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所喝的酒,就如前文所说,是酒体,颜色发绿的浊酒。
也就是白居易诗中说的:绿蚁新醅酒9,红泥小火炉。

“绿蚁”指酒渣,酒在酿造过程中没有经过过滤,酒渣就会浮起来,颜色是绿色的,小的像蚂蚁一样,所以叫做绿蚁酒。
这是因为酒的酿造过程中,细菌和微生物都会因为不够纯熟的技术,悄然混入,让酒呈现出绿色,但是有一点好处,绿酒°价格低廉,比较亲民。
酒的颜色是绿色,让人联想到春天,唐人是很有诗意的,因此唐代有很多用春命名的美酒,比如说金陵春,罗福春。
除了绿酒外,还有琥珀色的美酒,这是因、为这种酒的制酒环境比较好,酿酒师在酿酒的时候用心,所以这种酒酿造出来是琥珀色的。
“玉碗盛来琥珀光”,就是说碗中盛了琥珀色的酒。
然后很多人都好奇白酒。
白酒一直到了元代才出现了, 而且当时有不少人鄙视白酒,认为白酒这么透明一定有毒。
白酒度数高,如果李白喝的是白酒,他绝对不可能说自己是千杯不醉了。
唐代人常喝的酒还有黄酒。黄酒现在一般用来烹饪荤菜,换种说法来说,它就是我们常用的料酒,不过料酒不是纯粹的黄酒,而是黄酒加上香辛成的。
当然也有一些人坚持饮用黄酒,而且有一些料酒,并不是采用黄酒制成,而是采用食用酒精。
这里就先只说黄酒制成的料酒。
黄酒中含有酒精,大约15%左右比白酒少,比啤酒多,而且含糖和总酸的成分比白酒和啤酒高。在烹饪的时候,醇和酸生成酯类,让菜肴有新的香味。
同时乙醇能去除鱼腥和肉荤。
因为这些腥味物质还有肉中的脂肪,可以溶于酒精这种有机溶剂中溶解,之后呢,酒精又容易蒸发,所以他就带着腥味儿跑掉了,达到了去腥的目的。
这也是有一些密封烹饪的菜肴,不推荐加料酒的原因,因为虽然想要去除的物质溶解到酒精中了,但是因为密封烹饪,酒精无法挥发,所以反而留下了一股酒味
正是因为白酒和啤酒乙醇含量一个过高,一个过低,生成的酯类少,所以居中的黄酒是理想的调味品。
明白这一点就可以再挑选料酒的时候,注意配料表,注重品质的,就可以选择以黄酒为原料的料酒。
不过比起食用酒精调制的料酒,这种黄酒制成的料酒价格会高一两元,不打折的时候可能在六七元左右。
一般在包装上都会写出诸如黄酒这类的字样来表明本款料酒的主打,比如说欣和葱姜料酒,写明是用黄酒制成。
国内目前黄酒最出名的黄酒,应该就是浙江绍兴的了,鲁迅先生在《孔乙己》里边,咸亨酒店的绍兴黄酒是“长衫”和“短衣帮”的最爱,“温一碗黄酒,来一碟茴香豆”,这是孔乙己最爱的下酒套餐。
我以前看到咸亨酒店喝酒这一段,也还是挺馋的,哈哈,喜欢黄酒的朋友们认准绍兴黄酒,体验一把鲁迅先生家乡的黄酒风味吧!
一、灯红酒绿,酒为什么是绿色的?难道真的有绿色的酒?
优质答案1:
灯红酒绿,是一句成语,出自官场现形记。形容娱乐场所繁华热闹,因为娱乐场所多使用红灯和彩色灯光,五颜六色,酒杯在灯光变化中常有绿色,故名灯红酒绿。古代酿酒技术没有招待先进,过滤技术也相对落后,酿好的酒里常常有一些微小的酒糟碎末漂浮在酒的表面,如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中就有“绿蚁新醅酒”之句。
优质答案2:
特殊时期,餐饮停业,避免聚集,于是有些人就会怀念起从前"灯红酒绿“的日子。
“灯红酒绿”,形容灯光酒色,红绿相映,令人目眩神迷。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繁华热闹的景象。
灯红很好理解,大红灯笼随处可见。但酒为什么说是绿色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咏酒诗关于酒绿,最著名的就是白居易的诗《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杜甫的《独酌成诗》中也有描述: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还有明代王稚登《新春感事》:
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
这些诗里的绿酒,都是一种写实的描摹,绝非夸张或贬义。
浊酒那么,古代的酒为什么会是绿色的呢?
