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三国人物,这主要是源自《三国演义》的高传播度,演义中赵云位列五虎大将第三位,位在马超之上,然而历史上,后期甚至不如魏延等后起之秀,这究竟是为何呢?
其实官职低不一定代表地位低,更不能说明不受重用,按照赵云的能力特点来说,他还是蛮受重用的。
官职不高其实是很多原因造成的,有人说赵云一生都是杂号将军,其实这并不准确,赵云也曾担任过重号将军,只不过时运不济降了职,之后由于年老无功再未迁升,所以带着杂号将军的头衔去世了。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杂号将军,什么是重号将军。将军其实是一个地位很高的职位,在秦朝只有大将军、前后左右、偏将军等。到了汉文帝时期,又设置了车骑将军和卫将军。汉武帝时期又设置了骠骑将军。之后的汉朝又设置了四镇、四征等将军,同时还设置了扬武、荡寇等听起来更威风的将军,然而这些听起来很牛的将军在地位上其实要远不如四镇、四征、四安等将军,所以,将这些名称没有规律又不属于传统的低品级将军统称为“杂号将军”,自然而然的,在其之上的就叫做“重号将军”,重号将军中又以大将军为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紧随其后,地位要高过其他重号将军。
再说回赵云,历史上的赵云虽然没有演义中那样的神勇战绩,但在人物性格上还是很相似的,忠诚、稳重、有德、谨慎同时顾全大局,这样的一个人物加上资历也够老,不受重用其实是说不通的。
最一开始,刘备还是一个四处流窜的常败将军,连个诸侯都算不上,所以赵云当了刘备的主骑,这几乎是一个没什么品级的职位,说白了就是骑兵队长,但这个职位不是心腹是做不了的,那时候骑兵很金贵,以刘备当时的状况来说,骑兵数量是很有限的,刘备将骑兵交给赵云来护卫自己,说明对其非常信任。
赵云第一次封将军是曹操南下,刘备军被冲散,之后赵云在乱军中保护刘备妻儿平安脱险,因功受封“牙门将军”,这是刘备独创的将军名称,之前没有。平定荆南后,赵云又因功封桂阳太守,偏将军,刘备占领益州之后,大封有功之臣,为赵云再次原创了一个将军职位——翊军将军。
这应该是赵云升迁最快的一个时期,虽然也只是杂号将军,但刘备自己不过就是一个左将军,麾下文臣武将只有马超这个曾经的一镇诸侯是重号将军,其他包括关羽、张飞都只是杂号,所以赵云的职位当时并不低。
本以为这应该是赵云闪光的信号,没想到刘备称王、称帝,一直到死,赵云始终没有再升职,以至于魏延等人后来居上。其实这也并不是刘备不再重视赵云,相反我觉得这是刘备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
升官的理由和原因通常有三点——功劳、拉拢、目的性,可惜的是赵云在入蜀之后很好的避开了这三点,刘备执意伐吴时,赵云又出言反对,尽管刘备依旧信任赵云,将后背交给赵云,但从这时起,伐吴无论是否成功,这杯羹赵云注定分不到了。加上此前入川之后,刘备准备赏赐大家,也是赵云从大局出发反对而作罢,众将会不会和赵云因此有嫌隙我们不得而知,但心里不痛快是一定的。
然而这样不战队、不重利又忠诚有大局观的臣子却是君主喜欢的,所以,赵云没有升职,三个原因是其一,刘备有意将封赏赵云留给刘禅也不是没有可能。
刘备死后,刘禅登基,诸葛亮主政,赵云果然连连升职,先是征东,后来是镇南,这时已经与魏延平级,然而造化弄人,本应崛起的赵云因为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连带着降了职,又成了镇军将军这一杂号,后来因为年老,再未征战,也就没了升职的可能,直到病故。
所以整体总结来说,赵云前期官职不低,后期一些原因耽误了,最终又背锅受连累,所以一生总体看来官职不高,不过一直颇受重用,在群臣中有很高的威望,刘禅追谥功臣,追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庞统,大将军姜维不平,上表为赵云追谥,这也代表了群臣的一种声音。
另外从陈寿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同传,也能看出赵云的地位并不是官职可以体现的。
一、三国赵云为什么一辈子没有被重用?
