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是怎么死的?唐明皇怎么退位的

2023-03-05 15:59:34 306 0
奇闻观察室
公元737年,唐玄宗李隆基生病,太子李瑛带着两个弟弟披甲执锐闯入宫中。李隆基气愤道:“你已经是太子了,难道就不能再多等几年?”李瑛面色苍白,不知所措。

半个时辰前,李瑛接到宫内太监的传话,说宫中失窃,有外贼潜入宫中,陛下怕有内贼,请太子带人保护,抓捕贼人。

太子李瑛毕竟年轻,立功心切,不疑有他,兴冲冲地就去了。为了防止贼子势大,应付不了,还特意带上了两个弟弟和姐夫薛锈。有立功的机会,当然不能忘了自家人。李瑛哪里知道,他此举将两个弟弟和姐夫送上了断头台!

唐明皇是怎么死的?唐明皇怎么退位的

当四人披坚执锐带着亲信冲进皇宫,翻箱倒柜找贼人时,李隆基在武惠妃的搀扶下出现在他们面前。李隆基面色铁青,骂道:“逆子,你已经是太子了,这就等不及了,要逼朕退位让贤吗?”

怨不得李隆基如此生气,他祖上有弑父弑兄夺位的基因,甚至是李隆基自己,皇位来路都不正,所以他特别忌讳儿子们也效仿祖上,弑父夺位。

李瑛惊慌后就解释到:“宫中进了贼人,儿臣是带着弟弟和卫士来捉贼的啊!”

李隆基一听却更怒了,指着李瑛等人道:“贼人?是进了贼人!来人啊,把这几个贼人押入大牢!”李瑛等人大喊着冤枉,被捆绑带走。

李隆基转身对爱妃武惠妃道:“幸亏爱妃提醒朕,这三个逆子要造反,带人披甲持锐闯进宫来。要不是亲眼所见,朕还不信,真是白养这三个逆子!”

武惠妃道:“陛下吉人自有天相,还是好好休养,龙体为重,太子的事情就交给宰相李林甫调查处理吧。”

李林甫能当上宰相之位,和武惠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李林甫和武三思的女儿有私情,而高力士出身于武三思府中,武惠妃则是武则天的侄孙女。

李林甫精于权谋,每逢奏对都能符合圣意。武惠妃宠冠后宫,而李林甫为了稳固地位,便和武惠妃私下结成联盟。在武惠妃和高力士的帮助下,李林甫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加银青光禄大夫,与裴耀卿和张九龄一同担任宰相。

李隆基想要废太子,又难以决断,于是召宰相商议。李林甫十分知趣地说:“这是陛下的家事,臣焉能插手。请陛下您自己下决断吧。”

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和武惠妃是同一阵营的,他这么一说,自然无人敢为太子求情。太子的去留成了帝王家事。

李隆基本就不喜欢太子李瑛,于是听信李林甫之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废为庶人,并将女婿驸马都尉薛锈流放瀼州。武惠妃又在李隆基身边吹耳旁风,不久,李隆基将三人赐死。

李隆基一日处死三个儿子,时人无不称冤,连社会治安都好了很多。大理少卿徐峤奏称:“如今刑部判定的死刑案件,一年仅有五十八例,而且有乌鹊在狱上筑巢。”群臣拜贺,纷纷称赞这是太平盛世,李隆基认为是宰相的功劳,因此封李林甫为晋国公。

武惠妃为什么费尽心思要除掉太子呢?因为她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唐朝的主宰,而不是一个诸侯王。

当年李隆基为了她,废黜了与自己患难与共的王皇后,想把她扶正。但是大臣大都参与过铲除武氏的行动,而且当时的太子不是武惠妃所出,所以都不同意武惠妃为后。

武惠妃想着既然当不上皇后,总得为儿子考虑吧?儿子当了皇帝,自己当太后也不错。所以她让女婿杨洄潜伏在太子李瑛身边,时刻掌握他们的动向。一旦太子有什么错事,武惠妃知道后就向李隆基吹枕边风。

