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妃是什么意思
想都不用想,太妃终究也还是妃,虽然她们比当朝皇后的辈分高,可地位上根本就无法与皇后相提并论,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太妃的地位才会高于皇后。按照《清史稿》记:先朝妃嫔称太妃太嫔!说白了,就是先帝的那些嫔御。

皇位换人之后,人们的目光往往聚集在本朝的宫廷之内,对于前朝关心甚少,除非是皇太后这样的人,而太妃与太嫔们的地位不高也不重要,也就慢慢养老罢了。
历代的皇后,乃是与皇帝平起平坐的,她们是皇帝的妻子,是后宫之内的主宰,大多数的时候宫廷内的所有事都是皇后全权处理,皇帝都不怎么干预,更别说是太妃了。
太妃这个称谓很早就有,而清朝最初设置尊奉太妃,是在顺治九年的时候。
只不过,也不是所有先帝的后宫都能够受封,在道光帝之前,只有那些在前朝地位上过得去并且还算受宠的嫔御,才能够受封为太妃或者太嫔。
也就是说,那些不起眼的什么贵人、常在和答应什么的,根本不可能变成太妃之类。
而从道光时期开始,所有先帝的后宫嫔御,都会被尊奉为太妃与太嫔。
清朝依旧遵循着以孝治天下的基本概念,而新帝对于前朝后宫的尊封,就是体现这一点,这也算是对于天下臣民的一种展现,表达皇帝重视长辈,重视孝道。
太妃与太嫔们,虽然她们的地位并不算很高,尤其不能跟太后相比,但是他们毕竟还是新帝的长辈们,因此在外是君臣,但在宫里,还是长辈晚辈的关系。
清朝多数的皇帝,对于太妃们还是很孝顺的,再怎么样,基本的面子啥的都不会缺。
康熙年间,皇太极的懿靖大贵妃病重,康熙帝跟着孝庄太后一起去看望,另外其他的太妃们若是身体不好,也基本有同样对待。
在这些太妃们病故之后,身后的哀荣也通常很妥帖,尤其是那些生前位分很高的太妃,这也是一种孝道的表达,太妃们未必是皇帝生母,但终究也是礼法上的别母。
说起清代的皇帝,雍正帝算是最冷峻的一个了,但是他继位之后,对待前朝太妃们的态度就相当不错,当然,那些曾与他争夺皇位的皇子的生母是除外的。
雍正七年,胤禛亲自查看皇后与诸位太妃们千秋节的御赐之类,雍正帝特意告诉相关人等,太妃们接受礼物的时候,不必道谢,也不需要下跪什么的。
乾隆帝登基后,雍正帝的后宫中,裕妃与谦妃都被尊封,而且相关待遇一应俱全,尤其对于曾照顾过自己的祖辈寿祺皇贵太妃与温惠皇贵太妃,更加孝顺。
通常来说,清代皇帝对于太妃们的态度还是相当不错的,毕竟这些太妃都是先帝的未亡人,辈分在那里摆着,就算是嫔御之身,可还是长辈,不能不敬重。
自然,敬重归敬重,地位上的话太妃终究不能与皇后相比,不管是跟前朝的皇后比,还是跟本朝的新皇后比,都是差很远的。
在礼法上,太妃是母,皇后是媳,可同样的,太妃是侧,皇后是正。
清代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实际上是出奇的高,宫廷之内几乎所有事务全都要由皇后操持,全都是皇后说了算,即便是有皇太后在,也很少能够插手其中。
皇太后乃是皇帝之母,她们的地位当然高于皇后,可太妃们就完全不同了。
无论圣母皇太后还是母后皇太后,她们都是皇帝的母亲,皇后自然就是臣媳,可对于太妃们来说,皇后乃是主位,她们这些太妃就算到了新朝,依旧是嫔御之身。
清代太妃的地位俨然如同太后的情况,只有两次,一次是咸丰时期的康慈太妃,她本来是道光帝的皇贵妃,是恭亲王的生母,咸丰帝也是她抚养长大的,有这样的情分。
道光帝并没有册封她为皇后,因此咸丰帝登基后,按照规矩还是只能尊其为太妃。
只不过康慈太妃是咸丰帝的养母,而且当时又没有地位高于她的同辈嫔御,她这个太妃,也就成为了实际上的皇太后,咸丰帝的皇后对她也是非常孝顺,执臣媳之礼。
咸丰帝的皇后钮祜禄氏对康熙太妃温婉谦逊,可这也并不代表皇后的地位低于太妃,因为康慈太妃是特别的,她是先帝的皇贵妃,而且又是皇帝的养母,这才如此。
此外还有就是清末的端康太妃,光绪帝皇后叶赫那拉氏也就是隆裕太后崩逝之后,光绪帝的瑾妃他他拉氏成为后宫里地位最高的人,溥仪称她为皇娘。
与之前咸丰帝与康慈太妃的例类似,端康太妃曾抚养照顾溥仪,因此情分非同一般。
