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是怎么死的?皇太极怎么那么厉害

2023-03-05 11:07:35 646 0
奇闻异事录
公元1635年,皇太极命令将姐姐莽古济押赴刑场,并下令当众扒光她的衣服,并凌迟300刀。每一刀下去,都回荡着莽古济凄厉的惨叫,300刀还没到,莽古济就咽了气。

手足亲情,血浓于水,皇太极为何如此狠心,竟对自己的亲姐姐痛下杀手,还用如此残忍的方式折磨她?

所谓“无毒不丈夫”,似乎格外适合皇太极,清朝皇权之争自他开始奠定,也是一点不冤枉他。那么,被他凌迟处死的莽古济是否是无辜的呢?莽古济、莽古尔泰、德格勒都是大妃富察衮代所生,是努尔哈赤的嫡子女!

皇太极是怎么死的?皇太极怎么那么厉害

其实衮代并不是努尔哈赤的结发妻子,在她嫁过来之前努尔哈赤已经娶妻生子。而衮代本人也有过一段不太长的婚史,而且对象是努尔哈赤的堂兄。

衮代丈夫去世后,带着儿子昂阿拉改嫁过来。衮代凭借她作为成熟女人所特有的善解人意深受丈夫的喜爱。不久为努尔哈赤生下了三个孩子。

努尔哈赤的原配佟佳氏去世后,衮代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扶正,晋升为大福晋,莽古济是唯一的格格。

而皇太极则是孟古哲哲所生,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也是庶子。从出生来看,莽古尔泰、德格勒、莽古济三人就比皇太极要高许多。但皇太极自小聪明,很得努尔哈赤的喜欢,成了莽古尔泰夺位的劲敌,莽古济兄妹三人和皇太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成为对立面。莽古济与她的母亲富察·衮代一样,一生有过2段婚姻。莽古济因为聪慧美丽,很得努尔哈赤的疼爱,同时她也是努尔哈赤扩大势力的一张王牌。

莽古济12岁时,被努尔哈赤嫁给了哈达首领吴尔古代,婚后,吴尔古代被努尔哈赤送回哈达做了真正的首领,莽古济一同前往,名义上首领夫人,实际上她还有个任务——时刻将内部消息透露给努尔哈赤!。莽古济在哈达时用心搜集情报,一有机会就向父亲传达关于哈达的一切信息:例如,哈达遭到叶赫部和蒙古的联合攻击;哈达内斗;哈达无军粮应战等。这些都给了努尔哈赤要挟明朝边疆官吏、进军哈达的理由。努尔哈赤利用哈达无粮应战,被叶赫、蒙古各部打的一地鸡毛之际,不费吹灰之力就侵吞了哈达。

接着努尔哈赤吞并辉发、乌拉,女真各部基本归于统一,不久又各个击破了分路进军赫图阿拉的十几万明军,拿下了最难啃的叶赫部……在父亲征战的刀光剑影中,哈达公主和吴尔古代的婚姻持续了20年。老实巴交的吴尔古最终得病而死。

他和莽古济有几个孩子不得而知,史书只记载了他们有两个女儿,长女联姻嫁给了代善的长子岳讬,次女嫁给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两个女儿是莽古济的心头肉,为了女儿她可以豁出去一切。哈达公主的老公死后不久,接着努尔哈赤也死了,她的同父异母弟皇太极继位。

三十多岁的莽古济格格瞬间成了一名寡妇,本以为会就此孤独终老,却不料迎来了另一个历史使命。当时,敖汉部备受察哈尔部欺凌,琐诺木杜棱才归顺了皇太极,皇太极也极力想拉拢敖汉部,于是乎,皇太极便将姐姐莽古济格格嫁给了琐诺木杜棱。不过,从结局来看,这次的婚姻纯粹就是一场悲剧。首先是莽古济格格的胞兄莽古尔泰因在皇太极面前拔刀而受到惩处,随即莽古济格格的胞弟德格类也受到牵连,两人都是暴疾而亡,并不能言语。与此同时,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话说,皇太极将察哈尔部击败后,察哈尔部残余势力几乎全部归顺了皇太极,尤其是林丹汗的那几位貌美如花的福晋。

