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看着各地呈报上来的关于起义军的消息,在书案前来回踱步。
他知道此时的大秦江山已经摇摇欲坠,再不做出改变,这江山就要易主了。但他又害怕贸然闯宫进谏,得罪了秦二世招来杀身之祸。
正在左右为难之时,下人忽然来报:赵高来访。
李斯虽然知道赵高是个祸乱朝纲的奸臣,但自从他与赵高合谋篡改秦始皇的传位诏书,逼死公子扶苏开始,两人就已经成了一条绳上的蚂蚱。
如今天下这般局面,也与自己脱不了干系,更何况现在皇帝也只听赵高的,这样权势滔天的人自己无论如何也得罪不起。
所以,即便不知道赵高此来为何,也只得长叹一口气后,大呼一声:“有请!”
赵高见到李斯后,一改往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嚣张气焰,反倒是忧国忧民的对李斯诉起了苦。
赵高对李斯说:“现在天下贼寇闹腾得厉害,皇上却还要征召更多的徭役来修阿房宫,平日里也是让我们到处去找一些狗马之类的玩物,这些东西对治理天下毫无半点作用啊!我本来想进谏,但碍于身份低微。而这些事情本就是丞相你该管的,你为什么不向皇帝进谏呢?”
李斯听后心里一惊,心想赵高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竟然一模一样。于是李斯也就卸下了心里的防备,向赵高大吐苦水。
李斯对赵高说:“我早就想说了,但皇上现在根本就不见我,我想直接进宫去,又不知道皇上什么时候有空。”
赵高听后,体贴地说道:“丞相你若真想进谏,我就在皇上空闲的时候派人来告诉你。”
《资治通鉴》:赵高曰:“君诚能谏,请为君侯上闲,语君。”
李斯还以为赵高跟自己一条心,哪里知道这本就是赵高为他设下的陷阱。
目的就是为了让李斯在秦二世不想见他的时候,骗李斯进宫惹怒秦二世,从而好借皇帝的手除掉这个碍事的丞相。
那么,赵高为什么要设计陷害李斯呢?
原来,秦二世躲起来不见臣子,就是听了赵高的话。赵高这样做就是为了能完全切断皇帝和大臣们的联系,从而独掌大权。
而李斯对赵高这样的行径又颇有微词。
因此,赵高为了除掉李斯这个绊脚石,才假意摆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让李斯误以为赵高真能帮他在不得罪皇帝的情况下,又成功的向皇帝说出自己的看法。
而李斯接到赵高“皇帝有空”的消息,进宫求见时,秦二世正忙着跟美女嬉戏。可想而知李斯在这个时候来见他,荒淫的秦二世会有多么的恼怒。
秦二世大骂道:“我平常有空的时候丞相不来,专挑我休息的时候来打扰我,是见我年轻看不起我吗?”
这时候阴险的赵高终于露出了真实面目,他当然不会告诉秦二世,是自己让李斯这个时候来的。
只是说,李斯拥立秦二世当皇帝,但没有得到应有赏赐,因此想割地称王。并且还诬告李斯的儿子与陈胜等起义军早已勾连了起来。
秦二世听后深以为然,本想着立即将李斯收监处理,但又没有实际的证据,于是就派人外出寻找证据。
这消息传到李斯的耳中后,李斯才后知后觉地知道自己中了赵高的奸计。于是,立即上书奏报说,赵高祸乱朝纲,独断专权。
秦二世本就在赵高的忽悠下怀疑李斯意图谋反,哪里还听得进去这些。
而此时,天下的起义军越来越多,李斯也顾不上会不会惹皇帝不高兴了。
李斯联合了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劝谏秦二世,停修阿旁宫,减轻百姓的负担。
只是秦二世本就荒淫无道,再加上赵高在身边夜以继日地洗脑,哪里还听得进良言。
他认为,正是李斯等人的无能才造成了如今祸乱不止的局面,如今还要来阻止他享乐。一怒之下就将三人全部免职收监,交由赵高处理。
冯去疾和冯劫两人,不忍受辱,当即自杀。只有李斯还妄想凭着自己的伶牙俐齿逆风翻盘。
然而,落到赵高的手中哪里还有重见天日的时候。赵高拿下李斯后,不由分说便打了李斯一千多板子,李斯一介书生,又上了年纪,自然受不了这样的大刑,吃不住痛的他很快就认罪了。
李斯虽然认了罪仍不死心,还想着向秦二世上书为自己辩解,但是昔日风光无限的丞相如今已是阶下囚,说的话,写的信,怎会那么容易就能呈上去。奏书到了赵高那里便被拦截了下来。
