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烨是怎么死的?玄烨怎么得的天花

2023-03-05 12:51:35 690 0
奇闻异事录
1688年,紫禁城里,死了一个传奇女人。她死后发生的一件事,令人惊讶:那就是她的尸体一直摆在外没能安葬,而这一摆,竟然就摆了整整37年!

此人为孝庄文皇后,她是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康熙大帝玄烨的祖母。

而对于传奇的她来说,今天先讲一个传奇,就是她留下了一座特殊的陵墓-昭西陵。

玄烨是怎么死的?玄烨怎么得的天花

按照清制,皇后陵的陵名第一个字是皇帝陵的名字的第一个字,第二个字是皇后陵相对皇帝陵的方位。

昭西陵,是与昭陵(皇太极的陵寝)为一个体系,且在昭陵的西面,所以称为“昭西陵”。

事实上,孝庄文皇后死后应与皇太极合葬在昭陵。

可结果,不仅没有葬到昭陵,还远隔千里。

她的陵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令人费解的现象?这就不能不先说说她的两个绯闻传说:

第一个:孝庄为侧福晋时,当年是否对明将洪承畴使用美色。

1642年3月,松锦大战,明军的最高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皇太极下令把他押到盛京,并派范文程去劝降。但洪承畴意志坚决并绝食,皇太极为此很着急。

再派谁去呢?清廷内的汉族官员没一个能比得上范文程,于是,庄妃向皇太极请命,得到皇太极的首肯。

庄妃这时注意到一个细节:范文程到牢里探望洪承畴,并与之“谈论古今”。

在谈话中范文程发现洪承畴死心未决,但也只是推测。

在没摸准洪承畴的脉之前,皇太极是不能贸然前去的,万一洪承畴不能纳头便拜,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庄妃成为最好的一步棋。

一天夜里,庄妃带上一个侍女探望洪承畴,这令他为之一震,这表明皇太极对他洪某人生死的高度。

而庄妃却绝口不提归降二字,反而对洪承畴杀身成仁的选择表示钦佩。

然后她与洪承畴探讨起历朝历代的兴衰,很自然地谈到识时务者为俊杰、良臣择主而事一类的话题;

接着她又说道:先生“这样折磨自己,真叫人见了实在心疼。”

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话语,已把洪承畴的心理防线摧毁。

当皇太极出现时,洪承畴立即五体投地。

就这样,庄妃以她的机敏,和流利的汉话,为皇太极入主中原战略的实施争取到一位难得的向导。

洪承畴归降大清后,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二个:孝庄文皇后是否下嫁多尔衮。

虽然并无确凿证据证明孝庄文皇后下嫁多尔衮这一点,但孝庄和多尔衮有感情上的牵连是真事。

多尔衮死后,曾被很多大臣指责搞乱后宫。

据说有次多尔衮到北京,孝庄去通州迎接他。当晚多尔衮在孝庄太后帐中留宿。顺治当上皇帝后,也尊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

无论是否下嫁,以感情怀柔来缓和摄政王和顺治小皇帝的关系,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拖延时间上,这应该是孝庄的机敏过人的谋划。

1685年,真正摆脱国务干扰才两年的孝庄“突然中风”,已经叱咤风云几十年的孝庄,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从道义上她应该归葬关外的昭陵,可清王朝从火葬到土葬的改革又使得昭陵地宫很难安排孝庄的棺柩。

虽然孝庄是可以在昭陵附近另建陵寝的,然而从感情上讲,孝庄绝不想在百年之后再回到皇太极的身边。

她深知皇太极最敬重的是她的姑姑孝端皇后,最深情爱的是她的姐姐宸妃。

既然那里没有她的位置,又何必要挤在一起呢?

上天未赐给她一个称心的儿子,却赐给她一个可以为之骄傲的孙子。孙子是她生命的延续,是她的全部。

于是孝庄留给康熙的遗言就是:“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顾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1688年1月27日,75岁的孝庄结束了她那波澜壮阔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只是,当时康熙无法为她找寻合适的陵寝,康熙只好将其尸体一直摆在孝庄生前居住的宫殿旧址,而这一摆,竟然就摆了整整37年!直到康熙的景陵建成,雍正在1726年将孝庄安葬。

现在,我们来破译她的陵墓之谜了。

那么昭西陵这座陵寝为什么不建在清东陵陵区之内,而偏偏被搁置在大门之外呢?

