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的李隆基,并不孤单。
他的儿子肃宗李亨常常走夹城来看他,他也经常到大明宫里看儿子。大将军陈玄礼和宦官高力士都长期地侍奉在他身边。
为了让李隆基高兴,肃宗还让玉真公主、如仙媛和一些梨园子弟、老宦官常常去陪伴李隆基。
虽说失去了权力,但身边有故人相伴的李隆基,还算过得舒适。
他自己可能也有些忘了自己的身份,除了宴请百姓,还把一些将军叫到楼上、款待他们。
有一次,剑南道的奏事官进城,路过兴庆宫,就在宫楼下给李隆基拜舞。
李隆基一高兴,就让玉真公主和如仙媛做东,设宴招待了奏事官。
这样舒心的日子,李隆基没过太久,就被宦官李辅国给破坏了。
宦官李辅国,是在混乱中拥立肃宗登基的功臣。他出身微贱,富贵以后变得跋扈,李隆基身边的人就很看不起他。
这个李辅国是个小人,因此心怀怨恨,就故意对肃宗说:“太上皇住在兴庆宫,每天和外人交结往来,尤其是陈玄礼和高力士在谋划一些不利于陛下您的事。现在,将士们都是拥立您的功臣,他们看到这种情况就很不安,议论纷纷。我多次解释,他们就是不肯信,因此我一定要把情况汇报给您。”
这一番话的意思,很明显了,在说李隆基住在兴庆宫可能会威胁儿子的皇位。
肃宗听了这话,立刻就流泪了,说:“父皇仁慈,不会做这种事。”
李辅国趁机说:
“太上皇不会做这种事,但是难保他周围的小人有坏心思!陛下您是天下的主人,应该为社稷考虑,把祸患消除在萌芽之时,怎么能像普通百姓一样执着于孝道呢?况且,兴庆宫和百姓住的里坊混杂在一起,宫墙又矮,不是太上皇应该居住的地方。北面的宫城戒备森严,让太上皇住进来,和住在兴庆宫有什么不同,这还能杜绝小人蛊惑太上皇。这样一来,太上皇住得安乐,陛下您也可以一天三次去请安,有什么不好!”
当时,兴庆宫靠近市井,而北面的宫殿都处在深深的皇城之中,与市井隔绝。
李辅国的一番话,是想让肃宗把李隆基移到深宫中,其实是加强了监视和看管。
肃宗听完这一番话,没有答应。
至少表面上是如此,但是他内心是怎么想的,是否信了李辅国就不得而知了。
可以肯定的是,李辅国在说了那一番话之后,就开始行动了。
李辅国先是假传皇帝的诏令,拿走了兴庆宫绝大多数的马,原本的三百匹剩下了十匹。
李隆基何等聪明,他看穿了李辅国,对高力士说:“我的儿子被李辅国迷惑,以后不会对我尽孝了。”
恰好那时,肃宗病得厉害,李辅国就假传肃宗的话,请太上皇到北面的太极宫游玩,把他骗出了兴庆宫。
等到李隆基进了宫门,李辅国就带着骑兵去迎接,一群骑兵露出刀刃把太上皇拦住了。
这时,李辅国才说:“皇帝觉得兴庆宫狭小,特地迎接太上皇到太极宫居住。”
这阵势,哪里是迎接,分别是要挟。李隆基吓得差点从马背上坠落下来。
危急时刻,忠心耿耿的高力士站了出来,他说:“李辅国怎么能如此无礼!”又让李辅国下马。
李辅国不得已,只好下马。
高力士接着宣读太上皇的诰命,喊道:“诸位将士不得无礼!”
这一喊,将士们都把刀刃收了起来,跪拜在地上,喊着万岁。
高力士又斥责李辅国,让他和自己一起为李隆基牵马绳,护送太上皇到了太极宫。
从此以后,李隆基就住在这里,他的舒服日子也结束了。
李辅国只给太上皇留了几十个老弱病残的侍卫,不让陈玄礼、高力士和一些老宫人在服侍太上皇。
这一次,太上皇李隆基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身边再没有一个相熟的故人陪伴。
事已至此,李隆基只好说:“兴庆宫是我当藩王时住的地方,我多次想让给皇帝,皇帝都不答应。现在搬离兴庆宫,也是我的心愿。”
而肃宗,面对前来请罪的李辅国和将士们,就安抚他们说:“太上皇住在兴庆宫或太极宫,都一样!你们不要害怕小人蛊惑人心,你们这么做是为了安定社稷,不要害怕!”
