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怎么回事?众所周知,朱元璋疑心很重,得了江山后,疯狂诛杀有功大臣。但他对马皇后却非常信任,坊间经常传有他和马皇后相亲相爱的故事。
因此,朱元璋爱屋及乌,将马皇后的长子朱标立为太子,可是,朱标人善心好身体却不好,37岁时去陕西视察工作,没想到感染风寒去世了。朱元璋失了接班人,内心悲痛万分。这次,他没在自己的其他儿子里选接班人,而是直接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亲自教养。为了不让朱允炆的皇位受到叔叔们的威胁,朱元璋特地下令,让儿子们去藩地,无事不得回京。就在众皇子启程去封地的前一天晚上,朱元璋做了个噩梦。他梦见一个人身披黄金甲,手持长刀,满身染血向他索要金銮殿。醒来后,他惊出一身冷汗,梦中人的面貌记忆犹新,分明是和自己八分相像的四儿子朱棣。觊觎皇太孙朱允炆的皇位,这是朱元璋万万不允许发生的事情。他立即下令,让朱棣临行前,来宫内辞行。朱棣不知什么意思,还以为老父亲舍不得他,高高兴兴地往宫内去了。见了父亲后,两人坐在桌前聊家常。桌上有盘桔子,朱元璋顺手拿了个桔子,慢慢地剥开,又仔细地将桔络扯得干干净净,递给朱棣。朱棣啥也没想,接过来吃了。朱棣此时完全没觉察出父亲眼神中的异样,根本不知道在吞下桔子的那一刻,父亲已经起了杀心,从朱元璋处出来后,朱棣去给母亲马皇后道别。谈到刚才与父亲相处的融洽场面,朱棣仍旧兴奋不已。马皇后却大吃一惊,她握着朱棣的手说:“儿啊,你父皇要杀你,赶紧跑,不要再待在京城了。”朱棣虽不明所以,但以他对母亲的了解,母亲绝不会无缘无故说出这样的话。朱棣立即辞别母亲,带着家眷府丁跑到封地去了。朱元璋再到马皇后殿内时,发现朱棣已经不见了。马皇后忙说朱棣吃了父亲亲手剥的桔子,内心十分感动,承诺将来尽心尽力辅佐皇太孙。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将信将疑。后来马皇后不停的为朱棣说好话,时间长了,朱元璋也就慢慢消了气。到底是一场莫须有的噩梦,还能真的为此杀了自己的儿子不成。
然而,朱元璋没想到,等他百年过后,朱棣真的反了,逼死朱允炆,夺得大明的皇位。为什么朱元璋要给朱棣剥桔子吃,实际上是为了试探朱棣。朱棣如果吃了,那么,他能淡然地吃下皇帝亲手剥的桔子,说明朱棣心里没有对皇权的敬畏之情;如果他不吃,就说明他心里警惕心重,不将皇权放在眼里。说白了皇帝起了疑心,无论朱棣怎么做,都是一个死字。皇帝想伤人还需要理由吗?根本不需要,只不过是后人为了让故事显得传奇,更有趣味性,强加的段子罢了。这是我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故事,我去查了一下,不是正史,估计是野史或者瞎编的故事。首先,时间上有问题。朱标死的时候,他母亲马皇后都作古10年了,从哪里去给朱棣提醒朱元璋要杀他。
再者,和桔子关系不大,吃不吃桔子。作为儿子中最强的朱棣,永远都是父亲怀疑和忌惮的对象。朱元璋在选择继承人方面,眼光十分独到。他以起义推翻元朝,自然怕在他当皇帝的时候,也有人来推翻他。
因此,朱元璋才会在平定天的时候,慢慢地将手上有军权、有功劳、有资格摆谱的功臣诛杀殆尽。“飞鸟尽,良功藏;狡兔死,走狗烹”,不是他狠心,是处于那个高位,朱元璋必须为后代谋划。以武力取得天下,要以文治才能安定四海,让百姓信服。
所以,他选了长子朱标。朱标仁善但不迂腐,再加上又是皇嫡长子,身份更尊贵。如果选择朱棣那种好战,嗜血的人,很可能激发各阶层矛盾,将大明王推向深渊。
再者,史书上朱棣身份存疑,《明实录》《明史》中记载朱棣的生母是马皇后,但《南京太常寺志》中却说,朱棣生母是碽妃。这种说法是根据孝陵的神位摆放来确定的,朱元璋神位左边是李淑妃,生朱标、朱樉、朱棡;右边是碽妃生成祖朱棣。
据说,碽妃是高丽进贡的美女,怀孕7月生下朱棣。朱元璋怀疑碽妃不贞,用铁裙刑将她除去。可是,这个说法也不科学,李淑妃根本不是朱标的母亲,朱标是马皇后和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正史中确定无疑,从哪里冒出个李淑妃来。
