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商鞅变法成功原因4点

2023-03-05 10:35:35 693 0
奇闻异事录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荒地开垦的数量前所未有地增多,这与井田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井田制规定土地是国有土地,耕种的土地是分封来的。

而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分封的土地尚且耕种不过来,更无暇顾及其他荒地。但随着铁器牛耕的普及,人们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干完分内的这块土地之外,看着其他富饶的荒地,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不种白不种,种了不白种。

这些荒地可不是天子分封的,不归国家所有,我自己种了就是我自己的地,还不用缴税。于是乎,大伙儿挥起锄头,多快好省地干起私活来。

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商鞅变法成功原因4点

这样一来,私田开垦越来越多,国家分封的土地就逐渐荒芜了,结果大家都这么干就影响到了国家的收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国家一想既然大家都这么干,索性无论公田、私田,一概按照规定缴税。这等于变相地承认了土地的私有状态。

土地所有制就这样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进行了转变。同时为了适应这种转变,各国纷纷变法,如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然后到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三家相继变法,新的制度确立。

但是,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均告失败,尤其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失败得最惨。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一死,当时的守旧派贵族们就要干掉吴起。最后逼得吴起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以尸体做掩护,威胁贵族们,谁要是刺杀他的话,就必然会犯下冒犯王尸的大忌。

但这帮贵族太恨吴起了,以至于视威胁为无物,不由分说就把吴起给射死了,楚悼王的尸体也被射成了刺猬。这对于楚国而言,失去了一次走向强大的机会。

三个改革家里唯一成功的是商鞅,正是他的改革措施,最终促使秦国走向了强盛。有个成语叫徙木立信,说的就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当时商鞅为了让百姓信服并听从自己的新法,在城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贴告示说谁把木头扛到北门就赏五十金。

还真有人出来扛了,轻轻松松就拿到了五十金。商鞅并不是拿五十金来教导人们天上可以掉馅饼,而是为了建立自己在百姓心中的信誉。于是在秦孝公时,商鞅的变法顺利实施,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给组织了起来。十家一什,五家一伍,一家犯罪,五家十家都受到牵连,这就叫做连坐。比如隔壁家的小三吸毒,你知情不报,被发现后一样办了你,可见当时对老百姓控制得有多严厉。

第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中国古代人分四等,士农工商,商居四民之末。当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关键原因还是生产力水平太低了。有道是“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农者,天下之大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像今天,中国多少夫不耕,多少女不织,也不会有人受饥受寒,当时可没有袁隆平这些人,如果老百姓弃农经商的话,国家就完了。

所以一开始搞重农抑商,跟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政策上必须得重农。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与百姓的生活无关,要来也没用,搜罗一打翡翠玛瑙都不一定能换几串麻辣烫。直到中唐以后,民生用品才逐渐多了起来。但再往后,比如到了清朝,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那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奖励军功,按功受爵。高官授爵在此之前是世袭世禄制,生下来就有俸禄。从商鞅变法开始改变了这种情况,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秦国把爵分了二十等,其中最高的彻侯是第二十级。从第一级到第八级是民爵,这一级别的晋升就靠战场上立功。

砍敌人脑袋一个,爵位上升一级,所以敌人的脑袋叫首级。秦国的这种激励制度,使得秦军在战场上非常骁勇,割头不倦,被人称做虎狼之师就是这个原因。

第四,燔诗书而明法令。这就是后来的焚书坑儒,可见商鞅是典型的法家代表,强调法制,要求大家服从命令听指挥。

第五,统一度量衡。度是长度,量是容积,衡是重量。度量衡不一样的话,会给各地的交流带来很多麻烦。比如美国人开车去加拿大绝对会超速的,因为美国是用英制单位,汽车里程表上显示的是英里,1英里约等于1.6公里。

如果加拿大的交通指示牌上显示限速80公里/小时,美国人一踩油门,准超速!再比如,咱大陆1斤等于500克,台湾是600克。如果台湾游客来大陆买水果,就会觉得短斤少两。

第六,废分封,行县制。以前的分封制留下太多隐患,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造成天子与诸侯的脱节。商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全国设31县,由国君委任县令。后来县上又设郡,郡守和县令都由国家来任命,这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七,为田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商鞅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改变了之前大家心照不宣、国家变相默认的土地私有状态。

商鞅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一:你认为商鞅变法是否成功

当时来看失败了,但是长期来看成功了!

