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选刘禅继位呢?刘备庙为什么没有刘禅

2023-03-05 10:59:35 439 0
奇闻异事录
公元234年,诸葛亮临终前,17岁的刘禅问诸葛亮三个问题:蜀汉的未来在哪里?朝中还有谁可以重用?然而,末了的一个问题却让诸葛亮醒悟,刘禅绝非人们眼中的“阿斗”。

刘禅是蜀汉的末代皇帝,阿斗是他的小名。

常听人们说扶不起的阿斗,专门形容一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人。

刘备为什么选刘禅继位呢?刘备庙为什么没有刘禅

这句话却用到了刘禅的身上。

史书记载,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失败归咎于刘禅,当时刘禅听信了诸葛亮早晚要称帝的谣言,下旨让诸葛亮撤兵回朝,当时粮草匮乏,诸葛亮没办法只能奉命返回。

谁知这道圣旨,让司马懿有了喘息的机会,导致失败,“阿斗”的说法来源于此。

刘禅真的是人们眼中的“阿斗”吗?

事实并非如此,在刘禅继位这件事上,就显出了他的智慧。

要想在当时刘备三个儿子中胜出,顺利继位

还需要智慧。

何况刘备还有一个义子刘封。

刘备义子刘封,不仅谋略数一数二,而且为人仗义,而且在军中的威望日渐上升,对刘禅形成了威胁。

刘备当时对于刘禅继位也动摇过,毕竟刘封各个方面都远胜于刘禅。

从另一方面来讲,刘备老来得子,宠爱是肯定的,但刘禅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当然,这些刘禅自己再清楚不过了。

但他却有自己的办法。

刘禅觉得自己比不上刘封,那就以示弱博取刘备的同情,最关键的还是博取诸葛亮的同情。

刘禅17岁能够继位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赵云。

赵云和刘禅感情深厚,再加上有诸葛亮的加持,最终刘备下决心传位给刘禅。

从这一点来看,刘禅还是有头脑,懂得依势而为,而非呆傻。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嘱咐:“若刘禅能成大器就辅佐,若不争气,难成才的话,可以取而代之,继承帝位。”

并让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要如君如父一样对待。

当时,刘禅听了刘备的托孤之词,他很明白其中的深意,唯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刘禅继位后大赦天下,不仅停止对外征战,让百姓休养生息,而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来恢复国力。

同时刘禅尊崇刘备遗诏,朝中大小之事都由诸葛亮定夺。

其实纵观各个朝代,又有哪一位皇帝真正放权给臣子的吗?

刘禅做到了,毕竟诸葛亮是忠臣!

诸葛亮不仅是跟随刘备的老臣,而且能力有目共睹,在朝中文武百官的威望都是非常高的。

而刘禅只是一个新继位的皇帝,朝中没有自己的势力,如果这时诸葛亮稍动下心思,取代刘禅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刘禅深知这一点,知道自己处于劣势。那么如何跟一个老臣共理朝政,刘禅的方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韬光养晦,自己要隐忍。

《三国志》里记载:政有葛氏,祭则寡人。

意思是说,国家的大事都由诸葛亮决定,我这个皇帝就管些祭祀的事就行了。

这话就太明白不过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放手让诸葛亮去干,自己做些无关紧要的事。

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临终前,刘禅派大臣探望诸葛亮,并问他三个问题;蜀汉的未来在哪里?朝中后续可有重用的人吗?

诸葛亮回答了两个问题后,没想到接下来的问题却让诸葛亮顿时醒悟,原来刘禅并非人们所说的“阿斗”啊。

刘禅让大臣问;“丞相百年之后,您的子孙该如何安置呢?”

