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叫疗热以寒,疗寒以热。
所以上火了要下火,黄连解毒丸可以治心火亢盛的口舌生疮。

而受凉就要温中,桂附理中丸可以治疗脾虚,腹中冷痛泄泻。
你们想想,什么是中医,很多同学都以为,中国传统的医学是中医,其实这是狭隘的中医观,如果从道的角度来看,中医就是一种中道医学。
凡符合阴阳平衡之道的医学,用这种理论指导去用药,都是真正意义的中医。
比如外国人他肚子冷痛了,知道吃点温暖的东西,肚子就会舒服些,搞些炒面,放些辛辣的调料,吃完后肚子暖洋洋的,不冷痛了,那么他们用的就是中医的食疗之法。
如果身为一个中国人,他头痛了,受了风凉,却想到找一味中药有止痛效果的来吃吃,结果吃不好,因为没有用中医的思想,不知道受凉了用温散寒气的药,搞点姜汤就治好了,所以即使用了中药也未必是中医。
真正的中医应该是由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之下去遣方用药,协调人体阴阳,使偏阴偏阳的状态得到折中调和,这才是真正的中医。
将来中医必将成为世界的中医,而不仅仅是中国的中医,将成为具有真正中道意义的中医。这样中医才能真正振兴,真正走向世界。
所以中医传播世人的是这种简单有效的思维,而不仅仅是中药还有里头的小招法,没有这样的思维,那只不过是一张没有生命的画皮。
宋老师又说,当然阴阳偏盛会得病,偏衰也会出问题,你如阳虚的人他就会怕冷,就像老年人晚上稍微盖少点被子就会着凉,老是频繁地跑厕所。
所以碰到这种阳衰脉弱无力的老年人,夜尿频多,我们只给他用点肾气丸,暖暖肾中阳气,助膀胱一气化,水液蒸腾,则尿不频急矣。
而你如果只是一味地当成尿道炎膀胱炎来消炎,没有看到阴阳,结果就像雪上加霜一样,尿更加憋不住。
同时阴虚则热,为什么呢?
我们多次跟大家比喻过,人体阴液物质减少,就像汽车水箱没水了,整个车厢就会发热,甚至会损伤引擎,对于人体而言,阴液物质匮乏,就会损伤脏腑,而见发热。
所以很多熬夜的人,一旦熬太厉害,就牙火咽炎上来了,这时你如果看到炎症就消炎下火,病人就很容易拉肚子,相反你如果看到是阴衰,虚热上扰,立马给他用镇阴煎或引火汤,大剂量养阴药上去,火就退下来,好比干柴容易着火,但是你柴是湿润的,就不容易上火了了。
所以说老容易上火,未必是你真的火大,是你消耗太厉害,水太少了,要注意节能减排,减少内耗啊!
大家听了后,发现宋老师居然将如此精深的中医精髓,用如此简单的说法,三言两语就讲清楚了。
而且一历耳根,永远记住。
当然后面宋老师还讲了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但总的都不离中医的阴阳学说,阴阳是互根互用,对立制约,消长平衡的。
前面我们学阴阳学说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现在一讲这阴阳病机,一听就懂。
一:温热病吃什么药好得快
使用有去火功效的牙膏。这类牙膏一般含有双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专家分析:中医理论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潮湿闷热的天气容易让人们感到胸闷憋气,产生急躁情绪,身体免疫力也随之下降。此时,人们更要重视精神方面的调养,精神充沛时人体的各处机能才能协调旺盛,神情涣散时身体会因为外界邪气的入侵而遭到破坏。因此,在高温酷暑下更要将心情调整到良好的状态,做到胸怀广阔,气定神闲。
麦冬味甘微苦,有养阴润肺、镇咳祛痰、清心除烦的功效。取适量麦冬冲泡水中,再加入同样具有润肺生津功效的冰糖和清肝明目的菊花,可以及时改善因大量出汗造成的体内阴液不足的问题。上火镜头三
连续39℃的高温再加上紧张的工作,连续多日来加班的小芳快要坚持不住了。好不容易把工作顺利完成了,但小芳并没有马上轻松下来,连续几天的便秘搞得她食欲不振,脸上还冒出了好几颗痘痘。唉……怎么办呀?
