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为什么那么会来事?

2023-03-06 11:20:18 379 0
奇闻观察室
公元前88年,钩弋夫人侍寝完69岁的汉武帝刘彻,为他擦拭汗珠时,不小心擦破了点皮。不料,刘彻大怒,下令赐死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哭泣着连连磕头求饶,但刘彻却冷冰冰说道:\"快走,你活不成了!\"

等钩弋夫人被拉走,刘彻偷偷抹去眼角的一滴泪珠。

刘彻为什么狠心处死钩弋夫人? 这还要从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说起。

太监为什么那么会来事?

当年,刘彻巡狩,路过河间,走到一处山清水秀之地。突然,望气师上奏:“陛下,此处青色氤氲,必有奇女。”

刘彻听说有女人,大喜道:“快,去给朕把奇女子找来。”

没多久,内侍就带回一个年轻貌美、仙气飘飘的少女赵氏,但她自幼有一怪病,两只手握拳,伸展不开。

刘彻听说有这等神奇之事,叫人赶紧试一试,果然无法打开。

刘彻顿时兴致勃勃,伸出双手,轻轻一掰。惊奇的事出现了,少女的双手如花苞一般,慢慢展开,更神奇的是她掌心里竟有一个玉钩。

众人无不抚掌感叹道:“陛下果真有神力!”

一番马屁拍的刘彻心花怒放,当即将少女揽入怀中,并赐名为“拳夫人”,随即带回宫中。

不久,刘彻封她为婕妤,并将甘泉宫赏赐给她,因为此宫又名钩弋宫,所以人们也将赵氏称为钩弋夫人。

如果说钩弋夫人的出现是一件奇事的话,那她儿子的出生更是奇中之奇。

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为63岁的刘彻生下一个儿子,但这个儿子却是怀了14个月,才生出来的,比正常人整整多出了4个月。

刘彻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个孩子,不仅证明了63岁的他老当益壮,而且他和上古的尧帝一样,是怀了14个月才出生的。这里面包含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于是,刘彻亲自为儿子取名为刘弗陵,并将其所生之门称为尧母门。

自此,钩弋夫人母凭子贵,受到刘彻独宠,宫中地位仅次于卫子夫。

可谁料3年后,发生一件大事,让刘彻身体一蹶不振,也牵连出钩弋夫人的野心。

公元前91年,刘彻重病卧床,卫子夫在椒房着急地来回踱步。此时,太子刘据满头大汗,匆匆跑进后宫。

刘据扑通跪地,抱着卫子夫大哭:“母后,父皇被小人迷惑,说我用巫蛊之术,害得父皇重病,想要谋朝篡位。现在江充正带着人马前来抓我。请您把皇后印绶借我保命。”

卫子夫一下惊慌失措,但救儿子要紧,马上拿出印绶,命令宫中御林卫听从刘据调遣。但是,刘据不善用兵,很快就被打败。后来,他逃离长安,在湖边自尽身亡。

卫子夫听到儿子刘据身亡的消息后,愤恨不已,于是在椒房上吊自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巫蛊之祸”。

等刘彻身体稍微康复,想到自己可爱的儿子刘据,还有陪伴了48年卫子夫,心情非常沉重,决定彻查此案。

结果,发现钩弋夫人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原来,钩弋夫人的父亲曾因犯法被处以宫刑,在宫中做了宦官,因为会来事,被提拔为中黄门,平时还同一些官员有来往。

钩弋夫人能被推荐给刘彻,全靠这些官员背后操作。刘弗陵14个月出生,也是这帮人伙同御医,篡改时间,多写了4个月。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诬陷太子的江充,竟然是钩弋夫人的同乡,他们其实早就认识。

这背后的一切都跟钩弋夫人紧密相关。或许,这就是钩弋夫人早就布下的一个局,等着刘彻往里面跳。

这个“连环计”,把刘彻气的血压飙到了180,恨不得马上将钩弋夫人剁成肉泥。可是,一想到只有4岁的刘弗陵没了妈妈,他心中的怒火又降了下来。

因为儿子刘弗陵身体好智商高,很像刘彻年轻时候的样子,他是越看越喜欢,特别疼爱。

如果刘彻哪一天归西了,刘弗陵该怎么办?钩弋夫人计谋如此毒辣,城府如此之深,刘弗陵能坐稳龙椅吗?