这话表面似乎很是平常,但却藏着弦外之音。

诸葛亮是何等聪明,立马听出了话中意思。

为了打消刘禅的疑虑,当即回答:“老臣家中有800棵桑树和土地,子孙后代的吃食已经足以了。”

诸葛亮在交代完事情,不久之后就去世了,享年54岁。

诸葛亮去世后不久,刘禅开始独掌大权。

进行了职权改制,废除丞相之位,将相位一分为二,从而达到朝政的制衡,保障了皇权的稳固。

从诸葛亮去世到刘禅掌权近30年来看,也不是一个毫无头脑,只知享乐的“阿斗”,反而可以说是大智若愚。

刘禅掌权30年,直到邓艾兵临城下,刘禅不战而降。

然而,不战而降魏国,又给刘禅的历史增添了一个污点。

殊不知,这也是大势所趋,即使不降,也是白白送死。

当时蜀汉的势力跟曹魏相差太大,如若兵戎相见,受苦的也是百姓。

在这种危机时刻,刘禅依然能保持清醒,说什么也不是一个只图享乐的帝王。

《三国志》说:不禅屈身委质,以爱民爱国为贵。

这足以说明,为了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刘禅愿意背这个黑锅。

刘禅降魏后,迁居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当时司马昭设宴,并唱蜀乐歌舞,当时的旧臣听后都伤心落泪,只有刘禅听的津津乐道。

当司马昭问他可想念蜀国时,他竟回答:“此刻乐不思蜀啊!”

他的回答让旧臣很是诧异,认为刘禅就是个贪图享乐的人。

可他们哪里知道,司马昭问话中却暗藏杀机呢?

其实,刘备是知人善任的,他有三个儿子,为何最后让刘禅继位?

可见刘禅并不是那么不堪!

@明月素心

刘禅虽比不上秦皇汉武,但他在蜀汉和曹魏势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百姓免于刀光之灾,舍己威望,而救百姓于水火,看似孱弱,实则大丈夫!

他刻意地乐不思蜀,也保全了自己,说明他是个有远见卓识的帝王。

能在曹丕之下善终的,刘禅还是唯一的一个。一:刘备为什么让刘禅继位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忍辱负重,最终从一介贫民成为蜀汉开国皇帝,建立蜀国政权而青史留名。他一生有四个儿子:养子刘封、长子刘禅,三子刘理和四子刘永。可为什么刘备偏偏选择传位给刘禅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其一,刘禅并非真的庸碌无能,其实是有一定才干的。

说刘禅无能,无非就两件事。

(刘禅)

一是说他“乐不思蜀”。刘禅亡国之后,司马昭把他虏到洛阳,封刘禅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童婢百人”。其实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司马昭做给天下人看的。有一次,司马昭宴请蜀国旧臣,当筵席进行得酒酣耳热时,司马昭问:“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由此被大家熟知,刘禅的昏庸无能,也就此出名。

可刘禅真的如此懦弱吗?实际上刘禅很清醒,作为亡国之君,他必须隐忍。只有隐忍,才能让司马昭放下警惕之心,避免被司马昭所杀。只有隐忍,才能保全家人性命。生命不存,一切空谈。刘禅这样做,既瞒住了司马昭,也误导了后人,后人由此认为他很平庸。

刘禅这样做,实际上和他父亲刘备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刘备寄人篱下,也善于隐藏。他先是托身于公孙瓒,又托身于曹操、刘表等人。他要是不韬光养晦,又何来后面的“三分天下”?

只不过刘备忍能得国,刘禅忍只能存身。

(司马昭)

二是说他在曹魏军团带兵攻蜀时投降得太快,以致亡蜀。

其实当时的蜀国国力已经明显不如魏国,且人才凋零,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蜀国气数已尽,魏国乘虚而入。刘禅投降至少能保蜀中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实为明智之举。

另外,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马废除了丞相制度,命蒋琬主管行政,费袆主管军事,将原本集权于诸葛亮的权力一分为二,让两人相互制衡。蒋琬去世后,刘禅干脆自摄国政。刘禅统治蜀国41年,这样的刘禅其实并非羸弱无能。

在者,刘禅自小由诸葛亮传授诗书韬略,虽然学不到精髓,但是至少还是有点水平的,也曾受到诸葛亮的赞扬。

其二,刘婵是刘备的嫡长子。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如无意外,继承皇位的都是嫡长子。而刘禅,作为刘备的长子,即使没有过人的才干,但却名正言顺。况且刘备以仁义立天下,自然不会违背传统礼法。

(刘备)

