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敢收复台湾?

2023-03-08 17:31:40 412 0
奇闻异事录
朝廷为啥要杀光戚家军?除了拖欠军饷之外,张居正的原因才是根本

说起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那还真是如天上的繁星一般数不尽道不完。从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硝烟的林则徐、精忠报国的岳飞再到抗倭英雄戚继光。在这些名人中随便拉出来一个就可以谱写一篇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而今天要讲的民族英雄,就是统领戚家军的主帅戚继光。早期的戚继光也是一位酷爱读书的文人,后来子承父业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支部队,开始对沿海城市的倭寇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制衡。只是在他保家卫国之时,朝廷却下令杀光了他所创建的戚家军。有人说这是因为朝廷拖欠军饷所导致的,但是其根本原因还是和当时的大臣张居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什么不敢收复台湾?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首诗是戚继光生前所做,名字叫《望阙台》。诗中所表达的正是戚继光抗倭的决心和报国的忠心。在人们的既定印象中,武将大多都是像樊哙那样大口喝酒,吃肉。但实际上,众多的武将种也是有很多的喜爱文学的人,戚继光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戚继光的父亲也是一位驰骋沙场的将领,只是他的父亲在五六十岁的时候才有了戚继光,可以说是老来得子。但是父亲戚景通和戚继光之间的年龄差距实在太大了再加上古代人的平均寿命都不是很长。

所以戚继光在十七岁的时候,戚景通就因病离世了,而他的母亲也是在他十岁的时候离开了他。所以年幼的戚继光内心还是很孤独的,在自己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年纪却学会了独自成长。

戚继光的父亲生前是登州指挥佥事,在古代有些官职是可以世袭的。所以到了戚继光的时候,戚继光就承袭了父亲生前所担任的这一职务。而戚继光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是非常的喜欢带兵打仗,再加上父亲对他言传身教的爱国情怀,就更加让戚继光在心里埋下了报效国家的种子。

也正是因为戚继光的性格比较刚直不阿,所以在他治理下的部队不仅是纪律严明,战斗力也是非常的强悍。只是戚继光的官运一直不佳。直到张居正的出现,戚继光的前途才开始变的光明起来。

公元14-15世纪的日本国内正处于战乱时期,一些武士也是趁机到我国的的沿海地区进行掠夺。一直到嘉靖年间,这些所谓的武士演变成了海盗甚至和明朝的一些商人勾结在一起,对沿海的百姓进行疯狂的掠夺。而此时的大明王朝的军事战斗力也是非常的垃圾。这种情况下张居正开始大力举荐戚继光。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戚继光把自己的一生都投放到了抗击倭寇的战争中去了。

我们前面说过,此时明朝的军队人心涣散战斗力低下。戚继光到任之初也是发现了这个重大的问题,于是开始着手培养新的部队来抵抗倭寇。

戚继光不仅是民族英雄,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他在浙江的兴华和绍兴一带进行招兵买马。戚继光所招的这些士兵,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威猛高达,而且还都是能够吃苦耐劳的底层百姓。

他把这些人找来后,先是进行一番爱国教育,然后再教他们识字。这样一来整个军队都是处在好学、上进而又严明的环境中。此外戚继光还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发现倭寇手中的刀非常的锋利。所以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戚继光开始改进并研发新的武器—狼筅。

除此之外戚继光还发明了新的阵法—鸳鸯阵。这种阵法变换自如能够灵应对敌人的打击。新武器再加上新的阵法,戚家军就此完成了蜕变。也正是靠着戚家军绝对的军事实力,明朝在抗击倭寇这件事上取得一次次的胜利而戚继光也是在这些军事行动中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功高盖主这句话可是非常有道理的,随着戚家军的日益壮大,皇帝对戚继光以及戚家军的戒心也是越来越明显。所以皇帝的心里一直在想着各种办法削弱戚家军的实力。直到张居正病死,戚家军的生命也快到了尽头。