优质答案1:
在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麾下有“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个个都是独挡一面的大将。就以赵云为例,他先后经历了解救公孙瓒、汝南救刘备、八门金锁阵、大战长坂坡、甘露寺相亲和拦江截阿斗等,为蜀汉政权建立了不世之功。
但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易中天教授却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中这样表示:
正史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五虎上将”,充其量也就只有“四虎上将”。而这四虎中,分别是关羽、张飞、黄忠和马超,唯独没有赵云。
这下,赵云尴尬了。说到底,《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是假的,但是《三国志》中的“四虎上将”却是真的,而假出来的那个单单就是赵云。
难怪,易中天会进一步这样表示——赵云是一个被刘备重视但不重用的人。
赵云(约157年——229年),字子龙,身长八尺有余,姿容英岸雄伟,河北常山真定人,人称“常山赵子龙”。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并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追谥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在后世广为流传。
赵云虽然英勇过人且忠肝义胆,又深得刘备和诸葛亮的信任。但是,他的仕途却非常坎坷,最高只做到了征南将军,后又迁任了镇东将军。
说完了赵云,再来横向对比一下其余的诸将。关羽授假节任襄阳太守,拜前将军;张飞拜车骑将军兼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黄忠拜后将军,赐关内侯;马超拜骠骑将军,赐斄乡侯。
和他们比起来,赵云的军衔和官职当真是拿不出手,即便是侯爵都是死后几十年才被追封的。
东汉末期的军衔是这样划分的,以“大将军”为尊,位列三公之上。接下来,分别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位列九卿之上。之后,分别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和右将军,位列同于九卿。
显然,其他四位将领最起码也处于九卿之上,而赵云的“征南将军”和“镇东将军”,只是不常设的一种杂牌军头衔而已,含金量极低。或者,压根就没有什么含金量。
后世,很多人都为赵云在打抱不平,认为他的功绩不输于其余“四虎”,但仕途却长期停滞不前,刘备时期不被重用。甚至,就是到了刘禅时期,其余四虎都过世后,他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还不如后进的降将魏延和姜维。为什么?
带着这样的疑问,文史不假为您竭力解答赵云为何“只被重视但不被重用”?
一、士族门阀制度众所周知,士族门阀制全面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在东汉后期已经非常严重。赵云的出身不仅不属于士族阶层,就连普通的地主或农民阶层都不如,属于长期与官府为敌的草寇土匪。因此,向来以封建正统自居的蜀汉政权,自然不会对他委以重任。
二、个人能力不高赵云武功高强不假,为人忠义也不假,但是,作为军事将领最主要的应该是统帅能力和指挥能力。对此,知人善用的刘备尽管非常信任他,但却长期留其在自己身边担任着“保镖队长”的职务。
三、拒绝拉帮结派刘备组建了蜀汉政权,其中分为铁杆派、荆州派、东州派和益州派。这些人虽然共同听命于刘备,但相互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矛盾。而赵云却尽量保持中立,不愿涉入其中的山头主义争斗,自然就处于了孤立无援的尴尬境地 。
刘备驾崩后,刘禅登基称帝,但实际掌控蜀汉政权的却是诸葛亮。在数次北伐中,赵云都是积极参与者,但却从来都没成为主要参与者,因为姜维、魏延和马岱等人都比他更受重用。
于是,赵云得以在七十多岁时寿终正寝于229年。不过,一生都奉献于刘氏父子的他,死后竟没有立即得到追封,直到蜀汉灭亡前两年的261年,后主刘禅才良心发现勉强下诏:
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
赵云的结局当真令人唏嘘不已,一生功业所托非人,成为了一个“被重视但不被重用”的悲情人物。@文史不假
优质答案2:
谁说赵云没有得到重用的?
