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是挑衅和遏制。
挑衅无非是继续向全世界显示,美国并没有衰落,自己还是世界老大,在中国南海可以横行霸道、为所欲为。
遏制主要是遏制我们的石油资源。妄图一旦有事,可以迅速掐住我们的喉咙。
我们国家是一个煤多油少的国家,面临着石油安全的问题,我国的石油有60%是靠进口,我国的石油储备到目前为止,只有30天左右。而这进口的石油里面,又有60%是从南海方向运回来的,所以西方国家经常在我国南海领域闹事,这就是要扼制我们的石油储备。
面对挑衅,我们针锋相对,2016年甚至不惜与美国开战。美国人从来没有得到半点便宜,所谓的南海仲裁成为废纸一张。
面对遏制,我们就得十分注意了。我们可以控制南海,保障油轮在南海的航行自由,但是南海之外现在急需我们建立海外基地和提高兵力投送能力来保障。
一:美国什么时候成了世界老大
能影响一个国家进程的因素有许多,比如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气候和宗教。
今天咱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聊一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过程。
1914年6月28日,一位鲁莽的南斯拉夫小伙,在萨拉热窝的街道上开枪打出了几颗震惊世界的子弹,射中了奥匈帝国大公弗兰西斯·斐迪南。
奥匈帝国觉得这绝对是个阴谋,而阴谋背后有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的支持,因此认为必须惩罚塞尔维亚。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紧接着德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国家排着队加入战争。
当时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是同盟国。
英国、法国、俄罗斯、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是协约国。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中国执政的段祺瑞也加入协约国参加了战争,但并没有直接派兵参战,而是提供了一些物资,派20万人挖战壕去了。
战争让美国成赚得盆满钵满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必然的,当时各个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以及殖民地的争夺,还有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都已经到一个不得不爆发的临界点了。
各种仇恨,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身为“大哥”的俄罗斯肯定要罩着塞尔维亚这个“小弟”。
奥匈帝国心想,你有大哥我也有,随即就让德国给自己撑腰。
德国和法国从老一辈就是仇敌,不死不休的那种,当时德国不光想揍法国,看英国也不顺眼。
原本法国和英国不对付,但为了揍德国两个国家很愉快地展开了合作。
所以说,这些国家都憋着一口气,就像一个炸药桶,而萨拉热窝事件就是导火索,“砰”的一声爆炸后,战火点燃了整个欧洲。
当德国向协约国法军阵地扔了400多万发炮弹时,远在大西洋的美国正坐山观虎斗,随时等着准备摘桃子,顺便发点战争财。
要知道,当时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了。
协约国的火力不足了,美国就提供物资、提供武器。
同盟国吃亏了,美国同样提供物资、提供武器。
当交战双方举行了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布鲁西洛夫攻势三场大战之后,两败俱伤。
此时,隔岸观火的美国扭扭捏捏、很含蓄地走进战场,先是在1917年4月16日向德国宣战,又在12月7日向奥匈帝国宣战。
协约国有了美国的加入变得更加强大,胜利指日可待。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
接下来就是巴黎和会,这次美国倒是很积极,因为他想跟英法一起瓜分世界,不曾想却被人家鄙视了。
英国和法国不是傻子,战争最激烈的时候,美国坐山观虎斗卖武器赚得盆满钵满,战争快结束、快分蛋糕的时候“屁颠屁颠”地来了,难怪人家会鄙视美国。
要知道,当年的英法还真不怎么把美国放眼里。
英国和法国鄙视美国,美国也不敢有脾气,一来打不过人家,二来卖武器这事做得确实不地道,协约国的其他成员也看美国不顺眼。
当时的中国就眼睁睁的看着人家吵来吵去,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弱国无外交”,根本就没有话语权。
这里插上一句,当时日本也参加了一战,他参战的主要目的是接管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夺取德国在太平洋的殖民地。
1914年8月,日本对德国宣战之后迅速出兵占领了山东龙口,很快又占领了济南,紧接着在英国的支援下攻占青岛。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想要收复山东青岛,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视中国主权问题,不顾中国抗议,公然将山东半岛权益交由日本管理,由此引发了国内“五四”爱国运动。
最终中国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直到1922年才将山东主权收回。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美国预判失误,以为自己在国际上有分量,但实际上在英法这些老牌发达国家面前,还欠点火候。
