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怎么死的?朱元璋生前几个儿子死了

2023-03-04 22:49:48 414 0
奇闻观察室
1380年,朱元璋得知陈宁在家竟将儿子活活捶死,不禁怒道:怪不得别人称他为陈烙铁,他对儿子都如此,对我这个君父又会好到哪儿去?

陈宁被朱元璋下了如此定义,他还会有好结果吗?

陈宁,原名陈亮,湖南荼陵人。

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怎么死的?朱元璋生前几个儿子死了

元末天下纷纷,他本是镇江一个小吏,后来见朱元璋势力崛起,陈宁感觉他是个颇有远略的英雄,于是主动去投奔。

朱元璋与陈宁一番交谈后,发现他的檄文写得很好,于是就任命他为行省椽吏。

不久,陈宁奉朱元璋之命,到淮安一带招兵买马,不想路过高邮时,却被朱元璋的对头张士诚的兵马抓住。

当时陈宁作为俘虏,并未表现出丝毫的恐惧,而是以宁死不屈的精神、和能言善辩的口才,得到了释放。

历经九死一生的陈宁再见到朱元璋时,朱元璋立即任命他为广德知府。

当时因天气大旱,再加上兵祸连年,广德的百姓粮食紧缺,几乎要到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境地。

因此,陈宁为百姓上书朱元璋,希望能免除广德租税。

当时因朱元璋大军南征北战,粮食供应紧张,因此相关人员看到陈宁的奏折后,并未上报朱元璋。

于是,陈宁直接面见朱元璋,并毫无顾忌地说道:民间饥荒如此,可我们还在征税,这是要把老百姓,往敌人张士诚那里驱赶啊!

朱元璋听了陈宁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他不顾自己的军粮紧缺,大大方方地答应了陈宁的请求。

之后,颇受朱元璋器重的陈宁,相继担任过枢密院都事、提刑按察司佥事、浙东按察使等职务。

至此,对敌人表现出气节,对百姓表现出温情,对上司表现出敢说话的陈宁,可以说是仕途顺利,且颇有传奇色彩。

但不久,就有人上报朱元璋:陈宁任浙东按察使时曾犯过错,并且隐瞒了下来。

朱元璋得知后相当重视,因此亲审陈宁,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陈宁毫不顾忌地全部招认。

之后,陈宁便下了大狱。

一年后,急需人才的朱元璋一直记挂着陈宁,考虑到陈宁的过人才干,再加上这一年在狱中的反思。

朱元璋把他放了出来,再次启用他,任命他为太仓市舶提举。

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后,陈宁成为了明朝的首任兵部尚书。

不久,兵部尚书一职由单安仁接任,陈宁又相继担任了山西行省参政、中书省左参政等职务。

大约就是这时候,朱元璋将其原名陈亮,改为陈宁。

因为,朱元璋曾经的大敌人陈友谅,与陈亮的发音相近,这让朱元璋听着很不舒服,于是,朱元璋便赐他名字陈宁。

1370年,因别人犯错,陈宁受到牵连,可朱元璋并未将他送到大狱,而是把他贬为了苏州之府。

此时,陈宁感到自己的人生再次遭受了挫折,于是,他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苏州任上,他为了完成朝廷的赋税任务,不再考虑百姓疾苦。

只要谁不能按时缴税,他就开始用烙铁烫人,而深受其苦的苏州百姓,送了他一个新名字——陈烙铁。

此时的陈宁,已不再是当年在广德时为民上书免税的陈宁了,生活的现实,使他忘记初心,从一腔热血变到冷酷无情。

不久,朝廷又调任陈宁任浙江行省参政。恰在此时,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非常欣赏他。

经胡惟庸推荐,陈宁未到浙江赴任,而是到朝廷,担任了御史中丞。

从此,陈宁和胡惟庸眉来眼去、越走越近,后来,越来越得到朱元章信任的胡惟庸,被晋封为大明王朝的左丞相。

而陈宁,也升任为左御史大夫。

陈宁在御史台工作这段期间,依旧以冷酷无情、心狠手辣而闻名,为此,朱元璋专门指责过他,可他根本不思悔改。

陈宁之子陈孟麟见父亲执迷不悟,因此数次劝谏他。

谁知有一次,陈孟麟在劝谏时惹火了陈宁,陈宁便开始捶他。

可恨的是,陈宁一直捶了陈孟麟数百下,竟把他活活捶死了。

朱元璋得知此此事后,不禁勃然大怒道:他对儿子都如此,对我这个君父,又会好到哪里?