赵高见李斯仍不死心,就找人伪装成皇帝派来的御史再去审问,李斯还以为救星来了。刚刚更改了之前的供词,就又被审问的人一顿板子伺候。如此一来二去,李斯再也不敢更改口供了。
等到秦二世真正派人来审问时,李斯也以为跟之前一样,丝毫不敢再说半句“冤枉”,就这样李斯的罪名坐实,赵高又伪造了李斯儿子造反的证据,最终还是了解了李斯的生命。
《资治通鉴》: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更往覆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
其实,李斯能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助其一统天下,还是很有才华的。
但他为了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惜与赵高为伍,害死贤君,最后自食其果,还留下骂名,也算是自作自受了。
一:李斯是什么时候做的丞相
吕不韦,商贾出生,对秦国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强化了秦国天下大一统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后来一统天下的秦国,他对秦国的功业是李斯远远不能比的,有了吕不韦的秦国民富国强,国力鼎盛,实力超过六国之合,使大秦轻而易举就拿到天下,秦国后期的栋梁之才几乎全部出自吕不韦之手,可谓一手带大了大秦这个孩子,在秦始皇亲政时,给了他一个最好的大秦。同样,没了吕不韦的秦朝开始加速灭亡,奸臣当道,最后竟沦落到朝堂之上指鹿为马的可笑可悲境遇。一、文治方面。
1,著《吕氏春秋》,集战国百家之所长纳为秦用,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君主立宪制的鼻祖,提出君王无为而无不为,大概与之相同的思想,西方世界却晚几千年才悟出,君主立宪制让掌权者跟贪权者之间终于有了平衡,君主彻底抛弃执政的权利,只保留名义上的王位,就好比把肉丢给狼群,狼群就不会再想攻击丢肉的人,贪权者争破头,目标也是权倾天下的首相之位,并不会冒大忌与天下的骂名去取代一个没有任何实权的国王。西方正是明白了这点,国王才没有被取代,依旧家族世袭,后人享尽世间荣华,成功过度到现代文明社会。就这一点,足以证明吕不韦过人之处。
太史公司马迁称《吕氏春秋》:“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騷》等相提并论,将吕不韦称做吕子。东汉经学家高诱在给《吕氏春秋》作注时也称其:“大出诸子之右”(诸子:诸子百家。右:更高的地位。中国历史中左右尊卑一直都在变动,每个朝代各有不同,汉朝时以右为尊)。这里有一点,孔子的“闻达之辩”并不是捧一踩一,古人通常将闻达一起使用,诸葛亮就曾说自己不求闻达于诸侯,孔子眼中“闻”只是不如“达”而已,但话说回来,世间若真有“达”者,怕是也做不到权倾天下。个人也觉得用“闻”评价吕不韦十分中肯,所行之事有争议,但并不妨碍他天下闻名。
题外话:汉朝后来使用的就是《吕氏春秋》中的黄老之学,得享天下四百余年。后续得以长久的朝代都大体相同。
(这里再说点个人浅见,历史是真的有趣,西方世界几千年战争不停,各国割据,不正好跟春秋战国时代一样么?在我看来,整个春秋战国史,像极了西方几千年历史的缩影:各种小国,各种宗教,互相打来打去,文艺复兴就像战国的百家争鸣,宗教战争,就好比战国百家的唇枪舌剑,十字军用教皇名义东征,甚至可以算作一次为他国普法的战争。吕氏春秋的出现时期,刚好在战国末年,换成西方的角度,就像君主立宪制也正好出现在战争时代快要结束时。两者大概的核心思想也差不多,粗略总结下也都是让君主不再参与管理国家,放权给能臣。两个差不多的思想在两个差不多的社会背景下出现在两个差不多的时期,但时间却间隔数千年,着实有趣啊,只可惜一个实施了,一个并未实施,否则后来的发展应该更有意思。)2,在位时举全国之力兴修水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支持修建郑国渠,让身处苦寒之地的大秦,徒增良田万亩,治理秦国延续百年的水患,让秦国东出之路不在有后顾之忧,粮草民生更为盈实,实乃大秦东出之本。