《凡尔赛条约》的签订让德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不光失去了大量领土和殖民地,还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德国内部也逐渐出现矛盾,各派系之间开始内斗。
当德国正处于水深火热,内忧外患的处境的时候,希特勒出现了。
此人凭借极具感染力的演讲,蛊惑并答应德国百姓撕毁《凡尔赛条约》,成功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并成立了“纳粹党”,最终当上德国的领导人。
德国从此走向了法西斯主义的侵略道路,并妄图在欧洲大陆建立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新秩序。
1929年,美国爆发了一场世界经济史上最持久、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随即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了苏联之外的全世界。
期间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总之各种危机盘根错节。导致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些国家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政局动荡。
当一个国家内部矛盾无法解决的时候,就会用战争的方式向外转移矛盾,同时还能通过战争抢夺更多的钱财,平衡国内开支。
在这种大环境下,德国、日本、意大利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此次战争堪称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波及范围最广的全球性战争。
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约2200万平方公里。
欧亚大陆炮火连天,打得天翻地覆,美国再次坐山观虎斗,哪怕外界千疮百孔、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也无动于衷,继续保持中立顺便发点战争财。
美国先借钱给英国和法国,又往双方阵营倒腾军火、卖物资。
当时德国把大部分火力对准了苏联,毕竟苏联在经济危机中没受什么损失。
这场战争如果没有美国援助,苏联可能都熬不过1942年的冬天。
眼看战火扩散范围越来越广,欧洲那些国家为了规避风险,都把黄金搬到了美联储,让美国拥有当时世界上三分之二的黄金,为日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打下基础。
1941年,英法联军不争气,打不过对方,丘吉尔磨破了嘴皮,好话说尽想拉美国下水,但人家老美无动于衷,国内的军工厂开足了马力,继续卖武器发战争财。
也许是丘吉尔的苦口婆心感动了日本,于是决定帮他一把,拉美国下水。
不久后,日本出动了六艘航母组成的舰队,折腾了好几千公里,快到夏威夷的时候,派出350架飞机偷袭了珍珠港。
日本当时虽然炸得挺过瘾,也成功地拉美国下水,但没过几天肠子都悔青了,因为这次彻底惹恼了美利坚。
美国正式对法西斯宣战,带着30万架飞机、10万辆坦克、1500多艘军舰加入二战,彻底扭转了战局。
美国心想:第一次世界大战除了发点战争财,没捞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这次必须把利益最大化。
于是,在二战还没结束的情况下,把40多个国家首脑聚在一起开了一个会议:“咱们大伙以后做生意,就用美元来结算吧,你们都知道,俺们家有的是黄金,并且还成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如果你们需要,可以用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
在座的这40多个国家首脑,耷拉着脑袋集体沉默,满肚子意见也不敢反对。
因为此时的美国已经不是二十多年前的美国了,在座的英法也不是二十多年前的英法了。
英国佬虽然不服,但扭头看了看被炸成稀巴烂的伦敦,只能妥协。
毕竟战后重建还得靠美国,其他国家的首脑也都是这种想法。
1945年8月6日,“小男孩”坐飞机来到了广岛上空打开舱门,“嗖”地一下跳下飞机,“嘣”的一声巨响七万多人当场死亡。
两天后,“胖子”又坐飞机来到日本,也是打开舱门跳了下去,这次炸的是长崎,当场死了九万人。
这两颗原子弹让小日本彻底失去继续侵略的信心,随即宣布无条件投降。
二战结束后,美国帮助欧洲重建,顺便宣传他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宣传美元跟黄金挂钩,美元就等于黄金,这就是“美金”的由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口美国商品储备美元,美国只能不断地印钱来稳定市场。
但是,美国印多少钱就得储备相对应的黄金,不然美元就贬值了。
然而,黄金每年的开采量、储备量跟不上印钞机的速度。
再加上朝鲜和越南战争,美国又打进去了8000亿美元,欧洲这些国家担心美国之前承诺的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不怎么靠谱,于是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法国总统戴高乐心想:这战后重建也差不多了,国内也恢复了稳定,大部分商品能自给自足,没必要拿着美元去买美国货,况且还不便宜。这些年攒的的美元也不少,不如直接兑换成黄金吧。
于是,戴高乐用23亿美元换了2000吨黄金。
当时因为北约问题,戴高乐早就看美国不顺眼了,刚用军舰拉回来黄金,就开发布会说:“美国的黄金储备严重不足,大家有美元的赶紧兑换,不然就没了。”
其他国家心里早就憋着一口气,再加上戴高乐煽风点火,所有储备美元的国家一股脑地要把手里的美元换成黄金。
美国总统尼克松也是个硬茬子,眼看黄金储备快见底了,赶紧站出来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以后美元不能兑换成黄金了!