顺治帝福临的孝陵在清东陵,位于昌瑞山主峰的南面,是东陵最高的位置。

清东陵与昭陵不属于一个体系,因此不能混淆。

如在清东陵内建昭西陵,就打乱了两个体系,且无论昭西陵建那个方位都是比孝陵位置低,那就不合礼术。

反倒是在陵区外建昭西陵,即把两个体系明确的区分,又实现孝庄文皇后死后与子孙为伴的遗愿的要求。

清代陵墓,讲究辈份,孝庄文皇后的辈份比后代的帝后高,因此就从昭西陵先开始。

在谒陵人必经之处的大红门旁边建昭西陵,就是这个用意。

而且清代以左方为尊,在大红门左方正是昭西陵,此地无论从土层的厚度,土质,颜色,都符合要求。

所以,在清东陵风水墙外建昭西陵,正好在大红门左旁,是当时情况下最合情合理的选择。

这两个绯闻传说让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一座陵墓会引起人们偌大的兴趣,这完全是因为它里面埋葬的那个人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

孝庄的一生辅佐三朝皇帝,她有称帝的能力,但却没有贪权,甘居在幕后奉献。她的高超的治国智慧,更是对大清影响深远。

一、康熙皇帝的皇八子胤禩是怎么死的?

优质答案1:

2011年由杨幂和冯绍峰主演的爱情穿越剧《宫锁心玉》火遍大江南北,一首《爱的供养》传遍大街小巷,两人也因此一炮而红。或许大家至今仍对对剧中晴川和八阿哥的爱情故事记忆尤深,剧中八阿哥最终穿越回现代与晴川相依相守、白首不相离。

在历史上八阿哥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1681年-1726年),是康熙帝的第八子,雍正异母弟弟,生母是良妃卫氏,胤禩少时曾由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那拉氏教养。胤禩生于康熙二十年,卒于雍正四年,享年45岁。

胤禩自幼起备受康熙喜爱,年仅17岁便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废。此时胤禩备受朝野上下的支持,人称“八贤王”。觊觎皇位已久的皇长子胤禔自知登基无望,于是便撺掇胤禩部署夺嫡。

康熙对于胤禩希冀大统之心以及争夺储位的行为深恶痛绝,于是之后便夺去胤禩的贝勒之位,并拘禁约束,但是不久后便又复为贝勒。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再次立胤礽为太子,并对诸皇子封爵,但是唯独却单单将胤禩排除在外。胤禩深感不满于是便转而支持皇十四子胤禵来继承大统。但是世事难料,康熙遗诏命皇四子胤禛登基称帝。

雍正上位后,为稳定民心,命胤禩改名为允禩,并封其为和硕廉亲王。雍正四年,雍正根基稳固之后,便借各种理由削胤禩王爵之位,并将其囚禁于宗人府,被迫胤禩改名为“阿其那”,并令其子改名为“菩萨保”,其妻被革去福晋。同年九月初十,胤禩在拘禁中病故。后来,乾隆帝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下令恢复允禩原名,并收入皇室玉牒,其子孙一并叙入。

优质答案2:

皇八子胤禩,他自幼聪慧,且甚晓世故,从小养成了亲切随和的待人之风。胤禩灵活温润,不拘泥于规制与名分,因此广有善缘,博得了朝中大臣们的普遍好感。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大臣、内务府总管等。是当时争夺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正因为他的贤明,他的身边聚集起一大批朝臣,因为按他受康熙的宠爱,继承皇位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当时的他对所有有志于皇位的人来说是最大的障碍,给予了别人太大的压力。所以他和雍正的关系一直都很差,这为后来雍正继位后不断的迫害他埋下了病根。因为雍正继位后发现朝臣中有大半都是跟随他的,雍正要想坐稳江山,皇八子胤禩必须的离开朝堂并消失在世人的眼里。所以才有后来不断的迫害与打压,只因为太忌惮他的朝堂实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这也开始了他后面悲苦的人生。雍正即位后多次于上谕里辱骂胤禩,胤禩可谓动辄得咎。胤禩本人也多次受罚。