戚继光是张居正举荐给朝廷的,所以戚继光本人也是非常依附张居正的。当时的朝廷内有张居正坐镇,朝廷外有戚继光抗倭,这种局面也一直是万历年间的常态。但是张居正走后,皇帝开始听信其他大臣的建议把戚继光给撤职了。这样一来,整个戚家军都开始陷入涣散状态。

后来,朝廷更是设计拖欠戚家军的军饷。时间一久,戚家军中开始出现各种不满,最后整个戚家军开始出现反抗的局面。而朝廷看到这种情况后反而乐开了花,因为他们终于有理由清剿戚家军了。1595年,戚家军被自家人给剿灭了。至此,明朝最后的军事强团也不复存在了。

戚家军这件事情,表面看是由于拖欠军饷引发的,但是追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和张居正脱不开干系的。万历皇帝登基的时候还很年幼,所以朝廷的事物还都是交给张居正打理的。

后来皇帝长大想要独揽大权,但是奈何自己的实力不允许。再加上张居正也总是对他的意见持否定态度,这就让万历皇帝感受到了自己的权利受到了威胁和挑战。日积月累之后,万历皇帝和张居正的矛盾逐渐深化。

等到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便开始严惩张居正的后人,以及一切和张居正关系密切的人。那么,戚继光也肯定是逃不过这一劫。不仅他自己面临被罢黜的后果,也更是葬送了整个戚家军的生命与前途。

一、清朝时,为什么一定要收台湾,那时候有什么意义?

优质答案1:

康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入主中原的顺治帝去世后,康熙帝继位,他亲政后即智擒鳌拜,巩固了皇权统治,接着,康熙帝平定“三藩”,击败了吴三桂等藩王的割据势力,使清王朝的统治地位得到了空前稳固,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得到了大大加强。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对于康熙来说,收复台湾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时,朝中也有不同意见,有的大臣认为台湾远隔台湾海峡,又是一个岛屿,而且,台湾郑军水师作战经验丰富,而清军主力八旗军不熟水性,要收复台湾难度很大,而且有不值得。但是,康熙帝玄烨对收复台湾很热心,也很有信心和决心。随后,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

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廷恢复了福建水师建制;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任命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到当年年底,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580名,已组成了出具规模的水师,收复台湾的条件逐渐成熟。

第一,郑氏集团一直是侵扰清朝的军事力量,但在“三藩之乱”后期,清廷也已为收复台湾采取了一些措施。

清朝入关之初,八旗军队因忙于打击农民起义军和清剿明朝的残余军事力量,而且,入关不久,对明朝降清的汉将还不敢放手重用,所以,还无暇顾及收复台湾之事。而康熙继位之后,清朝内地的反抗力量逐渐被平息,清廷的政局逐渐趋于稳固。但是,在当时,明朝的逃亡力量联络了在台湾的郑氏集团,想反清复明,因而,台湾军事力量也经常对清朝采取军事干扰,郑成功甚至还率兵想攻打南京。可是,郑成功在收取台湾之后,于次年便病逝了,由他的儿子郑经继位。郑经利用康熙初年“三藩之乱”的机会,曾率军渡海攻击福建、广东沿海等地。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发起的叛乱,为了保住他在福建的统治,与郑经协作,提供战船给郑经,以换取郑经出兵支援福建。在郑经强大水师的威慑下,泉州、漳州、潮州等陆续投靠郑经。

康熙十五年(1676年),广东尚之信遭受郑军的打击,战事失利,尚之信便加入了吴三桂的反清联盟,并且将惠州割让给郑经。到了“三藩之乱”后期,清军逐渐占据优势,郑氏在闽粤沿海的势力逐渐被驱逐出去。

郑氏集团虽然在闽粤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但是,仍对清朝有严重干扰和一定的威胁。其一,郑氏不断对东南沿海的侵袭影响到清朝东南赋税之地的稳定,而且对南方民心的稳定有很不利的影响,不利于与民心归顺清廷;其二,台湾的郑氏集团的存在,被认为是明朝正统势力的留存,成为反清复明的最后基地,明朝残余势力便是以台湾为希望,继续进行反清活动;其三,台湾继续孤悬于海峡对面,不利多民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巩固和统一。所有这些状况,使康熙皇帝感到,收取台湾势在必行。