判断赵云是否得到重用的标准或依据是什么?大多数人无非是根据易中天评三国说赵云只是杂号将军,得出结论赵云没得到重用的。
那么赵云是否得到重用呢?还是结合史料进行分析一下:
一、 赵云为什么没有名列“前后左右”“四军将军”行列?赵云是三国时有名的常胜将军,一生征战无数,几无败绩。民间更把赵云抬高到仅次于吕布的地位,顺口溜“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就是最好说明。
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后,封了“四虎上将”,即“前后左右”四将军,其中:
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寿亭侯;死后谥壮缪侯;
张飞为右将军,假节,新亭侯;刘备称帝后,封为车骑将军,西乡侯;死后谥桓侯;
马超为左将军,假节,都亭侯;刘备称帝后,封为骠骑将军,犁乡侯;死后谥威侯;
黄忠为后将军,关内侯;封后将军前先后封讨虏将军、征西将军;死后谥刚侯;
赵云在刘备进成都的时候,最高军衔是翊军将军,这是个杂号将军。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后,对赵云没有新的加封。
那么,赵云为什么没有名列“前后左右”四将军呢?先来看看刘备取得汉中以后,关张马黄赵五人的主要功绩,其中关羽、张飞是刘备兄弟,就不说了,主要看马、黄、赵三人的军功有哪些:
马超:字孟起,马腾之子,初为偏将军,都亭侯。马超与韩遂起事,被曹操离间计击败,投奔张鲁,张鲁没有重用马超,马超后来秘密投降刘备,加速了刘璋投降,使刘备提前入主成都。刘备拜马超为平西将军,都督临沮。征汉中时,马超策动氐族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刘备。刘备称帝后第二年,马超病故。
黄忠:字汉升,长沙太守韩玄帐下大将,刘备平定长沙后归附,后随刘备图川,一路冲锋陷阵,勇冠三军,为平定益州出了不少力。征讨汉中时,在定军山阵斩夏侯渊。被刘备封后将军的第二年就去世。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本为袁绍的部下,后来带兵投奔公孙瓒。后遇刘备,一见如故,跟随刘备帮助田楷拒袁绍。刘备落魄投奔袁绍时,赵云又帮刘备秘密募集亲兵。长坂坡时单骑救出刘禅和甘夫人。刘备入蜀时,留赵云和诸葛亮、关张镇守荆州,赵云为留守司马。后来孙夫人还吴时带走刘禅,又是赵云和张飞截江夺回,这是赵云二次救主。刘备入川后庞统战死,召诸葛亮率人入川,赵云与张飞分兵,两路入川。赵云单独从外水攻江阳、犍为等郡,次年攻到成都南面,与刘备合围成都。攻下成都后,赵云建议将田产房屋分给百姓,刘备采纳。征汉中时,刘备处于守势。赵云解救了抢军粮而身陷重围的黄忠、张著,随后又设疑兵大败曹军,刘备称赞赵云一身是胆。自此扭转汉中局势,刘备由守转攻,很快把曹操赶出汉中。
比较马、黄、赵对刘备集团的贡献,攻成都、汉中,三人功劳差不多。攻成都之前,赵云还有两次救主经历,总体功劳高于马超、黄忠。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封赵云为“前后左右”四将军之一呢?关张不可替代,马超、黄忠二人之间,赵云完全可以替代一位的。
笔者以为,这正是刘备的高明之处,原因有三:
其一,赵云的价值观决定赵云不在乎军衔高低。
赵云本来是袁绍治下,后来受常山郡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很奇怪,常山属于冀州袁绍治下,袁绍当时又很强势,许多人都想投奔袁绍,赵云为什么不投袁绍而投公孙瓒?赵云说,现在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我们常山商议,要投就投能行仁政的明主,袁绍对民众苛刻,因此我们来投奔您,希望您是一位仁主。
《云别传》: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从《云别传》所载,我们知道,赵云追随公孙瓒是因为公孙瓒能行“仁政”。这就是赵云的价值观,他追求的是能行“仁政”的明主,而不是追求自己的高官爵禄。
如果赵云在乎高官爵禄,那么他去投袁绍,至少可以与颜良、文丑齐名,成为颜良、文丑、张郃、高览之外的河北第五“庭柱”,但赵云没追随袁绍,而追随公孙瓒了。后来公孙瓒被袁绍消灭后,赵云再遇刘备,认定刘备能行仁政,所以才一路追随刘备颠沛流离。
而刘备攻下成都后,赵云建议刘备,成都的房屋、田产不要作为战利品分给将军们,而是应该分给百姓,以安定民心,刘备同意。赵云这是得罪各位将军而劝刘备实行的仁政,也进一步证明赵云的价值观当中,实行仁政重于自己的前程。
《云别传》: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驳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从这里可以看出,赵云以帮助主公实现“仁政”理想为重,至于个人的利益,对赵云来说,就“云淡风轻”了!
