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春秋战国著名的法家人物,其领导的一系列变法,让秦国在短短十年间就成为了第一强国。既然如此,商鞅为何又会落到被五马分尸的下场呢?其实他是咎由自取。
《智囊》记载,商鞅受到李悝吴起等改革派的影响,从小就喜欢法家学说,致力于钻研强国之道。二十岁时拜入魏国宰相公叔痤坐下。公叔痤非常欣赏他的才能,但因为本性忌贤,多年都没有向魏王推荐他。
直到临死,公叔痤才对魏惠王说:“商鞅年轻有大才,担任宰相绰绰有余。”魏惠王露出不屑之色,公叔痤又道:“如果不能用,一定要杀掉,不能让他去别的国家。”魏惠王闻言暗暗摇头,以为公叔痤已经神志不清。
事后,公叔痤良心发现,对商鞅道:“我让陛下重用你,他不听。你快走吧,因为我让他不用你就杀了你。”商鞅听罢,自信地说道:“魏王既然不听你的话用我,又怎么会听你的话杀我呢?”
后来果然魏王没有对商鞅动手。从这件事上,一面可以看出商鞅分析事情的能力高超,也能知道他是一个极其自信的人,竟敢拿生命来赌自己的猜测是对的。
公元前359年,商鞅来到秦国,托人见到了秦孝公。当时秦孝公正在为国内各种内忧外患而担忧,急需自强之法。商鞅第一大谈王道,结果秦孝公睡着了。第二次又大谈帝道,秦孝公勉强听完。第三次,商鞅针对其心里,开始谈“霸道”,即“称霸之道”。
秦孝公立马来了精神,拉着商鞅滔滔不绝地询问详情。《智囊》记载,秦孝公“不自觉哒之于前席,语数日不倦”。有志强国的商鞅和锐意进取的秦孝公一拍即合,拉开了中国历史著名的“商鞅变法”的序幕。
商鞅变法的效果有多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战,乡邑大治。”秦孝公因此“国富兵强,长雄诸侯,为战国霸君!”
相应的,商鞅也水涨船高,深受信重不说,还受封商地十五邑,成了一方诸侯!商鞅沉浸在建功立业的喜悦中,渐渐地开始忘乎所以了,得罪了不少人。《智囊》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有怨望者。”
当时太子嬴驷也不小心触犯了商鞅的禁令,出于尊重,嬴驷好话说尽,结果商鞅还是不依不饶,要处以劓刑,就是割去鼻子。幸亏秦孝公亲自劝说,这才让嬴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代为受过。
此事一出,嬴驷对商鞅是恨之入骨。但商鞅丝毫没有察觉到其中凶险。
他的谋士赵良看不下去了,《智囊》记载,赵良劝说商鞅道:“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意思很明确,你得罪了太子,将来秦王驾崩,你就可以等死了。
遗憾的是,商鞅觉得自己有大功于秦,就算太子登基,也一样重用他。商鞅很自信,犹如年轻时对公叔痤说话那般自信。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商鞅这一次就栽得彻彻底底。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嬴驷即位是为秦惠王。秦惠王上任第一件事,就是以“谋反罪”处理居功自傲的商鞅。商鞅没想到报复来得如此之快,只能潜逃,企图回到封地起兵反抗,结果还是兵败被杀。
尸体被带回咸阳后,秦惠王对其施行五马分尸之刑,解心头之恨。《智囊》记载,“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家。”
不得不说商鞅在强国方面,确实是古今少有的奇才,但人生在世,智商固然重要,人情世故的智慧也必不可少。而商鞅却在这方面十分欠缺。他的错误有三点:
第一,功高震主者死,商鞅却对自己功高震主的事实没有认识。第二,狡兔三窟,而商鞅却固执地得罪了太子,断了自己的后路。第三,忠言逆耳,把自己谋士赵良的忠言当耳旁风,丝毫没有警惕。最后落到五马分尸的下场,不就是咎由自取吗!
同为功高震主的历史名臣,为什么萧何张良能够善终,就是因为为人处事的智慧要高于商鞅。智慧这东西很神奇,可以决定生命的深度,有时候还能影响生命的长度!人生在世,还需智慧相伴啊。
智慧是世间最难得之物,但明朝鬼才冯梦龙写了本绝世奇书,名叫《智囊全集》。书中内容贯穿华夏上下5000年、汇集了1238个智慧人物故事,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应有尽有。
康熙雍正乾隆枕边常备,曾国藩李鸿章随身携带翻阅,就是想汲取其中的智慧。推荐这套文白对照的《智囊》,装帧古朴,一套6本,1000多页,秒杀价仅39元,一本还不到七元哦!