总之,有人说,皇家看重血统,朱棣生母存疑,朱元璋自然不能将大明江山放心交给朱棣。不过,朱元璋传不传皇位给他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三年,率军攻下皇城,将时年25岁的建文帝朱允炆逼上绝路,重演了朱元璋在噩梦中经历的一切。
如果朱元璋给朱棣剥桔子的故事是真的,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放了朱棣。
作者:夕照
编辑:薄荷
一: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棣
朱元璋不立朱棣是因为立嫡立长是规矩。按照当时的制度而言,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新太子的人选应该由二皇子继承。只不过二皇子实在是不堪大任,在经过考虑之后,朱元璋立了长孙朱允炆为太子,如此也算是“立嫡立长”,不会破坏沿袭依旧的宗法制度。
而且朱元璋认为想要坐稳江山必须要有水平,因此他一直非常重视教育,所以在选择继承者上,朱元璋本身并不想选择跟自己太过相像的人,正如此前朱元璋所说,朱棣英武似朕,他也知道这个四儿子和自己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还完美继承了他的残忍、暴戾,这都是朱元璋不看好的地方。
尽管当时朱元璋更加喜欢四儿子朱棣,但他实在担心一点,那就是如果立朱棣为太子,就相当于开了不立长的先河。这极有可能导致后世子孙之间产生更加严重的“夺嫡斗争”。所以才放弃了立朱棣为太子。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二: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
虽然大明以武立国,但朱元璋在立国时期就对外宣称,不再扩大版图,事实上他在位的一系列政策都证明了他对于这点的坚持。他只想与邻国保持友好邦交,各不相范。算是比较保守和知足吧。朱元璋也深知水能载舟变能覆舟的道理,他身边的人都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甚至有点功高盖主了,为了确保江山的安稳,朱元璋在得到天下之后,几乎把身边的功臣都杀尽了,比如徐达被鹅肉毒死的事你应该听过吧。而朱棣是个有雄才伟略的人,野心勃勃,志在天下,加上为人偏激,有点不择手段,虽然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很有原则的,但与朱元璋当时的想法就有很大的出入。而朱允炆可能并不是冶国之才,没有平天下之能,然而其勤奋好学,宅心仁厚,让他继位,必定勤政爱民,广施仁政,也算是为朱元璋一生的杀戮赎罪吧。这些都符合当时朱元璋心中理想的储君条件,再加上他是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深得朱元璋心。等我穿越回来再回答你,先把分留着啊,我去问问他
根本原因是明朝使用嫡长制来传位。
朱元璋跟这个儿子真心不熟,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龙湾之战紧接着是安丰之战,洪都之战,当爹的都被人追着快打死了,哪会有闲心管这个儿子,扔到哪是哪了,养到10岁天下抵定就顺手封他个燕王去支援老少边穷的战略防御。他哥哥朱标就不一样了,完全是被朱元璋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天生就要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孙子都是朱元璋眼皮底下看着长大的。朱棣和朱允炆同样是学龄儿童,这就与性格和治国方略无关了。说白了还是感情亲疏的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先立继承人是太子朱标。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考虑皇位的继承时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但向群臣咨询时遇到激烈反对,通过权衡利蔽,朱元璋最终将朱标的次子朱允文立为皇太孙。因此,朱棣是朱元璋在几个人比较中最后舍弃的。
三:朱元璋不喜欢朱棣吗?