不,肯定不行!

不久,刘彻就开始借各种机会,训斥钩弋夫人。钩弋夫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心想只要低头认错,就应该没事。

一天,钩弋夫人侍寝完刘彻后,轻轻为他擦拭汗珠,结果,还是不小心擦伤了点皮。不料,刘彻大怒,命人将钩弋夫人拉走,下令赐死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哭泣着,连连磕头求饶,但刘彻却冷冰冰说道:\"快走,你活不成了!\"

公元前88年,钩弋夫人被缢杀于云阳宫。

钩弋夫人死后,刘彻在空闲时,问内侍:“朝野上下,如何看待钩弋夫人的死?”左右一脸疑惑:“陛下,大家都纷纷议论,要立儿子,为什么要除去他的母亲呢?”

刘彻微微一笑:“这不是普通人能看明白的,从古到今,国家内乱丛生,很多是幼主太小,而母亲年壮,如果太后独断骄横,没有人约束,吕后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一年后,刘彻在弥留之际,下令立刘弗陵为太子,并托付给大司马霍光,辅佐刘弗陵。

过了4天,刘彻去世,年仅8岁的刘弗陵继位,是为汉昭帝。

【沪上垂钓客】

钩弋夫人聪明反被聪明误,前半程的高光,换不回下半程的凄惨离场。

钩弋夫人传奇的故事,就像一曲绝唱在历史的长河里回响。

一、太监是怎么来的?

优质答案1:

那就扯淡一下这群引刀成一快的勇者们吧,其实太监这个词有三层意义,并非完全是彻底毁掉烦恼根的猛士。而且这个词出现的比很多人想的晚,如果我们在历史电视剧里看到汉朝有人喊太监,你大可喷编剧傻X的。

太监的原意

在朱元璋定都南京称帝后,这个历史上出身最惨的皇帝开始设计自己帝国的制度,关于皇室的内务,他在洪武十七年设计了十二个部门,统称为十二监,之下又四个司与八个局,加在一起统称二十四衙门。

这十二监的一把手被称为太监,为正四品官,下边还有少监和中监帮衬,主要负责皇室的各种服务工作,大抵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物业公司。需要指出的是明朝并没有规定十二监首必须割了才能当,洪武和永乐年间像都知监这类下下衙门的太监是没割的。

另外太监这个词也并非明朝首创,大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最初是女官职位,叫大监,可能经常被写白成太监。大监到了唐朝时期根本就是外朝官职,和内宫无关,宋朝时则又恢复成女官职位。所以太监的原意就是一个官职名称而已。

太监的广义

后来明朝皇室大抵是为了贪方便,十二监的头目习惯性的都指派被割了的担任,时间长了,人们也就习惯性的把高级割鸡分子称作太监。尤其是明成祖得到很多割鸡分子帮助抢下皇位后给了他们不少权利,司礼监的三大高手都能称为太监。

又过了漫长的时间,尤其是在王振、刘瑾、魏忠贤等超级割鸡分子的带领下,这个自残运动得到长足的发展,拥有了特殊的社会地位。人们又开始把所有割鸡分子统称为太监,但这是不对的,没有四品官还敢叫太监?这是对高级割鸡分子的侮辱。

另外再给明朝辟个谣,很多野史里说明朝太监泛滥,从洪武时期就有十万割鸡分子,这其实算个误会。二十四衙门里不全是被割的,里面有大量从各地征调的工匠,这些人不进皇宫,所以压根没割。朱元璋又没疯,拢共就那么点人口,再割掉十万人,还要不要帝国人口兴旺了?

