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不打持久战?鸦片战争为什么不打持久战

2023-03-06 14:04:18 601 0
奇闻异事录
三国时期袁绍的谋士沮授,有未卜先知的智慧。官渡之战前夕,沮授召集族人说:“这次战争我们自身难保。”弟弟沮宗不同意:“我们军马十倍曹操,不可能败!”沮授说:“以曹操之才,必胜无疑。”果然官渡之战,曹操大获全胜。

沮授是袁绍麾下著名的谋士,足智多谋,少年就怀有大志,曾在冀州刺史韩馥的麾下当谋士,可惜韩馥是个草包,竟然拱手将地盘让给了袁绍,沮授苦谏也无用。

为袁绍效力后,沮授献上了平定天下的策略,袁绍非常赞赏。沮授以为自己终于遇上了一位明主,从此可以展翅高飞。

袁绍为什么不打持久战?鸦片战争为什么不打持久战

但事实上,袁绍表面善待,内心却对沮授等韩馥旧臣非常不信任,对他们所提的计谋,往往是不屑一顾。举两个例子。

有一次,孤苦无依的汉献帝流浪到河东地区,沮授劝说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结果袁绍因为嫡系之人反对就没有听从。后来反倒曹操捡了这个漏,迅速强大起来。

袁绍统一河北四州之后,让三个儿子分别掌管一州。沮授十分反对,认为这是在鼓励儿子间的争权夺利,劝他早立继承人,断绝他人念想。袁绍又是不听,果然儿子们开始争权夺利。

沮授最高光的时刻是在官渡之战时,给袁绍贡献了很多奇谋,可惜袁绍一直心有芥蒂,不肯采纳。大战前夕,袁绍寻求决战,想要一举消灭曹操。沮授则认为曹军粮少,应该打持久战。

沮授献计说:“大军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治器械,”然后“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这样之后,最多三年就可稳胜曹操。袁绍没有采纳。

进军黎阳时,袁绍用颜良为主将。沮授劝谏说:“颜良性格狭隘,虽然有勇力但不能做一军之帅,应该改派其他人。”袁绍又不听,结果颜良恃勇被关羽当场刺杀。

首战失利后,袁绍大怒,调集大军要与曹操决战。沮授再次劝说道:“我们士兵多但不如曹操士兵猛,但曹操的粮食钱财都没有我们多。所以,我们的优势是在持久战,曹操的优势是速战速决。我们应该坚守,与曹操长久对抗。”袁绍依旧不听。

沮授站在船头,望着滚滚黄河水,满怀愁绪地感叹:“主公志骄意满,部下争名逐利,渡过这悠悠黄河水,我们还能回去吗?”

一语成谶,后来袁绍果然粮仓被烧,全军一战就溃败,导致官渡之战彻底失败,曹操笑到了最后。

沮授被曹操抓住后,曹操感慨道:“若是我早些得到您的辅佐,这天下还有什么可忧虑的?”言语中都是爱才之意,希望他投降。

但沮授的家人还在河北,他若投降,家人性命恐怕不保。沮授只能断然拒绝。就这样,沮授如愿以偿的死在曹操军中。

沮授的智谋在三国时期是顶尖层次的,他总是能未卜先知,知道形势的发展方向,总能在任何时候提出最正确的建议。全心全意,没有私心,所以他能得到曹操最高的评价。

孙盛评论说:“沮授之谋,良平何以过之。”胡三省也说:“使绍能用授言,曹其殆乎!”

可惜沮授的一生就是个悲剧,空有一脑袋的智慧,提出的建议竟然没有一条被采纳。如果袁绍能用沮授的计谋,三国确实会走向不一样的结局。

不过历史就是历史,不可假设,我们只能从沮授的故事中获得一些启发。袁绍刚妄自用,不听正确建议,是败亡之因。沮授空有聪明才智,可惜就是识人差了一点,若能早点放弃袁绍,也不会落得这个下场。

沮授、田丰、李儒和陈宫的事迹一再证明,不管你拥有多少聪明才智,想走得更远,跟对领导才是最重要的。

一、三国袁绍的田丰和许攸一个叫打曹操,一个叫不打?应该打还是不打?为什么?

