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机说:“新都侯王莽,以前担任大司马,曾办理过先帝的丧事,很懂得规矩,让他来协助你吧。”
董贤听了叩头道谢:“这样太好了。”然后将权力拱手让出。
汉哀帝刘欣,原本是一位聪明少年,颇有文采,即位时也想干一番事业。
他是汉元帝刘奭的孙子,汉成帝刘骜的侄子。
汉成帝刘骜在位时和赵飞燕姐妹夜夜笙歌,46岁时死在了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的床上,虽有后宫佳丽三千,却一个皇子也没有留下。只能把皇位传给他的侄子刘骜。
当年,刘欣的奶奶傅昭仪,很得汉元帝刘奭的宠爱,刘奭差一点就把太子刘骜换成了刘欣的爸爸刘康了。可惜这事没成,刘康做了个定陶王,远离朝廷。
刘康在刘欣2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刘欣是由奶奶傅昭仪一手带大的。
傅昭仪很有心机,看汉成帝刘骜没有子嗣,便打点上下,在皇后赵飞燕和大臣王根的推荐下,公元前8年,刘欣被立为太子。
一年后,汉成帝刘骜驾崩,17岁的刘欣做了皇上,是为汉哀王,奶奶成了傅太后。
傅太后在刘欣上位后,本应该返回封地,但是当时的太皇太后王太后(汉成帝刘骜的生母,当时和傅太后争宠的那位),看她年纪大了,不计年轻时争夺权利的前嫌,允许她留在咸阳,每十天可以看望刘欣一次。
傅太后既然能扶孙子刘欣上位,怎么可能不夺权?
朝廷内立马形成了两股势力,分别是以王莽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和以傅太后为首的傅氏外戚集团。
一番明争暗斗后,王氏外戚大司马王莽辞职,两位傅氏外戚升官,连傅太后的尊号都改成了“帝太太后”,与“太皇太后”同级。
傅太后阶段性胜出,很是得意,当着王太后的面都敢直接骂她“死老太婆”。
刘欣从小就被傅太后严厉管教,即便是他当了皇帝后,傅太后仍然牢牢地控制住他,让他倍感压 迫。他虽然是皇上,却经常在两大势力中受夹板气,两头不讨好。
很快,这位年轻的皇帝就泄了气,躲进了温柔乡中,还是男色温柔。
一天,刘欣在宫中一眼望见侍卫中有个长得好美的男生,还很眼熟,便叫他上前问话:“你是太子 宫的守卫董贤吗?”董贤回答说:“是。”
原来,是刘欣做太子时宫中的守卫,董贤。
那时,董贤16岁,父亲是宫中御史,叫董恭。等刘欣做了皇上,董贤也跟随入宫做了郎官(皇上的侍从武官)。这时,董贤18岁,出落成了一个比女人还美的美 男子。
刘欣一眼倾心。当天,就把董贤升为黄门郎(皇帝近身侍卫),把董贤的爸爸升为光禄大夫。一个月内,董贤连跳两级升为侍中,还得了一万万钱的赏银,从此和刘欣同进同出在宫廷内外。
董贤性情柔和,很会逢迎刘欣,皇上每次给他休息日,他都不肯出去,常常在宫中服侍汉哀帝,给了刘欣一个温暖的港湾。
之后,刘欣经常与董贤同床共眠。
有一天,刘欣先醒,发现衣服的袖子被董贤压住,董贤还在熟睡。刘欣不認把他弄醒,就拔出佩剑,把衣袖割断,然后悄悄起身离开。这就是成语“断袖之癖”的来源。
爱使人疯狂。
为了体现爱意,刘欣在宫外为董贤修了一座精致又豪华的府第,连董府童仆都受到皇帝的重赏。
不仅如此,刘欣还把宫中蕞好的宝刀宝剑,各种奇珍异宝,统统搬到董贤家中。董贤享用上品的宝物,皇帝只享用次品。
更绝的是,刘欣还在自己预选的死后的义陵墓旁边,给董贤预修一个陵园。连死后都不想和他分开。
汉哀帝是一国之君,在董贤身上耗费了国家巨额财富,这让朝廷上下的大臣很看不过去。
先后多名官员表示强烈谴责。包括宰相王嘉也写奏折骂刘欣,奏折中说到:“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弄臣、臣子显贵到这种程度,天下人知道这事,都非常愤怒。”
结果,皇帝把他们都杀了。宰相一死,其他人再不敢公开批评皇帝。