李隆基因此不喜太子李瑛,并多次想废黜他,但都被宰相张九龄劝阻。武惠妃只好把目标改为赶走张九龄。张九龄被赶走后,继任者正是和武惠妃一伙的李林甫。

武惠妃觉得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正好李隆基生病没上朝。武惠妃大喜过望,她派太监对太子李瑛说,皇宫进了贼人,速来救驾。一面又对李隆基说:太子反了,正带着亲兵杀进宫来。

杀兄弑父是李隆基的大忌,他的帝位本来得来的就不干净,大怒之下,不加详查,就把三个儿子,送上断头台。

武惠妃以为大事已成,没想到接连几天都做噩梦,梦到太子等人来寻她复仇,武惠妃因此神经错乱,不久后就病死了。而没有她的支援,李林甫独木难支,最终也没能把武惠妃的儿子送上帝位,但却把武惠妃的儿媳妇送上了皇后之位。

武惠妃去世后,李隆基遍寻后宫,没有合意的,最后看上了儿媳妇、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

李隆基听从高力士的建议,采用李治纳武则天的套路,让杨玉环与李瑁和离,然后出家为道士,为武惠妃祈福。等杨玉环还俗的时候,掩耳盗铃,摇身一变,成了杨贵妃。

史书记载,寿王李瑁和杨玉环很恩爱,而杨玉环又和李隆基传出了千古佳话,到底哪个版本值得信任?

李隆基为了弥补儿子李瑁,将韦昭训之女许配给他做王妃;又追封武惠妃为“贞顺皇后”。或许李隆基在想:这样我们就公平了吧!

从武惠妃勾结李林甫为儿子铺路,到儿媳取代她的位置,几经周折,谁能料到,最终会三败俱伤?武惠妃害死了太子三人,最终难过心关,丢了性命;而李隆基眷恋杨玉环,导致大唐从此步入深渊。

李林甫也没占到便宜,终日和杨国忠争权夺利。李林甫病逝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

历史铸造英雄,而美女却令无数英雄尽折腰,奈何?

一:唐明皇怎么来的

唐明皇因明果断,知晓音律,相貌俊美,将唐朝发展到最兴盛的时期,很有才华。杨贵妃能长期独宠,使唐明皇如依赖鸦片一样欲罢不能,当然有自己的必杀绝技:

第一,杨贵妃国色天香,迷倒男人不是事

杨贵妃是中国的 四大美女 之一,自古以来,英雄难过美人关,杨贵妃能成为中国唐朝中期唐玄宗的宠妃,与她的姿色非常绝美绝对有着必然的联系,闭月羞花的美貌是她在后宫中风光无限的第一基础。

第二,杨贵妃精通乐理,能歌善舞,唐玄宗如痴如醉。

她善于抓住唐玄宗的心,通过音乐舞蹈来使唐玄宗对自己痴迷,杨贵妃善于舞蹈,有人曾说杨贵妃在舞蹈的时候,姿态优美,身轻敏捷,翩翩起舞犹如彩蝶纷飞,这也就难怪唐玄宗如此痴迷于杨贵妃 。 玄宗曾奏起他的得意作品《霓裳羽衣曲》,杨贵妃当即起舞,如仙女飘逸使唐玄宗大为高兴。

第三,杨玉环温柔体贴,善解人意

唐玄宗是唐朝很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也是个很风流的皇帝。杨贵妃用一个有心机女子的细腻温柔,对唐玄宗的心思有准确的揣摩,善解人意的体贴应对,让唐玄宗进入甜蜜的温柔乡。

第四,杨贵妃还是唐玄宗的知音

唐玄宗与杨贵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皇帝与宠妃 ,而且是天生的一对才子佳人 ,他们对音乐歌赋的理解有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杨贵妃绝不是一个只靠美貌和狐媚来取悦于唐玄宗的角色。

第五,杨贵妃欲擒故纵,拿捏自如,让唐玄宗欲罢不能。

杨贵妃曾两次被赶回家 ,因为唐玄宗毕竟是个帝王,他可以独占杨贵妃,但不会让杨贵妃独占自己。贵妃曾经一时妒起,与唐玄宗产生龃龉,有两次曾惹得老皇帝发起火来,以忤逆之罪,立即把她赶回娘家 。 但是唐玄宗很快就忍耐不住,马上又把杨贵妃接回去。

