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三大神秘帝王陵,一个不敢挖,一个挖不动,一个找不着。咱们今天聊的这个叫挖不动。这个挖不动的帝王陵就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采用以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照京师长安城建造,在关中十八唐帝陵中只有乾陵没有被盗。
据史料记载,乾陵里的陪葬品大约是大唐国库的2/3,挖了乾陵就富可敌国了。1000多年来去盗挖乾陵的盗墓贼可不少,其中有名有姓的大盗墓贼就有20多个,咱们今天挑其中最有名的三位,给大家介绍介绍。
第一位叫温韬,关中18唐帝陵中有17座都是他盗的。温韬在五代十国时期任耀州节度使,这是一个多大的官呢?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最高军政长官。
温韬在任七年,把辖区内的大大小小的唐陵挖了个遍,中国考古界公认温韬是中国盗墓史上最大的盗墓贼。就这样一个狠人居然都挖不动乾陵。
温韬挖陵可是不背不藏,那是大张旗鼓的干呐。话说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温韬带着数万人马去挖乾陵。没想到刚一到山上,突然之间是风云突变,电闪雷鸣。温韬一看,这天儿怎么挖呀?天气预报也没雨呀?得,下山吧,带着大队人马就撤了。可是刚到山下,天空又瞬间转晴了,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温韬一看,嘿,这是挖墓的好天儿啊!赶紧的,上山,又命令部队折回山上。
诡异的是,大队人马刚到山上,又是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温韬只得又带着人马下山去了。就这样下山天就晴,上山就雷电交加,折腾了三个来回。温韬心里发毛了,感觉这事太蹊跷了,实在是不敢再挖了,从此就断了挖掘乾陵的念头。
这第二位有名的盗墓贼就得数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了。黄巢曾经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几乎把半座山都挖空了,但是他没搞懂乾陵的构造,挖错了方向,最后只留下了一条40米深的大沟,被后人叫做黄巢沟。
这第三位啊,就到了民国初年了。国民革命军二级陆军上将孙连仲,打着军事演习的幌子,派了一个师去挖掘乾陵。方法简单粗暴,到那儿就直接开炸。他刚炸开墓道旁边的三层岩石,怪事发生了,突然之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这时军中就有传言了,说武则天一代女皇显灵了,再挖下去要遭报应的。孙连仲虽然胆大,但内心还是存有敬畏之心的,于是就放弃了对乾陵的盗挖。
上边这三位如此彪悍的人物都没能挖动乾陵,难道乾陵有什么玄机吗?您别说还真有。
传说唐高宗李治死后,武则天就请袁天罡和李淳风分别去找一块风水宝地,其实也是为自己选陵地。这两位可是唐朝有名的能人呐,两人合作的推背图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预言之一。
袁天罡花了半年时间,寻遍九州也没找着满意的地方,内心十分焦急。一天半夜袁天罡观测星象时,突然发现北边一座山峦之上有冲天的紫气与北斗相交,袁天罡一惊,朝着这个方向马不停蹄的赶过去,上到山上推算准方位,然后埋了一枚铜钱当作标记。
李淳风也是寻遍了名山大川没有找到满意的风水宝地,正在一筹莫展时,突然看见秦川大地上有一座形状奇特的山峦,这座山峦就像一个躺着的少妇,主峰高耸就像少妇高昂的头颅,两座副峰就像少妇丰满的双乳,苍松翠柏犹如少妇浓密的长发。李淳风激动不已,立刻摆卦推算,在阴阳鱼相交的地方钉了一根铁钉做为记号。
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不约而同的来向武皇交差。于是武则天就派人跟着袁天罡和李淳风二人去看他们找的风水宝地,结果两人却领到了同一个地方。挖开一看,李淳风的铁钉正好钉在了袁天罡的铜钱眼里边。
回去以后,这个官吏就把所见的情况禀报给武皇了,武则天一听大喜,就把乾陵的位置确定在了这个地方。
乾陵有三个唯一,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的陵墓;它是唯一一座埋葬了两个国号皇帝的陵墓,大唐和大周;它是唯一一座让盗墓贼挖不动的陵墓。
在乾陵朱雀门外的东西两侧,摆放着61尊真人大小的石人像。这些石像东面29尊,西面32尊,但是他们的脑袋都不翼而飞了。有人说了这些石头人之所以没有脑袋,是盗墓贼没有得手,敲碎了石人的脑袋来解气。
也有人说这些是回族、突厥等少数民族的首领石像,为了彰显大唐一统天下的气魄,武则天让人按照他们的样貌雕刻成石像,放在乾陵门外为自己守陵。但是这些首领的后人觉得特别耻辱,就想办法打碎了石像。
乾陵无头石像之谜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你认为哪一种答案更可靠呢?一:为什么李治要废武则天
导语:
唐高宗李治,是一个常常被大家遗忘的皇帝。因为他身边的皇帝都太优秀了,他老爸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他老婆是著名的则天大帝武则天,他孙子是著名的唐玄宗李隆基。
这么多光环环绕着,别说唐高宗李治,什么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这些人都丝毫没有任何存在感,没办法谁让你没有搞出点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名堂呢?