后来,高力士被流放,陈玄礼被退官,玉真公主被安置到了宫外的玉真观。李隆基信赖的、熟识的人都被安排走了。
可能肃宗不想被说成是不孝子,他又选了新的人去服侍父亲,给父亲送各地的贡品。
但太上皇李隆基越来越不开心,又因为不吃肉开始得病,终于在四月的一天去世了,结束了他凄凉的晚年。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太上皇的故事?
一、作为杨贵妃的前夫、唐玄宗的儿子,李瑁最后的结局如何?
优质答案1:
李瑁有一个伴随他一生的身份:杨贵妃前夫。历史上的寿王李瑁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他本来有机会当太子,却因为母后武惠妃去世而失去了机会,而后玄宗又不顾人伦纲常强夺儿媳寿王妃杨玉环,更是给李瑁伤口上撒盐,不过李瑁这个人心态倒是挺好,经历了那么多事,什么都看淡了,只想平静的过日子,最后得到了善终。
子凭母贵,盛宠一时(寿王李瑁剧照)
唐玄宗李隆基一生风流,但也算是一个情种,李瑁的生母是武惠妃,而武惠妃正是开元年间最得玄宗宠爱的妃子。因此,李瑁从出生起,便比其他皇子的身份要特殊高贵的多,他是“子凭母贵”,要不让子嗣众多的唐玄宗也不可能对一个庶子这么疼爱。
由于武惠妃在生李瑁之前,所有的儿子全部夭折,为了防止这个儿子重蹈悲剧,玄宗便将他寄养在皇兄宁王李宪之邸宅,李宪对他非常疼爱,视若己出。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瑁进宫拜见父皇,并获封寿王,两年后,又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并改名为李瑁。可见,年轻时候的李瑁因为母亲武惠妃独宠于玄宗的原因,得到了其他皇子所不及的疼爱,虽然这些职衔多是挂名,但也并非所有皇子都有资格获得。
(李瑁与杨玉环大婚)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瑁还完成了人生大事,迎娶了挚爱杨玉环。当时李瑁才15岁,而杨玉环也不过16岁,两个豆蔻年华的少年少女初次见面便对彼此一见倾心。这是一段门当户对的姻缘,杨玉环出身在著名的弘农杨氏,高祖父杨汪,是隋朝的吏部尚书、上柱国,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出生在官宦世家的杨玉环十六岁便出落的亭亭玉立,娇滴妩媚。李瑁与杨玉环的初次见面,便是在亲姐姐咸宜公主的婚礼上,当时杨玉环也盛装出席了,俊男靓女的初次邂逅,便在李瑁心里激起了涟漪,他认定了杨玉环就是他未来的寿王妃。
对李瑁宠上了天的武惠妃非常尊重儿子的想法,还派人调查了杨玉环的家世背景,确定门当户对后,即向玄宗极力推荐杨玉环,玄宗当时正忙于国事,也不多问便允诺了这门婚事,开元十三年(735年)十二月杨玉环被正式册封为寿王妃,忙于国事的玄宗并没有出席爱子的婚礼。
两个互相倾心,又情投意合的年轻人从此过上了王子与公主般的幸福生活。但是,美好的生活仅仅持续了短短的三年时间,便让李瑁从云端跌到了谷底。
母逝失宠,又遭夺妻(寿王李瑁之母武惠妃)
这事儿,还是跟李瑁的母后武惠妃有关。武惠妃在开元年间得玄宗专宠,赶走了王皇后更是跃居六宫之首,虽然如此,但她其实还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让自己的亲儿子李瑁成为玄宗的皇位接班人,她要想办法把李瑁扶为太子,为此,拉拢了玄宗最为宠信的大臣宰相李林甫。