手持美元正要兑换黄金的这些国家,被尼克松的“无耻”气得牙痒痒,但也没办法,因为打不过人家。
既然美元跟黄金脱钩,那自然也失去了世界货币的位置,《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不存在了。
那么,美元又是如何再次成为世界货币的呢?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液体黄金”——石油,提到石油就不得不提“漂浮在石油”上的中东地区。
自从1911年,美国的石油公司通过热裂化工艺,提高了炼油产量之后,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石油,找着找着就来到了中东。
人们发现,中东地区不仅油多,而且还埋得特别浅,属于一铲子下去滋滋冒油的那种。
这下可把寻找石油的人给高兴坏了,不过当时的中东也不好惹,虽然奥斯曼帝国不复以往的雄风,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前来挖油的人背后都有靠山,但也不敢在这里太过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分裂成了很多小国家。
那些挖油的人之前还稍微有点忌惮,但随着奥斯曼帝国瓦解,他们开始大张旗鼓地挖油,甚至还邀请了其他国家。
欧洲这些国家的举动,气坏了中东地区的老百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东地区看着其他国家都独立了,自己也想翻身农奴把歌唱,可西方那些“油耗子”始终赖着不走。
第一个站出来反抗他们的人,是委内瑞拉石油部长阿方索:石油是民族资产,应属于主权国家,外国公司不能干涉!
委内瑞拉发话了,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也纷纷站出来表示赞同。
于是这几个国家为了以后的共同利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
“欧佩克”的宗旨就是,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以后什么事能商量尽量别打架,有钱大家一起赚,石油价格咱们自己定。
随着欧佩克成员越来越多,已经在中东地区挖了几十年石油的美国人不高兴了。
于是开始扶植以色列,让其在中东站稳脚跟,破坏欧佩克内部团结。
欧佩克那些成员国自然无法容忍以色列,隔三差五的打仗,因为有美国提供先进武器,所以欧佩克成员国不是以色列的对手。
1967年6月,以色列仅用了6天时间,就将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击败,还顺道占领了6.5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
阿拉伯国家想利用石油武器,要求美国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想让以色列退出占领的阿拉伯国家的领土,但人家美国根本就不把阿拉伯放在眼里。
后来欧佩克想明白了,有美国的支持用武力肯定是打不过以色列:既然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连美国一起收拾。
于是,阿拉伯国家把之前原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的价格提高到10.6美元,随即宣布对美国、欧洲和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正式打响了第一次石油危机。
当时石油的作用已经遍布各行各业,阿拉伯突然提高价格,意味着整个工业体系以及跟石油相关的产业全部要提高成本。
就这样,整个世界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在这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中,欧洲、美国和日本的经济遭受了重创,美国的工业产值下降了14%,日本的下降了20%以上,欧洲那些国家经济也明显放缓。
在危难和利益面前,欧洲和日本很快就跟美国划清了界线,并再三表示:我们是无辜的,是美国在支持以色列。
美国见盟友突然倒戈,气得浑身打哆嗦,看着小日本为了石油上蹿下跳,美利坚暗地里盘算,找机会必须得狠狠地收拾日本。
这场石油危机不仅打压了美国,也让全世界都知道欧佩克不好惹。
当时苏联心情不错,因为他也是产油大国,欧佩克提高油价,苏联也跟着涨,顺道还和美国签订《美苏石油贸易协定》,赚得盆满钵满。
这场石油危机把美国给整怕了,但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控制住石油,就能控制全世界。
不久之后,美国登门拜访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产出国——沙特。
双方谈话大概内容:“老沙,你也知道现在战争局势特别不稳定,指不定哪天就打到你家门口了,不过你放心,我给你提供武器,我保护你!看见俺家的航母舰队了没?实在不行就干他们!”
