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好像在人们的印象中在古代皇帝死后负责关闭地宫的工匠都会留在里面殉葬,这就是因为皇帝陵寝地址要高度保密,所以要将这些工匠都殉葬灭口。但其实纵观史书,只有秦始皇和成吉思汗等极少数帝王死后将工匠殉葬在其中。
要知道在古人心目中是“视死如生”,皇帝就算想让人为他殉葬也是选他喜爱的人,就比如像生前喜爱的爱妃或者太监这类的人,皇帝也绝不希望一群冤死的工匠能在地下陪着自己,而且要知道在古代陪葬帝陵还算是一种殊荣,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陪葬在里面,所以古代其实鲜有工匠殉葬的事情发生。
不过殉葬也算是古代为帝王修建陵寝工匠们的结局之一,还有两种结局就是将他们身体整残和集中监视起来。
整残身体就是将工匠们刺瞎双眼,然后服药变成聋哑人,聋哑外加双目失明就基本保证他们不会泄露地宫的地址了。这个办法虽然听起来很残忍,当然,朝廷也会抚恤他们的直系亲属,比如他们的子女可以获得身份或者钱财,这样做其实比直接让他们殉葬还好一些,虽然手段残忍,不过至少还留了性命。
集中监视就是将他们集中居住在朝廷监视的地方,长期处于朝廷监视之中,就相当于终身被朝廷所监控,而且在这期间如果国家发生动乱或遇到战争,这些失去自由的工匠们会被第一时间送上战场,实际就是变着法的想让他们尽快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这些方法其实都很残忍,不过人的智慧正是在不断地极限的环境中被发掘出来,后来的工匠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办法,可以让朝廷既不担心他们泄密,也不用再让他们遭受那些待遇了。
后来的工匠们发明了“自来石”和“自动门”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墓门的门轴的上下端被制作成球状,两扇石门中间齐门缝的相同部位被凿出一个突起的槽,门内不远的石板地面上同样也有一个槽洞。
最后一个工匠在出来前,会将一根汉白玉石条放在地面的槽洞上让它慢慢倾斜,当石门关上后汉白玉石条就会沿着球状轴滚动到槽内,最后顶住石门,这时候想要从外面用蛮力推开石门,无异于痴心妄想,如此一来就解决了陵墓的安全性问题。而那根汉白玉石条也被人们称为“自来石”。
用了这种方法工匠们就可以安安心心走出地宫,而朝廷也不用担心他们泄密,因为即便他们泄密带着盗墓者过来也打不开地宫之门,先不说地宫上面都有护陵军队把守,即便没有军队,盗墓者来到地宫门前对着这扇大石门也无济于事,除非用炸药炸,但是护陵军队怎么可能让人随便乱来。
这个技术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这项技术都把我们现代的考古专家难倒过,我们现代人能得悉这项技术还是源自于1956年的一次考古。
郭沫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考古专家,1956年时郭先生本打算带领团队发掘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因为当时他怀疑这其中藏有《永乐大典》正本,所以郭先生建议国家考古发掘长陵。
但是郭先生带领考古团队摸索了很久都没有找到长陵地宫的入口,正当团队犯难时,这时候却传出了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发生了坍塌现象,于是郭先生决定带领团队先对定陵进行抢救式发掘,积累经验然后好为发掘长陵做准备。
当郭先生率领考古团队找到定陵地宫入口时又发现了另外一个大难题, 因为考古团队发现无论多少在外用力都打不开定陵的地宫大门,当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炸药炸毁墓门,但郭先生担心如果用炸药炸毁墓门很可能会毁坏里面的文物,因此考古团队暂停发掘,郭先生开始带领团队研究如何打开墓门的技巧。
由于郭先生带领团队不停地在古籍中寻找打开墓门的办法,终于让他们在史料中找到了如何打开“自来石”和“自动门”的办法了。考古团队通过翻阅历史文献,在清代的历史资料中找到了打开墓门的方法,就是用“拐钉钥匙”。
所谓“拐钉钥匙”,就是将钢丝卷成一个弯钩,然后从门缝伸进去,把“自来石”套住,用力顶起石条,门就可以打开了。当年明末帝崇祯殉国后正是被人用这种方法打开了他生前最宠爱的田贵妃墓,然后将他葬入田贵妃墓中。
所以考古团队用“拐钉钥匙”打开了明定陵墓门,虽然明定陵墓门被打开,但却成为了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大灾难,由于当时的技术有限以及缺乏科学性的保护措施,外加当时的人对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很多文物在出土后风化而“见光死”,甚至被人为损坏,令人十分惋惜。
此后郭先生还想发掘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唐乾陵,但是经历了明定陵事件之后,国家对于古墓考古发掘也变得谨慎起来,因此拒绝了郭先生的提议。也是在明定陵事件之后国家正式出台政策不再主动对古墓进行考古发掘,这个政策一直持续至今,但明定陵已毁,很多珍贵的文物都遭到了破坏,实在是令人叹息。
最后再说一说古代工匠的智慧真的是非常了不起,即使现代人也都被他们难住了,如果不是古人历史文献中记录下了开门之法,恐怕现代的考古团队一时半会也打不开墓门。
一、修建十三陵的工匠们最后真的都被处死了吗?