3, 爱才不嫉才,招览天下贤能之人聚于大秦,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文臣甘罗,王绾,李斯等等,武将蒙骜,王翦,李信等等。吕不韦在职期间任用的人才可以说都是大秦东出的核心力量。
二,武功方面。
1,两次破合纵,平内乱,在大秦风雨动荡之际,两次抵挡它国围攻,第一次,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军,秦军败退进入函谷关,吕不韦设计离间了信陵君,成功夺取魏无忌兵权,五国联军不攻自破,终究函谷关叩首,魏无忌余生也再未得志。第二次,赵国大将庞煖率领联军,出奇策,绕过函谷关,直达咸阳城下,吕不韦分析各国形式后,选择从楚国开始,逐个击破,结果楚军看到秦军先来打他了,打都没打就跑了,这也是历史事实,如同戏剧一般,其余各国也被逐个击破。说白了打的都不叫仗,打的是人心。两次合纵,不但成功削弱他国实力的同时,还让秦国在危机中不减反增,借机扩大秦国军事力量。
2,放兵权于蒙骜,用人不疑,成功纵兵千里,横截华夏版图,彻底切断六国地理间的联系,这点非常关键,以致此后再无六国合纵,便于大秦分而歼之(合纵抗敌纵贯了整个战国史,简单来说就是较弱的国家们联合起来抵御强国的军事入侵,不仅仅是针对秦国,也被秦国用来针对过其他的国家,结果也很明显,秦国在东出路上处处受阻,屡次被打败退回函谷关,拉锯拉了几百年),为之后秦国一统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军事基础。这里不禁想起剧中子楚放心把兵符给吕不韦,让他随意调配,令人动容(可能就是这句话让很多人觉得我是用电视剧当历史来评判的吧,但那里是真的感动,毕竟得兵者易得天下,至于能不能坐稳那都是后话)。
(再说句题外话,古往今来,大多数名将都不是战死,反而是被朝堂内的火给烧死,由此可见,朝堂中有位握有实权,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的高官对于武将而言,不亚于雄兵百万。)3,最重要的一点:立法取消削首记功,也可说是全世界最早在战争中施行的人道主义。严整军纪,让大秦军事在后面的战争中不扰民,伤民,不犯五谷,不屠城,从吕不韦就任开始,大秦再没有过类似之前的屠杀,这个法令也让大秦从此攻城伐地更易,不会再碰到敌方誓死反抗,可以说彻底升华了秦国的作战方针,换句话说,也正是削首记功这项法令的废止,才有了秦后来一统天下的基本条件。史料清楚记载,从吕不韦开始,秦国参与的战争,伤亡人数明显要远远低于之前的伤亡。
( 削首记功制,依个人浅见,可以御敌,但绝不能用于伐地。御敌时,削首记功是军队战斗的强劲动力,有了动力可以让军队作战更为勇猛,让敌人心生畏惧,然而在伐地时,削首记功却成了敌人的动力,秦军所到之处,对方必定全民皆兵,殊死抵抗,不反抗是必死,反抗反而有机会生,秦国因为这点吃了很多败仗。削首记功在秦国建国卫国时助力无数,但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路途上却成为了秦军最大的阻力)。于国,励精图治。对君,鼎力相助原本没有任何前途的质子异人登上大秦王位,后被异人托孤,全力培养始皇接班,采百家所长为秦用,著治国大纲吕氏春秋(一字千金典故的由来),留于始皇研习,在始皇年幼无知阶段,不起异心,在大秦最为风雨飘摇之际尽心尽力照顾年幼的始皇赵姬(始皇当时十三岁,赵姬也不到三十岁)这对孤儿寡母,直至始皇亲政,亲手将一个无比强大的秦国交还与他,此为忠。于外, 不嫉才,礼贤下士,聚天下能人于大秦,知人善任。兴修水利,以儒家治民,以法家治天下,废除削首记功,赏罚分明,经济军事并行,为大秦东出蓄力,打下良好基础,此为仁义。对家,劝说卫国并入大秦,后怕始皇破害家人,自己服毒自尽,得已保全家人,让家人善终,此为孝。
吕不韦出身商贾,本该奸诈,投机倒把,唯利是图为人唾弃,却能将忠孝仁义在自己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其位尽其职,古今中外又有几人?