历史造就了唐玄宗与杨贵妃这一对怨男痴女,留下了一段让人遗憾的传奇故事。

二:唐明皇怎么退位的

安史之乱后在西行途中,太子李亨又被百姓截留,乘机北上宁夏灵武,被臣下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一、安史之乱战争起因: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1、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2、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

三:唐明皇称号怎么来的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 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载(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退位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朝极盛时期的皇帝。

政治

• 人事制度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 ,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李隆基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李隆基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而在选拔人材方面,李隆基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 整饬吏治

开元三年(715年),唐玄宗明确宣布:“官不滥升,才不虚授,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他决心选贤任能,量才授职,整饬吏治。首先是严格铨选制度,裁汰冗员。唐中宗以来,铨选制度十分紊乱,王妃、公主与权戚不仅卖官鬻爵,而且不经吏部大搞“斜封官”,请托之风日盛,致使员外、试、检校等官名目繁多,冗官滥吏充斥官府。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敕令罢免所有的员外、试、检校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选举,规定今后没有战功及别敕,吏部、兵部不得注官,结果“大革其滥,十去其九”。 这样,既克服了官吏冗多、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了官府办事效率,又减省了国家开支。

• 考察制度

唐玄宗以前,由于时人重京官而轻外任,地方官都是选用年高而才疏者充任。为了革除这一弊端,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特颁下制令,从京官中选用有才识者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又从都督、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任京官,“使出入有常均,永为恒式”。他特别重视县令的选任。开元四年(716年),新选任的县令被召入大明宫宣政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试,考查县令是否通晓经国治民之道,结果有二十多人不入第,暂且让赴任就职,另有四十五人被淘汰,“放归学问”。同时,还颁布了《整饬吏治诏》,每年十月委派各道按察使对刺史、县令的政绩进行考察,分为最、中间、殿三等,依次定为优劣,作为改转升降的依据。

经济

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打击强占土地、隐瞒不报的豪强,唐玄宗发动了一场检田括户运动。当时的豪强霸占了农民的土地之后,称为"籍外之田",他们还将逃亡的农户变成自己的"私属",在土地和人口两方面逃避国家税收。先天元年(712年)到开元十三年(725年)之间,李隆基的检田括户运动收到了实效。他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李隆基使唐朝的经济又步入正轨,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1]

军事

• 兵制改革

明皇窥浴图李隆基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将原 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这主要是对于兵制进行了改革。原来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农民逃亡,影响了军队的兵源。到了李隆基在位时,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也很低,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

开元十一年(723年),李隆基接受了宰相张说的改革主张,建立雇佣兵。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叫做"长征健儿",这次改革是从府兵制到雇佣兵制的转变。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李隆基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这种制度使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同时,这种雇佣兵还为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保证。[1]

• 开疆拓土

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李隆基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如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同时,任命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全力负责军用马匹的供应,这使短缺的马匹及时得到了补充,提高了战斗力。另外,为彻底解决军粮问题,李隆基又命令扩充屯田范围,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在做好了充分准备后,唐朝逐步把营州等地收复,长城以北的回纥等族也自动取消了独立割据的称号,重新归附唐朝。安北都护府也恢复了,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西域地区政权的恢复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收复碎叶镇,第二阶段是重新恢复了丝绸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来。[1]

• 设立节度使

至开元、天宝间,唐玄宗设立十大节度使,北方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到天宝末酿成安史之乱。

唐玄宗时期唐朝疆域文化

• 抑制佛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虽然没有被查禁,但发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别是对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发展没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则天时期,为了从宗教上来打击李姓,武则天对佛教采取了纵容态度,这使得佛教发展迅速。在全国的各个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在国家的包庇纵容下兼并土地,还极力逃避国家税收。和尚数目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的人数减少,影响了国家的收入。

