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原是一个文臣。但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征战沙场,一举赢得了宁远大捷,努尔哈赤也因炮伤而死。
袁崇焕一生曾多次击退后金。他是明朝的保护神,也是皇太极不共戴天的杀父仇人。
但就是这样一位赤胆忠心,又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将军,最终却以“谋叛”罪名而被凌迟。
那么袁崇焕是否真的谋叛呢?我们从宁远大捷开始说说。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大军直扑宁远城。袁崇焕镇定自若,等到后金大军兵临城下,他一声令下,城楼上火炮齐鸣,弓箭齐发。后金军死伤惨重,鸣金收兵。
第二天,后金军再攻城,他们把裹着生牛皮的战车推到城墙根,准备凿洞破城。袁崇焕亲率士卒搬石堵洞,同时令城上大炮加强火力。
努尔哈赤阵前指挥作战,突然被炮石击中,受伤坠马。后金匆忙鸣金收兵,撤退时努尔哈赤魂归西天。
当时袁崇焕43岁,初上战阵;而努尔哈赤已68岁,久经沙场。此战是努尔哈赤有生最严重的惨败,还丢了性命;而袁崇焕则是一战成名。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发誓要为父报仇。于是,发动了宁锦之战。
1629年10月,皇太极亲率大军避过山海关,绕道内蒙古,进攻北京城。
此时的袁崇焕是蓟辽督师,得知皇太极进兵京师,正在山海关巡视的袁崇焕急点9000骑兵,日夜兼程赶往北京救援。
但此时袁崇焕的处境很不利,因为魏忠贤的阉党余孽正绞尽脑汁诬陷他通敌,并散布他是汉奸的谣言。这就引起了崇祯对袁崇焕的怀疑。
袁崇焕驻兵在广渠门外,白天作战,夜间露宿。在军备极其缺乏的情况下,他要求进城休整人马,竟被拒绝。不得已,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连获广渠门和左安门两捷,京师转危为安。
皇太极受挫,正心烦意乱时,范文程献上一条反间计。
第二天,皇太极没有进攻,而是让降将高鸿中故意当着被俘太监的面,对看守说:“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有二人自敌中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经略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
当时太监假装睡着了,第二天,看守就故意放走了他,逃回城后太监马上把听到的“情报”(袁崇焕与敌有密约)告诉了崇祯。
本来就对袁崇焕疑心重重的崇祯皇帝一听到太监的告发,对袁崇焕谋反之事更加深信不疑,马上以议军饷为名,命袁崇焕到紫禁城。
当时,北京城戒严,九门紧闭,袁崇焕坐在筐里,被人拉到城上。却不料,到了城里崇祯并不议饷,而是立马将他逮捕下了狱。
袁崇焕的部将祖大寿等人,为了抗议朝廷逮捕主帅,便率部离京退回了宁远。
而此时的袁崇焕仍在崇祯皇帝的恳请下,亲笔手书劝祖大寿等人,要他们听从朝廷命令,坚持抗金,绝不能因为个人生死而弃大局于不顾。
祖大寿等官兵被袁崇焕的深明大义感动得失声痛哭,当即回师,期望能以奋勇杀敌来保全袁崇焕的性命。
但是,昏庸的崇祯皇帝在后金军撤离北京后,不顾广大明军将士们的强烈呼声,竟以“谋叛”罪名,对袁崇焕施以凌迟之刑。
袁崇焕背负“汉奸”之名直到乾隆年间,清朝修《明史》时,乾隆帝下诏为袁崇焕平反。
《清高宗实录》记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真相终于大白于天。袁崇焕一生忠心侍主,却被崇祯凌迟处死;而他的敌人却赞他忠心耿耿、为他平冤昭雪。这的确太讽刺了!\r
袁崇焕的死,表面上看是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但其实这里边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
首先,是崇祯帝的多疑杀死了袁崇焕。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皇太极的反间计之所以得逞,就是抓住了崇祯多疑的缺点。
而崇祯对于袁崇焕的猜疑主要源于两件事:
一是军饷问题。当时国库亏空,四个月不发军饷的士卒闹哗变。袁崇焕为稳定军心不得不索要军饷。可是崇祯帝求胜心切,觉得袁崇焕出征没有战绩,却先要军饷,于是就把哗变归罪于他不体恤士卒。这是崇祯对袁崇焕不满的开始。
二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毛文龙曾深受崇祯器重,但是兵败之后,却生活腐化起来。袁崇焕为了整顿军纪,杀一儆百,于是斩杀了毛文龙。这让崇祯帝深感恐惧和不满,这时他就有了杀袁崇焕的心。
所以说,皇太极的反间计正中崇祯下怀,他终于可以冠冕堂皇地杀袁崇焕了。
其次,袁崇焕生性固执,也是导致其悲剧的重要原因。他处理事情只知进不知退,为大局考虑,竟固执地奏请崇祯帝接受皇太极的“议和”建议。但崇祯爱面子,拒绝议和。此事还给袁崇焕“谋叛”的罪名留下了口实。
此外,袁崇焕一味地催要军饷,直至索要内帑(皇帝的私房钱),这让崇祯感到很不爽。这也是他固执的表现。
窃以为:袁崇焕迟早都要死,因为没有哪一个皇帝可以容忍手握重兵的大将这样处理事情,只是崇祯杀袁崇焕,太不是时候了……
一:崇祯帝怎么读
1、太祖:朱元璋zhūyuánzhāng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2、惠帝:朱允炆zhūyǔnwén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3、成祖:朱棣zhūdì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4、仁宗:朱高炽zhugāochì
朱高炽(1378年-1425年),即明仁宗(1424年-1425年在位),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长子。在位年号洪熙。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为人宽厚,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5、宣宗:朱瞻基zhuzhānjī
