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讲述了蜀国丞相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故事说的是:因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严明纪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事实上,小说终归是小说,历史上并无对此故事的直接记载,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挥泪斩马谡”为何被广为流传呢?原因就是人们通过这个故事,阐述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存在,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要建立团队的纪律最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在中国古代,类似得故事还有很多,例如,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孙子吴起传》讲述了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帮助吴王阖闾训练宫女,以证明自身的将帅之才,而最终获得吴王赏识,并建功立业的励志故事,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孙子当年带着自己所著兵法进见吴国国王阖闾。阖闾提出要孙子用妇女来检验他的兵法。于是,选出宫中180个美女。孙子将其分成两队,并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担任两队的队长,命令每个人都拿着戟。孙子讲清楚了训练的动作要领,三番五次地宣布了纪律,并把用来行刑的斧钺摆好。于是击鼓命令向右,妇女们却哈哈大笑起来。孙子说:“纪律不明确,交代不清楚,这是将帅的罪过。”又三番五次地讲纪律,然后命令击鼓向左,妇女们又哈哈大笑起来。孙子说:“纪律不明确,交代不清楚,这是将帅的罪过;既然已经再三说明了而不执行命令,那就是下级士官的罪过了。”于是孙子不顾吴王的反对,杀了他的两个宠妃示众。在孙子接下来的训练中,无人敢再笑,所有的动作都符合规定的要求,队伍训练得整整齐齐。阖闾知道孙子善于用兵,终于用他为将,孙子的威信也从此建立。不仅仅是中国自古以来强调纪律的重要性,而在西方的管理中,还强调了制度或纪律的警示性、一致性、即时性和公平性。西方管理学家提出的“热炉法则”则充分表达了这些管理的思想。
“热炉效应”的提出者具体是谁,有待考证,但\"热炉效应\"(hot stove rule)是指:组织中任何人触犯规章制度都要受到处罚。它是由于触摸热炉与实行惩罚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得名。热炉效应或热炉法则带有警示性、一致性、即时性和公平性。 我们可以想象,熊熊燃烧的“热炉”,可以形象地阐述了惩处原则:——热炉火红,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人的——警告性原则。企业的管理者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火灼伤——一致性原则。说和做是一致的,说到就会做到。也就是说,只要触犯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决不能拖泥带水,决不能有时间差,以更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不管是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公平性原则。不论是企业领导还是下属,只要触犯企业的规章制度,都要受到惩处。在企业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西方的“热炉效应”,还是中国古代“挥泪斩马谡”等典故,都阐述了相同或类似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对于一个管理者或领导者,必须身先士卒,懂得自律,严格管理下属。如巴顿将军曾劝告别人,对犯错者应该立即责备;他自己的部下每逢犯错,他会立即让他知道。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也一再强调,日常管理中的训导、警示、惩罚等应对事不对人。尽管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很多管理者都忽略了。一: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的歇后语
我是真君,我来回答。
我们知道,马谡是诸葛亮的爱徒,在姜维出现之前,马谡一直是诸葛亮最喜欢的徒弟。马谡很有才华,熟读兵法,与诸葛亮对答如流,颇受诸葛亮器重,乃至把守卫街亭的重任交给了马谡。可惜马谡不顾王平的劝告,最终丢了街亭,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看到这里,有的读者朋友可能会问,为何诸葛亮斩马谡要“挥泪”,是因为丢了街亭难过,还是因为舍不得杀马谡,还是自责用人不当,或是其他什么原因?
马谡丢失街亭后,自知难逃罪责,主动向诸葛亮请罪。当时,包括蒋琬在内的很多蜀汉大臣都认为应该给马谡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没必要杀掉马谡;况且,当时蜀汉有才干的人已经不多,杀了马谡未免太可惜了。可是,诸葛亮还是一边流泪,一边下令军法为重,赐马谡死罪。
马谡其实是很有才。他的哥哥马良是荆州名士,深受当地民众爱戴。马谡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才能出众,兵法娴熟。刘备去世时,曾嘱咐诸葛亮切忌重用马谡,可惜诸葛亮不听,依然重用马谡。马谡也曾为诸葛亮立下汗马功劳,平定南蛮孟获叛乱时,马谡献计“攻心为上”,最终七擒孟获,牢牢抓住了孟获的真心,从此南蛮太平,无异于立了大功。马谡和诸葛亮的私交也很好,两人常常私下一起讨论时政兵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为何马谡丢失街亭后,诸葛亮还是执意挥泪斩马谡?原因有三:
第一,马谡难逃其咎。街亭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易守难攻,一旦丢失了街亭,蜀汉也就失去了重要的屏障,直接暴露在曹魏面前。马谡太过书生意气,不顾王平等人纳谏,“置之死地而后生”,把兵营驻扎在山顶,张郃切断水源后大败马谡,街亭也丢失了。街亭的丢失,意味着诸葛亮此次北伐失败,更意味着蜀汉北伐从此陷入被动。
第二,为了稳固军心。诸葛亮一向把马谡视为接班人,可马谡在实际作战中没有听从诸葛亮的部署,擅作主张。马谡的失败,街亭的丢失,蜀汉的国运从此走了下坡路。对待这样一个罪人,如果不能军法处置,必将造成军心不稳。