专家分析:便秘看似小事,实际上对人们的健康影响重大。夏季,很多人会出现便秘、烦躁不安、小便色黄等现象,严重时还可能诱发心肌梗塞、脑溢血等疾病。长时间持续便秘更会引发痔疮由于天气变化反复无常,时冷时热,人体不能保持新陈代谢的平衡和稳定,致使人体“总管家”———大脑(尤其是体温中枢)指挥失灵而“上火”,加上工作紧张、休息不好更易引起口疮、唇舌肿痛等“上火”症状。口疮是一种春季常见病,您有办法应对吗? [被屏蔽广告]
10岁~30岁为多发年龄
北京市中医医院耳鼻喉科的主任刘树春副主任医师介绍,口疮又叫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最容易患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龋齿和牙周病。
口疮每次出现时多半先是在口腔里出现有疼痛感的小红点,然后变成乳头状的组织,形成黄豆粒大小的溃疡,同时在表面有黄白分泌物。需要一个星期到10天的恢复期。严重的会影响人们正常的饮食或发声,除了唇内黏膜之外,在舌头和会厌黏膜上也可能发生。它一般是在易上火的季节,以及焦虑、紧张和压力过大时多发。另外,长期的睡眠不足,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的人要特别注意,熬夜等行为都会让口疮出现。有的女性每个月固定发生,这通常与生理周期有关。口疮还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父母常有口疮,其子女中有一半以上易患此病。此外,也常常发现它与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有关。
口疮的发病年龄多在10至30岁之间。大多数人有复发的可能,像两三个月发作一次。从中医角度讲,口疮的成因多半是由于心脾经有热,胃部上火或是由感冒引起的外感邪毒。现在进入春季,人体内阳气上升,冬季和长时间蛰伏的火气和辛辣食物的刺激慢慢发散出来,就可能出现口疮。
口疮也可分为实虚两类。前者多与心火上升,胃肠积热,肝郁化火有关。后者则多因阴虚火旺,脾虚湿困,脾肾阳虚。通常年轻人或体质较强的人所患的口疮属于实,而年老的人或体质较弱的人则属于虚。
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少吃辛辣、油煎的食物,还有吃干果也很容易引起口疮。用莲心沏茶和喝苦丁茶都有滋阴清热的作用,对预防口疮效果不错。喝足够的水,多吃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尤其是像西红柿这样富含维生素 C的,另外补充维生素 B族元素,可以促进黏膜再生。
治口疮的药物不少,像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等常用的去火药物虽然可以清火,但是药性苦寒,不能长时间服用。阳虚、嗓子干的患者可以试着用一些知柏地黄丸,或用麦冬五味子合服来治疗。
刘大夫还开出两个“偏方”,第一剂是把白糖涂在口疮的表面,开始会很“杀”得慌,但有杀菌、促进肌肉愈合的作用。第二剂是把乌梅肉焙干,然后磨成细面,加上等份的冰片,用棉棍儿蘸着涂伤口。
另外,含服梅花点舌丹会比较麻,但是要忍着点,尽量保持较长的含服时间,才会有效果。六神丸也是同样的用法。有人爱用防口疮的外用贴膜,但是外用的膜状物基本都是水溶性的,需要多贴几次,延长在创面上的停留时间,不要很快咽下去,影响疗效。
发烧后最容易出现口疮,这时更要注意口腔卫生,除了不能偷懒,按时刷牙之外,更要多漱口,尤其是用茶水漱,可以去污杀菌。
复发性口疮又称阿弗它口腔炎,系口腔黏膜发生小而疼痛的溃疡,具有复发性。本病多与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营养缺乏、感染、遗传、免疫功能异常、消化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外因以热毒为主;[被屏蔽广告]
内因多为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劳倦所致。本病多见于中年妇女,溃疡多数是散在性分布在容易活动的黏膜区域,常常疼痛难忍令患者寝食难安。我们在临证中常辨证分为六型治疗。
外感时毒型口疮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方药:银花18克,连翘15克,藿香12克,木香10克,佩兰10克,茯苓12克,神曲12克,枳壳10克,葛根15克,白术10克,代赭石20克,旋覆花(包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胃积热型症见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方药:山栀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大黄10克,芒硝3克,薄荷8克,黄连10克,竹叶1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肾阳虚型症见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治宜温补脾肾,引火归源。方药: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山药3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胃虚弱型症见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化湿。