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为什么自杀?孙膑很强为什么没人玩

2023-03-05 10:07:35 639 0
奇闻异事录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大军统帅是大名鼎鼎的庞涓。虽说几年前输给了孙膑,可魏军实力不减,庞涓依旧有杀伤力,韩昭侯自知不是对手,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打仗向来是大事,齐威王召开会议,听取大家的意见。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

宰相邹忌的意思,没必要帮助韩国。

孙膑为什么自杀?孙膑很强为什么没人玩

大将田忌主张,如果不施以援手,韩国危险,会让魏国强大,如果出手,就要赶紧,否则韩国撑不了多久。

孙膑看的比前两位都透彻。韩国肯定是要救的,可不能出手太早,韩、魏二国刚刚交手,火力都很足,这个时候插手进去,等于我们替韩国挨揍,不值得。最好派人告诉韩国,齐国即将出兵,你们要挺住,韩国人看到了希望,就能超常发挥,尽量的消耗魏军。等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出手,打魏军就轻松了,还可以名利双收。

得到齐国的承诺,韩国果然同魏军死扛,可是毕竟实力悬殊,五战五败。只好再次催促齐国出兵,还低三下四的表示,只要渡过此劫,韩国愿意做齐国的附属国。

齐国人出兵了,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还是上次围魏救赵的老套路,不管韩国,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而去。

孙膑又用这招,庞涓心头是一阵恶心,可没办法,只好放开韩国,回去自保。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魏国动用全国人马,决心要跟齐军轰轰烈烈打上一场。

庞涓着急,孙膑是一点也不急,一路之上,他同田忌分析,赵、魏、韩三国向来瞧不起齐国人,觉得我们胆小,不敢正面作战,我们不妨就顺从他们的心意,故意示弱,等他们放松警惕,再给以痛击。

齐军进入魏国境地以后,庞涓每天派人去前方打探。第一天,齐军做饭建了十万个炉灶,第二天变成五万个,第三天变成两万个。庞涓笑了,齐国人果然没种,才几天就有这么多逃兵,再这么下去,齐军就会都逃走了。不行,机不可失,我要抓紧时间跟他们打一场。

庞涓下定决心,就放弃大军,率领骑兵部队,带着仅够几天的口粮,日夜兼程的向齐军方向赶,在一个黄昏,庞涓的骑兵来到了马陵。

马陵这个地方地势险要,只有一条狭窄的路可以通过,孙膑早就在此处埋伏一万名弓箭手,还让人把一棵大树剥下树皮,上面写着几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

庞涓赶到树下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派人点燃火把观看,还没等看完,周围万箭齐发,魏军骑兵死的死,逃的逃,庞涓自知难逃一死,干脆就拔刀自杀了,临死之前他还骂了一句“竟然让这个傻子出名了”!

围魏救韩的故事不复杂,主要是孙膑、庞涓二人斗智,不过仔细品读一下,里面包含了很多人性的东西。

首先,韩国遇到困境,本能的反应,是找人求救。几年前魏国攻打赵国,齐国发兵围魏救赵,这是摆在眼前能对付魏国的人,韩国很自然的,就把求援之手伸向了齐国。大多数人遇到困难,也是这样的思维方式。

第二,不管是对韩国施加恩惠以求后报,还是为了打击潜在对手魏国,齐国出兵都是应该的,可帮助韩国跟帮助韩国有很大的区别。韩国虽然处于下风,可毕竟是一方诸侯国,熬一阵毒打的能力还是有的,过早的为他出头,的确等于引祸上身,等一等才是上佳的选择。

对一般人来说,是没有这个觉悟的。有人遇到困难,自己都没动脑子,就找人求救,帮忙的人辛苦解决了问题,可被帮助的人缺乏切身感受。还有一些人,大概就是所谓的“暖男”,没等别人求援,主动就伸出手去,这样的结果,被帮助的人,就更难产生感激之情了。

遇到了困难,自己用尽本事,都不能解决,这个时候去求助别人,别人在很为难的情况下,出手相助,事成之后,被帮助之人的感激之情,自然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出手之人也能得到相应的成就感!

第三,赵、魏、韩三国,历来看不起齐国人,这是有原因的。赵、魏、韩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晋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同秦国、楚国、齐国等国作战,大多数时候都是赢家,特别是打齐国,很有心得,所以瞧不起齐国人。

人也是这个样子的,很难改变对另一个人的看法,他的理由可以是“狗改不了吃屎”,其实这样固执的偏见,何尝也不是一种“狗改不了吃屎”!

第四,庞涓输给孙膑,那就是技不如人,可临死之前,他想到的不是这个,也没有想到自己之前陷害了孙膑,而是条件反射的口头侮辱对方为“傻子”,达到一种心理平衡。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不但现代有,两千多年前就存在了。

这么看来,千百年来,人性还真是没怎么改变过!