古代的酿酒工艺较为粗糙,没有榨煮的过程。尤其是自家酿酒,一般酒熟后过滤即可饮用。一旦滤不净,很容易出现碎米、渣滓,这些酒糟会飘在酒面上。这种酒被古人称为“浊酒”。
《三国演义》的卷首语中便有“一壶浊酒喜相逢”之叹。
绿蚁酒中的渣滓和碎米,在空气中放久了很容易发酵变质,这时酒的表面会呈现出淡淡的绿色。
这些浮渣非常细小,像蚂蚁一样,所以古人就将这种细如蚁的绿色泡沫叫做'绿蚁”。
而产生绿蚁的酒自然就是“绿酒”了。
后来,文人们还浪漫地将“绿蚁”当作了酒的代称。
吃酒古人常说“吃酒”,意思就是把这些浮渣连同酒液一起吃下去。
《红楼梦》第63回中宝玉与袭人商议:
“晚间吃酒,大家取乐,不可拘泥。如今吃什么好,早说给他们备办去”。
可见,吃酒的用法曾经非常普遍。
酒曲除了酒糟的原因,酒曲也会影响酒的颜色。
自古以来就有“曲菌酿酒”的技艺。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介绍过许多种制作酒曲的方法。
在蒸煮后的白米中加入曲霉的分生孢子,保温后米粒上便会茂盛地长出菌丝,即为酒曲。
绿酒元代的《易牙遗意》中载:
“建昌红酒、红白酒药,橘皮、沉香、木香、檀香可入酒,皆取其香,红麹入酒取其色,地黄黄精入酒取其补益也。”
是说在制作酒曲的过程中,加入红色的原料,可以酿出红酒。同理,如果在酒曲中加入绿色的成分,就会酿出绿色的酒。
所以说,绿酒的形成与酒糟和酒曲都有关系。
古代的绿酒,不仅是实指,而且这种称呼中饱含着古人对美酒的赞誉。
灯红酒绿灯红酒绿的提法源于宋代,宋人朱翌《夜宿方允迪家雨雪大作》诗中既有
“雨脚雪花方间作,灯红酒绿正争光”。
到了清朝末年“灯红酒绿”一词成了贬义词。
吴趼人的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玉生)侧着头想了一会道:“灯红酒绿好吗?”
从此,绿酒便和红灯连在一起,成为寻欢作乐、纸醉金迷的同义词。
还有哪些灯红酒绿的典故,欢迎留言讨论。
二、我国古代的酒为什么是绿色的?
优质答案1:
有个成语叫“灯红酒绿”,在大家印象中酒应该是透明的,绿色是一种奇怪的颜色。
其实酒的颜色,取决于原料和工艺有关。
中国的黄酒,经历了从谷物酒(米酒)到黄酒的过程。
从有考古证据的汉代到唐宋之间,酒的主流颜色是绿色,这点可以从古人大量的诗句中得到证实。绿酒在晋代陶渊明笔下是,“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在杜甫笔下是,“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最有名最有氛围的要属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绿色是古代谷物酿酒的成品色泽,呈现绿色的原因跟酒曲霉菌的颜色有关。当然,有些配置酒也会呈现绿色,如竹叶青。
唐宋以后,随着制曲工艺的改革,酿出来的酒才逐渐呈现黄色或琥珀色,琥珀色的酒在当时是非常牛逼和珍贵的酒。李白写“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能用玉碗来盛,可见主人的重视程度。
黄色或琥珀色,是因为产生了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是一般含淀粉和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在加热成熟过程中都会出现的焦糖化现象。
到了明清时代,黄酒工艺成熟,琥珀光已经成为黄酒的常态了,用普通陶碗盛就行。
现在的白酒是蒸馏酒,一般是透明或者微黄。
希望对你有帮助。
优质答案2:
“灯红酒绿”、“酒绿”或者“绿酒”常常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之中,如“谁家绿酒欢连夜”(白居易《春来》)、“南浦波纹如酒绿”(欧阳修《玉楼春》)、“绿酒初尝人易醉”(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好把深杯添绿酒”(朱敦儒《浣溪沙》)等等。这说明我国古代的酒是绿色的。
其中原因是,首先,古代酿酒没有榨煮的过程。
其次,古代酿酒过滤的程序十分粗糙,常常有碎米、高粱等酒残留在酒中,所以诗词中也常出现“浊酒”,并且,也因为这些残渣非常微小,如同蚂蚁一般,所以古时也把酒称为“蚁酒”或者“绿蚁”。
最后,古代存储条件较为落后,酒中的残渣容易再次发酵变质,致使浑浊的酒变为绿色,比如用青铜器盛酒,时间稍长点就会氧化成绿色,所以古人便以“绿酒”称之。
三、古人诗词中常见“绿酒”,古代的酒是绿色的吗?
优质答案1:
古人诗词中常见“绿酒”,古代的酒是绿色的吗?
酒作为饮料界的“大佬”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了。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因而给酒起了许多雅名,如“金浆”、“琬液”、“琼苏”等。美酒与美人也一道成为文人雅士艺术生活的标配。
古人诗词中常见“绿酒”,小编百度了一下有“绿酒”的诗句,仅“中华诗词名句网”显示就有163条之多,简直是颠覆了小编的想象。
我还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背的一句诗词就是岑参的:“柳亸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
当时觉得“红亭绿酒”交相辉映是多么高雅浪漫的景象,还以为“绿酒”只是为了配“红亭”,一般酒就还是无色的。殊不知这神奇的“绿酒”早已是文人常用的意象了。
那么问题来了:古诗词中的“绿酒”到底是什么酒呢?古代的酒又是什么颜色呢?