沙特闻听此言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可人家沙特也不是傻子,天上能下雨、下雪、甚至下炮弹,但绝对不会掉馅饼。
果不其然,美国提出了条件:“我保护你没别的目的,就是想让你以后卖石油的时候,用美元结算。”
沙特左思右想,认为用美元结算对自己也没多大损失,于是就联合欧佩克的其他成员国,签了美元结算协议。
就这样,美元跟黄金脱钩之后,很成功地跟石油挂上了钩。
其他国家想要买石油就得储备美元,然后拿美元去中东买石油。
而中东这些国家赚取大量美元之后,除了买飞机、豪宅、游艇炫富之外,还热衷于投资,投资的主要对象就是美国银行、股市和债券。
既然美元跟石油成功挂钩,而全世界的国家又离不开石油,接下来美国就开启了躺赢模式,薅羊毛、收割全球。
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拉美国家,当时拉美也不容易,通过出口矿石和农作物,赚了不少外汇,准备大力发展经济开放国内市场,让那些外资企业前来投资。
想要经济发展必须要搞基建,搞基础建设的钱可是一笔天文数字,拉美国家的钱不够,于是就向美国借了大量外债。
当外资企业物美价廉的商品进入拉美市场后,很快击溃了本土企业,纷纷关门倒闭。
外资企业把赚的钱一股脑的砸进房地产和股市,导致房价和股市一路高涨。
按理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泡沫破裂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拉美国家很奇葩,不怎么发展工业,没有过硬的体系支撑。
随着1979年美联储加息,泡沫破裂了……
当时,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国银行的(存借)利率上调(存钱和借钱的利息上升)。
如此一来,那些从美国银行借钱投资的人,必须在短时间内还钱,否则拖得越晚利息越高亏得越多。
而没有借钱的人,因为利息高也会想办法把钱存进美国银行。
拉美地区的外资企业,有的赶紧还钱,有的把钱存进美国银行,总之就是赶紧撤离。
房地产和股市经受不住这种刺激,一夜之间崩了,紧接着就是大量人员失业,整个国家乱成了一团糟。
1982年,墨西哥政府宣布:很抱歉,我们还不起债了。
墨西哥一带头,阿根廷、巴西、秘鲁、智利、委内瑞拉等国家也纷纷宣布:还不起债。
当时,拉美国家的债务总额达到1万亿美元。
正所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接下来,美国开始使出了杀手锏,对那些破产企业、房地产、股票和矿业资源抄底。
此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扭扭捏捏走过来对拉美地区说:“我有钱,愿意把钱借给他度过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没这么好心,说是借钱,其实就是放高利贷,让拉美国家每年要拿40%的财政收入用来还债,还要放开外汇市场和金融银行体系。
过了几年,拉美地区眼瞅着就要度过危机了,谁曾想美联储再次加息,又薅了一波羊毛。
当然,美国不可能只薅拉美国家的羊毛,他的目标有很多,下一个目标就是日本。
美国收割日本的过程二战结束后,日本从废墟挣扎起来,虽然举步维艰但好歹保留了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再次腾飞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美国不想让日本发展,还制订了一系列的条条框框,其中最搞笑的就是让日本大力发展农业。
迫于美利坚的原子弹,日本只能撅腚种粮食、盖大棚。
刚开始,美国没想着薅日本的羊毛,因为压根就不给他长羊毛的机会,但接下来的朝鲜战争,让美国不得不重用日本。
有一天,日本正垂头丧气的在地里撅腚干活,心想着怎么才能当好“蔬菜大棚”有个好收成。
此时美国人突然拍着他的肩膀说:“别种地了,只要你听话,以后我罩着你,让你发展重工业,重振昔日辉煌!”
原本小日本就挨了两颗原子弹,脑子就一直发懵,这次彻底转不过来圈了,幸福来的太突然。
具体怎么做,美国人没说,日本也不敢问。
又过了几天,美国告诉日本:“接下来我要去朝鲜打仗,你赶紧收拾收拾东西,之前的兵工厂也重新开业吧,我给你钱,你负责往前线提供武器,购买物资的事也让你负责。”
日本人一听,这可是肥的流油的好差事啊!