方药:黄芪15~3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藿香15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心肾阴虚型症见溃疡颜色鲜红,数量多,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昼轻夜重,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咽干口燥,小便短黄,舌红苔薄,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生地30克,地骨皮15克,山药5克,泽泻10克,山茱萸10克,野菊花15克,连翘12克,升麻6克,砂仁3克,桑寄生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血虚阴亏型症见口舌溃烂多发生于月经前后,伴月经先期量多,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舌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治宜养血益阴,潜降虚火。方药:当归20克,白芍20克,生地15克,淡竹叶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山栀10克,柴胡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玄参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另外,复发性口疮患者应避免精神紧张,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少食生冷、辛辣、醇酒厚味之品;还可配合锡类散或珠黄散、养阴生肌散外吹患处,既可减轻疼痛,缓解症状,又可促使口腔溃疡早日康复
中草药效果最佳,其次吃寒性水果。如,梨
罗汉果 这个好使 我吃过的
可以祛除上火的方法很多,唯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多喝白开水、同时少吃辛辣的食物、
“上火”分实火和虚火,是体内机体阳阴不和协表现出来的症状、 一般来说,缺乏维生素b2和c,也会导至虚火上头,引发口腔溃疡,咽部炎症等症状,你可以补充一下维生素b2和c片剂、这样就不会容易上火啦! 另外,要避免虚火,千万不能熬夜通宵。
为了让身体达到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平时可以煲点汤喝:1,(润肺,清热,化痰:雪梨,银耳,南北杏,猪骨汤)、 2,(养胃补气血,健脾去湿:淮山,红枣,薏米,茨实,百合煲骨头)、3,(去湿清骨火:粉葛生鱼汤),4,(抗电脑辐射,保护皮肤,养肝明目:红箩卜,玉米煲脊骨汤)少吃煎炸的食物,多吃新鲜的青菜和水果、但不要吃一些湿热助火的水果、 因为湿气可以助火!一个星期可以喝一两次五花茶清热去湿,要将火气热气清除掉,首先必须要将体内的湿气去除。
秋天到了,我们吃什么水果才不会上火?我想应该是一些黄绿色表皮的水果比较合适,因为黄色在五行中属土,绿色属木,对胃火和肝火有所帮助,例如:苹果,柠檬,西红柿,橙子,提子,山竹等水果、其它比较湿热助火的水果就要少吃一些:西瓜,柑子,芒果,香蕉,菠萝,榴莲等、因为湿可助火!
至于什么药对付不同的上火症状?那要对症下药才行:
1、胃肺火盛型 : (主要症状:口舌鼻生疮,咽喉红肿疼痛等。) 对症下药:这类患者可首选,该药的主要成分是熟大黄,具有泻火通便、导热下行的作用,对于上火引起的牙痛、咽痛有不错的疗效。此外,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它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作用,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咽干、疮疡初起等病的传统药物。而且,这种药既可以清外热,又可以解内寒,非常适合上火和着凉兼有的患者。此外,也可选择和,这两种药对于实热引起的口舌生疮、风火牙疼、咽喉肿痛疗效都不错。但需要注意的是,许多人常把这两种药和牛黄上清丸混淆,上清丸适用于肝胃火旺导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与前两种药有所不同,不可乱用。
2、胃肠积热型 : (主要症状:腹胀、便秘、口臭。进食油腻、辣烫食物等,出现胃肠积热十分常见。)
对症下药:如果主要症状为腹胀,除了上面提到的新清宁片外,还可以选用具有消积、导滞、除胀作用的健胃消食片和保和丸。健胃消食片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助消化药,症状不重的情况下可以选用该药。保和丸适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痛、食欲不佳者,药效较强。但服药过程中要少吃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主要症状:肝火旺盛主要由生活不规律、心情积郁导致。中医有“肝主目”的说法,因此肝火旺盛常常表现为一些眼部症状,如:视物模糊、眼部分泌物多、眼红、眼干、耳鸣等。
对症下药:对于肝火的人来说,是最好的选择。虽然前段时间有“服用该药会影响肾功能”的报道,但大家不用过于担心。只要不长期大量服用就是安全的。此外,具有清热解表、散风止痛的作用,对缓解肝火上炎引起的头痛、耳鸣症状效果很好。
补虚 除热 通便、奶蜜葱汁治便秘
材料:牛奶250克、
祝新年好 早日康复,捣烂取汁、牛奶和蜂蜜共煮,开锅下葱汁再煮即成、
功效,蜂蜜100克 葱白100克(葱的根部白色部分)
二:温热病吃什么药最好呢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上热下寒证。
很多粉丝朋友反馈:
既有口腔溃疡,口燥咽干,眼干耳鸣,头晕失眠,牙龈漫肿,烘热面赤,口苦口渴,便秘或大便不成型,小便黄,舌质红等上热症状。
又有手脚冰凉,腰膝酸软,胃脘冷痛,大便不成型或便秘,关节冷痛,喜温喜按,夜尿频等下寒症状。
用清热泻火的药之后,舌头发白,齿痕明显,食欲减退,大便不成形,中下寒的症状加重。
用温热的药之后,口干,口渴,便秘,上热的症状又会加重。
这种上热下寒的“矛盾”症状,该如何是好?