在开元二年(714年),唐玄宗下令削减全国的僧人和尼姑数量,最后使全国还俗的僧尼达到一万二千人之多。然后,唐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庙,禁止铸造佛像,禁止传抄佛经。对于官员和僧尼的交往也进行禁止,这使佛教在玄宗时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 图书建设

在文化事业上,唐玄宗重视图书建设。开元三年(715年),约请褚无量、马怀素等人,商讨史馆经籍之事,因内府是太宗、高宗时代遗留旧书,常令宫人管理,有所残缺,未加补辑,篇卷错乱,难于检阅,遂令褚无量、马怀素率学者加以整理。

唐代舞蹈壁画开元七年(719年)唐玄宗又下令:“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官借缮写。”马怀素、元行冲、吴兢、韦述等学者20余人在秘阁编校数年,成《群书四部录》200卷。后有专门设立书院等藏书机构,开元十年(722年),在东宫“丽则殿”设立“丽正书院”,次年又创“集贤书院”,专供藏书、校书。开元时代藏书为唐一代最盛之时。总数达3060部,51852卷;另有道经、佛经2500余部。长安、洛阳各藏有四部书,分为甲、乙、丙、丁,排列经、史、子、集四库。史称“开元文集最备”,所藏达7万卷,命集贤院学士张说等47人分司典籍。科技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听说一行和尚学问渊博,尤其精通天文历法,即征聘他到京师。为了备顾问,特意将一行安置在皇宫光太殿内,并多次去看望他,询问治国安民之道。

清平调图轴开元九年(721年),唐玄宗诏令一行改造新历,以纠正 旧历的失误。一行先制造了黄道游仪,以确定黄道的进退。接着,一行用它测量二十八宿与天体北极的度数。在实际测量中,发现了二十八宿的位置与古籍记载的不同,从而证明了恒星的位置是不断移动的。这比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1718年提出恒星自行的学说早了将近一千年。

一行另一科学成就是首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命太史监南宫说等进行实测南北各地晷影和北极高度,测知影差与距离的比例并不固定,证明了过去“王畿千里,影差一寸”学说的谬误。 一行又使用自己设计的“覆矩图”仪器,利用勾股图计算,得出了南北两地相距351里80步(约合今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 一行等人实地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不仅在中国天文史上是一次创举,在世界上也属首次。所测子午线长度虽不十分精确,但和近代测定的数字(111.3公里)相近,方法也是科学的。

《大衍历》的撰成是唐代天文历法领域所取得的一项新成就。一行在研制成黄道游仪的基础上,参考了历代历法,考其得失,于开元十五年(727年)写成了草稿。一行病逝后,由特进张说、历官陈玄景继续编次,翌年撰成上奏,开元十七年(729年)开始颁行新历。《大衍历》提出了比较正确的“定气”概念,推算出与农时相应的二十四节气。自汉初《太初历》至唐高宗《麟德历》共有二十三家,虽然与天体的运行比较接近,但都不如《大衍历》精确,“其倚数之法固无易也。后世虽有改

外交

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中外交往异常频繁。高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林邑(今越南)、泥婆罗(今尼泊尔)、骠国(今缅甸)、赤土(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诃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国都与唐朝有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各国使节、贵族、商人、学者、艺术家、僧侣、旅游者,人数众多,不断来到唐朝。

唐朝的使臣、僧侣、商人,亦不绝于途。亚非地区和唐通使交好的国家,有70多个。唐朝有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宾客,在各地设商馆招待外商,设互市监、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长安、洛阳、扬州、广州、兰州、凉州、敦煌,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尤为著名,这里汇集了各国来宾,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长期居住,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国留学生,留居长安的“胡人”多达4000家—5000家。[2]

参考资料

1. 开元盛世 [引用日期2014-02-09]

2. 《剑桥中国隋唐史》李林甫的掌权 [引用日期2014-02-09]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万鼎星辰锤、万鼎星辰贺、万鼎星辰李宇飞、万鼎星辰娟、没有人比我更懂百科参与

四:唐明皇怎么翻译

Emperor Ming of Tang Dynasty英文中国历史书使用的!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0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