优质答案1: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出题高明,可为古为今用。袁绍者世代公侯,当时多少好听?(当时无考试制度,法官儿子永远是法官,乞丐的儿子永远是乞丐的社会制)更何况青轻时曹是参头火,袁不过随听使喚而巳,知谋何及?抢新娘可见一斑。

傻乎乎的袁大头以为高门前的门神,只要装装样子即可吓退太监孙子了。那知人家是治国之奸臣,乱世之枭雄,现近代也有,管你可鸟?叫做成王。不在于两位超级谋士的用谁问题,而是守成的富二代应思考问题,你们能否守成?能否在前人的基础上前进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初心问题?理当思考!

优质答案2:

事实很清楚,田丰是正确的。

只需要看看袁绍尽起所辖大军要碾压曹操却被阻挡在官渡,足以证明先发制人和碾压优势压根不具备掌控绝对胜利的因素。

孙子兵法就提出一个概念,曝师一日,耗费千金。

这个概念的意思就是说,劳师动众是要花很多钱的,而且不只是钱,还得消耗资源。

浩浩荡荡组团打曹操,结果给人家堵在路上,精气神消耗外,自家财富也是一天天的巨耗。

战争就是为了获利,僵局是最可怕的,拼的是消耗战,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损失。

曹操是在损失,但袁绍损失更大。

不能够以雷霆之势齑灭曹操,硬着头皮以倾国之力与曹操相耗,肯定就是一个笨办法。

所以田丰看得出发展脉络,算计即便获胜也属于惨胜,天下诸侯还那么多,夺了一个和自已拼光家底的对手的地盘,更是得不偿失。

因为战后的恢复,不但袁绍要恢复自家元气,还得协助恢复攻占的原曹操地盘的元气。

区域虽大,可筋疲力竭之下,虎视眈眈的各路诸侯还会客气?

袁绍的运气没那么好,不仅被曹操给堵住了,而且还叫曹操给打败了,这就是错误选择的最坏结果。

二、三国时的袁绍曾拥有多次称王的机会,为何会兵败曹操之手?

优质答案1:

公元199年,袁绍从曹操灭掉了眭固的举动中看出了曹操的野心,决定先下手为强,除掉曹操占据北方以图天下。经过慎重考虑后袁绍准备派十万精兵和一万骑兵攻打许都,消息传到了曹操那里,许多大臣都认为袁绍实力过于强大,而曹营四方未稳,难以集中大军应对袁绍,所以袁绍来进攻许都,曹操除了防守,别无他法。后来在袁绍与曹操交战的关键时期,刘备背叛了曹操,他借口讨伐袁术带兵离开了曹营,然后刘备直接攻打徐州,占据下邳,屯兵小沛,并打算与袁绍联手彻底攻灭曹操。在曹操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只要袁绍不着急,慢慢的耗,肯定能打赢曹操,而且在官渡之战中有四次机会击败曹操。

第一次就是在曹操率军攻打占领徐州的刘备时,当时袁绍已经召集了大军压境,曹操主动放弃了官渡的战场去攻打徐州,这样一来只要袁绍攻下防守虚弱的许都,曹操一定会败,袁绍的谋士田丰也建议他趁机攻占许都,但是袁绍居然以自己儿子生病为由拒绝了田丰的建议。《三国志 袁绍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就这样袁绍错失了自己的第一次击败曹操的机会。

在曹操击败刘备班师回朝后,袁绍本来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一举击败曹操,但是袁绍不想跟曹操打持久战,只想一战定乾坤,但是曹操岂是那么容易被一巴掌拍死的?所以袁绍又失去了自己第二次击败曹操的机会。

在官渡之战中,沮授又向袁绍建议跟曹操打持久战,因为曹操彼时精兵良将不足,如果打持久战必定会弹尽粮绝,无战胜的可能。在官渡之战的后期曹操的粮草也确实不足了,可以说沮授的这个建议是十分正确的,但是袁绍一心想跟曹操决战,没有打持久战的打算,就这么丧失了第三次击败曹操的机会。在官渡之战进行一段时间后,许攸又建议袁绍趁两军对峙之际派兵奇袭曹操大本营许都,让曹操腹背受敌,可是袁绍依旧没有采纳许攸的建议,错失了第四次击败曹操的机会。

袁绍的失败都得怪他自己志远才疏,胆量不够,还十分嫉妒别人的才智,所以即便拥有再多的土地,再多的军队,也无法将他们的战斗力完全发挥出来,最终在乱世之中被淘汰。

优质答案2:

称王?周仓在没遇见关羽前还是山大王呢?那时候不流行称王,应该说是称帝吧?