一、孙膑是如何杀死军事大将庞涓的?

优质答案1:

对孙膑是如何杀死庞涓的问题,《史记》记载是在“马陵之战”中庞涓被孙膑逼上绝路自杀的,我认为符合史实。

在分析这个问题中,对于孙膑和庞涓的交往以及“桂陵、马陵”两个战例的经过,因大家都熟耳能祥,不再赘述,只分析庞涓“死”的问题。

一,两人结怨是庞涓死于孙膑之手的起因

宠涓和孙膑本是同窗好友,因妒忌孙膑才能,诬陷孙膑,而使孙膑被受膑刑,因此结下怨恨。

二,“桂陵之战"为庞涓复仇埋下了伏笔

“桂陵之战”,宠涓带领的魏军以惨败告终。有关庞涓的下场,以往的史书记载都是庞涓只身逃走,但自以一九七二年银雀山古墓出土《孙膑兵法》后,其中因有“擒庞涓”一章,由此改写了历史,庞消不是"逃走”而是“被擒”。被擒后庞涓肯定沒死,死了就没有后来的“马陵之战”了。至于庞涓被擒后又怎么脱身回到魏国的?我认为是魏惠王通过外交手段要回去的,为什么?“桂陵之战”是公元前354年,之前齐魏关系还不错,就在不到一年前的前355年,齐威王和魏惠王还在一起游猎,才发生了两人比宝的故事:齐威王以人才比宝,而魏惠王以珠宝为宝,从而使魏惠王领悟到人才强国的道理。事隔不到一年"桂陵之战”发生,庞涓被擒。庞涓的军事才能是很受魏王器重的,前不久才领悟到人才重要性的魏王,必然要不惜一切手段要回被擒的庞涓,至于什么手段,史料无记载,但有一条,“桂陵之战”后的公元前343年才发生了“马陵之战”,这之间11年的和平时间,恐怕与庞涓能返还魏国不无关系。也正是给了庞涓留下了机会,才有了后来的"自杀”。

三,“马陵之战”中,庞涓为何被逼自杀

“马陵之战”中,庞涓中了孙膑的“增兵减灶”计,在马陵中了埋伏,在魏军溃不成军的情况下,庞涓又钻进了为他布下的口袋,当用火把照看写着“庞涓死于树下”的大树时,又遭万箭齐射。试想,马陵虽是丛林地带,庞涓只要以树避身,也不一定被射死。但别忘了,庞涓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本想害死孙膑没成,却在“桂陵之战”败在孙膑手中,等到好容易有了复仇雪耻的机会,却落了个不是死于万箭之中,也会死于齐军的手中,反正是活不成了的下场,如此奇耻大辱。有着妒忌心极强性格的宠涓选择自杀是自然的。

优质答案2:

战国时代,有一位奇人异士,以谋略、兵法、纵横术闻名天下,精通百家学问,这位本领通天彻地的大人物便是鬼谷子先生。今天,我们来聊聊他的两位“兵学”弟子——庞涓和孙膑的故事!

庞涓和孙膑自幼拜在鬼谷子门下,二人亲如手足,共同习修兵法,以图日后出山建功。二人学成下山后,庞涓听闻魏国国君魏惠王正招贤纳士以自强,便去见了魏王,一番交谈后,魏惠王发现庞涓很有才能,便拜其为大将,庞涓一步登天。不久以后,机缘巧合下,孙膑也来到了魏国(一说魏国大臣举荐,一说庞涓举荐),两人一起在魏国朝野共事,此时,孙膑只是暂留魏国,并未想着在魏国长期立足。但庞涓心里不这样想啊:孙膑如果一直在魏国呆下去可不行,他的才能远远超过我,时间久了,魏王肯定会重用他,这样会影响我的仕途。于是,庞涓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大怒,下令将孙膑囚禁,并在孙膑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孙膑的两块膝盖骨,孙膑成了一个残疾人。后来孙膑装疯卖傻,瞒天过海,与一位出使魏国的齐国使臣一起回到齐国。因其才华出众,颇受齐威王的赏识,孙膑自此留在齐国。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率兵攻赵,赵国首都邯郸告急,乃派使臣求齐国发兵救赵。齐威王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以“围点打援”之计(新战法,不直接将军队开到邯郸城下与魏军硬拼,而是直接攻击魏国国都大梁,迫使庞涓回师救援,齐军则在魏军必经之路桂陵一带埋伏好以逸待劳)大败魏军,此为“围魏救赵”典故由来。

在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率兵攻韩,彼时申不害正在韩国推行变法,韩国变法尚未成熟,实力弱小,远非老牌强国魏国对手,于是韩国也派使臣向齐国求援。齐王再一次派田忌、孙膑二人带兵救韩。孙膑先以“减灶计”示弱,后在马陵山区埋伏好,将魏国精锐部队一网打尽,庞涓被乱箭射死,孙膑大仇得报,魏国经过此战霸主地位丧失,沦为二流战国。而齐国和经历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崛起,新的战国格局形成!