首先要辨别这里的热是真热还是假热!
中医是如何辨别真热假热?如口渴,但又不想喝水。
身体虽然很热,但是又想穿衣服。
舌头虽然有点红,但是胖嫩。
脉摸起来很大,但是用力按却无力。
一般符合以上情况,可认为是真寒假热!
形成真寒假热的上热下寒症状的原因是什么?中医认为,肾中真阴充足,则真阳潜藏于肾中,守位而不上越,以发挥肾阳的温煦推动作用,即“龙潜海底,雷寄泽中”。若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过度损耗肾阴或者肾阳,则易出现肾之阴阳失衡。
若肾阴亏损,真阳不藏,离位浮而上越,成为“龙雷之火”,则可见以上“虚热”症状。真阳上越,下焦肾阳则不足,故见“下寒”症状。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在治疗方面应以滋养肾水,引火归元为法。
而引火汤则是滋补肾水,引火归元的一首常用方。
引火汤出自陈士铎的《辨证奇闻· 卷三·咽喉门》。
本方组成:熟地黄,麦门冬,五味子,巴戟天,茯苓。
虽然原方记载多用于治疗因肾水亏虚,水不济火,相火浮越于上的“阴蛾证”。
但是,临床上,我们遇到属于肾水亏虚,水不济火,相火浮越于上病机的疾病,如口腔溃疡、牙龈出血、慢性咽喉炎、痤疮、头痛各种慢性复杂疾病等,都有选择本方的机会。
关于引火汤治疗“阴蛾”的机理:
《辨证奇闻》原文是这样说的:“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
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真阴真阳,正常情况下,真阳潜藏于真阴之中,藏而不露。若真阴亏虚,阴不制阳,真阳不潜则上浮,下焦真阳则不足,容易出现以上“上热下寒”的症状。
所以,如果说引火汤只能用于治疗“阴蛾”病,则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临床上本方对符合“ 肾水亏虚,水不济火,相火浮越”病机的疾病都有应用可能。
接下来,我们来仔细分析分析:
引火汤的配伍机理。陈士铎认为:“水得火之气,则水尤易生”。
所以,引火汤最关键的核心药对是补肾水的熟地黄,和温肾阳的巴戟天。
(1)一阴一阳,阴平阳密:熟地黄,巴戟天。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
熟地黄最常用的功效是补肾精,补血,适用于肾阴、肾精亏虚、血虚者。
《备要》云:滋肾水,补真阴,填骨髓,生精血,聪耳明目。
王硕云:男子多阴虚,宜熟地;女子多血热,宜生地 。
《撮要》云:熟地,能使虚阳归宿丹田。
肾中藏有肾阴肾阳,肾阴虚,真阳无制,则真阳上浮,下焦阳亦虚,故只用熟地滋补肾阴,不补肾阳,则下焦阳虚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且阴阳互根,阴得阳助才能源泉不绝,故用巴戟天温下焦肾阳,一阴一阳,可使阴平阳密。
巴戟天,味辛,性微温。归肝、肾经。
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之效。
可治疗肾阳虚、精血亏虚引起的一些列病症,特别是因肾阳虚导致风湿邪气流注筋骨关节的虚实夹杂者,可有标本兼治的效果。
《神农本草经》云:巴戟天,味辛,微温。主大风邪气,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别录》云:巴戟天,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
《正义》云:巴戟隆冬不凋,味辛气温,专入肾家,为鼓舞阳气之用。
巴戟天虽为温肾助阳之药,阴虚火旺者不宜用之,但巴戟天温润多汁,温而不燥,且有君药熟地黄补阴以制阳,实为阴阳平补的黄金搭档。
熟地补下焦肾阴、肾精,巴戟天温下焦肾阳,一阴一阳,使阴平阳密以治本。
肾阴虚,阴不涵阳,则肾阳不潜,虚阳上浮,巴戟天温下焦肾阳,但上浮之虚阳怎么办?