中国古代的酒应该就是今天我们喝的白酒,古诗词里出现的酒有清的、浊的、白的、绿的,莫衷一是。大家都知道酒的色泽,是由酿酒的原料和工艺决定的。虽然古代的绿酒到今天已经失传,但是我们还在说的“灯红酒绿”却从侧面反映出绿酒的魅力。
古代的酒真是绿色的吗?
关于这个问题,小编还真是不敢确定,但是通过考古发掘,确实发现了绿色的古酒。2003年西安考古队发现一座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早期大型积炭古墓,其中就发现了色泽青绿的汉酒,至于此酒是呈自然绿色还是被铜绿所染,尚待考证。而在古代文献中有记载的绿酒,比较著名的要数“醽醁”了。“醽醁”据说它是古代的一种美酒。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过解释:“酒,红曰堤,绿曰酃(ling零),白曰磋。”由此可见,醽,即是绿酒。
并且早在晋代,道学家葛洪对“醽醁”就有引用,《抱扑子·嘉遁》中提到:“藜藿嘉于八珍,寒泉旨于醽醁”。
又有文献记载唐代名臣魏征善治酒:一种酒是醽醁、一种是翠涛,唐太宗对此赞不绝口。称之“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由此可猜测出,晋唐至唐宋时期,醽醁是比较流行的酒。
那么“绿酒”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有一说法认为绿酒是新酒,因刚酿出来时,酒呈绿色而得名。但从一些古诗的现代注释中,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绿酒并非酒液为绿色,而是漂浮在酒液上面酒渣显绿色。
因为古代没有蒸馏技术,简单的过滤无法将酒液滤清,新酿的酒还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即酒的泡沫,色微绿,细如蚁,故也称之为“绿蚁”。后世用以代指新出的酒,因此古代诗人也常用“绿蚁”的典故入诗。
比较著名的有唐代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绿酒”是被盛酒的青铜酒杯染成了绿色。在瓷器大规模普及之前,很多人使用青铜三角杯、铜杯等金属容器储存酒或饮酒,含铜较多的容器容易在空气中被氧化,形成铜绿(碱式碳酸铜),如果倒入酒,铜绿些许溶解在酒里,此时的酒也会成为绿色。但是小编认为,在唐宋时代,陶瓷已经进入民间,用青铜器具饮酒已然不普遍,而且酒尚属稀缺产品,所以说绿酒是被铜绿染色的说法站不住脚。
虽然古代著名的绿酒大多失传,或流落民间,鲜为人知了,但小编认为古代的绿酒应是天然形成的,有其独特的原料和酿造工艺,是具有滋补强身功效的好酒。
中国唯一的绿色酒是杨林乡绅陈鼎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酿出。其方法为:以当地优质泉水,选用上等高粱、小麦、玉米、糯米等粮食为原料,先酿制为醇厚的小曲酒,再配上党参、拐枣(一种可食用植物药材)、丁香、蜂蜜等十余味中药,最终呈现出自然的碧绿色。因这种酒味极醇厚,被称为“绿酒”。
如此酿造出的酒液呈天然的翡翠色,入口醇厚绵长舒畅、入胃感受柔和,中药极大地减少了酒的刺激性和对健康的损害,加上配方独特,绿酒丝毫没有普通白酒的烈力和药酒的怪味,让人不知不觉多饮,正如晏殊“绿酒初尝人易醉”的说法。这正符合文献中对绿酒特性的记载。由此可见,绿酒绝不仅存在于诗歌中,而是在现实中的美酒之一。
优质答案2: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也是一个酒的王国。
诗与酒,从来都不分你我!对诗人来说,酒能催化人的创作灵感和丰富的想象,让才情恣意纵横,天马行空。而苏轼称酒为“钓诗钩”,他曾说:“俯仰各有态, 得酒诗自成。”杜甫《饮中八仙歌》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当然,古人嗜酒,但酒可不止一种。除了“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葡萄酒,除了“红酥手,黄腾手”中的黄酒,亦有在古诗词中俯仰皆是的“绿酒”。
如冯延巳之《长命女》词云:“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又如白居易之《问刘十九》,其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晋·陶渊明《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诗云:“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杜甫《独酌成诗》诗云:“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晏殊《清平乐》词云:“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王安石《欲往净因寄泾州韩持国》亦有诗云:“令节想君携绿酒,故情怜我踏黄尘。”
、、、、、、相关诗词太多,在此不一一枚举。
总之,“绿酒”相比如今司空见惯的“葡萄酒”、“黄酒”,更显新奇,光其名字,便富有一种浪漫色彩,引人遐想。
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酒?
其实,是因为古代的酒酿得较为粗糙,酒糟没有滤出,用米酒所酿的酒,酒面上会浮起一层酒酿,其色微绿,盖以“绿酒”称之。但酒的颜色,并非是绿色的。
曹植在《七启》中说:“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
《释名》也说:“酒有沉齐,浮蚁在上,沉沉然如萍之多者。”这里说的“浮蚁”就是这层浮沫,因为它是绿色的,所以也称为“绿蚁”。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