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和马皇后所生的嫡子就要5个,所以朱元璋有很多的继承人,即使嫡长子朱标去世,朱元璋还有4个嫡子可选,尤其是嫡子中有文韬武略、战功赫赫燕王朱棣。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棣,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为何朱元璋不传位给朱棣,而要选择孙子朱允炆?
传位给朱允炆于情于理也说得通,朱允炆是朱标的长子,所以朱标去世了,将属于他的皇位传给朱允炆也没有问题,但朱元璋忽视了,朱允炆性格荏弱,而他的儿子大多是久经沙场的将士,所以他们未必肯服朱允炆。朱元璋确立朱允炆为储君时,不满之声已经在皇子中出现了。
不过朱元璋并不是没有考虑过朱棣,而是因为这3个原因,导致朱棣本事再大,他也没有机会做储君。
一、朱棣没有代言人
从古至今,朝臣和藩王联系过密,都可能会引发皇帝的猜忌,不利于自身的安全,所以朝臣不敢和藩王有过多联系。
朱棣是藩王,他替大明镇守边疆,离南京很远,所以朝中大臣和他联系很少,由于朱棣和朝臣联系少,所以朝中为他说话的人也不多。支持朱棣做皇帝的大多是他的兄弟,这些人都和朱棣一样是藩王,镇守在各地,所以关键时刻说不上话,而朝中大臣大多数和太子朱标关系好,所以愿意为朱允炆说话。
朱标死后,朱元璋想过在儿子中找个接班人,他提到了朱棣,但朝臣反对立朱棣,而是提议立朱允炆为太子。朱允炆性格仁慈善良,朱元璋也喜欢,所以在朝臣的提议下最终立了朱允炆。若朱元璋选储君的时候,有朝臣为朱棣说话,很可能会为朱棣争个机会,可惜没人替朱棣说话。
二、朱棣的身份问题
官方史料记载,朱棣是马皇后所生之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四子,但不少人质疑这点,很多人觉得朱棣不是朱元璋的嫡子,他夺取皇位后,为了让自己当皇帝显得名正言顺,所以将生母改成了马皇后,这样他就成了朱元璋的嫡子,有资格继承皇位了,但其实他的生母是朱元璋的碽妃。
明朝时期记载皇家册立、冠婚、祭祀、礼乐等事件的《南京太常寺志》记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皆李氏所生,成祖则碽妃生”。同时,近代文史学家、考古学家也通过大量的研究,比较认同朱棣为碽妃所生。这就说明朱棣很可能不是朱元璋的嫡子,所以他没有资格继承皇位。
还有,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即使他是嫡子,他前面还有两个长兄,秦愍王朱樉和晋恭王朱棡,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原则,朱标不在了,秦愍王朱樉就是嫡长子,所以朱元璋应该传朱樉,而不是朱棣。
三、治理天下的需要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有个明晰思路,就是皇帝找个仁德的人做,而让自己其他儿子镇守边疆,这样朱家王朝才能稳固。朱元璋打算让朱标做皇帝,让朱棣、朱权等人做藩王,替他们镇守边疆,朱棣、主权等主要防守北方的蒙古和女真,所以责任很大,朱元璋不会轻易将他们调离北方封地。
还有,中原王朝刚经历过战乱,需要休养生息,让百姓有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和发展经济。朱棣虽然能力出众,但主要是打仗能力出众,他当上皇帝后,可能会继续穷兵黩武,对北方民族用武,这不利于大明的稳定和经济恢复。朱元璋坐稳皇位后,开始屠杀功臣,就是希望内部稳定,国家不再打仗了,所以好战的朱棣不是他心仪的储君,仁德善良的朱允炆才是他想要的继承人。
这3个原因让能力更出众的朱棣与储君无缘,但之后的事,也没有按照朱元璋所设想的方向发展。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开始削藩,引发了内乱,随后朱棣攻破南京,夺去了朱允炆的江山。好战的朱棣,在夺得皇位后也没有穷兵黩武,对北方民族动武,而是认真治理江山,让大明进入了一个盛世。
四:朱元璋真的不喜欢朱棣吗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我的回答更精彩 :
朱元璋一生子嗣不少,当中儿子就有26个,在他去世后偏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因为这件不符合历史规矩的行为,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第一,朱元璋是一个恶人,不代表他就喜欢恶人。