正是由于它的作用,秦朝的历史才变得如此辉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

秦国在战国初期,贵族们垄断政权,经济、政治和军事都比较落后,国君权力较小,

国力很弱,国土常常受到别国的侵占。

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道变法

图强的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贵族出身,因是卫国君的后裔,曾以“卫”为姓,

称作卫鞅。按当时习惯,国君的公子后裔,以“公孙”为氏,所以他又称为公孙鞅。商

鞅这个名字,是他在秦国被封为商君而得的。

商鞅到秦国后,宣传“强国之术”,决心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因此得到秦孝

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

(1)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

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临阵脱逃和投降

敌人的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凡是进行私斗的,按照情节轻重判处刑罚。

(2)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鼓励男耕女织,凡

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赋税。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官奴

(4)加强中央集权,普遍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

时进行户口编制,实行连坐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什伍中互相纠察告发

“奸人”,有坏人不告发的,什伍连坐。

(5)由中央制定和颁发统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为当时的标准量器,

商鞅新法直接打击了奴隶制旧势力,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它必然会遭到守旧

势力的仇视和顽抗。因此,变法从开始到最后,一直是在激烈的斗争中进行的。

开始,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旧势力公开反对变法。主张“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说什么“依照原来的旧习俗来教导人民,可以不劳而成;根据旧有的制度来治理,官吏

既熟悉,人民也安定”。商鞅反驳说:“制度和法令应该按照当时的客观环境来制定,

治世从来没有一个划一的办法,只要求其便利于国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商汤和周武,

是没有效法古代而称王的;夏桀和殷纣是没有更改旧制而灭亡的。从此可知,反古未必

错,循礼未必对。”最后,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见。

商鞅拟好新法,就要公布了。但是,怎样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经过一番考虑,他让

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杆竖立在国都的南门,悬赏有能把它搬到北门的,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不敢搬动。他却接着又悬赏说:“有能搬去的,赏给五十金。”有一个

人把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刻赏给五十金,以示信用。接着,公布了新法。

这时候,在朝廷内部新旧两种势力斗争更激烈了。当时有人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多

至千数。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新法。他们企图用这个办法破

坏变法。商鞅说:“太子犯法,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于是下令把他

俩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

行,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把捕获的700多个违法乱纪的坏分子押到渭水边上镇压。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

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废除了

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

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继位。旧贵族马上对商鞅进行反攻倒算,公

子虔等强加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用“车裂”的酷刑处死了他。

商鞅虽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

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古今中外,凡是变法,就必然会触犯一部分人的利益。商鞅与王安石的区别在于,商鞅变法得到的支持力量更大,而王安石变法几乎没有得到支持。

先说商鞅变法,其实商鞅变法的内容挺多,但在此我们只讨论在当时争议最大的部分,即是:废除官爵俸禄世袭制,制立军功爵制。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现在你们这些当官的小心了,咱们大秦国不兴子承父业了,以后你们的儿子不会继承你们的官爵了。

要知道,当时属于战国时期,没有科举,没有查举。那官从哪来?一部分是自荐,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毛遂自荐,但绝大部分就是世袭,即秦朝的贵族们一代代的做官。

所以,商鞅这一杆子是彻底绝了那些贵族们世代做官的希望,秦国那些贵族,都恨他恨的要死。但是,他的变法得到了很大的支持。比如秦孝公就支持到底,但最大的支持,是因军功爵制崛起的那一批人才,比如大家熟知的杀神白起,就是因军功爵制才被提拔的,成为了新一批的贵族。