没想到的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也参加到这场财产争夺战中,在得到皇太极的允许后,娶到了伯奇福晋。然而,莽古济格格却对女婿豪格的这次行为颇为不满,甚至不顾尊卑去质问皇太极,这令皇太极十分光火。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就在莽古济格格的胞弟德格类死后不久,莽古济格格的家奴冷僧机告发莽古尔泰、德格类、莽古济格格三兄妹结党谋逆,后来果然在莽古尔泰府上搜出了刻有“金国皇帝之印”的木牌,此时,莽古济格格的丈夫琐诺木杜棱一看大事不妙,便为莽古济格格兄妹谋反提供佐证,如是,这件谋逆罪算是坐实了。此时,皇太极终于将屠刀对准了姐姐莽古济格格,下令将其凌迟处死,同时被处死的还有莽古尔泰的三个儿子等一千余人,这次金国内部最大的倾轧以皇太极的大胜而告终,也正是凭借于此,皇太极算是真正实现了乾纲独断。一入宫门深似海,皇家甚少有亲情。莽古济之死,看似怪哥哥、女儿、女婿、家奴、弟弟、丈夫,其实怪的是权力,这正是皇太极斩草除根的原因。

莽古济及其家人的悲剧从莽古尔泰被杀后就决定了,她再小心慎微也不行,谁叫她生在皇家,莽古济,这个不想牵连到政治中的女人却被抛向政治的漩涡,最终被政治株连而死。

莽古济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女子的悲凉,也看到了封建王室的血腥残酷。参考资料:《清史稿·卷二百十七·列传四》、《清史稿·太宗本纪一》、《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一:皇太极是怎么登基的

努尔哈赤死后,他先联合他的几位兄弟以陪葬之名逼死多尔滚之母(原先努尔哈赤是想让多尔滚继承汗王之位),并欺负多尔滚年弱,与他几位兄弟一同共登汗位,之后一一除去,老大厚实,眼明,免遭毒手。

二:皇太极怎么即位的

1、长期以来,一些明清史专家认为,皇太极汗位是从其幼弟多尔衮手中篡夺来的。

2、有的则认为,皇太极的汗位是通过激烈争斗,力克竞争对手而得到的。

3、还有学者认为,皇太极汗位并非夺立,而是由诸贝勒推举产生。努尔哈赤生前未立嗣子,而是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为汗者须请贝勒推举产生。

4、《鲁庵文集》所记更富戏剧性:代善表示,按努尔哈赤遗愿,当立皇太极为汗。皇太极推辞,主张代善当立,并“相让走避”。国不可一日无一君,大臣们一会儿去请代善,一会儿去拉皇太极,“号呼奔走于两间者再三,凡三日”,最后还是代善使人“群拥”皇太极即位。这里不见刀光剑影、不择手段的权力争斗,代之以和平友好的互相谦让。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即清太宗(1626年-1643年在位),又译黄台吉、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兼任蒙古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改次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定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3]。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下阶段清王朝迅速扩展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庙号太宗,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葬于沈阳昭陵。死后其第九子爱新觉罗·福临即位。

三:皇太极怎么灭的明

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人。长相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为孔子弟子。孔子以貌取人,故嫌弃之。受冷遇的澹台灭明退出孔子弟子行列,此后更加发奋求学,修行。澹台灭明游历楚国各地后来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选择在百花洲(今南昌市东湖一带)结草为堂,开办学校,聚徒友教传学,从学弟子三百多人。澹台灭明德行高尚,学识渊博,仍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专释春秋大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在教学中提倡“学而不厌”、“发奋忘食”的学风,“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教学态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的学习方法,培养了一批学有造诣、人品端正的学生,因而贤名远扬,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

四:皇太极怎么打到北京的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永定门之战,皇太极率清八旗军攻打北京,歼灭四万明军,为何不乘胜攻打明朝都城?

