表达,所以许多包含着世俗感觉的神话传说出现了,例如《西游记》中出现的各路天神,他们不再仅仅是威严的象征,而是有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同样,政治方面的需求也对“神”与“仙”的合体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着的是中央集权及君主中央专制。
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之外,思想文化方面的统治措施也十分的重要。
秦始皇在设计“皇帝”这一称号时,便考虑了“三皇五帝”这些神级别的人物,在汉武帝时期,为了达成其大一统的政治理想,董仲舒帮助汉武帝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重要思想。
在这一层面,统治阶级将人民群众所信奉的“神”,所敬畏、恐惧的“神”利用起来,使得君王当前所拥有的权力变为神授予的。
这就让人们对于神的自然恐惧与敬畏,在现实社会这一层面上,转化到对君主的敬畏与尊崇上来。
于是神,除了因为人们的生产水平提高,对于自然界的认知越来越清晰而变得人格化之外,其与皇权、君权的结合,也使得神向人格化方向趋近。
与此同时,“仙”则因其亲民化与社会性,力量不断庞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永远无法接近到神,但是仙却是有可能接近的。
像是东汉末年黄巾军叛乱之时,大贤良师张角及其下属张宝等人,便被人们赋予了“仙”的形态,因为他们与正常人不同,有着治愈疾病或者操控一些自然现象的能力。
而他们又利用这些能力,为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提供了一些统治阶级无法给予他们的帮助与抚慰。
所谓“县官不如现管”,高高在上的神无法为人们提供怜悯,而身边可能出现的仙,则为人们提供了生的希望。
所以在乱世之中,仙的位置被渐渐抬升,原本为两条平行线的“神”与“仙”。随着神的渐渐人格化和仙的不断神格化,开始逐渐产生了交集。
在交集出现之时,这两个概念便被合二为一了。
当然,不论从社会现实方面、语境意义或者是合成词的重点表达侧重来说,神仙这个词更侧重于“仙”的表达。
随着社会生活不断向前推进,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科学知识、理性思考也逐渐代替了迷信和神话,在人们脑海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所以,在当今世界,除去宗教信仰对人们产生的特殊影响之外,神仙最初的含义,也渐渐只停留在历史阶段。
再次分析“神”与“仙”的由来,“神”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向着科学化、理性化变迁,它因未知而来,因敬畏而来,其中的种种变迁也涵盖了先民的生活景象;“仙”的发展则让我们看到困难时期人们的挣扎与救赎。
但无论社会生活怎样变迁,怎样发展,“神仙”这两个字中所包含的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依然不变,在大多数语境下,神仙仍然被当作一种美好的代名词。
例如当人们遇到非常美好的人或事物之时,便会表达:这是怎样的“神仙朋友”,我有一个“神仙老师”,这是怎样的“神仙同事”啊,或者是我看到了怎样的“神仙景象”啊!
透过神仙两字的演变发展过程,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到社会生活,不断向美好演变的趋势。
二:神话与传说有什么意义
但求心之所安,维尽力而为之,何计成败焉。即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精卫填海终不悔,可惜精卫今天还在填,所以我觉得坚持就是胜利、有志者事竟成之类的并不合适。三:神话与传说有什么区别视频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opralayuan
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但这样的区分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这是神话流传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现象。
1、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4、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是在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变化而成型的。
·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1、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2、作者抒发感情的方式坦率的。
3、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诗经》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1、下层人民批评政治的诗
2、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
3、抒发生活郁闷和人生忧伤的诗·《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3、还表现在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3、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而民间传说则是指由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古迹、自然风貌、社会风俗有关的故事。
所有神话都言及人类现实所不涉及的高度(神界)。
所有震撼人心的神话都与人类的濒死状态有关。
神话是人类口耳相传的产物,是集体口头创作。
神话是有关“神”的传说,故事。
传说是后人在神话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故事。
传说也言及人类现实所不涉及的高纬度,但故事的主人公已经从
抽象的“神”到了神话的“人”。
传说是人类对传奇事件的描述,是“人”的故事。
神话和传说在民间文学中是被严格区分开的,但在平时的话混淆着也是可以的。
概念不同: 神话:①虚幻和虚构的.②以神为主.③产生的时间早.④人与自然的争斗 传说:①有历史的影子.②以人为主.③产生的时间晚.④带有阶级争斗性(人与人之间的) 总结起来有三点: 一. 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二.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三.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神话全是不可思异的,或编造的,且越编越神。传说一般都是真人真事的流传,流传中有所演变。
一。 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二。 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三。 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而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的认识自然、支配自然的积极要求。
而民间传说则是指由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古迹、自然风貌、社会风俗有关的故事。
所有神话都言及人类现实所不涉及的高度(神界)。
所有震撼人心的神话都与人类的濒死状态有关。
神话是人类口耳相传的产物,是集体口头创作。
神话是有关“神”的传说,故事。
传说是后人在神话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故事。
传说也言及人类现实所不涉及的高纬度,但故事的主人公已经从抽象的“神”到了神话的“人”。
传说是人类对传奇事件的描述,是“人”的故事。
四: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讲的什么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达摩克利斯是希腊神话中暴君迪奥尼修斯的宠臣,他常说帝王多福,以取悦帝王。
有一次,迪奥尼修斯让他坐在帝王的宝座上,头顶上挂着一把仅用一根马鬃系着的利剑,以此告诉他,虽然身在宝座,利剑却随时可能掉下来,帝王并不多福,而是时刻存在着忧患。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海)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邓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两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
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后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