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当我们磕碰点小伤时,就容易出现止血较慢、出血较多的现象,这反而说明抗血小板药发挥了作用。这些出血,有的并无大碍,有的需要我们警惕。
1、轻微出血:

这种情况在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中比较常见,包括一些自发或者轻碰一下,皮肤出现淤点或瘀斑,偶尔出现可以止住的鼻出血、牙龈出血,或者少量的眼结膜出血,这类出血病人不需要慌张,可以继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2、轻度出血:
一些病人在服药后出现的不能自行止住的鼻出血、较大的眼结膜的出血、以及一些泌尿生殖道、消化道的出血,但没有引起明显血红蛋白下降,这类情况需要医生评估药物使用的种类和剂量,一般可以继续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同时针对一些引起出血的合并症(如消化道溃疡,痔疮,肿瘤等)的治疗也很重要。
3、中度出血:
较轻度出血程度更加严重的属于中度出血,主要判断标准是血红蛋白降低,出现轻度贫血,这时候需要及时到医院来,医生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状况,仔细评估血栓风险和出血风险,然后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抗血小板。
4、重度出血:
当病人出现急性的消化及泌尿生殖道出血,比如咖啡渣状呕吐物、柏油样黑便、月经大量异常出血或意外阴道出血;呼吸道出血如咯血;颅内出血症状(如剧烈头疼、频繁呕吐、肢体偏瘫、昏迷等),以及出现明显的贫血症状时,需要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并立即就医,好在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一般来说,抗血小板药物多为终身服用,不可随意停用或者间断服用。
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病人平时需要多注意观察,轻微的出血不必慌张,如果出现异常的出血状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一:血小板高会引起皮下出血点
常见的出血症状有鼻出血、吐血、尿血、便血等等,还有就是西医讲的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皮下出血,皮下出血多属于中医学的发斑、红疹或肌衄的范围。其病因由于外感导致阳热过盛或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等内伤正气以致阴虚内热,热盛干扰血分而迫血妄行引起皮下出血,血瘀于皮肤,则成为紫斑。下面从中医角度分析一下皮下出血的不同病因和治疗方法。
毒热郁于营血、热迫血溢引起的皮下出血,兼有烦躁不安、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这种原因引起的出血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疗方剂可以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生地、赤芍、丹皮、双花、连翘、侧柏叶、生谷芽、广角。犀牛角可以用水牛角代替。
阴虚内热、迫血妄行引起的皮下出血,可见皮肤紫斑,伴有潮热、心烦、口渴喜饮、手足心热、腰部酸软,舌质红、舌干或褐色。这种原因引起的出血要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治疗方剂可以用茜根散加减:茜草根、大生地、阿胶、侧柏叶、白芍、黄芪、当归。
还有就是气虚不摄、血不循经引起的皮下出血,可见反复出血,周身有瘀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神疲体倦、心悸、动则气短心跳、振颤多汗,舌质淡。这种原因引起的出血要养心健脾、益气摄血。治疗方剂可以用归脾汤加减: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党参、阿胶、炙甘草、当归、木香、远志、艾叶。
白血病也可以引起皮下出血,白血病细胞大量浸润脾脏,造成脾不统血引起皮下出血,造成紫斑。这种情况要凉血止血,方剂中一般可以加入白茅根、仙鹤草、茜草、生地榆等就可以达到止血消斑的效果。曾治疗一13岁白血病男孩,前胸满满的都是出血点,血液化验显示血小板数值非常低,在为其开出的治疗白血病方剂中加入了仙鹤草等药物,服用一周瘀斑的颜色就明显变淡,一个月之后瘀斑全部消失不见。可见中药治疗紫斑效果多么神奇。
本文由北京李金波中医大夫原创,未经同意,请勿转载到今日头条以外的平台,违者必究。观看更多中医知识干货,请关注我的头条号——中医启明星,每天分享原创中医科普、生活保养常识,写老百姓看得懂的养生文章,做您身边最温暖的中医管家。二:血小板高会引起皮肤出血点吗
血小板压积偏高不会出现皮下出血的啊,但是如果血小板功能差,有可能出现。三:血小板多少有出血点
白血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酗酒 巨幼细胞贫血 某些骨髓疾病 血小板滞留在肿大脾脏中 肝硬化伴充血性脾肿大 骨髓纤维化 戈谢病 血小板被稀释 大量输血或血液置换(贮存血中血小板很少) 体外循环手术 血小板消耗或破坏过多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HIV感染 输血后紫癜 某些药物如肝素、奎宁、磺胺类抗菌素、一些口服 糖尿病用药、金制剂、利福平等 新生儿慢性白血病 淋巴瘤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管内凝血性疾病如产科并发症、癌症、革兰氏阴 性菌败血症、创伤性脑损伤等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严重感染伴败血症 建议去医生做个检查、找出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才能治疗、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