因此,得到这批新兴贵族的支持,商鞅变法才得以压制住守旧贵族的反扑,得以成功。

再说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内容太多,就不一一赘述了。但其变法,其实是得罪了那些地主阶级的。而地主阶级,是宋朝势力最为庞大的一个阶级,宋朝的官员,几乎都是地主阶级出身,而当时支持变法的,就只有一个耳根子软的宋神宗了。而王安石又比较急切,连变法的人才都没有培养,失败是理所当然的。

三: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潮流,这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第二个原因

四: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3点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 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阻力。

4.商鞅具有全盘计划,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如徙木立信,变法内容深入人心。

5.有充裕的时间,实行是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6.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7.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1.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2.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3.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 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阻力。

4.商鞅具有全盘计划,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如徙木立信,变法内容深入人心。

5.有充裕的时间,实行是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6.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7.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1.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2.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3.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 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阻力。

4.商鞅具有全盘计划,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如徙木立信,变法内容深入人心。

5.有充裕的时间,实行是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1.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2.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3.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商鞅变法-百度百科

①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③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原因: 1.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 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阻力。 4.商鞅具有全盘计划,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如徙木立信,变法内容深入人心。 5.有充裕的时间,实行是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6.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7.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启示: 1.只有改革,国家才会有光明前程。 2.改革会遇到重重阻力,必须坚持不懈,有牺牲精神。 3.改革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4.要制订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五: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王莽变法

在中国历史上的变法不在少数,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就如王莽实行的变法,本意是好的,却由于用人不对跟漏洞太多,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人们提起来都觉得他很荒唐,这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商鞅变法,不仅是历史上最成功也是最著名的变法,同时还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可以说此次变法是对秦朝影响最大的事件。但在一个朝代中推行变法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为什么商鞅变法如此成功?商鞅又为什么要变法呢?

商鞅变法

商鞅其实并不是秦国人,他出生于卫国公族,后来在魏国侍奉国相的庶子,公叔痤觉得年轻的商鞅非常有才,在他重病将死之时就和魏惠王提起商鞅,跟魏惠王说到:“商鞅年纪这么轻就完全可以治理国家的大事,如果主公您并不打算任用商鞅,请一定不要留着他,千万别他去投奔别的国家,为别的诸侯国做贡献。”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当时商鞅的才干,也不是说公叔痤这个人有多坏,他也是太为自己的国家着想,因商鞅这个时候是十分出色的,再加上当时对人们的自由还是比较宽松的,如果他一旦投奔了别的国家,那对魏国带来的祸患是无穷的,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其当初的顾虑是正确的。

公叔痤剧照

在公叔痤死后,商鞅听闻秦孝公广招人才,于是便投奔了秦国,进宫面见了秦孝公,两人相坐而谈。一开始商鞅以王道之术和秦孝公交谈,但当时,秦国的国力大大削弱、社会动荡,令秦孝公非常头疼,所以秦孝公并不想听什么王道之术,而是困扰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

所以他就质问商鞅到底是来贡献才智的,还是来讲这些无用之功的?商鞅也知道抓错主题了,就和秦孝公谈到了富国强兵的政策,秦孝公听了大喜过望,两人畅谈许久。商鞅审时度势,从战国形势和秦国情形作为起始点,提出了变法。

秦孝公

但是变法一开始怎么会是顺利的?在秦孝公同意商鞅提出的变法之后,朝中大臣以甘龙为代表的大臣纷纷出来反对,但秦孝公坚持变法,所以朝中的局势同水火一般,终于在公元前359年,商鞅的变法正式实施。

商鞅变法的思想是农战思想,他认为增强国力是提高国家和君主地位的根本条件,因为秦国这个时候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国力根本无法与其余诸侯国相匹敌,更别提攻打了。商鞅为了使国家制更加的强盛,定了一系列治国的方法。