于是,引火汤中又佐以了麦冬、五味子。
(2)滋阴清虚火,收敛降浮阳:麦冬、五味子。麦冬,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
功可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李东垣云:麦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
《求真》云:热血妄行,用此则能即止。
所以,用麦冬旨在滋阴润肺,滋肺阴以生肾水,肺五行属金,肾五行属水,肺金为肾水之母,故麦冬用意一则滋肺阴以清上焦浮火;金生水,助熟地滋肺阴以潜真阳,一举两得。
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
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之功。
本方用五味子,因其能收能补,能收降浮火,补养肾阴。
《经疏》:云:五味子,主咳逆上气,则专以肝肾不纳,气不归元而泛溢上逆者言,得此酸收摄纳而逆上自已。
《别录》云:《神农本草经》所谓五味子“除热”,则阴虚内热得此益阴收摄,而热自除,与实热之宜于凉泻者不同。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惟五味既能敛肺金之耗散,而又收摄肾气,上下并治。
方中用了麦冬滋阴同时清虚火还不够,还得把虚火往下收,使虚阳下潜于真阴,故用具有收敛下降的五味子,既取其敛降之性,又取其滋肾宁心之用。
所以,麦冬与五味子搭配:
共同点是:两者都可滋阴。但前者偏于滋肺阴,后者偏于滋肺阴。
不同优势在于:麦冬因补而可清虚火,五味子补的同时具有酸味敛降之性。
共奏滋补肺肾之阴,清将上越虚阳之效。
熟地滋阴而粘腻,巴戟天温补而易助热,麦冬润肺阴而清补,五味子滋肾水而敛降,虽然一阴一阳搭配,一清一降相伍,但是滋补及酸涩之药,容易凝涩气机,故用通利之茯苓。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
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水湿证,也常用于滋补方中,以佐治滋补药的滋腻之性,达到补而不滞的效果。
本方用茯苓,即旨在通利三焦水道,防止滋补酸涩药凝涩气机,协调上下阴阳,使上逆之阳热下潜于肾。
正如《辨证录》云:“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
《崇原》云:茯苓位于中土,灵气上荟,主内外旋转,上下交通。
所以,这里用茯苓并不是简单的健脾祛湿作用。
简单总结:上热下寒的实质其实以上有虚热、下有真寒多见。多由于真阴亏损,阴不涵阳,虚阳浮越于上,真阳亏虚于下所致。
常用陈士铎的引火汤加减治疗。本方熟地补肾阴,巴戟天补肾阳,一阴一阳,可使阴平阳密而治本;麦冬养肺阴而清补虚火,五味子滋肾水而敛降虚阳;茯苓补中寓通,可使补而不滞,敛而不涩。
诸药配伍,用药精简,旨在引虚火下潜肾中,阴阳同调,肺肾共治,补阴而不滋腻,补阳又不伤阴,使阴有阳生,阳得阴潜,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之谓也。
三:温热病吃什么药物
清热解毒的药物有很多种,主要用于温热病的药物有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贯众、蚤休、四季青等。主要用于咽喉肿痛的药物有山豆根、金果榄、龙葵、射干、马勃、木蝴蝶等药物。主要用于痈肿疮疡的药物有野菊花,天葵子、紫花地丁、蒲公英、鱼腥草、红藤、败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漏芦、白蔹、土茯苓等药物。主要用于热毒泻痢的药物有白头翁、穿心莲、马齿苋等药物。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