早在康熙初年,清廷就与台湾郑氏集团有了一定的交流。在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病逝不久,清廷就派使者前往厦门,表示要招抚郑经。但是,当时郑氏集团正发生内斗,郑经与其叔父郑世袭矛盾激烈,郑经担心清廷趁机出兵攻台,造成内外受困,因而,郑经采取了模棱两可的应对策略,他表面接受招抚,但实际上却不落实在行动上,虚以应付。第二年,郑经击败了他的叔父,便向清廷提出“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剔发易衣冠” (魏源:《圣武记》卷8《康熙勘定台湾记》)。而清廷要求的是郑经必须登岸、剃发、易服,因而双方形成对峙。

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和清朝的战争失利,全面放弃厦门、金门,退往台湾。当时,福建总督姚启圣主张趁势进攻台湾,但遭到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加上一些大臣支持万正色的看法,而康熙帝当时仍在指挥清军对付西南的吴世璠,因而便赞同暂缓进攻台湾。

第二,郑经去世,清廷趁台湾政局不稳,抓住机会收复台湾。

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找到了一位非常合适率领清军水师的重要将领,这就是施琅。施琅原是郑氏集团中的人,是深谙海上作战,非常厉害的水师将领。施琅因与郑成功有矛盾,后来降清,曾率领清军经历过一些战事。经朝廷重臣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的推荐,康熙帝授福建提督水师总兵官施琅为靖海将军,令其统帅水师,率水师征剿郑经。

施琅率曾水师先后三次渡海,想攻下台湾,可是,皆因中途出现台风,征战未能获得成功。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又派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先后两次渡海至台湾招抚郑经,但郑经仍顽固地坚持要依“朝鲜例”而不登岸、不剃发、不易装,因而,招抚仍没有能成功。康熙七年(1668年)初,清廷令施琅到京师,仔细商议进兵征讨台湾的整体策略。施琅到京师后,向康熙帝及朝中大臣详细报告了他关于武力统一台湾的整体设想。但是,当时康熙帝刚逮捕鳌拜,“三藩”尚未平定,南方割据力量尚未完全清除,沿海人心不稳,所以,清廷还没有精力和兵力能武力统一台湾,因而,施琅的设想没能被康熙帝采纳,更没有可能付诸实施。不过,康熙帝已经意识到武力统一台湾将是他不仅将实施的军事行动。于是,康熙帝命施琅为内大臣,留在京师,以备收复台湾时能重用。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突然中风而死,郑氏集团又再次发生内斗,这一次,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为延平王。可是,当时郑克塽根本掌控不了局面,郑氏集团的大权实际上被冯锡范、刘国轩所掌握,而郑氏集团中的官员出现了向心力动摇的状况。在这非常时期,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感到郑氏集团前景堪忧,于是,他想当清廷的内应,准备与清朝水师暗中合作。此时,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极好时机,主张向台湾进军。可是,当时的水师提督万正色却反对立即出兵,觉得时机未到。而姚启圣对施琅非常了解,知道施琅与郑氏集团有大仇,必能帮助他出兵击败郑军,于是,姚启圣便向康熙帝推荐施琅,请求让施琅到东南前线来率领水师。当时,康熙帝对水师提督万正色反对出兵征讨台湾的态度很不满意,于是,康熙帝便接纳了姚启圣的建议,派施琅到福建,担任水师提督,并将万正色调任为陆师提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农历六月十四日二十二日早七时,施琅率领清军水师,发动了对台澎的总攻击。施琅将舰队分成左、中、右三路,左路军共50艘船,由总兵董义等从澎湖港口西侧内堑攻入牛心湾,此路军意在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处登陆;中路军共有56艘船,分成8队,每队有7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进攻娘妈宫的主力;右路军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等率队,从澎湖港口东侧东莳攻入鸡笼屿、四角屿,会同中路军从侧面夹攻郑军。此外,施琅还留下约80艘作为后备队,以备应急之用。