溥仪的皇后婉容进宫之后,对端康太妃也是非常恭顺,在她面前拿不出皇后的架子,只不过有很特别的一点,那时候的清朝已经没了,皇后与太妃都仅限于宫里。
整体来说,皇后的地位通常是太妃不能比的,皇后终究是皇帝之妻,就算皇后的母亲见到皇后也要行礼,而太妃不同于太后,终究只是先帝嫔御侧室,只是碍于长辈的身份才受敬罢了。
二:棚妃是什么意思
譻yīng ,《后汉书·张衡传》:“曳云旗之离离兮,鸣玉鸾之譻譻。” 李贤 注:“譻,声也。” 唐 司空图 《注愍征赋述》:“有若缥缈鸾虹,譻譻嫋空。” 明 黄淳耀 《悲台城》诗:“玉鸾譻譻夹路守,帝在讲堂僧众走。”这里的譻妃就是一个名称,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就像古代帝王的妃子的称呼。参考可追问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三:宫妃是什么意思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上》
化妆品,衣服,包包,这些都是女人的最爱。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女人最经不起的诱惑就是这些。看看大街上那些痴情男女,一旦女孩生气,送这些东西,立马会得到原谅,这就是魅力。
张爱玲曾经说过,女人都是“脂粉动物”,正所谓,“女为悦己者容”,把自己装扮的漂漂亮亮,在浓妆淡抹之间,就可以感受自身的魅力所在。试问,哪个女人不爱美呢?哪个女人不想青春永驻呢?所以,有一句话说的好,“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在古代,后宫之中的妃嫔都在想尽办法争夺皇帝的宠爱,那么,她们若不好好打扮,怎么能获得皇帝的怜爱呢?而此时,化妆品就成了她们的保护伞,成了她们获得圣宠的工具,成了她们拥有地位的阶梯。
所以,后宫妃嫔的化妆品,对于皇帝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这从明朝就可以看出。
在讲到明朝宫妃的化妆品花销之前,先来看一下清朝的太监俸禄,以此来计算整个后宫的花销。清朝时期,位及七品的太监一个月的俸禄,是4两——5两银子,如果,按照宫里3000名太监来计算,那么,一个月给太监们发放的俸禄,就要超过一万两银子。
由此可见,后宫的工资对于皇室来说,不仅是一笔数额巨大的开销,还给皇帝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所以,每个朝代的后宫,其实,一直都在进行“立法”,统治者希望通过制度的制约,来节省各类花销和浪费,从而减少支出,以维持皇室的经济稳定。
但是,不管如何立法,在有些朝代,后宫的花销,还是比较震惊、令人瞠目结舌的。据《国朝宫史》记载,明朝后宫的花销极为奢侈,尤其是后宫妃嫔的化妆品首饰等,“有明之季,脂粉钱岁至四十万两,内用薪炭,巧立名色,靡费更甚”。
鉴于此种情况,清朝就创建了一套非常严格的“后宫费用花销制度”,“我圣祖仁皇帝鉴往规来,禁浮返朴,垂为诫谕,家法昭然”。意思就是说:圣祖仁皇帝鉴于后宫奢靡的情形,要后宫禁止浮华,回归返归朴实之风,若有违反,就要按照家法处置。
从上文得知,明朝时期的后宫之中,仅仅只是妃嫔花销的一项——化妆品,每年就要花费国家40万两银子,可想而知整个后宫的花销究竟有多大,会给国家带来多大的压力?这样的开销,即便在强盛的王朝,后宫开支也会让皇帝倍感压力,更甚者,会给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例如:在唐玄宗时期,虽然,国家拥有很大的实力,但后宫的规模也很庞大,仅仅是宫妃就有4万,也历史上后宫数量最多的。
唐代以贵、淑、德、贤四妃为夫人,后宫设立六局二十四司,共190人,还有女史10人。这些都是有品级的,无品级的宫女人数相当多。唐肃宗宝应元年,一次就放宫人3000。而到了玄宗开元天宝中,仅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和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即有宫女4万人,可见,唐玄宗的宫女、嫔妃是超过4万个的。