我是“才子八怪”,期待您的!

二、庞涓为什么不直接杀了孙膑?

优质答案1:

庞涓其实知道自己不如孙膑,毕竟是同门师兄弟,几斤几两,大家还都是心里清楚的。后来为了报复和羞辱孙膑,把孙膑弄成了一个废人。可即便是这样,庞涓还是败给了孙膑。

优质答案2:

因为人心❤

优质答案3:

有幸回答你这个问题,我老家是齐国故都的,我们这有个村叫将军头,村的由来就是庞涓的头颅。庞涓为什么不杀孙膑呢?庞涓与孙膑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按现在来说就是同学关系,一起跟鬼谷子学习朝夕相处的肯定有一定的情谊的。这点从孙膑出山投奔庞涓 可以看出。

庞涓的老同学孙膑去投奔他,庞涓知道这个老同学的实力是很强的,怕他影响到自己,但是自己跟他有些情谊,仅仅是嫉妒他,又没有深仇大恨。

其次这时的庞涓已是魏国的大将军,算是个公众人物了,最起码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吧,上来就把自己的好友同学跟整死了,会影响自己的声誉吧。

其次庞涓是凭借孙膑翻了魏国的法律挖掉他的膝盖骨的,孙膑如果没有触犯死刑,也没有理由强行整死啊。

再次庞涓是个嫉妒心很强又有点自负的人,他肯定知道斩草除根的道理,但是故意留着孙膑,一个是让他出丑让他生不如死,再次想让孙膑看看他混的多风光,孙膑要是死了那装逼给谁看啊,别人又不是自己的对手。

三、庞涓在魏国得势为什么却不直接杀了孙膑?

优质答案1:

说到庞涓我们都会想起孙膑,或者说起孙膑都会想起庞涓一样;就如我们每次说起苏秦合纵六国伐秦就会想起张仪破坏合纵,采取连横政策帮助秦国统一。

战国时期的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这两对历史人物被重墨粉饰;他们师出同门却天生对立,他们都才华横溢却无法共存。传说苏秦与张仪向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庞涓与孙膑向鬼谷子学习兵法。

鬼谷子一门精通春秋各家之所长,他们的以天下为棋盘;入世后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盘棋,所有相关的人都只是棋子。

苏秦先入世,想方设法把张仪送到秦国作为自己的对手;却没想到合纵之事很快被瓦解。最终没有伐秦成功,却要靠“死间计划”完成了五国伐齐才成就自己纵横家的美誉。

孙膑作为鬼谷子的关门弟子,在接到庞涓的书信之后毫无防备的投靠了庞涓。却没想到被设计陷害,砍断了双腿(也有一说取掉了膝盖骨)从此成为残废。

由于鬼谷子的弟子中只有孙膑能于之抗衡。所以庞涓战无不胜带领魏军称霸中原,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在魏国的地位,庞涓要杀孙膑轻而易举,却因为两个原因没有这么做。

一,孙膑完全掌控在他的手上。

二,孙膑手上有一本老师鬼谷子的兵书,鬼谷子只传给了孙膑没有传给他。

孙膑开始时为了将兵法传给师兄,每天在家里带病给庞涓默写(被蒙骗)。直到有一天不小心听到了一个对话才知道,原来自己成为残废都是师兄安排的。

于是他拿出了老师鬼谷子的锦囊妙计,开始了装疯卖傻的生活。为了不让庞涓怀疑他甚至吃猪粪????(和勾践一样,似乎每个装疯的人的都必须要吃便便才能成功)。

由于孙膑装疯,庞涓就认为更没有必要杀他了。所以就留了孙膑一命,为自己成功的造就了一个强敌,也为自己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优质答案2:

庞涓为什么没有杀了孙膑,有以下几点原因:

1.二人多年同窗情谊有一定基础。

2.孙膑初出茅庐就显现出比庞涓更高明的计策,引起庞涓的嫉妒。当时庞涓位高,工作早,可以用一定办法去对付孙膑。史书上未记载庞涓用了什么办法,但是可以推测,庞涓设计陷害孙膑的罪过不适用死刑的律法,不过,挖去年轻的孙膑的双膝、剁了双脚、黥面,这些酷刑说明陷害孙膑的罪名也是很重的,这些刑法对一般人而言,已然是废了。

3.庞涓小看了师弟的能耐。孙膑装疯卖傻,让庞涓对他疏于看管,于是,在齐国使者出使魏国时,让孙膑有机可乘见到了齐国使者,通过交谈,让齐国使者对他感兴趣,并设计带走了孙膑。

4.如果庞涓第一时间真的杀害了孙膑,那么历史将要改写,也就不会有围魏救赵这样经典的战国策了。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39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