李瑁是玄宗的第十八子,又非嫡子,要想被立为太子绝非易事,更何况,玄宗此时已经立次子李瑛为太子,国本已定,再想易储就难了。但武惠妃为了让李瑁当上太子,却想出了最阴毒的办法,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武惠妃联合驸马杨洄诬陷李瑛谋反,还同时连累到了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玄宗不问青红皂白,将三人全部废为庶人,不久,即坐罪赐死,酿成了开元年间最大一起皇室冤案。
民间因为其三人之冤,并称之为“三庶人”。也许是因为三位皇子的“怨气”太重,武惠妃在他们死后,夜夜恶梦缠身,常恍惚被冤魂索命,不久,便因惊吓过度精神失常,玄宗召遍名医依然宣告不治, 年仅38岁。
武惠妃一死,李瑁的太子之路自然也断了,再加上朝臣们都认为“三庶人”冤死全是武惠妃搞的鬼,玄宗就更不可能再立李瑁为太子了,最后秉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制,立皇三子李亨为太子。
失去最疼爱自己的母后只是李瑁厄运的开始,接下来,还有让他更无法接受的事情。
(唐玄宗与杨贵妃)
玄宗算是唐朝最著名的痴情皇帝,面对枕边陪伴了自己差不多二十年的武惠妃,她就这么撒手西去,玄宗就像失了魂一样整日无精打采郁郁寡欢,虽然后宫佳丽有三千,但玄宗没有一个钟意的。内廷的官员知道,要想让玄宗走出失去爱妃的阴影,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他重新物色一个佳人。
这时,有内官对玄宗进言说,寿王妃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这什么意思呢?简单点说就是皇上您的儿媳杨玉环姿色过人,可以召她入宫充实后宫。啥?召自己的儿媳入宫,这不是有悖人伦之事吗?可是早已经被色欲冲昏了头脑的玄宗哪管那么多,他心里是真的很想瞧瞧自己的这个儿媳长的啥样。
于是,玄宗便在某一天以散心为由圣驾移驻寿王府,李瑁与寿王妃杨玉环赶忙出来跪见,玄宗教杨玉环抬起头来,这一对视不得了,果然是如那小内官所说的“资质天挺”,当下他便有了把杨玉环纳入宫廷的想法。可是,杨玉环毕竟是自己的儿媳,再怎么说,公开从儿子手中夺走儿媳,终究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怎么办?玄宗脑子一转,自己的皇祖父高宗皇帝当年为了迎娶自己父皇的妃子武则天,不是把她送去道观当女道士,然后暗度陈仓再接回宫里吗。这个办法多好,神不知鬼不觉。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玄宗派人到寿王府,以为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当场就将寿王妃接走,此时,李瑁与杨玉环结婚才不过短短三年。
归于平淡,寿终正寝李瑁明知父皇派人接走寿王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但他既不敢怒也不敢言,毕竟是自己的父皇啊,当年自己的三个皇兄一日之内被狠心的父皇赐死的事还历历在目,就算是为了活下去,李瑁也要强忍愤怒,默默的承受着这奇耻大辱。
夺走了儿媳杨玉环的玄宗也并非心安理得,或许是出于愧疚,或者说是补偿,他对这个老实的儿子突然间变的出奇的好,所封赏之物要远高于其他诸王,但物质荣誉上的补偿,永远都不能弥补李瑁失去妻子的痛苦。他与杨玉环是有真感情的,只是迫于父皇的淫威,只能眼看着爱妃被接走自己却束手无策,也因此,感情空窗的李瑁变的越发的消沉,整日借酒浇愁。看到自己的儿子如此,玄宗也是于心不忍,有了恻隐之心。天宝四年(745年)由玄宗做主,将韦昭训之女嫁与李瑁为妃。