感兴趣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或者横幅了解。正版保证,七天包退,可放心购买↙↙↙
一:商鞅为什么会五马分尸会被五马分尸
《商鞅》诗云:“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徒木立信的故事流传至今,他的变革之法令秦国强大,然而却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秦国地处边陲,最终能取得统一天下的伟业,除了历代君主的励精图治之外,也得益于秦国采取的人才招揽政策。六国人才前来相助,秦国不强大都不行,其中有一人的到来奠定了秦强盛的根基,他就是商鞅。
商鞅来到秦国之后协助秦孝公进行改革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为后面秦始皇征伐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不过,商鞅本人却不懂得变通,太拘泥于严酷刑罚,最终遭人陷害,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商鞅对秦国有大功,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此外,据说在商鞅行刑那天,秦国百姓欢呼雀跃,仿佛报了血海深仇一般,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商鞅入秦,怀揣着强国之法在战国中期,法家思想已经逐步发展完善,而各国在法家的指导下纷纷开始强国之路,然而从列国采取的变法举措中,可以明显看出有两派,一种是李悝、吴起、商鞅为代表,另一种则是以申不害为代表。
两种派别主张实施解决问题的手段有着天壤之别,前者认为法令高于一切,任何贵族,包括皇族都不能凌驾于制定的法令之上;后者则通过扩大君主的权力来限制贵族,使国力发展最大化。
长期处于蛮荒之地的秦国向来不受中原各国待见,所以秦孝公迫不及待地招揽人才,欲要强秦,他在《求贤令》中明确表示想要收复失地,扩张领土:
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秦孝公需要的就是拥有强国之术的人才,他想要“强秦”,而商鞅的主张则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商鞅认为实现霸道必须依靠强而有力的法令。为了增加百姓对法令的信服度,商鞅特意表演了一场“南门徙木”的把戏。
为了使法令更具有威慑性,商鞅不顾犯法太子的求情,坚持对其师傅进行惩罚,法令的公正、公平得到百姓们的认可,在全国推行法令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也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成也变法,败也变法商鞅主持的变法可以说颠覆了秦国以往实施的所有制度,特别是贵族集团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一个贵族子弟成年后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在家族的帮助下在朝堂谋取一个职务,晋升的唯一途径就是立功。
秦国贵族们对商鞅是恨之入骨,那么平民百姓就一定是支持商鞅的吗?也不尽然,百姓们对商鞅的态度也是不服居多。首先是因为商鞅并不是秦国人,在秦国没有任何威望,其次,商鞅在开始主持变法时,不仅秦国朝廷大臣们反对,民间百姓对此也是怨言颇多。
商鞅可以不重视贵族们的看法,没想到对秦国百姓也持看不起的态度,他十分傲慢地说: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商鞅认为老百姓什么都不懂,看不懂他的做法很正常,等到成果出现,这些百姓就该开心了。之后,商鞅发扬法家酷刑,在担任秦国国相时,用刑手段就非常残忍,他曾经亲自前往渭水处决一批触犯法令的犯人,然后命人将尸体扔进渭水,导致这条河都被染成了红色。
所以在秦国,对商鞅爱戴的人是少之又少,恨他的人则非常多。
随着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卓见成效,秦国也逐步成为战国中数一数二的强国,商鞅在秦国的声望也日益升高,秦国人畏惧法令,无人不晓商君。这样一来,秦国新任国君秦惠文王就对商鞅产生了不满,加上当初商鞅执意处罚他的老师,新仇旧恨一起,就将商鞅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张仪也是秦国功臣,两人下场截然不同相比于商鞅五马分尸的凄惨下场,张仪的寿终正寝显然是美满结局。
张仪对秦国的贡献可不比商鞅小,他在外交方面凭借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化解了六国合力伐秦的危机,促使六国互相攻伐,为秦国发展壮大自身争取了很多时间。那么他为什么最后就能寿终正寝呢?