01唐高宗李治当真是一个没用的皇帝?据路边社消息称,李世民之所以选中李治来做皇帝,那是因为他比较孝顺仁厚。每次李世民病倒的时候,李治都趴在他床边上侍奉着,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时候他就跟武则天搞在了一起。毕竟当时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
李治的仁厚可以避免兄弟相残的情形,李世民不希望再有玄武门之变这种情况发生了,所以李治当仁不让成为了最佳继承人。
王氏初闻宣敕,再拜曰:“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淑妃骂曰:“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由是宫中不畜猫。寻又改王氏姓为蟒氏,萧氏为枭氏。武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资治通鉴》
那么李治真的是人畜无害吗?当然不是,能够做那么久的皇帝,牢牢掌握李唐江山30多年,这水平可不是盖的。
李治这个皇帝的水平可不简单:
他敢把自己的后妈强行拉到自己后宫,又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坚持把后妈立为自己的皇后,这皇帝也没谁了。此外,李世民最担心的兄弟相残,其实李治也是完美地做到了。不过李治甩锅的能力是比较出众的,一旦遇到大事,都会说我头疼,还是交给舅舅(长孙无忌)或者皇后(武则天)来处理吧。其实该怎么处理李治早就已经吩咐下去了,只是自己不好下手。一旦自己动手了,那可就坐实了残杀兄弟的罪名。比如说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那都是在李治朝的时候,被长孙无忌给搞死的。蒋王李恽泽是被李治给逼死的,曹王李明则是被武则天给逼死的。李治死后武则天逼死的不算,可李治活着的时候,这么多兄弟被长孙无忌或者武则天给搞死了,难道李治就没有一点数?他当然有数,只是懂得甩锅罢了。
李治对舅舅长孙无忌和媳妇儿王皇后一点也不会手软,舅舅长孙无忌是帮他上位的功臣,可是在杀他的时候,李治眼睛都不眨一下。
王皇后跟他是结发夫妻,两人虽然没有孩子,可是彼此也算是相敬如宾。可是李治在杀王皇后的时候,也是眉头不皱一下。
很难想象李治会是一个没什么用的皇帝,他的手段非常高明,所有的错事,那都是武则天或者长孙无忌他们私自干的,跟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
02李治对武则天的爱,那是非常深的。李治之所以放权武则天,那是因为非常爱她。也不知道武则天有多大的本事,能够俘获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皇帝的心。
李治敢于把武则天立为皇后,不仅证明他比较勇敢,更加说明了一点,他对武则天的爱那是真切的。
武则天对李治其实也挺好的,就冲她一口气为李治生了俩女儿和四个儿子,足以说明武则天对李治很有感情。
当然了,武则天这种人物,不能简单以感情来评价她。你非要说她生这么多孩子,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那我也没办法。
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进号宸妃。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旧唐书》
其实要真的只是保住自己的位置,有一两个儿子就可以了,将来继承皇位也算是有着落了,是他们有六个子女,这可就不仅仅是保住地位了。
六个子女需要六年时间怀孕生产,期间还要坐月子,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古代医疗水平比较差,生孩子出事的几率非常高,所以敢于生这么多,武则天对李治那是没的说的。
既然这么爱她,为什么不能放权让她管理一些事情呢?在李治这儿就没有什么规矩可言,这是李治的一个特点,他是一个个性分明的皇帝。
03武则天确实有才能,李治身体不好的时候,不相信她相信谁?李治活着的时候,对武则天的依赖还是非常大的。因为晚年的李治,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尤其是风眩症严重以后,基本上很难独自处理政务。
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己未,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于别殿。大赦天下,改元文明。皇太后仍临朝称制。庚午,废皇太孙重照为庶人。太常卿兼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中书侍郎、豫王府司马刘祎之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你,你会相信谁?难道宁可相信太监也不相信自己的老婆吗?这压根就不是什么选择题,所以李治当然会相信武则天。
武则天就是李治的眼睛,是李治的臂膀,但是她不能取代李治。李治始终掌握着帝国最核心的权力,武则天在他身边,那也只是一个实习生罢了。
李治身体不好,必须要有人帮助他管理朝政,所以他曾经多次希望武则天能够临朝听政,结果是各种被反对。当然了我们知道李治的尿性,你越是反对,我就越是要做。所以武则天如愿成为了帝国的第二把交椅。当时称他们为二圣,二圣临朝的局面也就形成了。据说唐朝皇室李家的血统存在短寿的基因,所以李家的孩子,大多数都活不过60岁。李治仅仅活了56岁就驾鹤西游了。他在临终前,依旧力保武则天临朝听政,这就非常了不起了。因为李治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无法掌握了,再将权力交给老婆,可见他对老婆的能力是非常信任的,对老婆的爱也是十分真诚的。