从此,朱元璋对这个有才干、但是蛇蝎心肠的陈宁,不再器重。

1380年,大明丞相胡惟庸,以谋不轨罪被朱元璋诛九族,陈宁作为胡惟庸的好友,也被列入胡党。

朱元璋这回没再留情,而是将其立即诛杀。

明史只是记载其被诛,但《纪事录》中描写他被处死后,埋在一丈多深的大坑中,可不解气的朱元璋,在次日又令人把他挖出来,“肢解于市,纵犬食之。”

而他的家人,也无一幸免。

陈宁若能保持为民上书的一腔热情,若能不捶死儿子,若能不那么冷酷无情。

他纵然获罪,或许朱元璋也会给他留个全尸,不将其尸“纵犬食之。”

素材来源:明史、纪事录。

一、朱元璋的几个儿子命运都如何?

优质答案1:

最大玄机:

长子朱标,懿文太子,病死。

二子朱樉,秦愍王,病死。

三子朱棡,晋恭王,病死。

四子朱棣,明成祖,驾崩。

五子朱橚,周定王薨。

六子朱桢,楚昭王薨。

七子朱榑,齐恭王,暴卒。

八子朱梓,潭王,自焚。

九子朱杞,赵王,病死。

十子朱檀,鲁荒王薨。

十一子朱椿,蜀献王薨。

十二子朱柏,湘献王,自焚。

十三子朱桂,代简王薨。

十四子朱楧,肃庄王薨。

十五子朱植,辽简王薨。

十六子朱栴,庆靖王,病死。

十七子朱权,宁献王,病死。

十八子朱楩,岷庄王薨。

十九子朱橞,谷王,在狱中去世。

二十子朱松,韩宪王,病死。

二十一子朱模,沈简王薨。

二十二子朱楹,安惠王薨。

二十三子朱桱,唐定王,病死。

二十四子朱栋,郢靖王薨。

二十五子朱(木彝),伊厉王,病死。

二十六子朱楠,夭折。

优质答案2:

《生儿子生了个足球队的勤劳皇帝-作者老龙》旁白:老朱我可是认真贯彻落实了人口就是生产力的远大目标啊,这是我朱元璋的故事而不是一本历史书摘要!

老朱我农民出生,有句话那我是理解的透透的“人民就是生产力”,记得小时候别人家孩子多,有的喂猪有点养蚕,他们老子就在竹椅子上一坐!美滋滋啊!就算我老朱做了皇帝,我也要多生娃,天下这么大这个儿子管一块,那个儿子封一片,我老朱就坐在龙椅上美滋滋!于是我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只要还活着的我都让他们出去(封王)可惜的是我老朱这么做害死了自己那单纯的孙儿啊!

寡人骄傲:我的儿子被选为了历史上最完美的太子人选!

老朱我也不废话:挑几个我最喜欢的儿子给大家说道说道! 我是皇帝嘛,那我最喜欢的肯定是我的大儿子了,朱标这小子从小就被我立为太子,想当初我还只是个吴王的时候,我就明确表态了!这孩子是我的继承人,他是真好啊,文治武功可谓最完美的儿子和接班人了,陪着我辛辛苦苦打理了国家十几年,可是我的孩子啊,你怎么让寡人白发人送黑发人啊,你说让我照顾好允炆,那好你做不了接班人你儿子来做,可是你儿子还年轻这些老兄弟们能服他吗?我只有杀光他们了喔!

寡人后悔:分封儿子,补偿儿子,居然害死了孙儿!

老四这孩子我也是很喜欢的,他杀伐果断是最像我的儿子了,老大走了寡人就安排他来辅佐朱允炆这孩子吧,可是寡人看出来了,他不服气,老大在的时候他服他大哥,老大走了他不服他侄儿,可是都是寡人的儿子,寡人就把他赶走赶到远一点的燕地去吧,这孩子心气高,寡人就多给他一些地盘补偿一下他吧! 寡人没有想到这个决定又害了自己得孙儿喔!

寡人痛啊:老马撒手人寰我老朱居然都没有照顾好!老二老三是我和老马的孩子,大脚疼爱的很,可是老马走的早,没有娘亲得照顾这两个命苦的孩子死在了寡人得前面啊!大脚啊!寡人没有照顾好孩子们!那天我来找你的时候你打我骂我我还和以前在老郭手底下做事儿时候一样我不还手!

朱元璋的其他孩子们

至于其他孩子没有学老四造反,有点孩子夭折了,有点孩子早逝了,老五老六老七算是最平庸最幸福的吧,详细的大家想知道的话翻那些后人写的历史书吧,寡人是讲故事的又不是抄历史书的那种手艺人!