公元前2年,傅太后病逝,汉哀帝完全放飞自我。董贤一飞冲天,升任大司马兼卫将军,成为第壹权臣,掌控全国 军事力量。董贤的弟弟担任驸马都尉,亲戚多人担任侍中、诸曹。
刘欣还觉得不够,竟然动了想把皇帝位送给董贤的念头。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正在董贤风光无他的时候,富贵又悄然而止。公元前1年,汉哀帝刘欣突然死于未央宫中。
政 治经验丰富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反应敏捷,先把皇帝的印玺控制在手中,握着印玺就握着大权。
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王政君立马召集大臣,收回发兵符节,交给王莽。王莽重握兵权。
同一天,众大臣弹 劾董贤,罪名是,他没有好好照顾皇上,导致皇上暴死。
董贤知道自己没了靠山,必死无疑,当天夜里,自尽身亡。
@认真读书的大鱼
董贤死后,家中财产被悉数拍卖,拍卖所得是天文数字,总计四十三亿之多。
百姓的血汗钱,国库中的储备,都流入了他的口袋。
可见汉哀帝多昏乱。
一、西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优质答案1:
一般认为,西汉亡于腐败和外戚政治,我认为那都不是根源,真正的根子在“儒学宗教化”,以及由此形成的扭曲的价值观!
西汉自汉元帝开始,重用儒生,但“儒生政治”并没有给大汉带来清明与繁荣。相反,正是一群百无一用的儒生,导致汉廷上不能辅政,下不能安民,中不能正身,把大汉帝国带入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
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出入朝堂的大多是名儒,出任丞相的,很多都是可以称得上“儒宗”级的学术泰斗。如果书读得不够好,即使身居朝堂,也会受人耻笑。甚至连一些凭借自身能力,一步步打拼到中央的官员,如果不能被“儒宗”们认可,也只能蒙着脸夹着尾巴做人。
有个典型例子,就是汉成帝时期有个丞相叫薛宣,此人从一名普通小吏出身,凭借出色的政务能力,竟然一直做到了丞相的位置。但薛宣因为书读得不够好,一直被人看不起,连皇帝都轻视他,下面的官员也都鄙视他,好像他这个丞相是偷来的。
崇儒,本不是坏事,但以儒为藩篱,形成利益群体,就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毒瘤了。更严重的是,这些被奉若神明的栋梁,一个个堕落成无德无能,信奉怪力乱神的“神汉”,完全背弃了儒家修身养性的最基本的宗义。
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居庙堂之高的儒生们,都是些什么人,都做了些什么事?
汉元帝时期的丞相萧望之、匡衡,汉成帝时期的丞相张禹、翟方进,汉哀帝时期的丞相孔光,汉平帝时期的丞相马宫,这六个人都是学术界的“一代宗师”。他们有个共同特点,政务能力低下。萧望之被宦官石显玩得死去活来,匡衡多次做出误国误民的决策,张禹一辈子就没做过什么事,翟方进一辈子热衷于政治斗争,孔光只知道奉承皇帝,马宫默默无闻。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朝政就掌握在这样一群人手里。
能力低下还不算,他们中除了萧望之,剩下的都是德行有亏缺的人,甚至可以被列为卑鄙小人,或者奸臣!如匡衡,这个因“凿壁偷光”而文明后世的励志少年,坐上丞相高位后,不断打压迫害忠臣干吏,自己却干出偷盗国家土地的勾当!张禹一辈子就做两件事,一是享乐,二是搂钱。还有孔子的后人的孔光,为了迎合汉哀帝,不惜参与谋害忠臣王嘉!
西汉就是在他们的治理下,走向朝政不彰,世风日下,吏治腐败,民生凋敝的境地,可以说,他们就是一群汉帝国的蛀虫,大汉灭亡,他们罪责难逃!