其二,四军将军只有四个,优先配置给最需要笼络的人。
武将立了大功,总是要封官的,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前,自己是左将军。进位汉中王以后,自已就是一方诸侯了,就可以封“前后左右”将军了。
“前后左右”将军又称“四军将军”,在战国时就有了,汉朝建立以后,逐渐淡化。东汉末年,因为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四军将军”又被捡起来重新用于加封。
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的军衔从高到低排序一般是这样的:“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
以上这些都是重号将军,其中以四军将军为分水岭,“卫将军”以上,位同三公;“四军将军”及以下,位次于三公。四平将军以下的,都是杂号将军。
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前,自己就是“四军将军”中的“左将军”,所有人军衔都必须在“四军将军”以下。进位汉中王以后,诸侯王位同于三公;“四军将军”就可以拿出来封了。而当时许多人都劝刘备进位汉中王,也是图的官爵可以升一升。
所以,刘备进位汉中王以后,所有将军职位其实都要升一升的。其中,前后左右“四军将军”更是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盯着的人也不少。刘备要是封不好,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的。
关羽、张飞是和刘备一同起事的,三人相当于合伙开公司,加上关、张也不像赵云那样有崇高理想,不在乎个人荣辱的。所以,关、张分封前将军、右将军是理所应当的。
剩下的左将军、后将军,只能在赵云、马超、黄忠三人中选择两个。这时候,刘备考虑的因素一是战功奖励、二是笼络激励。
而马超、黄忠都是新归附不久之人。且马超就是因为在张鲁那儿不得到重用所以才投降刘备的,为了肯定马超的价值,显示刘备重用马超,并借助马超的威望安抚羌、氐等少数民族,所以马超给个左将军理所应当的。
黄忠也是新归附之人,并且黄忠是荆州降将的代表。黄忠入川老当益壮,勇不可挡,而且还有阵斩夏侯渊的大功。黄忠的这种老骥伏枥的精神需要激励,荆州降将需要安抚,表彰黄忠为后将军,正是笼络激励的需要。
而建安25年发生的“彭羕事件”,更说明刘备笼络马超的重要性:
彭羕归附刘备后,意得骄满,刘备就准备把彭羕调为阳江太守。彭羕不服气,找到马超诉苦,马超说你的才能可比孔明、法正,调往小郡当个太守太让人失望了。彭羕就鼓动马超,让马超在外面起事,他在内部接应。马超未答应,事后,马超把彭羕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诉刘备。刘备把彭羕抓捕,后听从诸葛亮的意见,处死了彭羕。
《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羕退,具表羕辞,于是收羕付有司。如果刘备不封马超为左将军,保不准马超就听从彭羕的意见,里应外合造反了!
所以,对于新加盟的人,笼络与激励有多重要。
而最能笼络和激励人的岗位优先配置给最需要的人,这是情理之中的,也是刘备必须这么做的。让赵云在这方面做出点牺牲,赵云能理解,也能接受,毕竟赵云追求的“仁政”刘备基本做到了,个人名利赵云并不在乎。
其三,刘备与赵云情同手足,赵云不需要通过“物质激励”来笼络。
刘备笼络、激励马超和黄忠,归根到底,是要通过物质激励来提高新归附人员的忠诚度。
而赵云呢,忠诚度不用说。长坂坡救阿斗时,许多人都说赵云投降曹操了,刘备都大骂,说赵云绝不会背叛他的。所以,赵云的忠诚度不用通过物质激励来提高。
关张的忠诚度也不用通过物质激励来提高,但关、张有一点不如赵云,就是大局观。赵云为人谦逊、低调,但大局观比关张要强,甚至比刘备都要强,仅弱于诸葛亮吧。刘备如果不封关张,关张会闹事的,赵云不会。
再者,赵云早年就跟随刘备,与刘备情同手足,演义中刘备称呼赵云为四弟,正史中虽然没有这么称呼,但关系确实如兄弟。赵云就是刘备家里人。
家里请外人来做事,粮食不够吃的,那么是不是应该先让外面人吃饱啊?家里人少吃点没关系的,家里的事饿着肚子也会做的。如果倒过来,家里人先吃饱,外面人饿着肚子,谁还会帮你做事?