决战即将开始,可是,海面上突然刮起台风,受台风影响,海上吹起很大的西北风,这风向是施琅没有料到的。风势对郑军有利,刘国轩令郑军趁有利的风势猛攻清军,清军处于十分被动状态。清军船队将朱天贵被炮火打死,舰队阵营有些稳不住。

可是,到了中午,老天爷突然保佑清军了,因台风受赤道锋面带的影响,海上转而刮起南风,风向变得对清军非常有利。施琅见有了风势,立即令清军全面反攻。清舰顺着风势发射各种火器,围攻郑军船队,郑军被突然改变的风向弄懵了,原本就已贴近清军船队,风向一转,成了近距离的打击目标。激战了不久,郑军全面崩溃,郑军将领江胜战死、邱辉自焚,伤12000人,被俘5000余人;被毁、被缴的战船达190余艘。

刘国轩眼见郑军船队大溃败,知道战局已定,再也无力抵抗了,他急忙率着残余部队从北面撤往台湾,澎湖各岛余下的郑军,皆向施琅投降。此次决战,清军仅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施琅大胜。

施琅在澎湖郑军归降后,禁止杀戮,发布《安抚输诚示》,安抚百姓,以稳定澎湖战后秩序;其次,施琅特意派人医治受伤的战俘,并配发给他们衣服、粮食,而后,再将痊愈的士兵送回台湾;再次,施琅指派原刘国轩的副将曾蜚赴台,劝说刘国轩归降,并拉拢郑军将领,劝其作为内应。此举果然有效,台湾军队防守淡水的何佑首先暗中与施琅联络,并劝说其他将领归降施琅。

其实,此时守在台湾的郑军人心全乱了,精锐部队在澎湖决战中全折了,战败消息在台湾越传越广,兵无斗志,民不安心。

关于下一步该怎么办,掌权的冯锡范和刘国轩出现了矛盾,冯锡范赞成有的将领提出的进攻菲律宾的建议,但遭到了冯国轩的极力反对,因为远征军只想抢劫,并想逃往海外,这是死路一条。

后来,在刘国轩的力劝下,延平王郑克塽于七月十五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并于八月十八日(10月8日)剃发易服,全心归顺清王朝。至此,郑氏王朝宣布正式灭亡。

第三,清军收复台湾后,施琅力主设府管理,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清廷统一台湾意义重大。

郑克塽降清之后,台湾已经被清军所控制,但是,朝中却出现了争议,关于台湾是否把台湾并入清朝的版图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朝中相当一部分大臣认为,台湾孤悬大海之上,朝廷若要安全防守台湾和把台湾治理好,要耗费许多银两,因而,倾向于主张将其弃守。

可是,以施琅为代表的一些大臣,特别是参与平台的大臣,都主张将台湾纳入大清版图。施琅认为,台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台湾资源丰富,是自然风光很优美的岛屿,势必当纳入大清版图。其实,台湾原本就是中国的岛屿,只是当时清取代明,而郑氏集团一直向明朝称臣。施琅收复台湾之后,清王朝将台湾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管辖区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设总兵官一员,兵八千;澎湖设副将一员,兵二千,台、膨隶属于福建省。从此,台湾和大陆在清朝又统一起来,其行政建制与内地划一。施琅因平台有大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两岸同根”

清朝统一台湾意义重大:

首先,清政府统一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虽然说清廷是从郑氏集团手里收取了台湾,但是,若是从抵御外敌的角度来看,其实,施琅等是继承了郑成功的事业,台湾归属于清政府,荷兰殖民者等不不再敢卷土重来,沿海诸省也没有外敌入侵的危患。收复台湾,使台湾和东南沿海数省从此得到了将近二百年的安宁。