很多人觉得秦国一统天下的局势早就形成了,秦国的强大也都是之前先辈们的努力造就的,吕不韦并没有出多大力,可曾想过再强大的帝国也都有自己的兴衰?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也都会迎来自己的低谷,子孙后代不争气,老一辈就算积攒下金山银山也会被后代挥霍一空。秦国先人再强大,也没能一统天下,因为天下其他各国也在努力,也在发展,并不会等着被你灭,诸国之间相互攻伐,吞并,可以证明他们也有一统天下的志向,有疑虑的话可以查一下春秋战国时期一共出现了多少国家,最后存留下多少国家。秦穆王死的时候甚至殉葬一堆秦国的能人异士,导致天下才子不敢去秦国。秦国的发展是起起伏伏的,有兴盛的时期,也有衰退的时期,就好比秦军,有打胜的仗,也有打输的仗。并不是你们想象中的一路高升,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可以是一路高升的。史书也有明确记载:到了昭襄王执政的后期,因为连年兵战,百姓疲敝,国力衰退,连吃败仗,之前取得的很多军事成果都悉数奉还,这就是铁证,当时天下局势并未明朗。
说这些就想阐述一个道理:事在人为,是 人成就了事,而非事成就了人。道理很简单,同样一件事,有的人就能做的非常漂亮,而有些人却平平无奇。吕不韦执政初期,秦国连年易主,幼主继位根基不稳,经济衰减国力衰退,军事上也常吃败仗,东出之路止步不前,甚至一度退守函谷关,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其余六国同样能人辈出,人才济济,名将镇守四方,单单一个赵国都搞不定,又何谈天下大势已定,夸口只是时间问题?就我个人观点,秦军削首记功的嗜杀理念不改,别说百年,就算千年也永远都别想一统天下。我不否认秦国先人为一统天下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但我更不会去否认其余诸国也在为之付出努力,商鞅变法,其他国家也在变法,都在谋求强大,否则更不会有后来苏秦掌六国相印,玩弄天下与鼓掌之事。当时局势走向并未写在纸上,不是非得让秦国去一统,也可以由赵国,楚国,魏国去统一。天下大势未定,鹿死谁手更未可知,不要把已经发生过的事拿出来当做历史的必然性。天下由谁去拿,比的不仅仅是前人奋斗的成果,更多还要取决于自己后人本身的实力。否则,秦二世而亡,难不成要归罪于秦先辈不够努力,积攒的成果不够后人挥霍么?
能臣治国,遇明君则兴国。佞臣误国,遇昏君则亡国。兴亡都在转瞬,又何谈结局早已注定。
在秦最危难之际,吕不韦力挽大厦于将倾,将一个原本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一路培养到秦王的高位,或许他之前只是个商人,做这一切只为谋利,但他真正成为丞相的那刻,就真成为了心系天下的丞相,心中小家也已成为大家,在秦国频繁换帝,内政不稳之时,使用自己的才能与六国周旋,保护嬴政母子,不但没有让秦国国力衰退,反而趁机削弱了六国实力,壮大了秦国基业,趁嬴政年幼,励精图治,打破了六国互为唇齿合力抗秦的僵局,不单单从内政,甚至军事乃至民生,都在嬴政亲政时,送了他一个最好,最强的大秦,可谓是秦国当时真正的核心力量,只可惜最后不得善终,自杀了结余生。秦国失去吕不韦后,弃用吕氏春秋治国,不再刚柔并济,实施以仁为本,以法为鞭的治国理念,执政开始走向偏激,失了民心,终在二世即亡。
这里想说一下我眼中吕不韦如此厉害的原因:甚察人心。
这点从他生涯中的几件大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生意做得很大,因为懂人心;能帮异人上位,因为懂人心;敢“一字千金”,因为懂人心;能破合纵,因为懂人心;最后饮鸩自尽让家人得以保全,还是因为懂人心。
整个春秋战国史,不过就是人情世故,合纵诸国也不过是玩弄人心。游戏尘世,如果能善察人心,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国内还是国外,都能混的如鱼得水,这点很值得后辈学习。