前面分析了,赵云的战功强于马超、黄忠,论功劳完全可入“四军将军”,但因为名额限制,且赵云忠诚度、大局观、以及和刘备的感情摆在那儿呢。因为岗位限制在那儿呢,赵云这个家里人让一让,赵云不会太介意。但对黄忠、马超这些外人来说,刚归附不久,就能同关张诸葛平起平坐,则会喜出望外,对刘备死心塌地。即使想造反,良心上也会过意不去。
二、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度超过关张刘备虽然与关张相识最早,但关张二人都有毛病,关羽傲上,张飞喜欢鞭挞士卒,刘备对这两人其实并不放心。最后这两位也是死在自己的毛病上。
而赵云呢,武艺不输关张,但却没什么大毛病,自控能力非常强。所以,刘备对赵云的信任度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关张。具体可从刘备对赵云的使用上看出来:
首先,是选择赵云看护家小。刘备自起事以来,一生颠沛流离,一直到赤壁之战以前,都没有个安身立命场所。家眷跟着刘备一样奔波。家眷需要保护,刘备当然需要造择最信任的人。因为当年陶谦就是选错了人护送曹操父亲,结果导致护送之人见财起意,杀了曹操父亲,惹得曹操攻打徐州。刘备救援陶谦后,陶谦三让徐州给刘备。刘备自己的家眷肯定不能随便托付给别人,关羽、张飞忠诚度没问题,但有毛病,会误事,只有赵云最合适。长坂坡赵云单骑救主,证明刘备选对了人。
其次,是让赵云管控荆州兵马调度。刘备图川,留下诸葛亮、关、张、赵云镇守荆州,照理说,兵马调度大权应该给诸葛亮或关羽。但刘备偏偏任命赵云为“留守司马”,荆州兵马的调度必须经过赵云。这一点说明,刘备对赵云的信任,不仅超过关张,也超过诸葛亮。
其三,让赵云掌控自己的御林军。御林军也是禁军,是保护刘备安全的,这相当于刘备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了赵云。可见其对赵云的信任。
其四,刘备伐吴兵败,赵云最先赶到永安接应。刘备伐吴时,“四军将军”关张马黄都已去世,赵云留守,刘备应该付与赵云军权的。刘备虓亭兵败后,赵云最先带领军队到永安接应刘备,使刘备转危为安。刘备在永安一直呆到去世,也没回成都,其中护卫的也是赵云。
以上说明,赵云是刘备最信任的武将。刘备用赵云都是用在关系自己身家性命的关键要害地方。不授予高的军衔,不代表不重用。
三、刘备雪藏赵云是给刘禅贮备人才的。
刘备手下虽不能说战将如云 ,也是人才济济的。但最能打的几员武将还得数关张马黄赵,但前四位在刘备伐吴前都已去世,刘备自己也60多岁了,人生其实也已开始倒计时。刘备对赵云只重用,但却不封高官,其实是要把加恩的机会留给刘禅。
唐太宗凌烟阁有24功臣,其中有一位李勣,就是《说唐》中的徐茂公,因为功劳大,赐姓李。唐太宗临终前,把李勣从太常卿贬为叠州都督。李勣连家门都没回,立即去叠州上任。唐太宗临终前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什么恩惠,我现在把他贬为外官,你即位后,要立即提拔他为右仆射,他一定对你感恩戴德,为你效死力。唐太宗驾崩后,唐高宗即位不久,立即任命李勣为右仆射,李勣后来灭高句丽回报高宗。
《旧唐书》:二十二年,转太常卿,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旬日,复除太子詹事。二十三年,太宗寝疾,谓高宗曰:“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乃出为叠州都督。高宗即位,其月,召拜洛州刺史,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是岁,册拜尚书左仆射。刘备是英雄,也是政治家。像后来的唐太宗一样,懂得用权术驾驭重臣的道理。他雪藏赵云,就是要把赵云留给刘禅的。因为赵云两次救刘禅,刘备死后,赵云就是蜀汉的擎天柱,刘备如果把赵云的官封到顶了,刘禅就没机会加恩赵云了。
刘备归根到底是一位帝王,刘备的帝王之术和刘备的枭雄称号是一致的!
刘禅即位后,即封赵云为中护军、征南将军,永昌亭侯。后来又迁镇东将军,大概是镇抚东吴的缘故吧。
赵云去世后,被追谥顺平侯,并且与关张马黄一起被追谥的,可见,赵云在后主心中,地位同关张黄马一样的。
综上,赵云跟随刘备后一直受到重用,只是没有高封而已!
二、赵云为什么不被刘备重用,却宁愿重用黄忠?