如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四日,雍正帝奉康熙帝及其四位皇后神牌升附太庙,在端门前设更衣帐房,但因其都是新制,故而油漆味大,雍正为此大怒,命管工部事务的廉亲王胤禩及工部侍郎、郎中等跪在太庙前一昼夜。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十四日,雍正谕责胤禩怀挟私心,拨弄是非。同年十一月初五日,宗人府议,胤禩应革去王爵,撤出佐领。十二月二十一日,命每旗派马兵若干在胤禩府周围防守,又于上三旗侍卫内每日派出四员,随胤禩出入行走,名曰随行,实为监视。

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二十八日,将胤禩之妻革去“福晋”,休回外家,将其挫骨扬灰。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将其囚禁于宗人府,围筑高墙,身边留太监二人。二月十日(胤禩生辰),将其革爵除宗。二月十八日,先时皇三子弘时因事得罪,交与胤禩为子。三月初四日,命胤禩、胤禟改名,胤禩在被数度催促逼迫后被迫改其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见诸王大臣,以长篇谕旨,历数胤禩、胤禟、胤祯等罪。六月初一日,雍正将胤禩、胤禟、胤祯之罪状颁示全国,议胤禩罪状四十款,议胤禟罪状二十八款,议胤祯罪状十四款。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初八日,胤禩因呕病卒于监所,后人多认为他们是被毒死。

与其说皇八子胤禩是病死的,倒不如所是被迫害死的。任谁每天被骂心里都会不高兴,尤其是骂你的人还掌握着你的生死大权。就这样每天提心吊胆的活着,不知道那天是个头,长久之后,心里郁结,没病也会有病。而且你找不到人诉说,心里的苦闷得不到倾泻,没自杀就已经算心里健康的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二、康熙是怎么死的?

优质答案1:

1722年11月13日深夜,康熙皇帝驾崩。

七天后,皇四子胤禛继任皇位,成为雍正皇帝。

康熙在位长达六十年,过世时20岁以上的皇子已有15人,皇长子高龄50岁,雍正也已44岁。

因为康熙在位太久,立储又一再变更,导致年长的皇子不耐久候,为夺大位暗斗不止,这些纷纷扰扰的故事流传至民间,再加上小说、戏剧的渲染,雍正继任皇位变成非常耸人听闻的故事,甚至有康熙皇帝是被毒死之说。

其实,对照康熙生前相关日程、各皇子的动态,康熙应该是病死的。

康熙(1654-1722)

雍正(1678-1735)

【1722年,康熙驾崩前后相关日程】

10月底,北京气温接近零度,天气非常寒冷。

康熙已是68岁老人,冒着风寒打猎,高龄体虚患了重感冒,

加之还可能引起并发症,因而导致死亡。

【康熙不食人参】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说:『南人最好服参,北人于参不合,朕从前不轻用药,恐与病不投,无益有损』。康熙为北方人,自认「于参不合」,所以他根本就不食人参。即使要药死他,熟悉他生活习惯的儿子,也不会愚蠢到在他不肯吃的东西中下毒。

康熙做了六十年的皇帝,一饭一菜、一汤一茶入口都要经过极其严格的查验,何况在满朝官员注意力集中的时刻,为康熙进汤,能下药谋害,根本是不可思议的事。

【胤禛当时已是接班首选】

康熙生命垂危之际,命皇四子胤禛到南郊代行「冬至祀天大礼」。祭天程序复杂,场面铺张、仪式凝重,目的是为了营造皇权至上与君主神性,祭天是皇帝的专利,绝不轻易指派他人代行。康熙命胤禛代行祭天,是向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传达胤禛就是 准接班人的信息。

《清圣祖实录》提到:胤禛于祀天大礼期间,三次奉召至畅春园面见父皇,康熙告诉他病势转重。胤禛在斋戒期间,负有祭天重任,如果不是特地召唤,是不能离开斋所的,可见他必为康熙所召,当有特殊使命交付。