李斯,楚人,仕途不得志弃官,拜入荀子门下,后侍秦被腰斩,实乃咎由自取,一人之力亡秦,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个人感觉这个楚必须得是李斯。实乃投机倒把的小人,典型墙头草,哪边对自己有利去哪边,纵观全局,不见他有任何出类拔萃的才干,到是自认甚高,恃才傲物,为求权势无所不用其极。李斯说过最著名的言论莫过于同样是老鼠,活在不同的地方,得到的结果就不同。大家可以细细琢磨,如果他还不是投机倒把之人,那么什么样的一个人才能有这番言论呢?他把自己比作了老鼠,那大秦应该就是他心目中的粮仓吧。(就想问他,真有不世之才,难道不该处处造粮仓么?姜子牙助武王的时候,管仲助齐王的时候,吕不韦助秦异人的时候,诸葛亮助刘玄德的时候,等等等等,有才之人实现抱负,有哪个是挑着现成条件去做选择的呢)
初大天大势不明,他不出山,成天给自己搞公关,吹自己多厉害,等到秦国在吕不韦的治理下实力逐渐回到六国之上,天下大势日渐明朗,立马跑去投靠吕不韦,为了某得权势,甚至愿意给嬴政做门卫,换成诸葛孔明,做门卫?(“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历史记载就是当门卫,麻烦有些大哥别再觉得我是看着电视剧写影评,也别觉得编剧看过的书比你少,文化水平不如你。)
为求权,弄得天下民不聊生,害死公子扶苏,扶苏还是他自己的女婿;本想扶植傀儡,却扶植了一个自己根本无法掌控的人,也是造化;害死韩非子,兴文字狱,焚书坑儒,巩固自己地位。为求利,跟赵高沆瀣一气,结果弄得朝廷奸臣当道,忠良被迫害,最后搞出指鹿为马的丑剧,遗笑千古。
一、 文治方面。
1, 身为重臣,对内,不能为皇帝培养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害死公子扶苏(扶苏甚至是他自己的女婿,其心之狠,也难怪之前会害死名仕韩非子),不忠。对天下,不能爱民,将法家执政的理念推向极端,在大秦建国之初,百姓刚脱离战火之际,横征暴敛,封锁言论,不仁不义。对家乡,身为楚人,自称才华可定天下,却以身侍秦灭楚,不孝。
成天喊着车同轨,书同文的兄弟们停一停,关于李斯的事你们也就知道这些了,还有别的么?秦国好歹百年基业,一直用的秦国自己的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了天下,天下都是秦国了,难道还用赵国楚国的文字不成?让一个国家使用自己的文字,货币这都能称为贡献了?
说三公九卿,郡县制的更省省吧。我就问你三公九卿是啥你都得去百度搜,而且三公九卿的称呼在礼记中早有记载,始于夏,在《吕氏春秋》中也有使用,所以是不是李斯创立还需考究。郡县制的雏形也早都有了,只是各国说法不同,并没有明确而已。这几样对秦国的长久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延长了秦国多少年的基业?拿汉承秦制说事,来证明秦朝制度可行性的,我就想问你有哪个开国皇帝刚建国立马就推翻前朝制度,彻底用自己新制度的?依法治国是没错,中西方都沿用千年,可你也不要忘记沿用千年的依法治国还多了四个字,叫以人为本。这八个字加起来,不正是吕不韦当年提出的治国理念么。更可况,汉朝后来用的还是吕不韦支持的黄老说,才有了几百年的基业,后续朝代也大体如此。
说秦后期没有暴政的,历史上有哪个开国皇帝刚建国就开始大兴土木?百姓刚从连年战火中走出来,开国皇帝无不都是以养民安民为主,哪有立马疲民损民的?能不民怨四起?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焚书坑儒,强行迫害其他意见不合者,管控言论,这也叫开明?说秦国赋税比后来的朝代更低,那你可曾想过老百姓手里有一百块,交十块钱的税,跟老百姓手里有一万块,交两千块钱的税能是一个概念吗?强征民夫,苛捐杂税,封锁言行,这都不叫暴政,那你告诉我什么叫暴政。