优质答案1:
赵云不是不重用,而是太看重了。
我们只说史实不说演义,演义中是把赵云和陈到这两人揉成了一个神将赵云,陈到率领的是刘备的亲卫军~白耳(眊)军,其能力自然不用多说,演义中神化赵云很多,所以给人的错觉就是赵云这么厉害怎么后面没怎么发光发热了?撇开陈到的那部分事迹,我们只说赵云,赵云的智勇是没话说的,比如后来汉中对抗曹操,黄忠出兵未按时回营,赵云帅几十骑兵出营接应,遇到曹军主力,逃脱未成功,便率这几十骑冲进了千人敌阵,撤回营地后更是用了一招空营计让曹军不敢攻入,没错,诸葛亮从没使过空城计,罗贯中把赵云的这个事迹转让给了诸葛亮。赵云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五虎上将中,偏偏给赵云的位置最低,其实这是刘备为了刘禅的考量,正是为了留一定的职位空间,留机会给刘禅来收赵云的心,刘禅继位后,马上就给赵云升了职,可以说,刘备是非常具备帝王的远见,搞政治真是把好手
优质答案2:
不,赵云看似不被重用,但实际上是五虎将中最受刘备信任的
为什么?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等人看似领军作战,威震一方,而赵云默默无名,守在刘备身边,实际上,能守在刘备身边,恰恰说明了刘备对于赵云是极其信任的。
想想看,保镖虽然没有赫赫战功,但是在主公危难之际,救出主公的往往是保镖。
赵云看似没有重用,实际上是刘备对于用人是十分擅长的,黄忠作战经验丰富,适合作将,而赵云忠心耿耿,交给他的事,事无巨细,都能办好,因此适合作主公身边的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赵云可能是最被重用的人
优质答案3:
我认为,赵云深得刘备信任,但又怕赵云有什么三长两短而失去这位难得英雄人才,所以有许多艰巨而又危险的任务却舍不得让赵云去执行。而黄忠也与赵云一样都属超一流智勇兼备的将军,除了赵云外当然受到重视而重用这位能独立完成任务的老将军黄忠。
三、赵云那么强,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优质答案1:
就是因为赵云并不强,我不是说赵云不忠诚,也不是他不勇武,在这两个方面赵云都没有问题,也深得刘备的信任,一直都在担任刘备最亲近的侍卫首领,但是却一直都得不到独当一面的重用,对于赵云这样一个资历仅次于关羽,张飞,刘琰,简雍,孙乾的从龙老臣来说,是很不可思议的,甚至连后加入的刘封,黄忠,魏延,糜竺的地位都远胜于赵云,在刘备早期自己没有官爵的情况下,他不能自己征辟属官,到了刘备担任左将军,豫州刺史的时候,虽然都是虚衔,但是按照当时的制度,他是有资格自行征辟属官并上报朝廷认可的,曹操担任东郡太守,行奋武将军的时候,就征辟夏侯惇,曹仁等为别部司马。袁术是后将军,他就有资格征辟孙策为“折冲校尉,行轸寇将军”,后来孙策以区区一个杂号“讨虏将军”,都自行征辟了大批的属官,像周瑜是“建威中郎将”,张昭是“抚军中郎将”,刘备的官爵不仅可以任命属官,还可以征辟地方官,汉代有制,“郡举孝廉,州辟茂才”,连曹操都是“举孝廉入仕”,汉末大量的官员都是由此途径踏入仕途的。
刘备担任左将军的时候,关羽张飞已经被朝廷任命为中郎将,无需刘备自己征辟,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赵云依然仅仅是一个为刘备充当保镖头的“主骑”,这样的职务赵云一直当了至少八年以上,直到赤壁之战的时候被任命为“牙门将军”,自此以后,赵云基本上都是在保镖头这个职务上打转转,一直到刘备死后才离开保镖头的岗位,担任征南将军,刘备一生以善能识人用人闻名,为什么单单对赵云如此刻薄呢?真实的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因为赵云的能力不够,担当不了更大的责任,有两个事例是载入史册的。
第一是刘备夺取益州后要大赏部下,赵云跳出来阻拦,说要体恤“百姓疾苦”,这充分说明赵云不识大体,只具备“平民思维”,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老百姓视为“税赋人口”“农业劳动力”“兵役人口”,掌握人口的多少,决定了政权的实力,所以,很多的战争都存在着争夺人口的现象,曹操从汉中退出的时候迁走了近30万人口,刘备得其地不得其民,这就直接导致了刘备丢失了近30万税务人口,丢失了近三万兵源,导致了汉中的土地无人耕种,蜀汉要丢失一大笔田租和军粮收入,这就是历朝历代老百姓的地位,他们生存的价值就是供统治阶级“役使”的,所以,在统治阶级的眼里,根本就不存在“为老百姓谋福利,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概念,他们只需要照顾好统治阶级的利益就可以了,具体到三国时期,就是满足那些门阀士族,官吏,士绅的利益,至于老百姓,谁当皇帝他们