事实上,早在多年前胤禛已被康熙选为接班「备胎」。皇次子胤礽(嫡长子,1674-1724)因孝诚仁皇后早逝,康熙对他过度宠爱,导致个性暴虐。1708年胤礽被废黜太子身份,但是流言纷扰。1709年,康熙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复立胤礽为皇太子,胤禛此年也册封为亲王,地位已仅次于胤礽。1711年康熙听说胤礽急于图谋皇位后大怒,再将胤礽废黜禁锢,至此胤禛接班地位已取得绝对领先。1722年,胤禛有胤礽前车之鉴,毒杀父皇的可能性实在很低。

(圜丘坛,在天坛南边,是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又称祭天坛)

【御林军已表态】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康熙帝病重,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隆科多至御榻前』。隆科多(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并没有拿出遗诏,仅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继承大统,即皇帝位」的遗言。

隆科多为御林军统帅,历史上的宫廷夺权斗争,一但御林军表态其实已大势底定,因为御林军是最接近权力核心的武装部队,谁掌握御林军谁就是真正的老大。

胤禛原本地位已高于主要竞争者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胤禛的亲弟弟),隆科多又表态支持,竞争者无法掌握御林军注定是输家,即使提出再多胤禛不宜继位的理由也无法挽回了。

民间会冒出毒杀康熙之说,是对于宫廷大内了解有限,不知当时情势早已在胤禛掌控之中;世人又偏爱奇诡怪谈,不喜平淡真实的史实,所以这些雍正政敌造假的谣言,在二百多年后的今天,在小说、戏剧中,它们还有生存的空间。

(皇八子,胤禩)

优质答案2:

对于康熙皇帝的死因也有着各种传言,而牵涉其中的依然是清朝历史上争议最多的雍正皇帝,因为有人说康熙就是被雍正害死的,这也是后世对雍正的皇位合法性持怀疑态度的原因,但到底康熙是怎么死的,有着各种争论,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拿不出确凿的证据。

开创大清盛世的圣祖康熙皇帝,被人们称为“千古一帝”,但是他也有着难以言说的烦恼和不堪,康熙虽有雄才大略,但在立储一事上却是极为失败的,正是因为他对皇储之事的纠结,导致其儿子不和,手足相残,晚年的康熙曾下令对几个儿子进行圈禁。不仅于此,康熙自己也时刻感觉到威胁,他在废除胤礽的太子位置后曾说:“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可见,康熙晚年,皇子们对于皇位的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了。

这种骨肉相残的情况,对康熙的心理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可以说他的晚年生活过的是非常痛苦的,有史料记载康熙曾对自己的儿子说:“日后我死了,将我放在乾清宫内,你们都别管我,相互争斗抢夺皇位吧!”说的也是非常无奈和凄凉。对于康熙的死因,有着“病死说”和“雍正害死说”,但事实的真相却是难以说清了。

康熙病死的说法,就没有什么说的了,他去世的时候已经69岁,按照那个年代的人均寿命,他这个年龄已经算是高寿了,由于积劳成疾,再加上为立储的事情心身忧劳,在他这个年龄去世也属于正常,但是由于宫廷的事情大多离不了“阴谋”论,所以对康熙的死因也有着不同的说法。

传说是雍正进献人参汤给康熙喝,在喝了人参汤不久,康熙就驾崩了,这也只是一种传言,并没有实证。再说,康熙身边还有御医和内侍,我认为雍正胆子再大,他也不敢直接在他进献给康熙的人参汤里下毒,去毒死其父亲康熙,如果真是那样,不正是给他的政敌攻击他制造机会吗?何况康熙本人对人参并不提倡,他认为北方人的体质不适合服用人参,并且多次对大臣们说过,在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生病的时候,康熙就让人告诉他,不要服用人参,想来他自己也不会服用人参吧。

而且,当时胤禛按照康熙的安排,正在代替他祭天,康熙基本上就是将胤禛作为皇储看待的,所以,我认为胤禛没有必要再去下毒害死康熙,提前上位,除非,胤禛发现康熙对继承人的安排有其他变化,促使胤禛采取极端手段,毒死康熙取得皇位,但这种说法也没有任何证据,只能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去探寻真相。

人们之所以怀疑雍正毒死康熙后篡位,主要还是基于雍正继位后采取的一系列不合常理的做法,令人生疑。据《永宪录记载》康熙驾崩后“次日至庚子,九门皆未启”。也就是说从十一月十四到十九日京城的九个城门都处于关闭状态,这个举动就极为反常了。但是,按照康熙晚年皇子争储那么激烈的现状,连康熙都对自己的安全担心,雍正在继位之初采取非常手段,稳定京城的局势,防止在新旧交替之时发生不可控的事情,也能解释得通。