于是美国在前边打仗,日本在后边接军火订单,直接盘活了国内的制造业。
十年后,美国在越南搞事情,日本知道又来活了。
两次战争让日本赚的盆满钵满,拿着这些钱大力发展经济、搞贸易,并且在1968年弯道超车,把另一个二战头子德国甩在了身后。
日本人有钱了,身子骨也就硬了,甚至有一段时间想要挑战美国。
原本两次石油危机就把美国折腾的够呛,日本还想趁乱造反,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霸权,不止一次收拾日本。
美国首先提高关税,限制日本产品出口,紧接着就对日本车和电子产品展开反垄断调查,甚至还胡乱编造了一个涉嫌窃取IBM技术的理由,逮捕了日立高管。
这还不算完,美国为了让美元贬值有利于出口贸易邀请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在纽约著名的广场饭店签了一份《广场协议》。
英、法、德表面上虽然同意让本国货币升值,但背地里却阳奉阴违,美国也知道他们耍滑头,可短时间内也没办法。
日本就不一样了,老老实实的让日元升值。
日元升值就意味着日本的商品贵了,当时日本的经济大部分靠出口,日元升值出口生意肯定不好做,国内经济很容易崩溃。
为了不让经济扑街,日本央行采取了很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老百姓消费短时间内连续下调利率。
美国的真正意图是搞垮日本经济,然后再低价收购,把用在拉美国家身上的招数再使一遍,但没想到小日本想尽一切办法压低生产成本,如此一来即便日元升值,商品出口依然有利润。
美国总统里根见日本很顽强,于是继续加大力度压榨,威逼日本减税扩大内需,很成功的把他逼上房地产这条绝路(减税1万亿日元,投入5万亿日元扩大内需)。
日企老板本来就钱多的花不完,政府还减税撒钱……
大老板们心想闲着也是闲着,随即把钱投入房地产和股市……
就这样,大老板们很成功催化了房产和股市泡沫。
当时,日本不光房价蹭蹭的往上涨,股价涨得更疯狂,从1984年到1989年涨了368%。
在经济泡沫破裂之前,曾有人放话“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由此可见日本房地产的恐怖。
随着股市和房地产一路高涨,日本人越来越有钱,1989年财大气粗的三菱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大厦。
接下来,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美国环球影业公司,以及蒂芙尼大厦全部被日本人拿下。
美利坚认为时机成熟该收网了,于是美联储开始加息,直接导致日本海量的资金逃离房地产和股市。
不过,由于日本人太有钱了,泡沫虽然到了临界点,但就是不破。
老美见状决定再加一把火,和日本签了一个对赌协议。
协议的主要内容是:美国人赌日本股市跌,日本人赌股市涨。
当时日本人对自己家的股市有着盲目的自信,没有人觉得会跌。
美国把这份协议挂牌上市,简称“日经指数认证沽权证”,只要你买了这个“沽权证”,只要日本股市下跌到一定程度就能赚钱。
既然美国发话了,全世界的有钱人开始打压日本股市,很快日元就暴跌70%,导致股市崩盘、经济重创。
接下来的日子,美国开始收购破产的日本企业,一套组合拳下来让日本陷入了长达20年衰退,至今都没缓过劲。
“收割”完日本,美国趁金融危机开始“收割”亚洲四小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索罗斯打头阵美国负责善后工作由于《广场协议》导致货币升值,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商人离开本土前往东南亚投资密集型产业,造就了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四小虎”的短暂繁荣。
为什么是短暂繁荣?