朱元璋是一个特点非常明显的人,优点就是雄才大略、杀伐决断,缺点则是手段狠辣、残暴弑杀。历史上对朱元璋不是一个仁慈之辈,连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能征善战的功臣,如果他认为对他朱氏家族的江山有威胁(虽然不一定是真的有威胁),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斩尽杀绝。
当时朱棣在朝堂之上的威望已经很高了,有着属于自己的党羽,如果是他继承皇位,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由于朱棣的性格和朱元璋有些相似,每次朱元璋看到朱棣,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做事非常有气魄。朱棣长大以后,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不过朱元璋在考虑立太子的时候犹豫了很久,但思前想后最后决定让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帝位。
第二,朱元璋选一个温良的人,是为了朱氏家族的共同利益。
朱标是朱元璋最宠爱、最器重的儿子,也是朱元璋心中唯一的太子人选。但是,这父子俩的性格特点和处事作风却截然不同。太子朱标生性善良,事事以“仁”字当先。 他们这对父子的关系十分微妙。
而孙子朱允炆“性至孝”,孝顺聪明,从小受到儒家教育,书生气十足。朱棣则是有勇有谋,好战。孰优孰劣,谁更适合继承皇位,也难下定论。最后朱元璋认为打江山与坐江山不同,决定立朱允炆继承皇位。
第三,朱棣排行老四,又出身偏室,实在排不上号。
朱元璋65岁时,太子朱标因病去世,朱元璋悲痛万分,每天沉浸在丧子之痛之中,但同时他也因为国无太子而忧愁着。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元璋在选择皇位继承人的时候,本来想立朱棣为太子,但是考虑到他还有20多个儿子,他不能明目张胆的传给老三老四或者其他的任何一个儿子,所以他权衡之下,便隔代相传,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文。朱元璋最后放弃立朱棣为太子,朱元璋去世以后,由朱允炆登基。
第四,朱元璋其实也欣赏朱棣的能力。
在《奉天靖难记》中记载到“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心异之,独钟爱焉”,并谓“一日安国家,必燕王也”。朱元璋在位时,特别欣赏四儿子朱棣。朱元璋其他的几个儿子流在封国内成天饮酒作乐,沉迷女色。唯独朱棣勤政务实,深得民心。朱元璋看朱棣,就像看到了从前的自己,有着非同寻常的气魄、胆识与性格。
第五,朱元璋确立朱允炆,对朱棣虽有警惕,但防范不足。
朱元璋作为我国明朝的开国皇帝,从草根出身带领百万农民起义,并打败劲敌最终坐上龙椅实在是不容易,朱元璋让他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帝位,担心朱棣会对皇太孙朱允炆的继位形成巨大威胁 在《明太祖钦录》中收录了这样一句话“说与晋王知道,教陈用、张杰、庄德预先选下好人好吗,堤备临阵时,领着在燕王右里行”。由此可见,朱元璋对企图心重的朱棣是有所提防的。
第六,朱元璋低估了皇权的魔力,高估了家族亲情。
朱允炆在称帝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在时机还不成熟时盲目削番,而早有预谋的朱棣,趁机起事反叛。为争夺皇权兴起刀兵之灾,以致生灵涂炭,朱元璋错误以为朱棣为家族亲情不会兴兵,这是他低估了皇权的魔力。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逸闻秘史寻雅趣,名人奇事为镜鉴。
神游史海,烟波缥缈的古文旧典犹如取之不尽的珍宝异藏; 深耕文苑,浩瀚无际的老著新说却似品尝不竭的美味佳肴; 古往今来,数不胜数的正书野史总有叹为观止的悲欢离合; 前世今生,三朝五代的奇闻杂谈尽显令人唏嘘的酸甜苦辣。 它们或发人深思,或給人启迪,或令人感叹,或予人睿智。
君若有暇,不妨听我娓娓道来,我愿成为您忠实的良朋益友,陪伴您的闲暇时光。 以文会友,敬请
五:朱元璋为何不喜欢朱棣知乎
瞒天过海1398年6月朱允炆正式继位着手做了一件考虑已久的大事——削藩,这应该是他做的最让后世铭记的一件事,因为这直接导致了朱棣上位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