主要原因还是商鞅太过“耿直”。商鞅为了维护变法尊严,坚持对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文王进行处罚,虽然最后是秦惠文王的师傅代为受刑,但仇恨的种子已经扎根在秦惠文王心中。当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任后,曾经的太子怎么会放过他呢。
而且商鞅还曾经欺骗过魏国,导致他与魏国之间的关系成了水火不容的态势,也正因为如此,当商鞅遇难时,魏国人不愿因伸出援助之手。
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史记·商君列传》
魏王更是将商鞅送回了正在追捕他的秦国,商鞅至此还想挣扎,组织起一支军队想要进攻郑国以谋取生路,最后还是被秦国军队打败,押解回国都,被判处车裂之刑。
而张仪面对不喜欢自己的君主,采取的方式就委婉很多,为了给自己留退路,张仪主动请辞,并为君主出主意攻伐自己的国家,将出逃伪装成为国尽忠,做事相当圆滑。这种处处维护君主利益的做法自然是君主很满意,这就是张仪为何能顺利到达魏国的原因。
结语以现在眼光来看,商鞅之死是必然事件,虽然他大无畏的变革精神令人敬佩,但其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教训值得我们深思。法与情永远无法割裂开,法令再完善也需要人去执行,脱离情的法只能是严刑峻法,不得人们理解与拥护,所以说商鞅被车裂的下场正是当初他不近人情所导致的恶果。
参考资料:《史记》
二:商鞅为什么被五马分尸?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卫国的后裔,又叫卫鞅。后来因在战中立功被封为商君,又称之为商鞅。应秦孝公招募贤才入秦国,采纳了商鞅变法的建议,利用法家的思想,以法治国,对秦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商鞅曾经是魏国宰相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非常欣赏他的才干,在病重时嘱咐魏惠王说:“商鞅这个人有奇才,可以任用他为宰相。但王如果不任用他,一定把他杀了,不要让他出境。”但魏惠王并没有听取公叔痤的建议,使得商鞅携带着李悝的《法经》跑到了秦国去。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见到了秦孝公,对他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的治国之策,但只有霸道得到了秦孝公的青睐,于是这也开始成为秦国强大起来的根基。秦孝公开始任命商鞅变法,辅佐他,但首先受到了旧贵族的拦阻。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式,也不一定要效法前人的方法,正是因为夏朝、商朝不改变礼治的方式,才亡国。商鞅用历史演变与进化的思想来解释变法,为成功变法做了舆论的准备。
商鞅两次实行变法,提出了一系列法家的政策,而此时太子却犯法,商鞅说:“法律如果得不到施行,会从上面开始。”于是刑罚了公子虔和他的老师公孙贾。随后,公子虔又再次触犯法律,这时商鞅对他施行割鼻的刑法。由于商鞅刑罚了公子虔,这就为他后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公子虔复仇的种子,后来商鞅之所以不被礼待,是因为得罪了公子虔。经过商鞅的变法,加上刑罚的果效,山中没有盗贼,路上无人拾取别人遗落的东西,人民都很高兴。后来秦赵联军打败魏军,魏惠王愤怒的说道:“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而商鞅也获封于商十五邑。
后来秦孝公驾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欲报之前割鼻之仇,诬陷商鞅起兵谋反。惠文王发兵讨伐商鞅,对他施以“车裂之刑”,使商鞅被五马分尸,并且灭他所有的家族。一个对秦国忠心耿耿的忠臣,就这样悲惨地死去了。
三:商鞅五马分尸之刑
商鞅因为被公子虔诬陷说他谋反,秦惠文王派兵攻打商鞅商鞅战败死在了彤地,他的尸体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公元338年,秦孝公去世,秦孝公的儿子赢驷继承皇位,因为在赢驷还是太子的时候商鞅曾经因为处罚赢驷的老师公子虔遭到赢驷的憎恨,在赢驷继位以后公子虔对赢驷说商鞅想要谋反,于是赢驷就派兵去捉拿商鞅。
商鞅连夜出逃到一个农民家里想要留宿,但是农民因为害怕商鞅定下来的法律不准备留陌生人住宿拒绝了商鞅,商鞅随后准备出逃魏国。
但是因为商鞅曾经捉拿过魏国的公子印所以魏国也不收留他,最后商鞅潜逃回秦国并且藏在邑商,并且发动官兵去攻打郑县,赢驷知道了以后就派兵去剿灭商鞅,最后商鞅战败并且被带回咸阳处以五马分尸的刑罚。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
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五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
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百姓顿时议论纷纷,政令果真不假,这个新上任的左庶长说到做到、令出必行。
变法的第一条法令在秦国都城大集上轰轰烈烈地完成了。秦政府将要拉开帷幕的强秦变法的后续法令也将推行。五十金,移动了这根木椽。移走的不仅仅是木椽,更是秦国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对法律本身及法律能否执行的质疑,同时也移走了对秦国变法的怀疑。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商鞅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 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 、抽肋、镬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 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 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 “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 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 ,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 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 “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 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 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 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 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 商君之族。
心射线 2010-10-11
商鞅到底是怎么死的? 97
商鞅的死,说明了什么 331
用APP一键提问“商鞅怎么...”的问题
商鞅变法虽然使得秦国变强,但是也极大 的触动了秦国各贵族阶层的利益,所以在 秦孝公过世以后,秦穆公继位,为了缓和 各贵族阶层的情绪和利益,随便找了个借 口,把商鞅给车裂了,也就五马分尸而死 !
zengwei31 2010-10-11
车裂.也就是五马分尸、头手脚都绑着绳 子
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他的变法对国家有利,但却对权贵财主有利益冲突。
四:商鞅被五马分尸是真实的吗
这个在今人看来不残酷。只不过是杀了之后分尸体而已。但古人看重死后的全尸,所以认为这个刑罚很残忍。现在还觉得这个是残忍的刑罚只是因为没看懂,以为是把活人分开。其实是只不过是分尸罢了。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