总结:武则天没有让李治失望,这倒是真的。虽然李治的儿子李显继位的时候,已经足以亲政了。但是李治还是将武则天的地位抬高,他似乎预感到李显就是个没什么用处的皇帝。
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旗帜皆从金色。八品以下,旧服青者更服碧。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又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六曹为天、地、四时六官;门下省为鸾台,中书省为凤阁,侍中为纳言,中书令为内史;御史台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其馀省、寺、监、率之名,悉以义类改之。---《资治通鉴》
果不其然李显上台以后,立刻开始重用外戚力量,甚至扬言,自己把江山送给自己的岳父都不为过,谁敢拦他?这当然是玩笑话,可是武则天当真了。
这么个混账玩意儿,哪里能够做皇帝呢?撤了!武则天一声令下,李显就乖乖滚下来了,换成了李旦上位。李旦多聪明啊,事事都顺着武则天,甚至把皇位让给了武则天。
武则天统治期间,大唐王朝一片生机盎然,再次出现了盛世太平。可见武则天的治国能力,那是非常强的,这要多亏了她的那个好老师,那就是李治。
参考资料:
《旧唐书》
《资治通鉴》
二:李治为什么要杀武则天
在唐太宗的时候,”唐三代而亡,女主武氏代之“的预言就出来了,唐太宗杀错了人,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后还和李治共同治理天下,被称为“二圣”,这个时候就很明显武氏当天下指的就是武则天了,李治就应该杀了她,可李治还是不敢动手,是李治太软弱无能了吗?
李治不想动手,武则天和李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杀了武则天李治也不会好过!李治刚上台时,政权掌握在长孙无忌等重臣手里,李治为了夺回权力就和武则天结成政治上的盟友,他们不仅是夫妻,也是政治上最佳搭档!李治仁慈,武则天果断够狠,武则天在政务上给李治出谋划策,最终他们铲除了权臣,夺回了权力,这个时候的他们利益是一体的,杀掉武则天就是否定李治自己的权力,武则天可是有着自己的势力集团的,你去杀她,武则天不会坐以待毙,这样一来就是内战了,李治可没有把握干掉武则天啊,也许自己都没命了,而他们两人内讧不就是给了第三方势力机会了嘛,到时两人都没有好结果却便宜了别人,李治很清楚这个道理,所以不敢杀掉武则天!当初李治告诉上官仪,自己要废掉武则天,上官仪就上书废后,结果武则天一顿指责李治,李治就打消了废后的想法,连废都不敢废,就别说杀掉她了,李治不想搞得内部动乱,也只好默认武则天的存在了!
当时的社会都是轻视女人的,觉得女人再厉害也不会当皇帝吧,只是他们没想到,武则天真的当皇帝了,李治生前是绝不会相信女人能当权的,再厉害也像汉朝的吕雉那样摄政罢了,绝不会想到武则天会立周代唐啊!何况李治死时武则天都60多岁了,能有几年好活了,这么老了哪有精力去篡位啊,只是没想到武则天活到了80多岁,精力还是那么旺盛!李治更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李显会那么软弱,明明比武则天更年轻,却斗不过武则天,这也太让人失望了!最后就是李治认为武则天是有情感的人,再怎么样也不会对自己的儿子下手吧,只是没想到武则天还真逼死了几个儿子,只留下听话的儿子,最终武则天能够当上女皇!
三:李治为什么那么喜欢武则天
与爱情无关,政治上的需求。这其实是李治的政治需要,李治的性格比较懦弱,毫无主见,属於那种依附性的人格。而“帝制时代”是家国不分的,为防皇权旁落,懦弱的皇帝往往依赖於内主,我认为这才是唐高宗李治最终选择武则天为后的内在原因。
以李治的性格与能力根本就驾驭不了如长孙无忌那般的群臣,即便其依赖於其他臣僚搬倒了长孙无忌,大权也仍会旁落到其他臣僚的手里。所以,为稳固皇权,性格懦弱的李治就必须要选择一位敢於决断,能够给自己以依赖的皇后。
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使“贞观之治”出现危机,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四年(653年),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阶级矛盾再次尖锐。李治及正式登基即下令:“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
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永徽二年(651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
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唐太宗冷落。
四:李治为什么怕武则天
所以,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还在于其在朝政方面对武氏的倚重,她为生性懦弱的他做了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五:李治为什么娶武则天
唐初皇族于男女伦理之大防,沿袭了北朝,并不那么严格。,中国很多传统礼教清规是从宋朝开始的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