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家陵墓的保护工作一开始做的就不错,毕竟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他的坟墓关系着明朝的千秋万代。抢了侄子皇位的朱棣在进入南京后,为了向世人表达自己对朱元璋的尊敬,也为了宣示自己继位的正当性,还专门给朱元璋的明孝陵增添了一块重达3万吨、高度约十多米的巨大神功圣德碑,派人专门看守,就连迁都北京都没带走维护明孝陵的任何工作人员。
之后的几代明朝皇帝更是对明孝陵百般恭敬,连孝陵上的花花草草都不许随意采摘。由此可见,这些明朝皇帝。一护的不是皇陵,而是自己皇位的正统性。孝陵是明朝皇帝的祖坟,人家肯定要尊敬保护。那清朝入关之后,为何明孝陵仍未遭受破坏呢?
这就要从清朝入关的政治目的来说了。清朝在中原登基以后,吸取元朝的灭亡教训,积极跟本地汉族人融合,还加派人手修缮明孝陵,种种举动都是想和天下人证明,我们不是外来的侵略者,我们是来和你们做一家人的。
明朝本来就是李自成搞垮的,和我们可没关系,明朝现在已经救不回来了,然后继承老朱家的王位了。全国各地的汉族人,您看呢,我们都这么尊敬老朱家祖宗了,哎,您就别把我们当外人了。清朝的明孝陵躲过了后人破坏,那封建王朝破灭以后,他能否还有这么好的运气?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喊着现代口号的革命者居然在革命成功后跑到南京孝陵祭拜朱元璋,这是为何呢?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一行人成功控制南京,刚做完椅子,几人便来到孝陵祭拜朱元璋。
这一行为可不是给封建主义招魂,孙中山是想借这个向天下人宣告,自己就是要效仿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有着这样的历史含义,国民政府自然不会放松对明孝陵的安保措施。驻守孝陵的军队还是蒋介石精心选择经过特训的德械教导总队。
南京在1937年被日军包围攻陷。这次孝陵的运气可就没那么好了。被包围之后,国军与日军反复拉锯战火溅孝陵,地上建筑被大规模破坏。几番血战,国军还是没能保住南京,好在日军并未对孝陵的地下建筑进行挖掘,这可不是日军动了什么善心,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是势在必得的猎物,中国境内的文物自然也是他们的,对于到手的东西,他们当然不会采取破坏行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关部门也曾经动过开发明朝陵墓的念头,著名文人郭沫若还专门主持了定陵的发掘工作。只是当时文物保护工作手段并不到位,许多龙袍等丝织品刚一出土就迅速氧化。为了不让文物被破坏,我国在文物保护技术没有达标之前,对其于古代陵墓、宫殿都采取了不主动挖掘的原则。
因此,现如今考古队碰上的地下文物大多都是在修路挖地时偶然挖到的。那除了政策原因之外,孝陵还有没有其他独特的防盗特点?
时间过去百年,难道盗墓贼真的没有找到孝陵安保薄弱的时机嘛?其实,就算孝陵无人看守,盗墓贼也很难盗窃,孝陵是一块儿千古的山体改造而成,建造师工匠是把山体横向凿开,把内部挖空以后才开始修建皇陵。与其他自上而下的墓道不同,孝陵的墓道十分隐蔽,盗墓贼根本没办法像之前一样在坟墓上方打到洞,只能依靠炸药儿,想炸开这座石头山,要用的炸药那可就太多了。
在设计横向墓道时,工匠也发挥了独特智慧,横向墓道的开口设计在山体的一侧,踏入墓道之后,映入眼帘的不是笔直的墓道,而是弯弯曲曲的迷宫,盗墓贼根本就绕不出这片区域。
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人知晓孝陵的地宫口究竟在哪儿,是怎样的设计结构,连地宫入口都没有人能找到,就更别提盗墓了。现代人曾利用探测仪初步估计了孝陵地宫的大体面积,光是探测仪数据采集就花了六年时间。最终才得出结论,地宫位于陵墓刻字约地下50米的地方,基础配置与定陵差别不大,都有前殿、中殿、配殿、后殿,可占地面积却足足有三个定陵那么大,大概有4000平方米。前殿与中殿还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器具,配殿与后殿则是棺木存放地,规模宏大,设计复杂,若是想要一窥孝陵真面目,恐怕还要等科技再发展几年。
一、为什么现在禁止挖掘帝王陵?