温良贤淑的寿王妃韦氏渐渐帮李瑁走出了阴影,抚平了失去爱人的伤口。回归家庭的李瑁也变的非常低调,生活归于平淡。他与韦氏两人恩爱非凡,如漆似胶,两人在一起共生下五子三女,足见他们感情之深之好。至德元年(756年)唐王朝爆发了最大的国家危机安史之乱,玄宗逃往蜀地,李瑁扈从随驾,途中发生“马嵬驿之变”,昔日的寿王妃杨玉环被谥杀,一代美人香消玉殒,不知道当时随侍在侧的寿王李瑁心里是什么滋味。
至德二年(757年)李瑁随玄宗返回长安,此后的日子里,李瑁便安心做他的寿王,与韦氏夫唱妇随,过着平静的王爷生活,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李瑁,此刻真正放松了下来,生活也归于平淡,或许,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吧。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年)56岁的寿王李瑁去世,朝廷追赠太傅。
优质答案2:
李瑁的一生,酸甜苦辣尝尽,他最后的结局是善终,而且子女众多,香火繁盛,三个儿子还被封了郡王,应该是没什么遗憾的了。
↑李瑁一生充满传奇故事↑
李瑁,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在皇室中,儿子的地位由两个因素决定:出生的先后顺序,以及孩子他母亲的受宠程度。
李瑁毫无疑问投对了胎,他的母亲是武惠妃,公元712年,唐玄宗继位后,武惠妃就成为了唐玄宗的妃嫔,作为武则天的孙侄女,多年前唐中宗铲除武氏家族势力之时,因念在武惠妃年幼,留下她一条性命,招入宫中当了一名宫女。
武惠妃显然继承了武则天心机深沉,心狠手辣的特点,她生的美貌非凡,又肯用功学习歌舞和谄媚君王的功夫,所以等到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武惠妃一跃而起,成为后宫新星。
虽好色却精明的李隆基不是唐高宗,武惠妃也没妄想当第二个武则天,所以武惠妃把所有努力都放在了生个儿子并扶植他为太子。
↑武惠妃是李瑁的最大靠山,却早逝了↑
但武惠妃的生育运气远不如武则天,她先是多次流产,生下两子一女之后,却都早夭【夏悼王李一(716年-717年)、怀哀王李敏(719年-720年),与一女上仙公主】,其中李一不到两岁去世,李敏不到周岁去世,上仙公主更是在襁褓中就去世了。几次三番的打击,并没有影响李隆基和武惠妃的恩爱,但注定会给接下来的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父母强烈的期盼。
在这种背景下,李瑁出生了。唐玄宗怕孩子夭折,瑁初生即养于唐玄宗之兄李宪的宁王府,由宁王妃元氏亲自哺育,有十余年之久,宫中称他为十八郎。
俗话说:生的亲不如养的亲。在亲情原本淡漠的皇室家庭,这个现象更为明显。虽然武惠妃尽心竭力帮助李瑁去争夺太子之位,李瑁荣华富贵不缺,可是李隆基对他的感情,并没有多么深厚。
↑李瑁迎娶了大美人杨玉环,一度是人生赢家↑
他七岁的时候就被封为寿王,公元727年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公元7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名字由李清改为李瑁,这一年十二月,他迎娶了大美人杨玉环。
两年后,在李瑁母亲武惠妃的暗害算计下,太子李瑛被废,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日被迫自杀,李瑁迎来了绝佳机会。
其实李瑁在当时到底是什么想法,已经无人能知了,父皇李隆基在他眼里,绝不是慈父,要知道这位英明皇父竟然在一天之内逼死三个儿子,其心肠之冷酷无情,让李瑁感受到的绝非窃喜,而是不寒而栗。
武惠妃一旦去世,李瑁真的能被父皇罩一辈子吗?明显不能!