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即明宣宗(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
6、英宗:朱祁镇zhuqízhèn
朱祁镇(1427—1464),即明英宗,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两次在位)。第一次继位称帝,年仅九岁,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后英宗回京,被景泰帝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第二次称帝,改元天顺。
7、景帝:朱祁钰zhuqíyù
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449年―145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8、宪宗:朱见深zhujiànshēn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即明宪宗(1464至1487年在位),后更名朱见濡。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长子,母孝肃皇后周氏。
9、孝宗:朱佑樘zhuyòutáng
朱祐樘(1470年7月30日―1505年6月8日),即明孝宗(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10、武宗:朱厚照zhuhòuzhào
朱厚照(1491年10月27日-1521年4月20日),即明武宗(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
11、世宗:朱厚璁zhuhòucōng
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即明世宗,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12、穆宗:朱载垕zhuzàihòu
朱载垕(1537年-1572年),即明穆宗,明朝第十二位皇帝,1566年-1572年在位。明世宗朱厚熜第三子,母杜康妃,明世宗病死后继位。少年因其母缘故而不得父皇宠爱,因其母亲杜康妃失宠,又非长子,所以很少得到父爱。
13、神宗:朱翊钧zhuyìjūn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驾崩,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14、光宗:朱常洛zhuchángluò
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即明光宗(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亲孝靖皇后王氏。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号泰昌,因在位仅一个月,故又被称为“一月天子”。
15、熹宗:朱由校zhuyóuxiào
朱由校(1605年-1627年),即明熹宗(1620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
16、思宗:朱由检zhuyóujiǎn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即明思宗(1627年—1644年在位),字德约,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
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崇祯帝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帝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葬于十三陵思陵”
明朝君主主要列出了开国皇帝、明朝(含南明)统治君主、追尊未实际统治的皇帝,以及南明各监国宗室。历史跨度为1368年-1644年。
1、太子朱标原谥号“懿文”,其子朱允炆即位后为其尊上皇帝之庙号、谥号、陵号(均已不可考)。靖难之役后各项尊号被成祖一应废除,复称“懿文太子”,并对懿文太子父子多有诋毁。后,明安宗、清高宗先后为懿文太子平反,追复其皇帝尊号。
2、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建文帝在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后否定建文帝的正统性,废除建文年号,改称“洪武三十五年”,预定改次年为永乐元年,对其大加诋毁。建文帝的姑父,宁国公主之夫,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为其发丧,谥号“孝愍皇帝”,庙号“神宗”,但未被永乐帝采纳。之后明朝历代皇帝都拒绝追复建文帝的帝号。后,明神宗恢复“建文”年号。安宗为其平反,上庙号、谥号。清高宗再为其平反改谥。
3、朱棣原庙号是“太宗”,以后世宗改为“成祖”,原庙号不再使用。
4、景泰七年,太上皇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为帝,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死后谥号“戾”。后,宪宗追复其皇帝谥号并改其王陵为皇陵,安宗追复庙号并改谥,清朝后多用宪宗所定谥号。
5、明睿宗为世宗生父,本为兴王,谥号“献”。世宗即位后,通过长达三年的“大礼议”之争,成功为生父争得皇帝尊号,为其尊上庙号、谥号,改其王陵为皇陵。
6、清朝对明思宗多不称庙号,只称谥号。
7、甲申之变后,皇太子朱慈烺被李自成所获,封为宋王,李自成兵败后吴三桂奉其还京,请求清摄政王多尔衮立其为明朝皇帝,年号“义兴”,不允,携慈烺逃走,后无记载,或曰死于陕西。安宗为其上谥号,监国鲁王朱以海更追谥其为皇帝。另有说法,南都太子案中被处死的“假太子”其实正是朱慈烺本人,但多数史书不认同这种说法。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