再说说称帝,袁绍在心里的确有称帝的野心,不光是他其他诸侯也存了这样的心思,然而称帝这事可不容易,而且即便称帝了就不会败给曹操?两者没什么必然的联系吧?

那么这个题目就是两个问题,第一袁绍有机会为什么不称帝,第二为什么会败给曹操。

先说第一个,袁绍不称帝原因有几点,我尝试总结一下。

1,不敢

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除了皇帝数他威望最高,当年十八路诸侯伐董卓,倡导之人是曹操,然而待袁绍来赶紧把头把交椅让给了他,这说明当时袁氏家族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如果换做别人,其他诸侯即便口头不说心里也不会同意,然而即便如此,袁绍也不敢称帝,他弟弟敢,结果呢?被曹操,吕布,孙策等势力合着伙的攻打,没几年就玩完了。

袁术还是嫡出,都落得个这样的下场,何况袁绍是个庶出之人呢?虽然古代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你袁绍是利用的家族势力,自然不能与寻常人相提并论,袁氏家族让一个庶出之人称帝,绝对会被天下笑话,也不会被认可,有了袁术的前车之鉴,袁绍要称帝肯定要先掂量掂量。

2,时机不到

虽然袁绍击败公孙瓒收河北之兵,实力空前强大,能与之争锋者寥寥无几,但也并不是没有,不但如此,自己称帝了,难保各路诸侯不会像攻打董卓一样攻打他,虽然袁绍实力不俗,但还没有与天下相争的资本,如故能击败曹操,实力暴增,那也只是刚刚有了取天下的资本,还要等待时机,陆续消灭其他诸侯之后才有可能。

3,内部不稳定

幽州的公孙瓒被击败一年,袁绍变发动了官渡之战,虽然袁绍占据了幽州之地,但并没有稳定下来,很多人只是因为害怕不得不选择臣服,说白了就是口服心不服,而公孙瓒经营幽州多年,根深蒂固,短短一年是绝不能清除器残余势力的,这些人也是隐患,在官渡之战期间也叛乱了,而投降的士兵亦是如此,与草寇无异,胜利了大家一起上,失败了做鸟兽散,袁绍就是纠集了这些人与曹操打的官渡之战,虽然势大,但只要一个小小的变故,便土崩瓦解了,正因此曹操乌巢劫粮才会对袁绍军队的心理会造成这么大影响。

第二,袁绍为何败给曹操

1,政治上的弱势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四方,在政治上占据绝对优势,袁绍未称帝,那就是大汉的子民,得听从朝廷的安排,也得给献帝上供,虽然全天下都知道怎么回事,也知道是曹操弄权,但还是不得不在名义上听从汉献帝的旨意,否则就是造反,袁绍也曾发表了讨伐曹操的檄文,但响应的人不多。

2,建议

对于建议袁绍与曹操的做法截然不同,几乎所有对袁绍合理的建议,他都没有听取,否则用田丰的骚扰战术,根本不需要攻打,不用几年曹操不攻自破,事实上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已经支持不下去了,如果没有乌巢事件,曹操必败无疑,这还是袁绍采用的下策。反观曹操,在招贤纳士,听取意见这方面,曹操做的出类拔萃,他的手下将领几乎对其死心塌地,其展现的人格魅力远非袁绍可比。

3,袁绍太过保守

袁绍作为进攻的一方兵力达到11万,还有1万骑兵,反观曹操只有大约3万人马,袁绍在军事上占据优势,而作为防守的一方,曹操虽然拥有很多知名将领,但是处于防御的一方,兵力分散。如果袁绍分兵攻击,曹操连救援的兵力都没有。

在官渡之战前,两方已经打来好几次小型战役,互有胜负,曹操退守官渡这才重新站稳了脚跟,如果袁绍全面进攻,而不是想着与曹操决战,曹操也必输无疑,以袁绍的兵力完全做到这点,即便分出几万人马去攻击徐州,洛阳或者兖州,实在不行不还有一万骑兵的吗?去偷袭许都,袁绍在官渡主战场依旧占据优势,而曹操这边怎么去救援呢?抽调那里的兵去救呢?如果洛阳与徐州失守,许昌还能守得住吗?官渡的兵不撤行吗??