但,这样一群自称孔圣人门徒的伪君子,为什么还被视为国之栋梁,祸乱朝堂半世纪之久呢?这跟西汉中后期,儒学宗教化的倾向密不可分。
汉武帝出于统治需要,大力弘扬儒学,由此,儒学进入发展快车道。汉武帝之所以推崇儒学,跟一个人有关——董仲舒。他的天人三策,直击社会要害,打动了汉武帝的心。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还夹带了一个“副产品”——天人感应学说。
所谓“天人感应”,通俗一点说有两层意思,一是“天”可以感知“人事”,二是“天”可以“预言人事”。无论你做了什么,好的坏的天都知道,骗不了天老爷,如果你做了好事,老天会以“祥瑞”表扬你,如果做了坏事,老天就以“灾异”警告你,乃至惩罚你!
从本意上讲,“天人感应”有它的积极意义。董仲舒的初衷,也是以“天命”为幌子,约束不受限制的皇权。在整个“天人三策”里,“天人感应”是从属地位,在儒学这个浩瀚无边的学术大海里,它更是沧海一粟。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个“天人感应”,竟然像一颗变异的种子,在西汉末年,长成了一个为祸天下的毒瘤——谶纬学说,并将儒学的主流,带进宗教化的岔道,不可遏制地带翻了西汉这列行驶了两百年的火车!
以匡衡为例,他最精通的学问就是《尚书•洪范》,这本书记录了上古以来,发生的重大“灾异”事件。班固的《汉书》也有专门的章节记录灾异事件,但这些灾异事件,说出来让人忍俊不禁。日食、地震、火灾、陨石算灾异,老鼠上树也是灾异,同性恋是灾异,甚至谁家丢了个门栓、坏了个门轴都算作灾异,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要小看这些东西,“谶纬学家”们对灾异的研究可谓登峰造极,如果不通《易经》,不明天文地理,不把《尚书》、《春秋》、《礼经》等翻烂了,你根本看不懂他们在说什么。
举个例子,有一年卫子夫的陵园出现老鼠上树的情形。其实,就是因为连日阴雨,估计老鼠窝被淹了,它们被逼得上树安家而已。但愣是被匡衡等看出了大问题,他说,老鼠是“贱相”,上树代表显贵,老鼠上树就是“贱人显贵”相,卫子夫就是以“贱人”之身显贵的。现在老鼠上树,恐怕大汉还会再出现卫子夫这样的情况。班固还特地做了一个说明:果然,后来就出了舞女赵飞燕做皇后的事!
这种东拉西扯的本领看起来技术含量太低,再给大家讲一个容易让人蒙圈的事。汉成帝即位之初,“灾异”不断,丞相匡衡就对他说,之所以老天对你不满意,原因就是你祭祀天地搞错了,不应该“雍五畤”,应该改称“郊祀”! “雍五畤”就是祭祀青赤黄白黑五帝的礼仪,按秦制,一直在雍地举行。
匡衡引经据典,说明祭祀地点是错误的,其中的大段论述看得人脑仁发胀,不细说,结论就一句话:皇帝的居住地点变了,老天讨饭吃,就得跟着皇帝走,过于迁就老天也是“失礼”,应该改成在长安附近的“郊祀”!
汉成帝虽然学问也不错,但在匡教授面前就是个白痴,他虔诚地按匡教授的意思办理。结果却发现,老天还是不满意,“灾异”依旧。
这时候另一位“神汉”刘向跳出来说,匡衡瞎搞,老百姓家里都不能绝祀,你让雍地的五帝绝祀了,老天能满意吗? 于是,汉成帝只好又改回“雍五畤”,但老天还是不满意。匡衡教授再次发飙,汉成帝想想还是教授的话有道理,再改,改完,老天又变脸了......就这样,汉成帝被搞得七晕八素,最后来了个折中方案,把雍地的神搬到长安祭祀。但即便这样,老天还是依然调皮,汉成帝再也无心变来变去了!
忙完祭天地,还得忙于祭祖宗,一帮乌鸦嘴又讨论起关于该不该实行“宗庙叠毁”,一争论又是几年。 如果在给大家说说更高深的“三七之厄百六之会”,估计大家都得撞墙。
事实上,当时的主流大儒们,都在研究这些云山雾罩的学问,谁能把别人说得跟汉成帝一样懵逼,谁就是最牛的,没人关心朝政事物,“天命”就是最大的朝政!