这里说太多都无意义,历史的走向就是铁证,如果秦国执政后期没有走向极端,百姓安居乐业,断然不会有后来的农民起义,更不会二世就亡。几千年的历史,有哪一次百姓闹事不是被制度逼出来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百姓天性纯良,并不好杀伐,就跟鹿一样,要求很低,能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真没事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造反,摆明了已经活不下去了,不管你明面制度如何,只要你现实中施行的制度无法让百姓过日子,那百姓就不会让你安生,国家立国当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2、武功方面。1. 说是提出先灭韩的方针,但凡是个有脑子的看下当时地图便知,弹丸之地韩国,最为弱小。一统天下的难点从来都不是不知道先灭谁,而是七国相互掣肘,你想灭一家就会有其他国家联合阻止。跟三国一样,难统不是因为不知道打谁,是你攻蜀,吴蜀火烧赤壁,你伐魏,江东白衣过江。几个国家之间相互制约,彼此达到平衡,这才是天下一统的难点,只要可以打破几者之间的平衡,最后都能轻松一统天下。战国真正的平衡是吕不韦打破的,跟李斯没什么关系,秦国再度强盛是吕不韦治理,削首记功是吕不韦废止,六国从军事地理位置上被切断,是吕不韦放权蒙骜大将军,才得以建立的。率军助始皇平定天下,是蒙家、李信、王翦等大将,那也都是吕不韦一直扶持的。内政吕不韦之功,军事甚至也可算吕不韦之功。天下统一有他李斯何功?是他害死那些忠臣才有的一统天下么?文治武功,李斯有哪一点有资格跟吕不韦比?有何颜面跟吕不韦比?比吹牛,比自夸自卖,他倒真是天下第一。不要跟我说书法,他是奉命统一天下文字,换成是你我任何一人,能掌管统一天下文字之权时,你随便写个字一样都是全天下的范本,更何况李斯害死多少读书人,开创中国文字狱的鼻祖就是他李斯。
不忠不义不孝,妄自菲薄,投机倒把之徒,有何资格跟吕不韦比较,别的不说,泱泱华夏几千年的历史,身为托孤重臣,结果弑主另立的,除了他李斯,我也实在找不到第二个了,可谓奇才。同样的事放到吕不韦身上,扶持一个自己从小看到大,岁数更小的公子矫,应该比一个半道接回来已经十多岁略懂人事的嬴政更符合他的利益吧,但吕不韦的选择呢?
最后要为吕不韦洗白一点: 秽乱后宫
这是吕不韦一生中犯过唯一的错误,大到足以让权倾天下的他瞬间房倒屋塌。但同时,这也是我眼中吕不韦人性最亮的闪光点,也是敢冒天下大不为。也难怪他会修改秦国斩首记功的法令(白起坑杀赵军40万降卒,被人称颂,属实残忍,那是40万活生生的生命,当时军人为得军功,甚至会杀老百姓来割头凑数,这与后世为人唾弃屠杀有何分别?要知道当时全天下不过也就上千万人,按现代人口比例换算,白起等于一次活埋了几千万人,何等血腥场面,却还让后人津津乐道。同样的事后来也发生在了二战时期的英国,也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事件,历史就是这么巧,同样40万的英国精锐部队在沙滩上等死,本就是砧板上的鱼肉,结果却被德国一纸命令给放了,后来咋样大家也知道,也算是蝴蝶效应吧。战争就是这样,在人性跟成败中做抉择,一将功成万骨枯,更多的其实也是无奈),改为夺城记功,光凭这点应该被所有后世人所铭记。
嬴政即位时不过十三岁,父亲已死,就按现在人20多岁有孩子,赵姬也不过30多岁,放古代更是30岁都不到,放一个正处在生育年龄的女人守寡,这本就不是一个人道的行为,繁衍后代是人类的本能,也是所有物种最基础的本能。强行禁止一个人的本能,让她去为死去的人守几十年的寡,换你们任何一个人,你们会咋做???
就连最好色的曹操都知道,死的时候专门留下遗书,让自己的老婆妾们去改嫁,不让殉葬,也不让幽禁,守寡,为他人所想,这才叫有人性。
(说到曹操有个趣事,很想跟大家分享,据三国志记载,关羽跟随曹操准备攻打下邳的时候,以自己老婆没有生育为由,向曹操讨要敌方将领的老婆杜夫人,曹操答应了,后来在出征时,又隔三差五不停的跟曹操提这个要求,曹操很好奇,什么样的女人能让关羽如此上心,因此专程留意了一下杜夫人,然后你们懂的。)
赵姬本就与吕不韦熟识,异人跟吕不韦要赵姬,吕不韦大怒,可见他本就十分重感情,后来对赵姬多有关爱本就正常,换成各位,自己熟识多年百般疼爱的女人因形式被他人所抢,你们又会作何打算?