因为“四小虎”发现初期好高骛远,犯了跟拉美同样的错误,未能发展支撑国家体系的制造业,导致“抗击打”能力弱,只要发生经济危机,就能让他们伤筋动骨甚至一蹶不振。
比如泰国,为了发展放松金融监管,允许资本在境内外自由使用外汇,对外国投资股票不做任何限制。
原本这就是很危险的一步棋,而政府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居然允许企业自由对外借钱。
这些企业老板借来外债之后,几乎没有人愿意建工厂发展实体经济,而是学国外的大老板炒股票、投资房地产,跟拉美国家走的路几乎一模一样。
无论在哪个年代,经济也好,战争也罢,只要发生动荡,损失最严重的一定是底层的老百姓。
就像泰国,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老板投资股市和房地产,缺少分辨能力的老百姓也纷纷把钱投进去,而他们充当的角色就是接盘侠和韭菜。
当然,这还不足以让泰国一蹶不振,直到“金融大鳄”索罗斯出现。
索罗斯最擅长做空主权国家的货币,让他名声大噪的是1992年袭击英镑。
当时,短短的两个星期他就从英镑空头交易中获利10亿美元,导致英镑被迫退出欧洲货币汇率体系。
后来索罗斯被《经济学家》杂志称为“打垮了英格兰银行的人”。
索罗斯因此一举成名,外界还给他起了一个“金融大鳄”的称号,受到无数资本财团的追捧。
当时,以索罗斯为首的资本财团,手里有海量的泰铢,一旦他们在国际市场上抛售换取美元,泰铢价格就会瞬间暴跌。
当泰铢的价格跌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再用美元把泰铢收回来,此举不仅能赚取其中的差价,还能收购那些因为泰铢贬值而破产的泰国企业。
泰国政府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外汇市场波涛汹涌,也不可能让索罗斯为所欲为,政府必须要稳住泰铢价格。
这种货币攻守战,比的就是谁有钱。
索罗斯抛一千亿泰铢,泰国政府就得用相对应的美元回购。
但是,泰国政府并没有多少美元储备,而且敌人不仅仅是索罗斯的财团,还有很多大老板盲目跟风,排着队抛售泰铢,最终泰国政府只坚持了一个星期,损失了40亿美元。
如果仅仅损失40亿美元,泰国政府倒不是太心疼,最糟糕的是泰铢贬值和外国资本不看好泰国市场纷纷撤资。
这些“金融大鳄”搞定泰国之后,把矛头对准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随即刮起了一场亚洲金融风暴。
“四小虎”之中当属马来西亚脾气倔强,用东北话说就是“有刚”。
你不是要抛售我的令吉吗?
你们不是钱多吗?
你们不是想卖了钱跑路吗?
我就实施汇率管制,不让你卖。
马来西亚不按套路出牌,让这些“金融大鳄”集体懵逼。
因为这一招杀敌一千,自损一万。
你现在不让这些资本家抛售令吉,不让他们离开马来西亚市场,那以后就别想吸引外国投资了,因为人家赚了钱你不让人家走。
当马来西亚“有刚”的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登门拜访了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我有钱,可以贷给你们度过危机,不过你们需要……
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迫于对金钱的渴望,跟早年的拉美国家一样,签了很多不平等条约。
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找到马来西亚时,马来西亚破口大骂:想让我借高利贷?没门!哪里凉快哪呆着去。
以索罗斯为首的财团收拾完“亚洲四小虎”之后,又把目光锁定了“亚洲四小龙”:香港特区、台湾省、新加坡和韩国。
由于索罗斯名声在外,再加上英国和“四小虎”这种前车之鉴,很快“四小龙”中的新加坡和台湾省缴械投降。
韩国挣扎了一段时间,也想出了应对的办法,但也无济于事。
当时韩国为了筹备更多的美元对抗索罗斯这些财团,忍痛从俄罗斯撤资。
谁曾想韩国的企业一撤走,居然产生了连锁反应,其他的外资企业也跟着从俄罗斯撤资,直接导致俄罗斯爆发了短暂的金融危机。
毛子哥心想:我TM招谁惹谁了?