商鞅变法

首先在农业方面,商鞅提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法令规定允许当时人们开垦荒地,赋税是按照当时人们所占土地的或多或少来决定个人征税的高低,一边注重农业一边抑制商业。根据所制定法令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为社会作出贡献多的人可以免去劳役和赋税,但是那些不做贡献的人全家都会发配为官奴,以做惩罚。

而且还规定了,如果一户人家中有两个儿子,那么他们到成年时必须离开家庭,自力更生,如果成年并未离开家,还依赖着父母,那么就要征收双倍赋税。这些政策在当时商鞅能想出来,已经足以证明他是非常有才能的,而他所想出来的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秦国的人口,发展当时落后的经济,是当时秦国的处境稍微好了些。

光靠发展农业是不可能实现国富兵强计划的,所以在军中他规定:奖励军功,那些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都可以加官进爵、分封爵位,但是在军营中私自斗殴的人则会被处罚;实行十二等爵制,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依据军功的大小来决定贵族身份的高低。

当时穷苦的士兵,都渴望自己能够加官进爵,摆脱穷苦的身份,走入贵族阶级,所以自从商鞅制定了这条法律之后,秦国的士兵都为了自己的前途所奋斗,战斗力也大大加强,之后甚至有了虎狼之师的称号,彻底扭转了秦国长期以来实力低下的被动局面。

一个国家如果要强盛,不仅要有法律,还要有刑罚,要赏罚分明,但是商鞅不仅轻罪重刑,而且他还实行了连坐法,按照编制,将当时秦国的百姓全部都编入户籍。

如果有一个人犯罪,那么剩下的人必须要告发他,如若不告发这个犯罪的人,那么会被视为包庇,剩下跟这个罪人有关联的所有人都会被腰斩。商鞅所实行的重刑重赏政策,使得秦国军队更加强悍。

但是商鞅实行这么多法律,并不是都是正确的,就比如说他被世人所诟病的文化专制制度。

商鞅对于道家的很多说法都是非常认同的,而且他还在道家思想上加以制度化,以农战思想为落脚点,他认为只有愚农、朴农才能更好地实施农战思想。

正是在这么一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商鞅制定了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这种制度在当时也确确实实的起到了排除其余思想的干扰,但是高压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却也限制了人民们的思想自由,将人们强行束缚到一起。

变法、改革如果要使国家富强,那么必会遭到贵族们的打击,因为在历史上,无论是哪一次的变法维新,都不仅仅只是治国方略的新决择,而是一种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利益调整。

商鞅的变法触犯了贵族们的利益,但碍于当时秦孝公在世,并不好对商鞅下手,于是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落得一个车裂的下场。虽然商鞅被车裂,但是他所实行的变法却一直没有被废除,为秦国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启用了商鞅的变法,实行了近二十年,而商鞅的变法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法制时代,但由于它是属于战国时期的,不可能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法治社会,所以它也具有战时法制特征。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时期非常著名的变法,使秦国变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他所推行的这些计策对于秦国以及整个秦朝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但是商鞅变法并不是完全有利于秦国的。虽然实现了秦孝公最初强国富兵、壮大国力的计划,推动了秦朝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另一方面,商鞅却轻罪重罚、不太注重文化教育,加重了百姓们的压力。

商鞅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是与当时社会现状密不可分和的,也符合了当时社会的要素。就拿商鞅变法和王莽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的成功,是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君王的支持,虽然说王莽的改革也是由君王全权支持,但是那个时候豪族的权力太大,并没有多少人支持变法。但是秦朝时期并不存在这么多势力强大的豪族,而且商鞅变法从各个方面考虑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军队、法律的等问题,是一个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良法。赏罚分明也让军队和百姓充满了干劲,所以使秦国的经济以及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直至后来一跃成为诸侯国的“霸主”。

参考文献 :

•《史记·商君列传》

文章由文笔春秋原创发布,未经授权禁止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93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