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二任皇帝,其实他的本名并不叫皇太极,他出生之后他的父亲为他取的名字叫“黄台吉”。这个名字其实在当时的满人当中非常的常见,都喜欢在“台吉”前面添一个颜色,比如说黑、红、绿等各种颜色。努尔哈赤给自己的儿子娶这么普通的名字,由此可见这个儿子在他的心中的地位。为什么努尔哈赤不重视皇太极呢?原来皇太极母亲是叶赫部落的女人,与努尔哈赤有着很大的仇恨。努尔哈赤杀了皇太极的舅舅,皇太极的母亲后来也生了重病死掉了。历史上的皇太极,是如何成功夺得皇位的,他的传奇一生又是怎样的。

这样看来,皇太极的生活就很不幸了,从小就处在父亲和母亲部落之间的矛盾之中,他也很是痛苦。皇太极痛苦之余想要发奋图强,可是怎么开始呢?后来他想到了读书这一条出路。皇太极从此之后努力学习,终于从众皇子中脱颖而出。史料上曾经记载说,皇太极小时候就特别的博学,精通满族文字的同时,他还认识汉族的文字。他才七岁的时候,就凸现出与别人不同的气质,已经可以开始替努尔哈赤照顾家政了。

年仅七岁的皇太极就能够从爱新觉罗家族中崭露头角,这也多亏了爱新觉罗家族里的人不爱读书。他的三个哥哥都不是读书的料,也就都不爱看书,皇太极就凭借着这一点把他三个哥哥挤下了皇帝的宝座。在他当上皇帝,独揽大权之后,他就开始做了一件浩浩荡荡的事情,那就是推行读书运动。这个读书运动可不是说着玩的,皇太极还制定了一些规定,如果家里的孩子不喜欢读书,那么家长就要背责任被处罚,不允许上战场,只能待在家里面服苦役。这个运动一发起,就掀起了一场声势浩荡的读书热潮。由此可见,皇太极真的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而且他在书中还找到了治国管理朝廷的好办法。

明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皇太极率清八旗军攻打北京,一场北京之战在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外展开。为解京城之危,蓟辽督师袁崇焕仅率九千骑兵,日夜兼程两昼夜,抵达广渠门外,寒冬饥馁,露宿扎营。在崇祯帝不准进城的情况下,袁崇焕军与清军数万人在广渠门外展开了浴血野战,激战10小时,转战10余里,明军终于克敌获胜。当时袁崇焕横刀跃马,冲在阵前,左右驰突,中箭很多,“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正如朝鲜使臣从北京向本国回报称:“贼至沙窝门,袁军门、祖总兵等,自午至酉,鏖战十数回合,至于中箭,幸而得捷。贼退奔三十余里。贼之不得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力战之功也。”就连皇太极对广渠门之败也慨叹道:“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然而战后,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使立了战功的一代明将袁崇焕被下诏狱,遭磔于市。《明史·袁崇焕传》这样记载:“自崇焕死后,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可见,袁崇焕之死也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经过一番血战,明军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在明军高级将领中,满桂、孙祖寿以及参将、游击三十余人全部战死,黑云龙、麻登云兵败被俘,四万明军主力非死即降,后金军队光战马就获得了六千余匹。此战后,后金诸将纷纷主动请战,要求攻打明朝都城,然而皇太极却断然拒绝,反而选择撤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皇太极认为,明朝“疆域尚强,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不若简兵练旅,以待天命可也”。其实皇太极的看法很正确,当时明朝虽然虚弱,但国力犹存,以后金的实力,在一时半会之间,还很难将其灭掉。早在入关前,皇太极就已经确定了灭明的思路,“如伐大树,须先从两旁斫削,则大树自扑”。

后金军队这次入关,不是为了灭掉明朝,而是为了削弱明朝的实力。此后,皇太极又接二连三派军队入关劫掠,目的是相同的,即削弱明朝。除了皇太极认为明朝“非旦夕可溃者”的原因外,还有一点原因也很重要。后金军队虽然取得永定门之战的胜利,但损失也很惨重。

当时,明朝各地援军纷纷赶来,再加上北京城墙高大,善于野战的后金军队很难攻破。皇太极善于用兵,对于战场形势看得还是非常清楚的。后金军队虽然取胜,但实力受损,且不善于攻城,根本无法拿下比宁远城还要高大坚固的北京城。所以,皇太极才选择退兵,而没有进行攻城。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4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