袁绍的失败在于性格,他没有曹操果断,也没有曹操大度,也没有曹操的奸诈,甚至在勇气上都不及曹操,乌巢劫粮,异常惨烈,诸将皆有退意,但曹操却说,等杀到我面前再说,曹丞相够狠,袁绍输的不冤。

我是烟雨醉逍遥,这是我的一点浅见,不值一驳。

三、官渡之战曹操为何冒险,袁绍失败是否是盲目自大?

优质答案1:

官渡之战是曹操代表的中原势力和袁绍代表的河北势力的一次决战。

首先,曹操只能冒险而没有其他选择。曹操与袁绍从创业之初开始,始终是袁绍压着曹操一头。曹操都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他始终在竭力避免与袁绍冲突,并争取时间壮大自己。但是,当袁绍统一河北和幽州,而曹操统一中原,则两家的决战已经不可避免。既然不可避免,曹操知道继续妥协和退让只能被逐步蚕食,那么只能孤注一掷扼守官渡,以现有的各种条件进行决战。

其次,袁绍失败不是盲目自大。袁绍整体策略是没有错的,官渡之战曹操已经处于崩溃边缘,袁绍在人员、粮草均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采取正面平推的策略很正常,只要堂堂正正的打下去,你曹操自然就扛不住,我没有必要分兵弄险给你各个击破的机会。而许攸的叛变是一个意外因素,而对于粮草的防御失败是让曹操抓住了最致命的弱点,但还是建立在许攸叛变的基础上的。没有许攸,就没有曹操火烧乌巢,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叛徒,堡垒从内部被攻破。

曹操以拖待变,还真是让他等到了这个致命的变数,但这不能把责任归结于袁绍!

优质答案2:

官渡之战做为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做为官渡之战的角逐双方,袁绍雄踞幽、冀、青、并四州,尽占河北之地,且无后顾之忧。曹操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不仅领地上少于袁绍,而且曹操处于四战之地。关中并不太平,南方的刘表、张绣为敌,东南的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貌合神离。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曹操不仅要正面对抗数倍于己的敌人,还要派兵驻守各个要地严防后院起火。

虽然初战获胜,但袁绍凭借其兵力上的优势与曹操对峙起来,随着交战的失利,曹操也一度想要退军。但荀彧来书劝谏曹操:“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

曹操也明白不能胜,便是死路一条。此时的曹操无法从正面击败袁绍,只能冒险出奇计火烧乌巢,断袁绍粮草。曹操甘于不惧刀斧亲自冒险,只是因为到了迫不得已的关健时刻。不能制敌,必为敌所制。

反观袁绍,本来拥有强于曹操的势力,却败于曹操,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其狂妄自大,其败有三:一、好谋无断,坐失良机。袁绍眼睁睁地看着曹操一步步把其周围的敌人清除干净,把汉献帝迎回许都,甚至在刘备向其求救时,因小儿子生病而放弃难得的战机。在官渡相持之时,也没有把握时机偷袭许都,最后也丧失了所有的机会。

二、识人不明,不纳忠言。袁绍所在的河北之地多出俊杰,曹操在打败袁绍之后也感叹:“河北多义士,袁绍若用之,吾何敢北望。”而且袁绍一门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和其他割据势力相比可以说是占尽人和。但这么多的人才袁绍并不能辨别出来,并合理的使用,并且对于合理的谏言不能采纳,阿谀、诽谤之词多有偏信,袁绍安能不败。 三、内部不和,袁绍军内部,逢纪、郭图、审配、许攸、田丰、张郃等多有不和,即使是面对敌军千钧一发之际,仍然相互攻讦。强敌攻于外,臣子谋于内,不败而何。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01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