武惠妃在太子李瑛自杀当年,心智失常,常常觉得有鬼魂索命缠身,竟然一病不起,死掉了。这对唐玄宗李隆基打击巨大,对李瑁来说更是毁天灭地的打击。
↑把妻子献给父亲,李瑁经历的是人间惨剧↑
次年,李林甫帮助李瑁争夺太子之位,高力士却推荐皇三子李亨。李亨虽然成功上位,但在阴谋家李林甫的算计下,几乎身死,李亨的王妃韦氏被迫和李亨离异,出家为尼,划清楚界限,另一位妾室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被赐死,杜良娣也因此被废为庶人。
风雨中飘摇,何其悲戚,但李亨的太子之位好歹保住了。
李瑁的人生,并没有因为李亨的霉运而变得更好,他早已没有成为太子的可能,为他包办一切的武惠妃已经去世,他没能力,也没有斗志去争夺太子之位,那不是走向天下第一人的良途,反而是走向地狱毁灭的凶险之路。
他唯一想的,就是自保。
于是,他不得不失去了他的爱妃杨玉环。以一种莫大的羞辱的方式,失去了这位国色天香的美女,前妻变成了后妈,历史上恐怕仅此一例。
↑李隆基明显是个大渣男↑
面对李隆基对杨玉环势在必得的压力,李瑁屈服了,他能怎么办?李隆基见李瑁很乖顺听话,就给李瑁指派了一位新的妻子——来自于望族京兆韦氏的一位女子,论地位,并不辱没李瑁,算是对李瑁失去的尊严的一丝丝补偿。
从此,父皇,前妻(后妈)和自己相安无事,后世诗人常拿此事调侃——李商隐是调侃最犀利的一位:“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龙池》)”;“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唯寿王”(《骊山有感》:)”。
说的是李瑁从来不去长生殿,每次去见过父皇归来后,喝酒酒醉人却醒。然而这些都是揣测和传说,史籍上已经淡忘了这位可怜的绿帽子王。
唯一可以确认的是,李瑁和新王妃韦氏感情不错,并生下众多儿女,他一生生育了二十多名子女,产量堪称惊人。
↑晚年的李瑁采取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马嵬坡之变,李瑁再度登场,代表李隆基安抚众位将士,此时,杨玉环刚刚自缢不久,尸骨未寒。
太子李亨抓住这次机遇,去了灵武指挥抗敌,并成功登基,李瑁在陪伴李隆基去了四川,等长安光复后,又随李隆基回到了长安,从此闭门谢客,再无消息。公元775年,李瑁去世。
桂折秋风露折兰,千花无朶可天颜。寿王不忍金宫冷,独献君王一玉环。
——杨万里《读武惠妃传》
后人对李瑁的一生,虽有同情,但更多还是嘲讽吧。
二、唐肃宗李亨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太监吓死的吗?
优质答案1:
撒泡尿照镜子能吓死自己的人不多,但是在古代牛逼太监吓死病恹恹的皇帝还是有可能的,那这个被“太监吓死”的皇帝又是谁呢?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这个被太监活生生“吓死”的皇帝不是别人正是李隆基(唐玄宗)第三子李亨(唐肃宗)。
下面由我追溯历史传奇来给大家揭开谜底的真相。
李隆基三子的厄运唐肃宗李亨在古代的地位和现代相比毫不夸张的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一个温室中的花朵,按照当时古代的皇位家族继承制,或者是现代的“报考院校滑档制”,除非他的两个哥哥都死于非命他才有机会继承皇位。
然而人天有不测之风云,任由旦夕祸福。
唐玄宗的的皇后王皇后没有儿子,因此不存在所谓的嫡子。由于长子小时候打猎又被野兽抓伤了脸,所以太子由唐玄宗的第二个儿子李瑛担当。李瑛当太子已经二十多年了,从来没出过什么大错,然而却连同他的两个兄弟李瑶和李琚在一日之内被他们的父皇——唐玄宗杀死了,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剧啊!李隆基病逝后的打击738年,唐玄宗病死李亨被立为太子,但是他的太子路可以说是步步惊心,每天如履薄冰,没睡过一天安稳觉,一直受到李林甫等人的威胁,可以说是一个傀儡,李享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劫难和两次婚姻的巨变,致使他的精神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在当代称作精神创伤后遗症)
公元761年4月,唐玄宗因病去世,唐肃宗李亨也因此而萎靡不定一发不可收拾。
四月中旬,唐肃宗李亨也患有疾病,而且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发展到几个月都不能上早朝的地步,但是也情有可原,换做是谁也扛不住失去父亲和兄弟手足的悲痛,前后还经历了那么大的巨巨变,加上自己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恐惧之中。