韩国虽然筹备了很多美元对抗索罗斯,对抗逐利贪婪的华尔街,但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这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登场,韩国深知高利贷的危害,但走投无路只能咬牙接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实财大气粗,大手一挥借给了韩国570亿美元。
当然,韩国除了按时还钱,还必须签订各种条条框框。
比如放松资本市场管控,向外国投资者开放证券市场,将本国企业中的外资占比从25%提高到50%。
韩国百姓那几年憋屈的都抑郁了,动不动就自寻短见、跳楼自杀。
其实,亚洲“四小虎”也好,台湾、新加坡也罢,都是索罗斯打头阵,美国做善后工作,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用各种手段进行经济殖民。
比如控制韩国财阀,三星集团被肢解,大宇集团的汽车部门被廉价收购,韩国八大银行也被外资牢牢掌控。
如果韩国想反抗,不好意思,驻韩美军分分钟教你做人,所以后来的韩国总统文在寅不敢对财阀下手。
收拾了其他“三条龙”,只剩下了香港特区。
索罗斯万万没想到,香港不仅挡住了他们的掠夺,还让他尝到了挫折和失败是什么滋味。
其实,香港之所以能打赢这场货币战,是因为有国家为他撑腰。
1998年3月总理明确表态:万一特区需要中央帮助,只要特区政府向中央提出要求,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
按照索罗斯财团的计划,先在汇率市场市抛售港元,逼迫香港不得借高利贷。
但索罗斯没想到中国会有这么大力度保护香港,他背后的资金再多,也比不过中国储备的1400多亿美元外汇。
最终结果,索罗斯骂骂咧咧很郁闷地离开了汇率市场。
美国狠起来连自己人也不放过美利坚绝对是个狠茬子,他不光收割全球财富,急眼了连本国的老百姓也不放过。
从2000年开始,美联储进入减息周期,降低银行贷款利息,目的是让老百姓拿着银行里的钱去投资。
说白了就是先把韭菜种上,等时机成熟,牟足了劲收割。
当然,人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有时候玩砸了很难收场,不起也得扒层皮。
比如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美国人玩大发了。
当时,美国的商业银行见很多穷人买不起房子,于是在不考虑还款能力的情况下,给他们贷款买房子。
银行早就盘算好了,当时美国的房价持续上涨,即便穷人断供还不起贷款也没关系,因为只要把房子拍卖就能大赚一笔。
然而,在卖房子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由于银行太着急,想把手里穷人还不起贷款的房子快速变现,所以就打包转卖给了华尔街高盛、摩根、美林、雷曼兄弟这些投资银行。
这几家投资银行可是老油条了,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于是他们又把这些房子,包装成金融产品,重新卖给了老百姓。
经历过风风雨雨的美国老百姓也不是傻子,担心这些金融产品不靠谱,几家投资银行见状又添了一把火,把保险公司给拽进来了,并信誓旦旦的拍着胸脯说:你们就放心买吧,有保险公司帮你赔付!
起初大家都能赚钱,但商业银行错估了美国穷人的数量。
这些人还不起房贷,银行肯定要没收房子,然后在市场上拍卖,导致房价下跌。
房价下跌直接导致其他有能力还房贷的人也不愿意还房贷了,因为他们之前的贷款金额,能买市面上好几套房子。
老百姓不还房贷,银行就收不到钱,即便没收了他们的房子,也没有其他人接盘。
很多大老板见状,早早的套现跑路,等着政府出面收拾烂摊子。
美国政府能咋办?
只能让美联储开足马力印钱,不断降息。
这种拼了命的印钱,其他国家储备的美元肯定贬值。
如此一来,美国很成功的把自身危机转移到其他国家身上。
当然,在美元收割全世界的过程中,很多国家掀桌子很美国对着干挑战美元霸权,比如欧盟。
挑战美元霸权的下场欧盟刚成立的时候只有六个国家,分别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当时这几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差不多,1992年成立了欧元区(金融一体化、提高经济的开放程度、让商品自由流动)。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欧盟,美利坚坐不住了。
1999年,在欧洲19个国家的见证下,欧元正式登场。
美国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有人挑战美元霸权。
自此,欧洲与美国的矛盾公开化,欧元和美元开启了长达15年的绞杀战!
其实,在欧元诞生之前,欧盟的领导人就频繁地与中东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接触,希望伊拉克以后的石油交易能用欧元结算。
欧盟要建立欧元霸权,美国肯定不干,因为欧盟人多势众,所以美国短时间内找不到应对的办法,于是就匆匆忙忙派兵揍了伊拉克。
萨达姆也是个硬茬子,继续跟欧盟合作,石油贸易用欧元结算。
此时,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这些国家看热闹不嫌事大,纷纷表示支持萨达姆。
2003年2月,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拿出了一瓶装有白色粉末的试管,称是伊拉克搞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的证据。
多年后,普京说鲍威尔手里拿的可能是洗衣粉。
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再次出兵攻打伊拉克,长达七年的战争打响,萨达姆走得很安详。
拿下伊拉克,美国就彻底拔除了欧元霸权的基石,通过控制中东的石油,再配合美元霸权,美国基本上控制了国际油价。
90年代末到2000年初发生了很多事,911也好,战争也罢,都让美国自顾不暇,也为中国争取到宝贵的发展时间。
当奥巴马上任之后,表面上对中国实行捧杀策略,背地里搞重回亚太的策略,并且在钓鱼岛、黄岩岛大做文章,阻止中日韩的“东亚自贸区”成立。
之前的欧元区已经让美国焦头烂额了,如果再多一个“东亚自贸区”,美元将彻底失去世界货币的位置。
为此美国找来了很多小弟,成立了TPP协议,核心内容是免除关税,但将中国排除在外。
中国开始反击,加入了由东盟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
美国的工人很反感刚成立的TPP协议,因为政府牺牲了他的利益来拉拢TPP的成员国。
虽然美国之前没少收割全球财富,但这些钱跟普通工人一点关系也没有,都进了资本家的口袋。
特朗普为什么能接班?