二、朱元璋的子孙为什么被饿死?

优质答案1:

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已经有100多万了。大明国库入不敷出,没有了朝廷供养着,有些人就只能被饿死了。主要还是要怪朱元璋当初目光短浅,只看近,不看远,不仅让子孙饿死,还导致大明灭亡。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一上任就带领着众臣开检讨会,一方面分析自己胜利的原因,一方面也损损元朝。问问大家元朝为什么会灭亡呢?大臣给出的答案:君弱臣强。元承宋制,这两个朝代一直是重文抑武的。所以一旦国家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抵制。最后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改朝换代。

朱元璋虽然才当上皇帝,但是他很有危机感,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丰功伟绩中。他要打一场有准备的仗,要把未来子孙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前消灭掉。于是,他在开国初就让大家来提意见,如何才能避免大明去走元宋两朝的老路。

大家经过一番讨论,得出的结论是设立“藩王”,藩屏宗室。这个结论,朱元璋很满意。本来泥腿子出身的他,一直希望子孙们都能世受皇恩,无论如何不能再走他以前的路。他希望自己一个人可以庇佑子孙世世代代。这好像也没有错,哪怕是一个平民父亲,肯定也希望自己的子孙世代安逸。

此时,北元残余势力仍然不时侵扰大明的边境。朱元璋以此为借口,在洪武三年发天子诏: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就这样朱元璋在北方边境安排了八个藩王,都是他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元璋的造娃能力在大明皇帝中也是名列前茅的。

其中,宁王、晋王和燕王的势力最大。宁王朱权能“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朱棣则可“节制沿边士马”,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当时都要受朱棣的节制。

除了边境藩王,朱元璋还封了不少内地藩王,他们同样拥有不少兵权。每个藩王都是配了三个护卫,一个护卫至少3000人,多则上万人。这样的配置要抵制外敌是少了,但是镇压民变还是绰绰有余的。

朱元璋给藩王兵权,接下来就要给他们解决吃喝拉撒的问题。明朝的官员俸禄很低,可是藩王的俸禄却出奇高。亲王的禄米一开始是5万石,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降到了1万石。看似降了很多,但是当时一品官员的禄米只有1000石。只能说老朱还是想着往自己人的口袋里合理合法多塞一点。

兵权给了,金钱也给了,可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他又开了一个历史先河——宗族的爵位世袭罔替。以亲王为例,亲王的长子继承亲王的爵位。世世代代的长子都继承亲王的爵位。亲王的儿子封郡王,郡王的长子世世代代都继承郡王的爵位。郡王的其他儿子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下面还有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儿子就不再细分了,全部封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的禄米是200石。那些参加科举考试,削尖了脑袋往上挤的官员,可能到了50岁才能混上五品官员。五品官员的禄米是192石。更多的官员一辈子都不可能爬上五品。这就是“投胎”的技术,不服气都不行。

朱元璋要靠自己的一己之力保证子孙后代代代衣食无忧。童年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老朱不想后代重蹈覆辙,他必须未雨绸缪。看似格局很大,其实还是只是惦记自家人,并没有真正胸怀天下。

对于自己这样的安排朱元璋非常满意,一来藩王可以抵制外敌,二来可以拱卫中央,三来还能世受皇恩。这可是“三全齐美”。在明初,共封25王,当时看来并不多,并且明初国家强盛,养着他们也没什么。朱元璋觉得朱家已经天下无敌了,又考虑到将来要让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担心孙子镇不了那些开国功臣,于是朱元璋就开始屠戮开国功臣。34位开国功臣就有30位死在他手中。在安排好这一切后,朱元璋才安心死去。

朱元璋有很多儿子,但是长子长孙只有一个。

当时选择朱允炆继承皇位在现在看来是不明智的,毕竟朱允炆还太年轻。可是除了嫡长孙,朱元璋不可能选择其他藩王来继承的。哪怕朱棣能力再强都不行!同样是藩王,朱棣可以,为什么其他藩王就不可以呢是!藩王有很多,嫡孙永远只有一个。

在朱元璋时期,藩王的势力大,朱元璋也是很清楚的。但是这是他的私心,他觉得都是一家人就是一条心不可能出现什么内讧的。但是,一代亲兄弟,二代就是宗亲了。血缘关系只会越来越稀疏的。