优质答案1:
杀死建墓工匠是害怕墓室被盗,但明十三陵却不需要考虑这一点,这就是明朝对于墓室安全的自信!
在古代修建墓室的工匠可以说是最惨的没有之一,因为这群人在修建陵墓的时候需要出力,等陵墓建造完成后还需要被灭口。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这些工匠在修建完成后泄露墓室的秘密,从而让陵墓面临被偷盗的威胁,所以这群人必须死。
众所周知明十三陵是一个大工程,前后总计约十年才建造完成,其中参与建造陵墓的大约有十万名工匠,这人数可真算不上少了。
就算是一一灭口也都需要一定时日,但最后皇室却是直接宣布这些人获赏回家,这在明朝之前是没有的现象。
这是因为陵墓之中没有宝物吗?恰恰相反,里面的宝物不少,而皇室放这些人回家的目的也很简单,根本不需要担心明皇陵遭到偷盗危险。
为何历朝历代中只有明朝对于皇陵这么自信呢?接下来我们就从多方面来看明皇陵是多么的坚不可摧,就是让盗墓贼去盗,恐怕也会空手而归。
地理原因明朝建造的共有两座陵墓,分别是位于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还有位于北京天寿山的明十三陵。
可能是性格所致吧,两座陵墓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离当时的首都非常地近,明十三陵离天安门五十公里,明孝陵也是跟南京城紧紧相挨。
这份地理优势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也就是说盗墓贼上午过去,可能明朝的官兵下午就到了,就是这么方便。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哪个不长眼的盗墓贼去打这两座陵墓的目的,而清朝的皇陵之所以被盗,其实就是因为距离皇城太远,根本没人发现。
士兵防卫这两座山脉除了离京城近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是军事重地,也就是说如果敌军攻打京城,完全可以转移到这两个地方继续防守。
而作为军事重地,其安全性自然是要得到保障的,所以里面的士兵自然不会太少,而这些士兵如果看到有人盗墓会怎么样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来的盗墓贼势力强大,但只要让一个士兵逃出去也就完了,援兵随时就能赶到。
不得不说在谨慎性上朱棣真的是完美地继承了老爹朱元璋的基因,朱元璋把明孝陵建在紫金山上,他朱棣就把明十三陵建在天寿山上,不愧是父子。
工匠人数太多要知道明朝先后建造这两座皇陵,人数可以说只比十万多,不会比十万少,这要是全部屠杀干净其后果真是不敢想象。
明朝的文官是出了名的嘴毒,如果皇上敢有这样的想法,光是文官骂都能骂醒。
再者说,如果朝廷真的下达这样的命令,恐怕这群人就先反了,明朝指不定就坚持不到崇祯时期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何必又费力不讨好地多此一举去处死这些工匠呢?谁不想让自己死后名声好一些。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或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优质答案2:
修建十三陵的工匠们最后真的都被处死了吗?可以明确地说,这个真没有。处死建陵的工匠,目的是防止陵墓被掘盗,而明陵被掘盗却很难。
首先,明朝时对明陵有严格的保护措施,一是有驻军防守,每个陵都建有陵卫;二是陵区主要的进山口也有军队把守,进入陵区很难。
二是明朝有严格的保护皇陵的法律规定,对盗挖皇陵和毁坏陵墓者严惩,陵区严禁樵采。
三是参与建陵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军队,处死建陵的军士等于自毁长城。
四是每个陵营建时都动用了几万、十几万甚至更多的民夫,明朝皇帝再昏庸也不会把这么多建陵有功的人处死。
看看参与各陵营建的人数,还会相信建陵工匠们都被处死了吗?