其次,清政府统一台湾,加紧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沿海数省和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发展。清政府为了割断郑成功和沿海数省的联系,曾实行海禁,造成沿海地区土地荒芜,民众十分困难,甚至流离失所。而统一台湾之后,解除海禁,招民垦荒,沿海一带的经济又开始繁荣起来。此外,台湾民众不少家族的根就在东南沿海,比如,郑成功当时把福建沿海的一些民众带到了台湾,台湾的风俗,很多与福建沿海地区是一样的,说闽南话,保持着闽南风俗,生活习惯是一样的,而台湾统一使这些同根、同缘、同习俗的传统得以保留和传承下来。台湾不仅在政治管辖权上,在地理版图上是中国的台湾,而且,台湾在文化和习俗上也是中国的台湾。

现在,美国想通过在台海挑起军事事端,通过唆使、诱惑台湾的“台独”势力搞独立,这是痴心妄想,台湾属于中国,绝不允许独立,更不允许成了外部势力的附庸。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不容任何势力侵犯

优质答案2:

清朝时的台湾与今日的台湾不同,在当时农耕社会背景下,台湾实际上是一个孤悬海外的偏辟之地,醉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台湾的首付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当时的台湾全岛人口不过十余万,相比内地的一个大县还不及,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对于大清帝国来说的一块弹丸之地,却让清政府耗时数年发兵数万,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收复台湾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这两方面是清朝统治者也就是康熙皇帝非常看重的。

台湾收复的历史背景:

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收复台、澎、金、厦三十六岛,此时距离清政府入关统治中国已经过去四十年时间。在这期间,清政府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已经基本统一了中国主要地区,作为明朝统治延续的南明的括弘光政权、鲁王监国、隆武政权、绍武政权、先后覆灭。公元1661年,清军将领吴三桂率清军进入缅甸,缅甸国王莽白将逃往缅甸的永历帝送给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太子朱慈煊在昆明被吴三桂所弑,明朝彻底灭亡。在灭亡南明政权后爆发了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清政府历时八年,最终于康熙二十年即公元1681年彻底平定了三藩之乱。三藩之乱的平定标志着清朝初年的大规模统一战争和军事行动告一段落,清政府初步完成了对中国主要地区的统一,并基本上消灭了明朝残余势力。此时孤悬海外的台湾却仍然有着一股抵抗力量,这就是郑氏集团,郑氏集团在永历帝被害后在台湾举起了明统的旗帜,一时间成为了反清复明的大本营,这种情况对于清朝的政治安定和通知的巩固非常不利,年轻的康熙皇帝决定彻底解决这个不稳定因素。

台湾收复的政治意义:

永历帝被杀之后,残存不多的明朝宗室大部分离开了大陆,迁往亲明的台湾投靠郑氏集团,还有一些民间的只在反清复明的义士,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迫害而来到台湾,一时间台湾成了反清复明的大本营。郑氏集团由于曾经受惠与明朝,所以一直对明朝心存感激,并且宣称与清朝势不两立,永历帝被杀后郑氏集团仍然是用永历年号,并且在随后的三藩之乱中发兵攻打清朝福建浙江的一些沿海地区,郑氏集团甚至还暗中与日本幕府以及尊明贬清的朝鲜李氏王朝联系,并相约共同出兵推翻清朝,日本德川幕府对此表现的并不热心,而朝鲜李朝君臣却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台湾与朝鲜和日本勾结的行径为清政府所警惕,于是在荡平三藩之乱后,清政府便开始着手对台湾的统一行动。最终台湾被清政府收复,台湾的收复不仅让清政府扩大了统治地区,更重要的是作为明朝最后的皇统和反清复明的最后希望的彻底断绝,从此之后,反清复明的力量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已经从清政府的心腹大患变成了疥癣之疾。清政府收复台湾让人们看到的是清朝对明朝的彻底战胜,很多人因此对于反清复明的前景感到悲观甚至绝望,这也是清政府所想达到的最理想效果。

台湾收复的其他意义:

台湾的收复不仅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还有着他的军事意义,台湾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收复台湾,使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而随后对于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清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清政府的海防得到了巩固。内地的先进文化得以在台湾广泛传播,台湾与内地的差距逐步缩小,同时清政府对于台湾的二百一十二年的统治加强了台湾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认同感,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康熙皇帝力排众议的收复台湾。

有一种观点认为康熙帝收复台湾的目的仅仅是征服明朝的残余而已,于民族大义来说没有正义性。但是,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一直遵南明的皇帝朱由榔为正统,进行抗清斗争。可见,他没有自立为帝,并且多次推辞了南明政权的封王。可见他一直忠心于汉政权,没有任何独立的意思。但是,后来郑成功死后,儿子郑经自金门发动军事政变,自称延平王,打败了控制台湾的郑成功之弟郑世袭,在台即位。然后改东都明京为东宁;他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永历帝正朔,昔日作为抗击外敌抵御侵略的民族英雄郑氏集团已经蜕变成了民族分裂势力,台湾郑氏集团变成一独立于海外的王国。因此,康熙帝出兵金门,收复台湾,确实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领主完整,因此也是正义的战争。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二、历史上,郑和船队明明拥有强大的海上实力,为什么直到郑成功时期才把台湾收复?

优质答案1:

在明朝时期,台湾是不毛之地,根本还没有开发出来,所以,明王朝根本不想占据那个地方。早在三国时期的吴国卫温,曾经率领一支船队就到达过台湾,并在岛上做了停留。自此台湾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我国历史古籍当中。此后,陆陆续续有汉人在岛上生活。在当然,真正在台湾岛上生活的人,除了原著居民,还是从大陆逃难过去的,要么就是闽南地区的渔民,总之台湾岛上面没有政权出现过。由于台湾岛上面历朝历代没有真正开发,要粮食没有粮食,要人口没有人口。所以,明朝没有宣誓主权罢了。可以说,最开始在岛上生活的人,绝对是中国人,且最开始到达台湾的也是中国人。

明朝后期,欧洲人在海外开辟殖民地,由于干不过明朝政府,所以就选择了台湾。荷兰人占据台湾,想跟明朝政府通商,推销他们的产品,当然顺便在亚洲开辟殖民地掠夺财富。毕竟台湾紧邻朝鲜、日本、中国,甚至向南可以到达东南亚。岛上又没有大陆驻军,所以,选择台湾作为贸易据点是最好不过了。

郑成功时期收复台湾,主要是想将台湾作为反抗明朝的根据地。毕竟大陆被满清占据了,而郑成功还是想光复明朝。大陆又没有了他的立足之地,在永历政权崩溃以后,郑成功才向台湾转移,把荷兰人赶走了。郑成功占据台湾,从大陆带去了很多生产力。由于郑成功死的早,后人不争气罢了。而清朝派施琅收复台湾之后,甚至有人反对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施琅觉得,台湾是连接大陆以及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重要通道,如果政府不派兵驻防。那么,外国人就会占据台湾岛,以此作为据点,到时会不断的骚扰中国大陆,到那时中国将永无宁日。康熙帝觉得施琅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将台湾纳入中国版图。并将闽南地区的大量人口,迁移到台湾岛上去。

在迁移人口的时候,清政府还给予移民很多奖励,比如直接提供农具、种子甚至银子作为安家费。如果,没有政府鼓励,很多人还不愿意去台湾。所以,在奖励制度出来以后,越来越多的沿海居民向岛上移民,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口才不断的膨胀,最后才有今日的台湾。

优质答案2:

毫无疑问,明朝的海军势力是最强大的,但至于为什么直到郑成功时期才收复台湾,其原因是复杂的,我们以简单的来分析一下。

2017年美国媒体曾经评选了历史上最强大的5支海军,其中就包含15世纪的明朝海军。不仅如此,该媒体还宣称当时明朝海军的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领先欧洲1000年,由此可其恐怖程度。

明朝海军

据统计,明朝建国之后广置水师舰队,明成祖时期,明朝拥有1320艘巡船,1350艘战舰,加上其余的舰船总共达3800余艘。到了郑和下西洋时期,明朝的舰队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