朱允炆登基后,就认识到皇叔叔的势力太大了。在身边人的怂恿下,脚跟还没有站稳就开始急着削藩朱允炆削藩力度太大了,不仅削了兵权,还把养尊处优的藩王发配到苦寒之地。藩王们可是人人自危,他们做梦都没有想到,朱元璋尸骨未寒,孙子就急着要除掉他们。一代都被灭了,哪里来的世受皇恩。

狗急了会跳墙。人急了,也就管不上皇帝是谁了。燕王朱棣开始联手其他藩王起兵。那几年,朱允炆和朱棣打得很辛苦,双方都很辛苦。最后,朱允炆想要妥协,和朱棣划长江而制,但是朱棣不愿意。反都反了,他可不想再回去做个藩王。

朱棣继位后,他自然也明白藩王的势力。这藩王必须得削,只是早晚的问题。相比朱允炆,朱棣还是显得更老成,削藩的方式也更高级了。他一上台不仅恢复之前那些被朱允炆贬掉的藩王的爵位,还在经济上优厚他们。据历史记载,朱棣给藩王的禄米“倍加恩礼”,就是在经济上给与他们的比朱元璋那个时候还要多。

朱元璋给儿子的完全就是一个老父亲的私心,给得无怨无悔。但是朱棣给兄弟们的就是别有用心了。钱管够,前提就是要减少护卫,用福利换兵权。大家也是心知肚明,要不挨揍,要不吃甜枣。和平时代,只要没有反的心,甜枣胜过一兵一卒。

朱棣还规定藩王不可以擅自离开自己的封地,也不能干预地方事务。他们也不能参加科举制度。朱棣圈养藩王的模式确实达到了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但是同时也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

藩王有兵,却不能带兵打仗,朝廷却需要培养其他人来打仗。这样国家就要养两批人,这些钱都是来自黎民百姓。朱棣的此举为后面大明的灭亡埋下伏笔。

藩王被圈养,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他们想想还是生孩子比较划算。因为朱元璋说过,只要多生一个儿子就多一个郡王的收入。多多益善,何乐而不为!

弘治五年,山西巡抚杨澄筹要朱祐樘报告了山西的人口数量。其中山西老庆成王生94个子女,创造新的生育的记录。老庆成王的长子新庆成王也不甘示弱,也生了70个。逢年过节,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吃饭,亲兄弟居然彼此都不认识。估计成王都不知道自己哪个儿子是哪个老婆生的。这也太尴尬了。

这些皇族的孩子都需要朝廷养着。百姓的税是有限的,可是亲王的繁衍能力是无限的。难怪愚公移山的时候自信满满说道:子生孙,孙生增孙,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还怕搬不了山!朱家的这些子孙是直接把国库搬光了。当地的税收都不够养他们了。

姓朱的要养,姓朱的七大姑八大姨也要养。这就加重了朝廷和百姓的负担。他们也不管国家有什么钱,反正按规定索取。禄米还不够,有时候还会狮子大张口要各种赏赐。最后吃苦的都是老百姓,等于老百姓的血汗钱就养着这群无所作为的“朱”。皇族成员就是皇族成员,他们有的是办法为自己谋取利益。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多麻烦。

根据玉碟(皇家族谱)记录,朱元璋时期皇族成员只有58人,朱棣接手的时候也只有127人。这个数量都在朝廷可以承受的范围。

嘉靖32年,皇族成员已经有19611人。为了多生孩子,皇族成员甚至仗势欺人,抢夺民女。嘉靖帝开始明文规定,减少他们的俸禄,规定他们妻妾的数量。但是,在朱元璋世袭罔替的制度下,给他们的特权又收不回来了,依然是治标不治本,根本就控制不住了。

万历33年,皇族成员数量直接达到了8万多人。万历皇帝不仅不约束他们,还给他们赏赐田地。这还是玉碟有记录的,属于高级皇族数量,底层皇族没有被计算在内。根据后来的专家推算,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孙近百万之多。

1490年,皇族成员的开支占了全国收入的24%。到了1600年,皇族成员的开支占了52%。崇祯皇帝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达不起工资,只能拖欠。

这些皇族成员世世代代都被圈养着,他们没有任何生存能力,有些人最后居然养活不起自己,只能活活被饿死。看起来是多么可笑,当时朱元璋所谓的英明决策最后还是把子孙后代给坑了。

藩王世袭罔替,不仅没有起到屏障国家的作用,反而成为国家的负担。最后朱元璋的子孙因为没有生存能力而饿死,国家也被灭,崇祯只能自杀,也只能怪朱元璋了。

优质答案2:

没吃的,饿死了。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14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