更何况赵姬年纪轻轻就守寡,吕不韦给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寡妇(而且曾经是自己疼爱的女人)赵姬再介绍一个男朋友(嫪毐)有错么?这都有错,那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都得杀头大半了。只是当时礼法不容,吕不韦甘愿触犯天下礼法之大忌,去照顾一个可怜的女子(在她如花年纪却当了寡妇之后),这种对人性尊重的勇气应该被人敬畏,而不是唾弃。
秦始皇真爱他自己的母亲,真为他母亲着想,就该让母亲改嫁,也定会让后人称颂,又何来后面秽乱宫廷之事。
就我看来,吕不韦在人性方面更是有功无过,错的不是他,是当时的社会,是当时的礼法,赵姬更不该是一个让人唾弃的荡妇,她只是封建社会中无数被压制迫害女子的代表。
泱泱华夏几千年的历史,出过多少帝王将相,能真正关心爱护自己身边女性的王权贵族又有几个?自己活着时可以百般宠幸,自己死了以后还能为曾经最爱的她们考虑终身的人又有几个?有违人理的礼法(殉葬,幽禁)早就该被废弃,没有女性哪里来的华夏文明。
有很多人说赵姬不值得可怜,说她是当时活的最快活的女人。这不正好可以证明吕不韦的做法成功了吗?吕不韦确实让她活的快活了啊,这也正是吕不韦最初的目的啊。
女性在古代地位本就不高,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备受压迫。那时的男人至少能选择自己想走的路,是非成败都是自己导致,不值得让人同情,而女人不能,她们只可以选择被迫接受,而且这个传统延续了千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母凭子贵,夫荣妻贵,这些词的出现正好是当时社会女人地位的见证,人不就该去同情弱者么?
再换个角度想,当初没有吕不韦那些事,那你眼中的赵姬还会活的快活么?估计你都不会知道赵姬是谁吧。。另外,谋反的是嫪毐,赵姬没有任何的理由去谋反,十个子女十片心,当过父母的都知道,不管谁当皇帝,都是她的骨血,影响不了她的地位。新立一个皇帝,除了徒增风险骂名之外,并不能给她带来任何更大的利益,总不至于贪图废立成功以后自己再给自己封个官当吧?谋反另立唯一的受益人只有嫪毐,真要怪赵姬,也就只能说她能力不足,没有管住自己的男宠吧。
就这件事,赵姬不该被唾弃,吕不韦更不该被追责。去了这一点,李斯更没资格与吕不韦相较。
兴秦者,吕不韦,败秦者,李斯。
二:李斯什么时候做了秦的丞相吗
第一位丞相是李斯。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才始立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职。 而李斯是当时的丞相,也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位丞相三:李斯什么时候当的丞相
当上丞相应该是秦统一天下之年,公元前221年。因为丞相制度是秦统一六国之后设立的,李斯是秦帝国第一任丞相。
秦统一天下称帝之前,一方面没有皇帝此词,因此,没有对应的丞相制度。皇帝丞相制度是封建制度的开始。秦统一之前,都是奴隶制度,战国诸雄用的都是周代的礼制,秦作为一个诸侯国,是不可能有丞相的。
如果从实权上来讲,把战国之秦也当成一个国家的话,往往是用别的名称来执行丞相的权利。比如商鞅变法之时,任的是左庶长的爵位,实际是丞相的权力。尉缭任过国尉,差不多也是丞相的权力。李斯在秦统六国之前,一直任的是廷尉,那实际上也是丞相之权。
如果按这么算的话,李斯真正有丞相之权,是从《谏逐客书》之后不久。此书上之后,李斯已是客卿,不久即为廷尉,谏逐客书发生在秦王政十年(前237年),根据秦始皇本纪的行文,下文是十一年,因此此年在十年与十一年之间,极可能是十年。
四:曹操什么时候做的丞相
文/三叔小记
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他是汉臣,也是权臣;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终究没取而代之;
他是曹操!
权臣之路,枭雄之路,曹操并不是一蹴而就,曹操又是如何一步又一步达到位极人臣的呢?下面来说一说曹操这一生,担任过的那些官职……
一、恒灵二帝时期(∽189年)曹操,姓曹,名操,也有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乃曹参之后。生于公元155年,富三代,和那啥三代。出道年纪——20岁!