割鸡分子的来历

大抵上我国割鸡活动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专门的“阉”字,但目前没证据显示那时代的阉人从事过皇家物业服务。吐槽机估计在那时候割鸡活动应该是一种刑罚,目的是为了剥夺生育权。

到了西周,人们显然已经发现阉人的物业服务功能,《周礼》中已经有了“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的记载。只是那阵子他们并非公务人员,只能算贵族家中地位低下的家臣或者奴隶。

这帮人正式进入政坛应该是王权强化的战国时期,我要是没记错的话,在赵国举荐蔺相如的就是宦官缪贤。能够为国推举人才,足见那时候的阉人已经掌握了一定政治权利,大抵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有宦官的称呼。

大体上太监的来历也就这样了,在西方割鸡文化也源远流长,目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而且他们搞物业服务比咱们还早,最初就是“卧室服务员”的意思,只是后来到了中世纪因为技术流失,割鸡死亡率太高,所以才较早停止使用了。扯淡完毕。

优质答案2:

一说到太监,在人们心目中或是在影视屏幕上出现的,都是大白脸、没胡子、说话娘娘腔的,一看就知道是被阉割了的男人。给人的感觉都是魏忠贤、李莲英这样的,都不是啥好东西。年龄大、主事的称大太监;年龄小、跑腿的叫小太监。

其实不然,太监本是官名,虽说后世一般是指被割了命根子送入宫去,伺候皇帝、宫妃以及在一些王侯府中做事的阉人,但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称呼的,这个说起来还相当复杂。

皇帝的名称还没有的时候,这个工作就已经存在了。《礼记》、《诗经》中对这个事都有记载,但那时候一般称作宦官。周王朝和各诸侯王都设置了宦官,建立了宦官制度。但宦官并非都是阉割了以后才能从事这个工作,最初没有阉割的人也可以从事。到了东汉以后,才完全由阉人专门从事这个工作。

之后,又称作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等。但不管叫啥名堂,想要应聘这个工作,不看文凭、不看学历,但必须是阉割了的男人。这是硬指标,像吕不韦那样,弄一个假的去糊弄秦赵太后的情况,比较特殊,但也不是唯一的个例。或许是没有嫪毐本事大,整得动静比较小,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罢了。

之所以需要阉割的宦官充实内宫,一般是因为深宫内除了帝王,全是女人,也毫无生趣。弄些男人出出进进,难免会出现暗度陈仓的情况,帝王宁肯让自己的女人闲着,也不能便宜了别人。于是就想到了把男人全部阉割了才能充任的想法,虽说不很完整,但还能凑合着使用。再说,皇宫内院有些粗活、重活,也不适合女人从事。搞一些五大三粗的女人,在眼前晃来晃去,也大煞风景。为了让女人们袅袅婷婷,还把小脚丫给缠起来,就更没法干活了。

要不说老祖宗聪明呢,就想到了这个好办法。

一般情况下,男人不太会愿意随便割掉了命根子,去从事这个工作的。尽管周围都是美女,但只能看不能用,更是悲催的事。因此,给宦官们的待遇都比较好,还允许他们与宫女们结对过家家,一般称作对食。这个名字也很有趣,就是相互陪着吃饭。至于睡觉的事,纯粹就是睡觉了,也整不出啥名堂来。

宦官仅仅是负责宫廷杂务,不得干预朝政。但在内宫混久了,这群人精力过剩,既不能生儿育女,也不需要养家糊口,自然就多事了。特别是遇到小皇帝的时候,太后喜欢干政,不适合出头露面,就依仗宦官们通风报信。一来二去,就掌控了大权。

这些是宦官们从事这个工种的基本情况。

但宦官称作太监,那是唐朝以后的事。

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让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只有地位较高的宦官才称作太监。而且并不是只有被阉割的人才称作太监,如巡、元官署称其主官为大监,这个”大“就是”太“,这与宦官毫无瓜葛。