第三,诸葛亮的自责情绪。马谡是诸葛亮亲手培育的,守卫街亭的重则也是诸葛亮安排给他的。马谡出了问题,诸葛亮也要受到连带责任,如果放了马谡,无异于逃避自己的责任。诸葛亮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他选择了大义灭亲,斩杀马谡。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总结出诸葛亮“挥泪”的原因。
第一,诸葛亮和马谡私交颇深,关系很好,亲自下令斩杀这个老朋友,必然十分难受。第二,马谡的确是一个人才,马谡的死是蜀汉人才的损失。
第三,出于诸葛亮的自责情绪,是诸葛亮安排马谡守卫街亭。
第四,街亭丢失后,意味着北伐从此陷入被动,想再顺利进攻曹魏无异于天方夜谭,诸葛亮心知肚明。
二: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因为按照军法,他的的确确是犯了他不应该犯的错,所以他必须被斩。 因为他立了军令状,输了就得死。 诸葛亮哭是因为他不想杀他,但军令如山。所以哭咯。 而且,诸葛亮明明给了他作战计划,他不跟从,也不听诸葛亮特地为他安排的副将 王平的劝告。 还有,刘备死前就跟诸葛亮说了不能用马谡,但诸葛亮却不以为然。咳。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为什么一事
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得必然性。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
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四:挥泪斩马谡诸葛亮为什么哭了
三国中后期,诸葛亮率兵开始蜀汉北伐大业,而在这之前诸葛亮为保后方无忧,派遣马谡至街亭固守。街亭当时可是蜀国要道,在关羽落败丢失了荆州之后,就只有守住街亭才能使得北伐过程中没有后顾之忧,而马谡原本绝对是能胜任这一职务的。
然而,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实时中,马谡都因为麻痹大意而失了街亭,直接后果就是让蜀国进无可攻,退无可守,若不是诸葛亮后来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的军队,蜀汉政权可能在那个时候就结束了。
对于大意失街亭的马谡,诸葛亮虽然有所不忍,但还是不得不斩首马谡以示军威。然而,却有人提出质疑,诸葛亮不应该斩首马谡,马谡是诸葛亮玩弄权术的牺牲品。
首先,正史上马谡并没有向诸葛亮立军令状,所以诸葛亮并不是因为马谡违反了军令状而不得不斩,其实是有回转余地的。而且,街亭失守其实不全是马谡判断的失误,当时的双方大军实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就算马谡在大道上布置防线也不一定防御的住曹魏大军的攻势。诸如此类原因可以看得出街亭失守不全是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意图行事,但是诸葛亮却没有顾及这些,还是选择了斩首马谡。
因此,便有人猜测是诸葛亮想要暗地里处死马谡。
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马谡虽然不是因为军令状的原因非斩不可,但是也是另有原因所在。
首先从动机来看,很多人怀疑的是诸葛亮担忧马谡的才华,而马谡又有一些地方冒犯到了诸葛亮,诸葛亮这才用计除掉了马谡。实际上大可不必如此妖魔化诸葛亮。虽然他神机妙算,似乎事事都在他的意料之内,但是他对于汉室的忠心却是天地可鉴的。
从刘备去世,蜀汉势颓,他依旧全心全意辅佐二代汉室,甚至还临终前将这份意志传承给了姜维,可谓是绝无二心。而丢失街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蜀汉北伐的可能性无限下降,一旦是出兵就很容易被曹魏大军侧翼牵制,作为提出北伐计划的诸葛亮是绝对不希望这种情形出现的。
所以,诸葛亮对于防守街亭是势在必得的。由此可见,诸葛亮不但不可能对马谡怀着必杀之心,更是对他十分信任的表现。而且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也非同一般,马谡乃是诸葛亮好友马良的弟弟,喜好兵法军略,常常与诸葛亮阔论行兵之法,深得诸葛亮宠信。
刘备在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不要过于听信于马谡,意思大概是:马谡虽然在军事方面的见解天高海阔,但是实际上很多都是夸夸而谈。但是诸葛亮却不以为意,还是很重视马谡,最后在街亭一役暴露了马谡在军事方面的欠缺,被曹魏大军围困在了山上,最终导致了街亭的失守。
那么诸葛亮斩马谡,是因为察觉了自己的失策,派遣了对敌经验不足的马谡去守街亭,而不是老将赵云或者马超,导致了街亭失守如此重大的错误。为了掩盖自己的考虑不周,才选择斩首马谡的呢?
其实这也把诸葛亮的气度看的太小了,作为一国的丞相,诸葛亮从来没有为了一己私利掩饰错误而滥杀无辜过,这才是之后的蜀国臣子无不对诸葛亮极为信服的原因。就连在北伐过程收服的敌将姜维,也折服于诸葛亮对于汉室的忠贞之上,继承了他的遗志的姜维也对蜀国一直不离不弃。之所以斩马谡,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在战场之上,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要做到令行禁止。军中还有许多大忌,而马谡正是犯了大忌。他在蜀军被围山上,物资缺乏导致军心涣散的时候,没有正确的引导将士们,更没有做出什么排兵部署来打破这样的现状。
更为致命的一点,让诸葛亮就算再深的交情也要忍痛斩马谡的原因,是他在蜀国军队处境有所回转之后,因为害怕诸葛亮的责罚,选择了临阵脱逃。而在战场之上,逃兵从来都是最可耻,最不被待见的,一旦发现了更是杀头的大罪。其余将领在兵败之时做出了正确的举措,牵制了曹军,诸葛亮甚至还有所嘉奖。
《三国志·向朗传》中记载,马谡在兵败街亭之后,逃到了向朗这里,向朗也是明知马谡是逃兵却选择包庇他。诸葛亮自然为之震怒,就连包庇他的向朗也遭受牵连,被罢免了官职。由此可见,诸葛亮斩马谡的原因更多是在于他在战场上当了逃兵,而非是一己私利。
五: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为什么事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 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 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 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营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 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 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