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菜市口外,戊戌变法失利被捕的六君子给押上了刑场。四品章京、变法核心谭嗣同气势犹在,他大声质问监斩官刚毅:“革新变法有何过错?为何不审而斩?”刚毅不答,让给他们上送行酒,随即掉头不顾而去。
六君子均知命运已定,杨锐面对人生最后一杯酒,实在难以下咽,林旭也痛苦地扭头,唯有谭嗣同拿起酒碗,豪爽地说:来,喝!
林旭闻言,也把酒接了过来,眼泪却止不住地流,哽咽说:今日我等一死,中国的变法就败了!
谭嗣同高声勉励:不!我等虽将死,但我们的鲜血和尸身,必引起人们的深思,使国民觉醒,翌日中国富强有望!来,喝酒!说完一仰头,把断头酒一饮而尽。
但此刻壮怀激烈的谭嗣同没有想到,在生命最后时刻,还有一桩极悲惨的事情在等着他。
原来慈禧在六人之中尤恨谭嗣同。下令行刑时要对他“特别关照”,以“大将军刀”将其斩首。
大将军刀是没开过锋刃的钝刀,别说砍人,平时拿来割草都费劲。行刑当日,谭嗣同竟被足足砍了30多刀才死!临死前的惨叫,一声声叫得刺人心扉!
据胡致逸(人称胡七)所记,一位当时观看行刑过程的老人说:“这哪是砍人,分明是锯头!”光听这句话,行刑时的惨烈气息已经扑面而来!所谓钝刀子杀人,被杀者死前所承受痛苦,远较正常斩首要大得多,其残忍程度堪比凌迟。一般对罪大恶极之人才会用上此等威吓手段,以儆效尤。也足见慈禧对谭嗣同恨意之深!
但好一个铁骨铮铮的谭嗣同!即便是身体遭此巨大痛楚,他死前仍然喊出了那大义凛然流传后世的十六个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死时谭嗣同年仅三十三岁。壮哉湖南谭公!
此时的刑场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站满了看热闹的围观者,六位志士人头落地,换来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叫好声。谭嗣同的沥血呼喊,更引来一片片喝彩。观众看得高兴,吃瓜吃得兴高采烈,他们只知道这是一群逆臣贼子,都是该死之人,却没几个人有兴致了解,真正去想想,这六具伟岸的身躯到底为了什么而倒下。
唯一可堪告慰的是,谭嗣同死后,尸首在有心人帮助下,运回了湖南老家,谭嗣同最终葬在了湖南浏阳城外牛石乡小水村的石山下。
谭嗣同是豪门之后,他爹是湖北巡抚谭继洵,因谭嗣同一事牵连,此时已去职待查,也只能默默看着这一幕发生,白发人送黑发人,谭继洵所能做的,就是给儿子写了一副意味深长的挽联,联云:
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阿三故事访 谭嗣同本有机会逃生,但他慷慨赴难不惜一死,愿意流这第一滴血。死前唯留下一个信念:“告诉世人我是为何而死的。”
时至今日,我辈已可见证:谭嗣同和六君子的血终究是没有白流,物转星移虽百载有多,但义士之名,义士之言,义士之烈举也一直在国人心中回响流淌,反观慈禧虽一时风光,但却骂名千古,饱受唾弃,连风光大葬的墓穴随即也给孙殿英连根挖绝。可见天理循环,天道昭昭。
尽管从后来者的立场去看,戊戌变法当时的主张并不尽完美,满清统治的持续弊大于利,谭嗣同本人也有过许多错误的建议,但他这一生,“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质仁厚。”热血奔涌,可歌可泣,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尤其身上那股“只身赴国难,誓死忽如归”的凛然之气,注定将是青史名传的一位铮铮豪杰!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