并且,当时唐朝的总人口也就5000来万,相当于一千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唐玄宗的妻妾,比唐代的官员总数还多。如此庞大的规模,皇帝要怎样才能养活呢?身为帝王,不仅有宫妃,还有国家的财政支出,要养活自己的后宫,就只有从国家财政,或者说是百姓手中掠夺,从而给百姓施压。为此,唐玄宗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自己有足够的钱财来维持庞大的后宫支出。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玄宗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养活庞大的后宫,就想尽各种方法去弄钱,去搜刮百姓。“开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献策,括籍外剩田”,意思就是说:在开元时期,御史宇文融向皇上献策,检查百姓在户籍以外隐瞒的土地有多少。一旦发现了,就要多收几百万贯税钱,而此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替皇上搞钱,让皇上有足够的钱养活自己的后宫。
这就是唐玄宗时期的“检田括户”运动。
当时,就有一个姓王的官吏,向唐玄宗推荐自己,要给唐玄宗查征税。这个官吏确实很会搞钱,每年都“进钱百亿两”,唐玄宗对他很是赏识,可是,这些钱其实都是通过变相剥削,从百姓手中搜刮来的。那么,这些搜刮来的钱都去了哪里?都干什么用了呢?史称:“供人主宴私赏赐之用”,这里的人主就是唐玄宗,也就是全供给了给唐玄宗。
而这些搜刮来的巨额款项,也都让他花在了后宫之中,花在了自己的小家之中。以大家养小家,不顾百姓只顾自己,可以说,正是唐玄宗的这种做法,才使得唐朝走向了衰落。
不过,并不是每个朝代的皇帝,都会以搜刮民脂民膏的方式来养活自己的后宫;也并不是每个朝代的宫妃,都能享受如此奢侈的生活和超高的待遇,拥有足够的钱财去花枝招展。其实,每个朝代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后宫的俸禄也不同。例如:东汉刘秀在做皇帝的时候,那时天下刚刚稳定,国家并没有多少库存,百姓也不富裕,财政也不景气,所以,后宫工资就少的可怜。
根据《东汉会要·内职》的记载,只有皇后和贵人才能被授印封号,而其他的后宫妃嫔,如:美人、宫人、彩女等,都是一些低级的宫妃,并没有地位和品级,自然,他们也就没有俸禄了。即使是有俸禄的贵人,每年发放的俸禄也不过是几十斗稻谷而已。而其他的后宫妃嫔,仅是逢年过节之时,给点赐俸完事。
由此可见,拥有庞大的一个后宫虽然是一个美事,但是,若没有钱这一切都是难上加难。
参考资料:
【《明史》、《新唐书》、《后汉书·光武帝纪》】
四:侧妃是什么意思
侧妃的级别高于妾,侧妃是平妻。侧妃指王府中低于王妃一级的妾室,品级在王妃之下,其他妃嫔、侍妾之上。
“侧室”的设定,大致源于入关前满洲的多妻制度。在入关之前的多妻制度之下,妻妾的名分十分复杂,当时不仅嫡室可以同时有多个,在嫡室和妾之间还有侧室存在。这种习惯在清初被保持下来,所以清初高等皇族的侧室经常是直接作为侧室娶进,而不是从妾升上来的,故而出身都不差。
但是随着入关之后习俗的进一步变化,从清中叶开始,高等皇族的侧室基本上都是生有子女的妾室经过王府向宗人府“请侧”来的,侧室便成了妾的晋升目标。
至于妾,则只有在生育子女之后,作为“第几子/女之生母”才可能被官方记录下来。,多数默默无闻,在家谱中也经常是作为“第几子/女之生母”来“附记”而已。她们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自己亲生的儿子能够飞黄腾达,这样她们有可能作为“生母”得到儿子做官的封赠。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