郑和舰队每次远洋舰只可达200余艘,其中宝船62艘,随性官员、士兵多达27800余人。

郑和舰队的核心船只就是“宝船”,据记载,最大的宝船有151米长,61米宽,可容纳上千人。除此之外,郑和舰队随性的还有不少战舰,配置先进的“火炮”等攻击性武器。

自古以来“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明朝时期除了大的战舰之外也有许多造型别致,但设计精巧的战船,比如海沧船、苍山船等。

另外,明朝时期火器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早在嘉靖年间就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明军的“火龙出水”和“水底龙王炮”更是海战的一大杀器。“火龙出水”相当于现在的反舰导弹,而“水底龙王炮”则相当于如今的水雷。

看着如此先进的技术,可以想象明海军的作战能力。我想这也是明朝末年,陆军连连败退,海军却胜率极高的原因吧。

为什么不收复台湾

这个问题只能说:“没法打,打不了......”

明朝中后期朝局一片混乱,朝廷已经无力回天。

众所周知,1624年荷兰人侵占台湾,而当时的明朝虽然依旧在运转,而当时也是内忧外患。

先是万历朝三大东征,虽然巩固了明朝边疆,也守护了朝鲜王朝,但如此兴师动众,劳国伤民,在各地也造成了不小的怨恨。

之后就是1617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宣布反明,让明朝疲于应对。

到了明熹宗时期,党争无处不在,明熹宗又不喜欢朝政,以魏忠贤为领导的宦官势力把持朝政,政局一片混乱。

后来,山西澄城饥民暴动,拉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

你说这没钱、没人、没支持,内忧外患的,明朝也只能将注意力放在最棘手的后金和平乱上,哪有“手”去管台湾。

收复台湾

明朝灭亡之后,郑成功率领他父亲郑芝龙的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抗清军事力量之一。

后来北伐南京失败,郑成功的军队元气大伤,后勤供给也严重不足。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问题,郑成功决定听从何斌之建议收复由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的台湾岛。

1661年4月,郑成功率领两万五千人、战船数百艘从进门出发,横穿台湾海峡,向台湾进军。经过近一年的苦战,荷兰军队与十二月二十日向郑成功投降,自此沦陷了30多年的台湾又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

三、收复台湾的大功臣姚启圣,为何被康熙大功不赏?

优质答案1: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姚启圣那个小老头想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曾被顺治帝罢免“永不叙用”的一个罪臣,最终成为收复台湾的头号功臣,却又在功成之日便主动辞职就此归隐,堪称凄凉。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姚启圣的下场则更为悲凉,虽功勋卓著,却遭到朝廷上下的排挤打压,终在功成之日不久便悲愤交加,猝然离世。

从罢官罪臣到平台功臣,却在功成之日猝然离世

在《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早在顺治年间便已经入朝为官,但却因自恃才华出众,却又屡屡抗上,有悖官场法规而被一降再降,从福建巡抚一路贬到了盛京马场,并被顺治帝下旨永不叙用。却因周培公的推荐而被康熙破格提拔,负责平台事宜。

事实上,姚启圣乃是在康熙二年(1663年)乡试考中第一名后才被授予了广东香山知县,在任期间代为偿还了前任知县的财政亏空,却也因擅自开放海禁而被弹劾罢官。

不过,姚启圣显然不是个甘于平凡之人。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率兵攻入浙江境内,康熙命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率兵讨伐,姚启圣便和儿子姚仪募壮兵数百,投入康秦王麾下效力,因而再度入朝为官,被任命为诸暨知县,剿平紫山土寇。

后因平叛有功,先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被破格升任浙江温处道佥事,后又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月被提拔为福建布政使。康熙十六年(1677年),总督郎廷佐上奏称姚启圣和其子姚仪屡获战功,而且养军购马、备置甲胄弓矢,先后花费五万两银子都是自己筹措出资,康熙于是下旨嘉奖,并晋升其为福建总督。