在20岁的时候,曹操被推举为孝廉,随后入京都洛阳,担任郎官。这是曹操人生中担任的第一个官职。所谓郎官,又分六百石的议郎、中郎;四百石的侍郎,以及三百石的郎中。
具体是哪一种郎官,无从说起。但没多久,曹操担任了洛阳北部尉,负责京都洛阳北部区域的治安。相当于县尉,官秩在四百石。
任上,曹操不避豪强,无所畏惧,但敢犯禁者,五色大棒,棒杀之。所以,治下“莫敢犯者”。洛阳京都,权贵遍地走。谁还让曹操担任县尉?尤其曹操棒杀了汉灵帝宠幸的小黄门蹇硕的叔父。
于是曹操升官了,被调出京都,外放到顿丘县去当县令,官秩应该是六百石。后来,曹操因妹夫犯罪,受到牵连,这顿丘令被罢免,曹操闲居在家。又因才学,复征为郎官——议郎。前面也说了,议郎官秩六百石。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官拜骑都尉,官秩两千石,在黄甫崇帐下征讨颍川的黄巾军。因立有战功,迁为济南国的国相,官秩两千石。济南国这地方,那是“赃污狼藉”,曹操担任国相,以他的铁腕,“郡界肃然”。然后离开济南国,做东郡太守。
外乱,内呢,“权臣专朝,贵戚横恣”……曹操并没就任东郡太守,反而托病,辞官回乡。回老家读书狩猎,自娱自乐。
188年,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曹操被重新起用,任典军校尉。官秩应该是两千石。
189年,外忧内患之际,汉灵帝留下一堆烂摊子,驾崩西去。董卓进京,废少帝刘辩,立刘协,汉献帝登上历史舞台。随之,东汉也快要亡了。
二,汉献帝时期也就在189年,曹操逃出京都,在陈留,“散家财,合义兵”,起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190年,袁绍被众人推举为盟主。随之也就是《三国演义》中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实际上,只有十一路。曹操代理奋武将军一职,官秩两千石。
191年,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官秩两千石。
195年,汉献帝拜曹操为兖州牧,官秩两千石,一方诸侯。
196年,曹操先是建德将军,后迁为镇东将军,官秩两千石,获封费亭侯。七月,汉献帝回洛阳,曹操卫京都,又被授予节钺,录尚书事。而洛阳早已残破,于是迁都许昌。曹操为大将军,获封武平侯。十月,袁绍不肯为太尉,毕竟位次在曹操之下。因而将大将军给袁绍,曹操为司空,代车骑将军,官秩万石。
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败袁绍;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208年,曹操废三公,重置丞相,自任丞相,官秩万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213年,曹操获封魏公,建魏国;
216年,曹操获封魏王;
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66岁。
综上所述,曹操从举孝廉出道,终止于丞相,一生当过17个官职。当然,这其中不算爵位。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参考资料:
《汉书》、《后汉书》、裴松之注本的《三国志》。
五:诸葛亮什么时候做丞相
蜀汉章武元年至后主建兴十二年共十四年间,蜀国宰相为诸葛亮,职务名称为丞相,诸葛亮之后的蜀国宰相是蒋琬,职务名称为大司马(先以丞相长史晋尚书令,次年晋大将军,六年后晋升大司马),蒋琬之后是费祎,职务名称是大将军(蒋琬升大将军,费祎为尚书令,蒋琬升大司马,费祎为大将军。蒋琬死后,后主刘禅自摄国事,费祎以大将军之职辅佐),费祎之后是姜维,职务为大将军(费祎死后四年,进姜维为大将军),诸葛亮、蒋琬为相之时,军政大事皆决于宰相,蒋琬死后,后主刘禅自摄国事,,费祎以大将军之职辅佐,仍为军政首辅大臣,费祎之后,大将军姜维虽是首辅,但主要职权仅限于军务,政务方面,尚书令陈祗直接对皇帝负责,并与宫中宦官黄皓互为表里,政务逐渐糜烂。诸葛亮死后,后主不再设宰相。但实际主政的是蒋琬和费祎
诸葛亮死后后主不再设宰相,政治上的接班人是蒋琬
没人比他有资格当,但是三国里记载是蒋琬,接下来是费祎。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