其他的疑点也有许多,比如康熙皇帝生前最喜欢去的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一生去过有51次之多,而雍正继位以后,竟然一次都没有去过,雍正对此的解释是他“太忙了”。还有,康熙生前居住的是畅春园,在雍正继位以后也不愿意到那里去,而是住在圆明园,对于康熙住的乾清宫,雍正也不愿意去,改为住养心殿。最为可疑的是,雍正竟然违背清朝子随父葬的制度,在其祖、父的清东陵以外,开建了清西陵,他竟然死都不愿意和其父亲葬在一起,这的确令人疑惑不解,好像雍正一直在刻意回避着其父亲康熙。

其实,雍正原本也在清东陵顺治的孝陵和康熙景陵不远处,遵化东的九凤朝阳山附近,选择了万年吉地,但是雍正以“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为由,命人重新寻找地方,最终大臣们在易县的泰宁山附近为雍正选择了万年吉地。雍正的解释之所以另外建陵,是从风水方面考虑的,是不得已的。

但是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虽说雍正的泰陵在风水学上看,的确是上佳之地,但是也有着不足的地方,泰陵东侧的砂山、后宝山和案山,也就是蜘蛛山,均是由人工堆积而成。而清东陵的孝陵和景陵的砂山、后宝山、案山都属天然形成的,没有人工堆砌的痕迹,由此可见,按风水讲,清西陵还是比不上清东陵。

说了这么多,也难以说清康熙到底是不是雍正害死的,说不是吧,他的疑点太多;说是吧,又没有证据。就连雍正自己也为这些问题所困扰,亲自编纂了《大义觉迷录》来为自己辩解,但这样一来,反而是落人口实,就像现在说的,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确有其事,特别是雍正的儿子乾隆已继位,就将这本书列为禁书,就更引人无限猜测了。

也有人对现存的《康熙遗诏》与其他康熙诏书进行对比鉴定,认为康熙的传位遗诏应该是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谕旨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也就是说雍正继位的诏书,的确不排除伪造的可能,但这只是一家之言,可信度不知道有怎么样。

雍正谋杀康熙和篡位的事情,的确是一团乱麻,越理越乱。按说康熙不是突然猝死,他有充足的时间交待后世,公布继承人,但这种记载却非常模糊,只有在《圣祖仁皇帝实录》和《世宗宪皇帝实录》里有记载,康熙召见诸皇子和隆科多宣布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这也不太合理,这个记载不排除有造假的嫌疑,按理召见应该还有其他满汉大臣在场才对,就连上述参加召见的人,除了十三阿哥允祥下场好一些,其他全部被雍正给“修理”了,连他的亲信隆科多,后来也被雍正在畅春园外专门建了几间房子圈禁致死,连圈禁都得放在自己眼皮底下,可见是多么的不放心了。

雍正继位以后,首先秘密铲除了康熙患病期间在旁边侍候的内侍,并且销毁了一部分康熙与十四阿哥允禵的往来奏折,而且对部分档案进行了修改,这一系列的举动,就更像是做贼心虚的感觉。不管怎么说,雍正的继位和康熙的死因的确有些蹊跷,否则也不可能引起那么多的质疑。

据我分析,就算康熙是自然死亡,并不是雍正下毒害死的,但是雍正的继位也应该有着难以明说的“猫腻”。也许康熙没有想到他会突然去世,因为他从病重到去世也只有几天时间,按照康熙对太子两次废立的事情看,康熙对立储是有着严重的选择恐惧症的,否则他也不会到临终前还没有明确继承人,可能他还没有真正下决心立胤禛为皇储,就突然去世了,这也为胤禛和其亲信隆科多提供了制造《康熙遗诏》的机会,因为这个遗诏竟然是在康熙去世四天后,由隆科多单独向胤禛宣布的,确实可疑。

至于康熙的死因,已经是一个无法弄清的谜了,只能等有更为科学、可信的证据出现后,才能真正的真相大白了。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90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