其三,刘封虽强,但毕竟是养子,且刘备认为他狂妄自大、不听调遣。

刘封跟随刘备平定益州,北攻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被围于襄樊,曾多次向刘封求救,而刘封却在孟达的劝说下,以刚占领上庸不敢轻易离开为由,拒不出兵援救关羽,最后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刘备因此十分怪罪于刘封。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刘封又与孟达闹不和,致使孟达带领部下投奔曹操。

因此,刘备听取了诸葛亮的意见,让刘封自尽。

至于刘永与刘理,刘备死时他们还太小,把皇位传给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后患是可想而知的。再说,废长立幼会引发很多问题,甚至带来骨肉相残。

由此,刘备只能让刘禅继承皇位。

(参考资料:《三国志》)

二:刘备为什么传给刘禅

立嫡长子是中国的传统啊,再说刘永和刘理都太小了。而且刘禅未必像三国里形容的那么痴呆,他能毫不费力的在晋生存还不被重视就是他的独特能力。

因为刘禅是他的爱妃所生的,而且刘备死时其他儿子都不在场,史册中提到刘备最喜欢刘禅.

我觉得应该是阿斗在刘备的儿子里最大吧,

那时讲究什么长幼有序,曹操本来也有考虑立曹植的。

不然傻子才立阿斗那白痴呢...

因为刘备死了,刘禅又是长子,当然得传位给阿斗了。你是不是同情刘备呀,啊?

刘禅,小名阿斗。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

三:刘备为什么立刘禅

在那种年代里,绝对是提倡立嫡以长的,如果你立的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回收到百姓的谴责的。诸葛亮在永安托孤前说刘禅智量甚大,也使刘备比较安心。而且,刘禅也并不一定是我们所想的窝囊废,说不定他是在装傻,以保自身平安,而且在诸葛亮死后,他的某些做法也的确不像是一个弱智娃做得出的,不要受游戏和某些书的影响认为刘禅是个窝囊废。废长子都是因为迫不得已的,如果嫡长子没有什么大的过错,是不会废的,而刘禅在当时没有显示出他的“笨”,自然不能废。再说,刘备在托孤时,以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建立了一个亮正严副的托孤体系,也是煞费苦心,还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四:刘备为什么要摔刘禅

刘备摔亲生儿子刘禅是因为看到赵云只身去救刘禅,满身是血的回来,觉得赵云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儿子去孤身犯险,也看的出来刘备是真的很器重赵云。而且刘备在赵云回来的时候也说,为何要为了一个孺子去冒险,差点就损失了一员爱将,所以他一时生气,就将手里的刘禅直接摔在地上了。

个人觉得这里刘备的做法不像是在作秀,而是发自内心的,感觉他真的很喜欢赵云,虽然说赵云不是他的结拜兄弟,但是在他心里,他是最信任和最器重赵云的。不过呢,要说他不重视自己的亲生儿子,那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怎么说,自己的儿子还是在乎的,只是说当时的那种心情让他做出了这样的举动。

赵云自从跟了刘备之后,就一直是中心耿耿地效忠刘备,从来没有二心。他们在被曹操的兵马追杀的时候,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已经投降曹操了,刘备直接大声对那个人说不可能,他相信赵云,即使是身边任何一个人投降曹操,赵云也不会投降曹操的。而赵云呢,也没有辜负刘备对他的信任。

在赵云满身是血将刘禅交到刘备手里的时候,能够看出刘备的心痛,他很感激赵云去救刘禅,但是也很痛心赵云此番做法,因为他知道,如果不是赵云武艺高强的话,那么赵云是很难能够回来的。我们也能够看到赵云在脱离曹操对军包围的时候是有多么不容易,所以说刘备当时心里是十分感激赵云的。

五:刘备为什么封刘禅

古代皇位的承接者一般为自己的儿子和德高望重掌握军权的大臣。首先看刘备的儿子。有义子刘封,此时已经被处死,刘禅(阿斗),刘永,刘理。作为继承者有主要有几个条件。1,身为长子;2,有王者之风支持者多;3,战功赫赫,掌握兵权。可以说刘备的三个儿子都不具备第2,3条,只有刘禅具备身为长子的这一优势。再加上之前袁绍,刘表,都传位给幼子而产生内斗,兄弟相残的局面。这一切刘备都历历在目,所以他想传位给儿子,就只能传位给阿斗。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39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