唐太宗时规定,宦官最高为三品,数额也有限制;唐中宗时,被授予七品以上的宦官多达千人,县太爷一般才是七品,这可比十年寒窗弄个县太爷要轻松得多。安史之乱后,有的宦官甚至被封为王爵,位列三公。

到了明朝,内廷有十二监,主官均称太监,由阉人担任,但主官以下的宦官,则没有太监之名。

明朝宫廷外有外三监,分别是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如国子监设置祭酒、司业、监丞、博士等职,主官就不称太监或大监。钦天监的主管称作主薄,设监副辅佐,有时主官直接称作钦天监,也不叫太监。因此,这些事务也不是全部由宦官担任。

在明朝时期,只有内十二监,全部事务都由宦官管理。所谓的监就是相当于具体的政府部门及职责,只有总领事才称作提督太监,太监位居四品。

到了明朝中后期,宦官的权势日益膨胀,人们才把宦官都尊称为太监,太监就成了宦官的专有名词。

宦官们听了倒很高兴,可把一个好端端的名字搞臭了,以后除了宦官,再也没人愿意被称作太监了哈。

到了清朝,就延续了把所有宦官称作太监的习惯,一说宦官就以为是太监的,这就是太监的由来。

二、大太监安德海的死,是恭亲王奕䜣害死的吗?

优质答案1:

安德海之死与恭亲王奕訢有关。在此之前,慈禧想把奕訢清除出权力中心,同治四年(1865)奕訢的议政王头衔被撤去,开除军机,但仍在内廷行走,并管理总理衙门。奕訢不想就此罢休,与慈禧较量,互有胜负。上图恭亲王奕訢

同治八年(1869),奕訢对慈禧来了一次小小的报复。

太监安德海,人称“小安子”,最得慈禧宠爱。安得海在宫中依恃慈禧的宠爱飞扬跋扈,还不断在慈禧和慈安间,在慈禧和大臣间播弄是非。奕訢遭谴,丢掉议政王头衔,和安德海不无关系,所以对安德海恨之切骨。安德海的过分跋扈就连平日淡泊随和的慈安太后对他也十分痛恨。

这一年的七月,安德海奉慈禧之命赴广东采办龙衣。安德海乘坐太平船两只,声势煊赫,自称奉旨差遣,织办龙衣。船旁龙凤旗帜随风飘扬,男女多人,前簇后拥,船内女乐丝竹悠然远播,安德海一路上招摇过市,出足了钦差的风头。安德海在途中又大做生日,“中设龙衣,男女罗拜”。

安德海沿途的种种不法行为引起地方官员的强烈不满。德州知州赵新向山东巡抚丁宝桢禀报了安德海的不法行为和行踪。这样,当安德海一行至山东济南时,丁宝桢立即将其扣押起来,并将安德海之事奏报朝廷,请示处置办法。

奕訢及慈安太后联合一批亲贵大臣,援引“太监不得擅离北京”的祖制,极力主张严惩,将安得海就地正法。慈禧虽然竭力要保全安得海,只因众怒难犯,又事关祖制,只好同意颁发了令地方有关当局“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的谕旨。狂妄不可一世的安得海遂在济南被正法。

奕訢、慈安借丁宝桢之刀除掉了慈禧的心腹太监,使慈禧既痛彻心肺又无法发作,实实在在地给了慈禧一个难堪。

优质答案2:

应该说大太监安德海的死,是他咎由自取自作自受的结果。安德海是游离于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之间的,深得两宫太后宠爱的这么一个清宫大太监。

因为会来事,安德海进宫后,不久就受到了慈禧太后的独宠,在宫中混的如鱼得水 ,很快就在“辛酉政变”后,安德海因为立了大功被慈禧封为总管大太监,从此成了清宫中权利最大的太监。

