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没有外戚,也没有功臣。朱元璋考虑到了这一切,本来依靠设立三道藩王防线的设计,藩王之间的制衡,这个结构也保持着他的稳定性。
问题在于朱允炆的削藩,他削藩过早,手段太激烈,顺序又有问题,能犯的错误他都犯了。
这让其他藩王有理由按兵不动保持观望,因为不管支持谁,哪方获胜后自己都有可能被清算,与其这样还不如保持中立,结局也不会更坏。
来看一下,这场靖难之役中其他藩王的表现。
朱棣起兵前,不算大哥朱标,已经有7个藩王去世,他们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潭王朱梓,鲁王朱檀、湘王朱柏(被削后自焚),和两个夭折的弟弟:朱杞和朱楠。
4个藩王被削: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
6个兄弟年龄尚幼,还未就藩。
还剩7个藩王,他们手中都握有一定实权。
宁王朱权,后来被朱棣绑架。
中立派:楚王朱桢、蜀王朱椿、庆王朱栴、肃王朱楧。
墙头草:谷王朱橞。
明确支持建文帝的,仅有辽王朱植,而这位辽王在靖难之役刚开始时就被召回。为表忠诚,他特地绕了个大远路航海回到京师,此后就被雪藏起来,再也没能发挥作用。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即使藩王都表态支持中央,朱允炆也不会真正信任他们,他早已用行动拒绝了所有叔叔的帮助。
从以上统计能看到,朱允炆的削藩错得有多离谱。朱元璋煞费苦心为孙子设计了藩王制度,搞笑的是在朱允炆的操作下,他在藩王那里得到的帮助还没有朱棣大。
过于激进的削藩让楚王、肃王、蜀王等实力派坐山观虎斗;错误地把忠于自己的辽王召回困守京师;更致命的错误,是把墙头草谷王朱橞也安排在了京师。
这个藩,真的是削得一塌糊涂。
当保留地位的希望被拒绝,自然就有不甘心被削的藩王,朱棣不是唯一一个。
除了燕王,至少还有另外两个藩王:宁王和谷王。
宁王保持观望,现在他被绑架上了燕王的战车。谷王人在京师,他将在随后与没被杀掉的李景隆一起决定建文帝的命运。
老朱设定的制衡方式早已被朱允炆玩坏了,这场战争只是朱允炆和朱棣两个人的较量。
朱允炆和朱棣都是当局者迷,这不是两个国家或两个政权的战斗,两人鏖战数年,舞台上从始至终就是那么点主要角色。这是场两个人的战斗,谁先看透这层迷雾,谁就能取得主动权。
从应天被罢黜的一些宦官口中,朱棣得到了一个消息:京师空虚可取。这让他很感兴趣,北平的道衍分析过后给出建议:别攻城了,直接往京师推过去,一定能成功(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薄,势必举。)
这是个什么样的建议呢?
很可能是自杀。
原因正如前文所说,北平到应天2200多里,一路绝非坦途,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所以朱棣才会如此孜孜不倦与南兵在第二道防线拉锯,就是想夯实自己的根据地,按照传统打法,一步一个脚印逼近应天。
道衍的建议也存在成功的可能性,这取决于统帅的能力。
按照这个思路,朱棣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放弃占领城市,尽量减少无谓的交战;
2、在南兵防线中找到缝隙,甩开追兵;
3、以最快的速度,在朱允炆作出有效反应之前攻下应天。
4、运气足够好,在做到以上3条之前没有遭到致命打击。
机遇再次出现在朱棣面前,在北平他把握住了,这次该如何选择呢?
真正成大事的人,敢于挑战现实,在现实中磨炼自己的生存能力,这些人叫做强者。
懦弱者无法成大事,朱棣就是一位强者。
能不能做到以上4点,在尘埃落定前谁也不敢肯定。计策行得通,困难一大把,朱棣自己也无法确定,但是现在三年下来,传统方法证明行不通,那么为何不试试别的办法呢?
失败的话,代价是自己的生命。
万一成功呢?就看敢不敢下注。
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初二,朱棣在北平召集部下誓师,说了一番靖难诛乱之类的场面话后,他讲出了关键的一句:要当临江一决,不复反顾矣!
向死而生,这是强者之音,不论朱棣目的如何,“要当临江一决,不复反顾矣!”这句话真是豪气干云。
以史为鉴是行不通的,历史上没有案例可以参考,历史的走向充满诡异,必然性中充满偶然性。
朱棣要像父亲一样创造自己的历史,把不可能成为现实!
一:刘邦是怎么成功的?
公元前256年,刘邦生于秦之沛郡,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丰县)。公元前209年10月,刘邦揭竿而起,加入秦末农民起义的大军。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先项羽一步入关灭秦。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为汉王,并发生鸿门宴的故事。公元前202年,刘邦灭掉项羽,又先后征服其他起义军,建立汉朝。公元前201年—前195年,刘邦经6年灭掉异姓王。公元前196年,吕后杀害韩信。靠他老丈人的钱财和县里的一帮兄弟!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