汉哀帝的时候,有个牛人叫夏贺良,他的一套灾异大理论,竟然让汉哀帝忘了祖宗。他说天命大汉该绝了,你得顺应天命,改朝换代。夏贺良给汉哀帝出了一个“可行性”方案:跟刘氏老祖宗断绝关系,改帝号,向老天宣示已经“更天命”。汉哀帝中了邪似的,竟然信了,把自己的帝号改成不伦不类的“陈圣刘太平皇帝”。
其实,夏贺良是最典型的“儒学宗教化”实例,他的老师甘忠可,曾经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宗教著作《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就是儒学及黄老学向宗教演变的实证。
那么,滑向“宗教化”的儒生们,处理实际政务的能力又怎样呢?毕竟这是躲不开的义务。很抱歉,他们的政务能力低劣得让人发指!
比如关于如何治理难以驯服的黄河,面对河工出身的官员们提出的方案,以匡衡为首的“鸿儒”们认为,这些书都读不好的河工官员不入流,只有精通《尚书》的许商才是真专家。而“伪专家”许商认为,河工官员的方案,跟大禹治水的方案不一致,有违圣人之道。搞笑不,拿着几千年前的方案当真理遵循,这就是“专家”的水平!
曾经在一次讨论会上,还有“专家”提出:黄河泛滥不泛滥是天道,我们不需要修缮,而应该修德,德修好了,黄河自然不会泛滥。于是,这帮混账的大臣们,一边以高深的“谶纬”讨论治理黄河,一边眼睁睁看着黄河一次次肆虐人民而手足无措!
再说一件两任丞相翟方进和孔光,联手作孽的事。汝南郡有一个大湖,附近有一大片良田,有几年因为关东大水,湖水经常溢出,淹没良田。汉成帝把这件事交给两位大学问家来解决,他俩研究后,拿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方案:扒开堤坝,放空湖水,从此老百姓再也不会受到湖水的威胁!
确实,老百姓此后再也没有受到过水患,但湖边的万亩良田,也因为失去了湖水的浇灌,从此变成了一片沙漠。周边老百姓欲哭无泪,他们编成了一首歌谣来讽刺翟方进和孔光:坏陂谁?翟子威。饭我豆食羹芋魁。反乎覆,陂当复。谁云者?两黄鹄 。
这就是西汉末年的现状,儒学宗教化的列车,被一群无德无能,毕生专研“谶纬”的“神汉”们驾驶着,开进了一条滑向毁灭深渊的岔道!
优质答案2:
1.重用外戚,政局混乱
2.宦官专权,国家权力削弱。
3.后期皇帝昏庸,无力掌控过家大局
二、在历史长河中,有很多英年早逝的帝王,你认为他们里面谁最可惜?
优质答案1:
东汉的第四位皇帝和帝刘肇早逝,导致了东汉由极盛转向衰亡。汉和帝其人
刘肇(79年生)是汉章帝刘炟第四子,虽然他的生母被当时的窦皇后陷害致死后,但是窦皇后还是亲自抚养了他,对他关怀备至。在他3岁的时候,汉章帝就立他为太子,因为章帝也是英年早逝,所以刘肇十岁(88年)就登基为帝。鉴于他年龄较小,由他的养母窦太后控制实际的大权,窦太后又依靠自己的兄弟窦宪执掌权柄,就这样开始形成了东汉的外戚政治。
剪除外戚势力随着刘肇年龄变大,以窦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越来越骄横,引发了朝中很多大臣的不满,年幼的刘肇不甘心被其控制。窦家也兄弟担心小皇帝日后会反扑,所以严禁刘肇跟大臣们亲近接触,这导致小皇帝身边没有多少可用之人,于是他们目光瞄向了宦官。
刘肇先是跟宦官近侍郑众密谋,想要设计除掉窦氏集团,然后他又联络与窦太后有仇的清河王刘庆作为外围策应。永元四年(92年),刘肇借着回京辅政的名义,将窦氏集团的党羽骗到了京师,并发动政变,一举灭掉了窦氏集团,当时刘肇年仅14岁。
开创永元之隆在剪除外戚集团之后,刘肇开始亲自执掌朝政,虽然他年纪很小,但是却勤于政务。一方面是每天的临朝听政,对于大臣们的奏章都及时批阅,甚至经常加班到深夜。不像后来的皇帝那么荒于朝政,他的个人能力加上他的勤奋,很快改变了当时的局面。