都有完粮纳税,都要服兵役,刘备带着大批的荆州军队和荆州士族夺取了益州,他需要用益州的土地,田宅来酬劳跟自己出生入死,为自己打天下的荆州士族和军队,投靠刘备的益州士族需要靠刘备的新政权进行利益洗牌,这些都需要对益州现有的财富进行再分配,而赵云恰恰是看不到这个问题的实质,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应该照顾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说明赵云的政治智慧就只能停留在普通老百姓的水平,根本就不具备成为高级干部的政治素质,所以,刘备只能把赵云定位于一个高级保镖的层面,从建安16年担任栩军将军开始,一直到刘备临终,他的职务始终都没有什么变化。
赵云第二件让刘备失望的事情就是他劝阻刘备伐吴一事儿,荆州的丢失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不亚于天塌地陷,这不仅仅是丢失三分之一的领土,军队,还丢了一个重要的产粮区和极具军事价值的北伐基地,蜀汉如果没有荆州,就只能龟缩益州一隅,再也没有发展的空间了,而且,蜀汉政权的骨干力量都是来自于荆州,如果丢了老窝,他们就失去了根基,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刘备都必须要发动夷陵之战,为关羽报仇不过是摆在面上的一个借口,以显得师出有名而已,蜀汉政权中除了益州士族以外,基本上都是赞成伐吴,正史中没有关于诸葛亮对伐吴态度,但是我认为他如果是个成熟的政治的话是不会随意发表意见的,作为蜀汉政权中荆州士族的老大,诸葛亮肯定是希望夺回荆州的,但是他哥哥诸葛瑾是东吴的臣子,是接替吕蒙守卫荆州的主将,以绥南将军驻守公安,为陆逊的后援,从某种意义上说,诸葛瑾就是蜀汉政权的敌人,所以,诸葛亮在是否伐吴的问题上肯定是要避嫌的,而赵云此时却傻乎乎的跳出来说什么“国贼是曹操,关羽是私仇,不能因私而费公”之类的蠢话,他根本就不明白,对于汉朝来说,曹操,刘备,孙权其实都是国贼,他们打的都是取而代之或者是割据一方的算盘,都是想成就自己的远大志向,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真正想着为了匡扶汉室的,赵云连这些起码的政治智慧都不具备,还是傻乎乎的以为自己是在从事着匡扶汉室的伟大事业,这样一个傻瓜又怎么能够担任更大责任呢?又怎么能怪刘备不提拔重用他呢?
优质答案2:
导语:
赵云得罪刘备的地方是,在刘备登基称帝以后,下令发动对东吴的进攻时,赵云站出来表示反对。
赵云从刘备一穷二白的时候,就已经跟随刘备,二十多年的感情,绝对不比关张跟刘备的感情差。所以这个时候赵云居然反对刘备,这是刘备万万想不到的。
更让刘备想不到的是,赵云反对刘备的理由太荒谬。赵云认为蜀汉的敌人是曹丕,因为曹丕灭亡了汉朝,所以蜀汉不应该攻打东吴,而应该对付曹魏。
01赵云的话有道理,但他说话不仅仅代表他个人。赵云是一个忠勇的战士,但是未必是一个有高深智慧的人。所以在大是大非面前,赵云敢于说出这样的言论,其实所代表的,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意思。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三国志》
赵云和诸葛亮一样,都是荆州派的代言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东吴做事,效忠孙权。这个时候诸葛亮为了避嫌,是不可能开口的。
所以诸葛亮必须要找一个代言人,帮他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这个想法也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的意思,而是代表了一大片希望光复汉室的大臣。
赵云作为刘备的贴身侍卫长,多年以来跟刘备早就成了生死之交。他们俩的关系是非常好的,所以赵云能够开口,诸葛亮觉得胜算比较大,刘备应该能听进去。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刘备不仅没有听赵云的话,反而将赵云弃之不用。这就有些残酷了,那么多年的革命友谊,就这么说不要就不要了?当然不是这样,刘备也知道赵云背后是一帮什么样的人在使劲儿,他就是要利用赵云告诉这帮人,既然他们不听从自己的命令,那你们这帮人我不用就好了。至于对赵云,刘备是没有多少怒火的,毕竟两个人的感情摆在那里,再说赵云也不是故意要跟刘备对着干,他是听信了诸葛亮等人的想法,觉得有道理罢了。
刘备何尝不觉得有道理呢?可是刘备能放弃伐吴吗?当然不能,所以我们看刘备后来没有带谁去伐吴,就说明赵云背后都有哪些人。
这帮人里当然是诸葛亮最重要,所以刘备是在生诸葛亮的气,至少他不希望诸葛亮掺和到这件事中来,所以诸葛亮在这段时间也就被刘备搁置了。