此后,从康熙十七年(1678年)开始,姚启圣便一直在和台湾作战,先后多次挫败台湾对福建的侵犯,并因战功而被进封正一品,加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启圣又因攻克海澄、金门、厦门之功,被授予世袭骑都尉,加一云骑尉。

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克台湾,姚启圣这才还兵福州。但在不久后便因背部旧疾复发而病故,终年六十岁。

作为平定台湾的大功臣,姚启圣为何落下悲凉结局

在《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毫无疑问是个倔强老头,虽然是平台的头号功臣,却因与朝中大臣关系不睦而备受打压,再加上当时存在满汉之争,因而姚启圣在平台功成之日便辞职返乡,就此归隐田园。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姚启圣却在平台之后屡遭弹劾,甚至还被朝廷追缴修造战船、军械而亏欠的四万多两银子,最终在功成之日悲愤交加,猝然离世。

历史上,姚启圣的性格倒是和《康熙王朝》种的差不多,“少年颇有图王霸之思”、“性豪荡不羁,喜任侠”,俨然就是一个极为讲究江湖义气,又敢于仗义执言的男子汉,可惜这种性格并不适用于官场,而他正是因为这种性格而得罪了大量朝中重臣,从而为其悲凉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作为福建总督,姚启圣为朝廷平定台湾做出了极大贡献,虽然战功不如施琅大,但却为朝廷平台提供了坚强的后勤保障。他先后出资白银四十二万八千两,制造大小战船100余艘,给施琅补充士兵一万余人,为此不惜将家中资产“悉数抵算”,最终落下个“肃然无储蓄,诸子卖田以藏,贫如故”的局面。

△姚启圣和施琅

而且,施琅之所以能够被重用,很大程度源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六月姚启圣和李光地的共同保举。然而就因为姚启圣的心直口快,竟然使得施琅在平台前后开始在奏折中对姚启圣展开了攻击“姚启圣并没有到澎湖知会,枉道直去台湾,军国大事被他当作儿戏,是有轻国体而贻笑于众逆贼乎?”再加上朝中的大学士明珠、王熙等人与姚启圣也素来不睦,也经常对其进行攻击。

不过,鉴于姚启圣一直以来的劳碌贡献,康熙不仅没有追究于他,反而将其列为了平定台湾的第二功臣,但姚启圣却上书表示谦让推辞,再加上朝中大臣的恶意诋毁,结果让康熙对其极为反感。此后,姚启圣在重病缠身的情况下接连上了七篇奏疏,建议恢复五省迁界、开六省海禁、裁撤冗官、赦免钱粮、退还民房等,结果再度引来康熙的严厉指责,认为姚启圣是“颇多虚妄”、“并无功劳”,甚至连当初保举施琅也成了“妄言保举施琅,饰为无益虚词”,倾家荡产搞后勤也成为了罪状,“屡奏捐助银两十七、八万两,大约浮冒居多”。

最终,朝廷给姚启圣的定语是“明系沽名市恩,殊为不合,这个本皆不准行”,并命令停止其“议叙之旨”,结果本就疾病缠身的姚启圣备受打击,心力交瘁之下猝然离世。

优质答案2:

一是,姚启圣的性格有缺陷,他的性格里更多的是张狂,自以为是,高人一等。实事求是的说姚启圣有才,但是他的性格制约了他能力更好的发挥,特别是他的清高孤傲也让顺治康熙两位皇帝不满意。

二是,康熙用姚启圣平台。是看中了他的才,而不是他这个人,正所谓。兔死狗喷,鸟尽弓藏,台湾已经拿下,他的价值,也就不多了。

三是,姚启圣与朝中两位重臣的关系很一般,甚至可以讲不睦。古人说,朝中有人好做官,但我们也得认识到朝中无人,甚至朝中有敌人,你的官会更难做。正所谓三人成虎,更多的人说你不好,你好也好不到哪儿去了,康熙听了太多太多关于姚启圣的负面的问题,再加上姚启圣本身喜欢“作”,导致康熙最后终于放弃了他。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12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