除了政事以外,他还重新设置了西域都护府,让东汉的疆域进一步扩大。另外在体恤民力方面,刘肇也做得不错,不仅多次清理冤狱,还下召轻徭薄赋,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之下,东汉来到了国力的顶点,这段时间被后世人称为“永元之隆”,刘肇可谓功不可没。
不幸英年早逝开创了东汉盛世的刘肇是一个猛人,但是很不幸他只活了27岁,就病死了京都洛阳。可能也是因为工作太卖力了,导致他活下来的子嗣不多,长子刘胜因为有疾病,无法接班,因为担心被谋害,他仅存的次子刘隆一直寄养在民间。
刘肇去世后,接班人有刘胜和刘隆两个人选,因为刘胜的疾病多年没有治愈,所以刘肇的皇后邓绥拥立了次子刘隆。刘隆登上帝位的时候只有100天,不到一年时间,刘隆也夭折了,他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
开启动乱的根源因为刘肇早逝,他的幼子汉殇帝即位后,外戚势力再次登台,于是东汉进入了一个怪圈。那就是外戚拥立了年龄较小的皇帝,皇帝长大后只能依靠宦官的力量打击外戚,重新夺权,这样又导致了宦官专权。宦官和外戚轮流登台,严重削弱了大汉王朝的国力,并导致衰落。
因为汉和帝没有来得及培养合适的继承人,后期登基为帝的皇帝也大都是小孩子,所以对于政务而言,他们只能继续依靠外戚协助。再加上后期的土地兼并加重,朝中的皇帝无法控制地方实权派,造成了割据的乱象,实际上东汉在那个时候已经失去了掌舵人。
综上可知,汉和帝的英年早逝,给东汉帝国的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为后来的外戚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造成了东汉国力的急剧衰退。可以说汉和帝的不幸离世,改变了历史的轨迹,如果他能够多执政十年,那么东汉很肯定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优质答案2:
西汉的汉昭帝刘弗陵最可惜,刘弗陵8岁继帝位,14岁能辩臣子忠奸,当时几位辅臣上官桀和桑弘羊及长公主,加害辅臣霍光并想废汉昭帝,汉昭帝及时察觉下旨,命霍光诛灭反臣,并夷其族,君臣同心很快控制了局面,汉昭帝应该有能力掌控朝政。
可是辅臣霍光消灭了政敌,没有还政昭帝,自己确独揽大权,培养自己的亲信,政令都有他出,权倾朝野。后来,还控制了汉昭帝的私生活,事情是这样的,霍光外孙女上官氏是汉昭帝的皇后,这上官氏是上官桀的孙女,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是霍光的女婿,上官桀和儿子参与谋反,让汉昭帝下旨灭族了。上官皇后年幼没有参与谋反,在权臣霍光的周旋下,保住了外孙女的皇后位。
霍光看到上官皇后一直不怀孕,心里着急,巴望着外孙女给昭帝,生个一儿半女好稳定皇后位。于是就有巴结霍光的太医,给霍光出坏主意,让昭帝节制私生活,让宫女不穿开裆裤,都穿系带裤,以防昭帝淫乱宫女。让昭帝专幸上官氏,霍光为了外孙女真是用心良苦啊,无论昭帝怎么宠幸上官氏,她的肚子就是不怀孕,可怜的昭帝看着后宫的美女,不能幸,政治上得不到权,私生活上又受霍光限制监视。
汉昭帝心里忧伤郁闷,21岁便生病崩逝了。汉昭帝才是最可惜的早逝帝王,坐着至高无尚的皇位,确没有实权,不能施展自己的治国才能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连自己的私生活也让人控制,看着身边的美女不能幸,有多悲哀伤心,年纪轻轻都崩逝而去。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