1、长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永乐十一年(1413年)正月玄宫建成,至宣德二年(1427)月陵园殿宇工程告竣。耗时18年,长陵、定陵和永陵因是皇帝生前开建,按照后面皇帝死后建陵的推算,用工数量至少在10万人左右。
2、献陵于洪熙元年(1425年)七月营建,八月玄宫落。参加陵园营建的有万名军士、江北府卫旗军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等地征调的民夫5万人,计有178000人。
3景陵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营建,半年后葬宣宗,后续工程到1463年完工,动用军民工匠10万人。
4、裕陵始建于八年(1464年)二月,参与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
5、茂陵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开建,动用京营军将达4万之众。
6、泰陵弘治十八年(1505年)六月动工,历时四月,玄宫落成,正德元年(1506年),陵园建筑完成,动用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
7、康陵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嘉靖元年(1522年)六月陵园建成。诸陵营建惯例,兵部会拨派营军15000名,与所募民夫共同建陵,因民夫数量不详,用工最少也是15000人。
8、永陵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开工,经过7——11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完工,参加营建永陵的三大营官军有4万人。
9、昭陵玄宫建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次年建成,原系世宗皇帝为其父母建造的“显陵”玄宫,因未用,便成为穆宗昭陵的玄宫。地面建筑建于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万历元年(1573年)六月完工。两次工程用工应在2万人以上。
10、定陵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动工,万历十八年(1590年)六月完工,历时近五年半建成。其中,万历十三年(1585)八月,每日参与营建的人数达二三万人,定陵用工人数可见一斑。
11、庆陵玄宫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营建,天启六年(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庆陵及以下二陵用工数量未查到,可参照前面类似的建陵用工数来估算。
12、德陵始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崇祯元年(1628年)三月玄宫建成,崇祯五年二月地面建筑完工。
13、思陵玄宫建成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地面建筑完成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至顺治十六年(1659年)。
实际上,参与营建十三陵的人数可能比查到的数字还要多些,这些人没有因为参与建陵而被处死。
二、历史上秦始皇死后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工匠下场是怎样的?
优质答案1:
秦始皇13岁继位,次年开始修秦陵,到49岁时,秦始皇突患暴病死在第五次巡游路上,去世前秦陵基本完工了,也就是说修秦陵一共用了35年的时间。
秦始皇死后,秦陵只剩下了扫尾。据说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把父亲葬进墓后,最后把30多名工匠当陪葬埋在了里面,胡亥够狠毒的。
当然胡亥活埋工匠只是一种传说,也只能等到秦始皇的地宫挖掘那一天才能知道事实真相。
不过这并非个例,各朝各代都有把工匠埋在墓里的说法,因为这些工匠熟悉墓葬的结构,害怕他们出来泄露机密,所以干脆把工匠活埋了。
到了后来工匠们也就多了一个心眼,就在施工的时候偷偷预留了一条逃生之路,当然这一切都是在瞒着监工进行的,如果让监工的知道只有死路一条。
说实话,最后的工匠就是陵墓的“导游”。
不过总埋工匠也不是个办法,因为工匠也算技术人,这种人又不是太多,到后来朝廷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让每一个工匠负责一段工程,不会让一个工匠从头干到尾,最后的一道门设计不会超过三个工匠知道,这就大大减少了泄密的几率。
并且最后的工匠要签上协议,如果泄密就会招来灭族之祸。
这办法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有作用。比如民国时期的东陵大盗孙殿英,在盗掘慈禧陵墓时找不到墓葬口,无奈之下他就派人去寻找为慈禧建陵墓的工匠,最后按照一个工匠提供的办法找到了墓葬口。
不过从后来的考古发现,陵墓最后的一道门被工匠设计成了“自关门”,也就是工匠在里面把顶门的石条在里面虚顶,工匠出来以后关上门,石条准确落到门上预先留好的部卡位,这样就能把门从里面卡死,从外面推不动,要想进去必须用“拐钉钥匙”打开。
“自顶门”的出现减少了活埋工匠的风险,历朝历代的“自顶门”大同小异,都是利用了这种原理。
文/秉烛读春秋
三、皇帝下葬后,工匠殉葬有逃出来的吗?
优质答案1:
历史上帝陵王陵有很多,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陵墓的内部结构和墓道及防盗机关的具体位置不被后人知,所以在工匠修完陵墓后就把他们也留在陵墓里,给自己陪葬。
然而当皇上的人也不全是昏庸无道的,要是把成千上万的工匠全杀了陪葬,那是没有办法跟天下臣民交代的。所以皇上是不会把建造这个陵墓的人全部都杀掉的,绝大多数还是遣返回家或是编入守陵队伍,当然参与修建墓道机关的核心人员那肯定是活不了的,毕竟他们知道的太多了。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