优质答案1:
建国不久的1955年,当时的人大副委员长,历史学家郭沫若;北京市副市长,明史专家吴晗,等一批学者联名上书当时的政务院,请求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被批准后,于1956年至1958年进行了发掘。可以肯定的是有考古方面的成果。但是问题更多,当时就有很多人反对。此次发掘后,国家就基本上停止了对帝王陵的发掘。但是一些勘探,研究工作还在进行。
主要问题是文物保护的难题没有解决。金属器物,瓷器,相对来说保存较为容易,但是,纺织品,纸张,皮革,尸体,木制品,古墓本体等,保护难度太大,墓室一经打开就要面临氧化,有的陪葬品几分钟之内就会因氧化失去原有的面貌,根本无法保护,更说不上研究了。这是一个直到现在,谁都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所以,八十年代的兵马俑回填了一部分,汉景帝阳陵也只是把大墓一边的陪葬坑挖掘了一部分。
除了保护之外还有保管,据说定陵发掘出的宝藏,直到前两年才建专门的库室予以保管。这些陪葬品,很多都很脆弱了,需要专门的库室,比如恒温,恒湿,防火,防盗;需要具备相应专业的保管人员。帝王陵的陪葬品都是海量的。保管工作如果再像56年那样,估计遗臭万年。
此外,我国用化学方法保护文物的这一学科非常不发达,技术,手段远远不能和文物大国的地位相匹配。这类学科是冷门,社会接触面较窄,社会需求量不大,投入产出比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明显好转。社会少了,研究进展就慢了。
最后,就是,挖掘帝王陵的意义究竟有多大,这也是最需要考虑的,留给后人估计最好。
优质答案2:
1.文物保护技术不到位。在新中国建立初期(1956年5月到1958年7月)我国就主动挖掘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震惊了当时的考古界,但由于文物保护技术的不够导致很多珍贵的丝织品,古籍在接触到空气之后迅速氧化,给文物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从此以后就下达了不主动发掘帝王陵的命令。2.缺乏先进技术有关勘测。在陕西省华阴市伫立着一个巨大的封土堆,那就是秦始皇帝陵,作为大一统皇帝,他的陵寝是神秘的,相传周代九鼎存落于此,更有古代名剑鹿卢等大量陪葬品,根据司马迁记载秦始皇陵有水银江川湖海,根据在秦始皇封土堆上方植物生长周期观测,因土壤温度异常茂盛,更加坐实了存有大量水银事实,但现在不足有更加先进技术勘测秦皇陵是否还有更加神秘的不为我们所知的。
3.现有考古人力有限。帝王陵历代建设以来首靠重风水,再者陵寝建设,在当时秦皇陵项羽用30万大军都没挖开,可知工程巨大,在现有人力条件下,完全挖掘秦始皇陵需400年时间,作为现代人是等不到这么长时间的,更有可能在发掘帝王陵过程中,因时间太长而使陵寝中室意外接触氧气使更多文物遭受损失,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4.缺乏正确对帝王陵正确认识。在决定挖掘明定陵之时,我们都认为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是另有原因,在以后出土棺椁之中经过实验考证发现万历皇帝患有腿疾,颠覆了我们对明皇帝史的看法。
二、为什么古代皇帝不挖秦始皇陵墓?
优质答案1:
按照司马迁《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在三层地下水之下(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太深,用打盗洞的方法挖下去到处都是水,没法挖。唯一从墓道口下去没有水,可惜墓道口这么多年太隐秘没人找到过,所以没法挖。
优质答案2:
如果我们看了《史记》就知道了:秦始皇派了七十万人,花了三年去修建他自己的陵墓。
这么多年,这么多人,秦始皇是要他们挖一个多大多深的坑吗?显然不是。因为不管多大多深的坑,总有人有办法挖出来。
那为什么没有人去挖?
我想,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找不到,一个是不敢挖。我个人认为第一个原因占的比重会大一些。毕竟两千多年来,什么人没有。
为什么后人找不到秦始皇陵?
要知道,秦始皇可不是一般的人。他在世的时候有多少人恨不得喝他的血吃他的肉他不知道吗?
所以,我猜测,骊山只是一个虚张声势的场景。或者直接就是一个大陷阱。秦始皇本人埋在哪里,活着的人,谁也不知道。
当然,盗墓者要的是他陵墓里的珍宝而不是他的尸体。那么,他的珍宝会在骊山吗?
我认为有可能,只能说有可能。因为既然秦始皇有办法不让人找到他的尸体,也一定有办法不让人找到他的珍宝。
秦始皇一生想着成仙,他的陵墓是坐西朝东的。我很怀疑,他根本就没有埋在陆地上,而是在东海!
而且,在沙丘“死”去的,很有可能不一定是他本人。
当然,这些只是我的猜测。朋友们也可以认真看看《史记》,自己去找到蛛丝马迹。[呲牙]
感谢朋友阅读!
三、你觉得秦始皇陵墓该不该挖掘?
优质答案1:
我自己的认为是不可以,因为秦始皇兵马俑它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还有最我们如果打开了墓后,那么里面的东西可以完全好好见面吗?我想很难做到极致,因为墓里埋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优质答案2:
关于秦始皇陵首先要想到的不是该不该挖掘,而是现在的我们是否有能力挖掘?
答案是:没有。绝大多数人反对挖掘秦始皇陵,原因基本都集中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无法有效保护秦始皇陵的文物。当然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但是,即便我们现在有了能够彻底保护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的技术,比如可以完整保留兵马俑上的色彩、可能出土的丝织品、竹简等历史文献后,开发秦始皇陵仍然是几乎不可能的。原因如下:愚公移山式的浩大工程资金无着
秦始皇陵现在的勘探面积是56.2平方公里,封土高有74米。在古代,陵墓封土越高则代表墓主人身份地位越显赫。而秦始皇陵上的风土是一座山。秦始皇陵封土的估算是14.2亿立方米土,假设将挖出来的土运到十公里之外。假设单位运费40,那么光运送这些土的费用就有600亿人民币。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这还不算现在无法解决的水银问题,挖掘皇陵的其他费用。在中国古代,大兴土木永远是腐败亡国之兆。秦二世而亡和秦始皇不可理喻的大兴土木有直接的关系。现在中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为第一要义,不能把大笔金钱花在挖掘秦始皇陵上。更何况秦始皇陵内不可知因素非常多,这将是个耗钱的无底洞,后续资金绝对是个难题,而秦始皇陵的开发绝不是个允许你半途而废的工程。而且开掘皇陵导致汞蒸气外泄无法控制,危害考古工作人员和附近百姓安全。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