02打下东吴的话,诸葛亮极有可能不被重用。刘备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做任何事情自然是有比较高深的考虑。伐吴这件事虽然看似比较荒唐,可是也能够体现出刘备身上的一些特质。
首先,刘备肯定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关羽和张飞的死,跟东吴脱不了干系,刘备伐吴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的两位爱将报仇雪恨。其次,刘备知道伐吴的难度要比伐魏容易得多。在刘备看来,曹魏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打下来的,可是东吴的实力弱小,绝对有可能一战而定。所以刘备不想在生前放过这次好机会。再者,孙权手里握着的荆州,曾经是刘备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因为刘备既可以从这里出兵北伐,又可以在这里屯粮练兵,就连运输粮草这里都比益州方便得多。综上所述,可以看得出,刘备伐吴不是一时意气,否则当初关羽被杀以后,刘备立刻就会动身。而伐吴之后,对诸葛亮造成多大影响呢?
我们会发现,刘备这次伐吴,所带的人马中,不少都是益州派人士。比如说黄权,那是益州足以和诸葛亮并驾齐驱的人才,到了曹丕那儿都备受重视。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三国志》
一旦将东吴给打下来以后,刘备还会重用诸葛亮吗?至少不会将大权单独赋予诸葛亮,设立左右丞相,极有可能成为解决这件事的最好办法。
所以说刘备伐吴,其实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平衡集团内部的关系。不管是荆州派还是益州派,其实都是刘备的属下。可目前来看,荆州派的实力的确太强大,这不是一件好事,刘备需要扶持益州派人才,这一战是最好的理由,不仅可以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也能够削弱荆州派在军中的实权。
03赵云没有不被重用,只是暂时被刘备搁置了而已。对赵云来说,这一次是他距离刘备最遥远的一次。从年轻的时候离开公孙瓒开始,赵云就一直跟随在刘备身边,为刘备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麻烦。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三国志》
曾经救下过刘备的夫人甘夫人,以及儿子刘禅。所以说赵云在刘备心目中,那就是亲兄弟一样的。
所以刘备也绝不会因为这件事而不重用赵云,只是刘备回来的时候,身体已经不好了。他无法再让赵云为自己冲锋陷阵了。
这个时候的刘备对赵云对诸葛亮,都是深表歉意的。所以他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在托孤结束以后,刘备又单独接见了赵云。他对赵云的交代,跟诸葛亮的就不一样了。刘备对诸葛亮是用激将法,希望诸葛亮能够尽力保护他的儿子,可是对赵云,那就是掏心窝子了。赵云是刘备的好兄弟,当然值得托付。刘备说得很隐晦,他将自己的儿子完全托付给赵云了,希望赵云不要辜负了他。其实这就是在告诉赵云,如果有人对刘禅不利的话,那么你就可以相机行事了。这对赵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任,因为最后的一道关卡,是设在了赵云这里,而不是诸葛亮或者李严。
总结:赵云对刘备太重要。在刘备的人生中,不乏背叛者。比如说他的小舅子糜芳,因为背叛刘备,从而使得蜀汉集团失去了荆州这块重要的基地。还有孟达的背叛,也使得刘备失去上三郡,以及他的义子刘封。
有了背叛,忠诚才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关羽张飞此刻已经遇害,像赵云这种既有资历,又对刘备忠诚的人,根本就不多。
要知道赵云加入刘备集团的时候,刘备手里并不过三千,将不过关张,几乎就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小子。而赵云的上一家公司,那可是上市公司,老板是大名鼎鼎的公孙瓒。
所以赵云能够从那种艰苦的环境中,一直陪着刘备走过来,这才是最为珍贵的事情。赵云对刘备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信任依赖,更是一种忠诚精神的存在,支持刘备一路走下去。
参考资料:《三国志》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