此后张皇后告诉太子:李辅国勾结程元振等人打算密谋造反,随后张皇后挑选200名身体强健的太监准备杀死李辅富等造反之人,但是不料太监中有人告密,计划泡汤,没能得以实施,告密一事被揭发后,张皇后吓得躲到唐肃宗的寝宫,哭着向李享求救,没想到的是李享得知此事之后吓得话都说不出,气都提不上来,李辅国趁机把张皇后拖出皇宫,李享因受到惊吓不久死于长生殿中。
我个人觉得李亨前后经历几次人生的大起大落,由有一个富二代转变为一个创业者,生活转变巨大,外加内忧有自己亲人的生离死别,外患有宦官的密谋造反,还有病魔的折磨,只是时间上刚好发在受到宦官的惊吓后而死亡的,所以后人都认为李亨的死因是因为太监惊吓致死的,但是单纯的说李亨是被太监早饭惊吓致死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完全是受到惊吓死亡的,前面所说的各种疾患与一身,也是造成了李亨死于长生殿不可忽视的原因,也可能是疾病刚好在那个时候再一次的加重了,病死当场也是极有可能的。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欢迎我,下一个传奇历史更精彩。
优质答案2:
唐肃宗李亨的一生很悲催,死的更悲催,与其说他是被吓死的,不如说是被气死的,而且确实和太监有关,也和张皇后有关。如果唐肃宗在去世之前说过什么话的话,应该是十个字:“朕还没死呢,你们就反了。”但是大家正忙着,谁也没有搭理唐肃宗,于是他就给气死了。
李亨能成为太子是有很大的运气在里面的,武惠妃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坐上太子之位,斗倒了当时的太子李瑛,使得唐玄宗李隆基一天之内失去了三个儿子。当然武惠妃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很快因为做贼心虚很快就去世了,而李瑁也没有当上太子,反而是李隆基的第三子李亨被立为太子。
李亨这个太子当的很憋屈,被自己的父亲时时盯着,他完全是靠隐忍才没有跌进泥水里。后来安史之乱发生,唐玄宗带着一些妃嫔和大臣仓皇出逃(这哪里还有年轻时候的雄风了)。就是唐玄宗的狼狈样给了李亨机会,他让自己的心腹太监李辅国拉拢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密谋在马嵬驿发动政变,政变的目标是除掉当时的宰相杨国忠,在杀死杨国忠以后,又逼杀了杨贵妃。政变到了这里,似乎出现了僵局,因为陈玄礼虽然同意发动政变,但他的目标也仅仅是杨国忠而已,他对唐玄宗还是无比忠心的。所以李亨不可能再有进一步的动作,但李隆基和李亨父子俩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对立的,于是两人分道扬镳。唐玄宗入蜀,李亨去了灵武,就是在灵武,太监李辅国劝说李亨称帝。
756年7月12日,李亨登基为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亨继位之后实际上并没有有效平定安史之乱,反而极度宠信宦官,竟让李辅国、程元振等宦官把持军政大权。李辅国和李亨的妃子张良娣勾结在一起,相互利用,铲除异己。后来张良娣被立为皇后,李亨又纵容张皇后干政。张皇后和李辅国几乎控制了整个的朝政,而李亨只从李辅国那里获知政务。
但随着李亨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张皇后和李辅国之间渐渐有了矛盾。761年,李亨病情加剧,太子李豫监国。张皇后害怕李亨去世后,她控制不住李豫,于是想废太子李豫而立李亨的次子李系,而另一方面,她又想除去李辅国。于是在762年唐玄宗去世李亨病情加剧后,张皇后召见太子李豫,想借着李豫的手除去李辅国和程元振,不过李豫并不愿意如此做,遂不欢而散,这更坚定了张皇后废太子的想法。
在李亨快不行的时候,张皇后动手了,她矫诏让李豫入宫侍疾,想在宫中对他下手,只是她的计划被程元振得知,遂通知李辅国。李辅国出兵保护太子李豫,并囚禁了张皇后、杀死了李系。
这一夜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夜晚,在李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宫中出现大乱,他却无能为力,一口气上不来就死了。四姑娘写到这里,突然想起《甄嬛传》中雍正帝的去世,完全是被甄嬛给活活气死的。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