安德海有慈禧太后罩着,英年得势,由于权贵来的太突然,用现在的话说,年少轻狂,安德海有点飘了,找不到北了。因此恃宠胡为的安德海最终因狂妄自大引来了杀身之祸。

安德海得死源自于同治皇帝大婚这件事,那是同治八年,也就是(1869)年,小皇帝同治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于是两宫太后就开始安排内务府和礼工部为皇帝筹备大典礼。清宫有个规矩,利来皇帝结婚大典所用衣物都是由加江南织造特供,所以次也不例外。因此就需要一个精明强干的大臣去办这事,恰好这事被安德海知道了,安德海觉得这正是他出宫散散心的机会,于是就密请慈禧太后,要求亲自出宫去办理此事。

可是清朝祖训明文规定不准内监出京,慈禧觉得这事不妥,可安德海一心想着这次机会就讨好慈禧太后说:“奴才想亲自去,第一不仅可以为皇帝置办龙,而且顺便还可以给慈禧太后您添置一些好看的衣物,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只有太后做主,谁敢不从,再说了我速去速回,谅他们也觉擦不到。”就这样,安德海一番巧言相劝,慈禧最后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安德海与大清祖宗家法与不顾,竟然冒死出宫,为同治帝置办大婚用品。这难道不是自作自受吗?

后来,安德海不仅没有悄悄的出宫,而且还虚张声势大摇大摆的穿街过巷,搞的声势浩大,显然是一副钦差大臣的派头。不仅招摇过市不是,每到一处还特意派人前去州府禀报,说大内总管太监为皇帝办龙衣路过此地,经过他这一折腾,各地州府官员无不阿谀奉承,并且以金银相送,这令安德海是大捞一笔,好个威风。

可是就在安德海得意忘形的时候,他却遇到了一个硬茬,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山东巡抚丁宝桢,丁宝桢可不是吃素的,早有人报告他说有一个总管大太监安德海给皇帝置办龙衣路过此地,所到之处,无不供奉金银,说此人猖狂到了极点。丁宝桢闻讯后,感到十分惊讶,心想,安德海身为太监,真敢出京城,莫非是他忘了朝廷祖训,这事还了得,我得马上禀报京城,上奏此事。

于是丁宝桢就差人骑上快马八百里加急赶到京城,先到了恭亲王府上,把奏折交给恭亲王奕䜣在转交上去。当恭亲王看到奏折之后,心中暗自高兴,之前就对安德海耿耿于怀的恭亲王这下子可找报复他的机会啦,你个小太监竟然敢违背祖训擅自出京城,以前你有慈禧太后护着,这次捅破天了,可算有机会收拾你啦。

因为当时慈禧太后正在看戏,恭亲王奕䜣也正好趁着慈禧不在的这个机会把奏折交到了慈安太后手上。慈安太后看到奏折之后,是怒火中烧,马上下了一道旨意,大概意思就是:“安德海擅自出京城,违背大清禁律,而且所到之处,搜刮官银,内外勾结,实属罪大恶极,责令直隶,山东,江苏等沿途各省督抚进行抓捕。拿到后即可就地正法。”差人快马加鞭拿着奏折赶回了山东,告知山东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接到指令后,派手下王总兵带人开始全城缉拿安德海等人。后来据说在河边的一个船上,安德海被抓捕归案。

后来安德海被带到山东府衙后开堂问罪,开始安德海还趾高气扬的说自己是奉了慈禧太后的旨意,南下为皇帝督办龙衣的,拿慈禧太后出来压人,后来听到丁宝桢要将他就地正法的时候,安德海傻了,没想到自己的一举私欲竟然害了自己。

就这样这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大太监安德海被当场处死,年轻轻轻的就结束了自己的奴才命。安德海也是第一个死于屠刀下的满清第一权监。

安德海的死虽然看似跟恭亲王有着直接的关系,可是仔细分析一下,是安德海违反大清戒律嚣张跋扈在先,恭亲王接到奏折慈安太后下令抓捕在后,如果当初安德海不一意孤行,非要磨着慈禧太后出宫,哪有今天的悲惨下场,所以说这事都是安德海自找的,不能全怪恭亲王奕䜣。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79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