因为他多次在公共场合表示:让美国再次伟大!
上任之后,特朗普第一时间退出了TPP。
为了讨好美国工人,特朗普坚持要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修建隔离墙,阻止非法移民,避免他们抢占老百姓的饭碗。
另外,他还加大力度想让早年转移的制造业重新回到美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
因为第三产业不需要太多的岗位,必须把第二产业拉回来。
当然,特朗普除了要讨好美国工人,还要拉拢那些军工企业的大资本家,于是就开始忽悠北约成员国和日本:现在的世界局势看似很平静,其实暗流涌动,据可靠消息俄罗斯又不老实了,你们必须要加大国防开支,多预备武器。
北约本来就怕俄罗斯,再加上美国忽悠,乖乖的掏钱买武器。
这几十年来,美国对北约成员国和日本,完全是两个态度。
前者用商量语气,后者直接简单粗暴。
这次特朗普开门见山,把自己家存在996个安全隐患的F35战机,卖给小日本100多架。
忽悠完北约和日本,特朗普为了处理军工厂的库存,又激化中东矛盾,打响了叙利亚战争。
很多人以为特朗普不靠谱,其实心眼可多了。
拜登比特朗普年长几岁,处事风格也不一样,他一直想领导着北约推动第六次东扩。
按理说,他们从哪个方向东扩俄罗斯管不着,但东扩到邻国的乌克兰,俄罗斯接受不了。
今年2月,美国前国会众议员接接受采访时表示:拜登只要保证不接纳乌克兰加入北约,就可以阻止俄乌爆发战争,但他偏不这样做,因为他巴不得看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军工复合体将因战争赚得盆满钵满,但美国、乌克兰、俄罗斯人民都将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如今,俄乌战争严重偏离了美国和北约预想的轨道,原本想转移国内矛盾,顺便发点战争财,没想到越陷越深无法收场。
二:老大什么时候走的
我想走在前就在前,想后面就后面.不过港片真正的老大 都是后面居多昨天做梦梦到我们一起去玩 真好玩
人多在中间靠前你们略在后面 2人在你的右边
想显摆时走前边,走危险时走中间,需要小弟开道时走后面
后面,老大一般是压轴的。小弟不行了,老大就发飙了。
看情况,要是有危险的时候就走中间,没危险时候就走前面,打仗的时候走在最后面
三:老大什么时候退役的
1981年出生的杜锋,在2011年的时候正式退役,让不少人感到非常惋惜,那么问题来了,杜老大为什么会那么早就退役呢?
最近广东男篮出席了一档活动,活动中杜锋是坐着轮椅出席的,据悉他的腰伤犯了,这说明在年轻的时候,杜锋就有着较为严重的伤病。
杜锋体型瘦弱,出道时因出色的弹跳令人印象深刻,后来在年龄增大和伤病增多后,杜锋的打法越来越靠外,2009年参加了天津亚锦赛之后,杜锋的状态更严重下滑,所以逐渐淡出主力阵容,直至退役。
除了伤病原因外,为了给小将董瀚麟让位,也是杜锋提早退役的一大因素。当年的董瀚麟,是“飞行大队”的佼佼者,甚至被有些媒体人誉为“易建联第二”,早早就拿到了全明星星锐赛MVP,潜力无限。
这样的潜力股,广东肯定要给机会,让他尽快成长起来啊,那时候易建联还在NBA呢。可是后来易建联回来了,董瀚麟根本得不到什么机会,表现不好的时候杜锋就骂他,“为了你,我都提早退役了!你打了个啥!”
至于第三点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杜锋改了年龄的,他不是81年的,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惯例,改小三岁实属正常,也就是差不多真实年龄将近35岁退役的,像杜锋这种情况,别说CBA,中超都屡见不鲜了。
所以说,杜锋在还能打的时候就退役,确实有些可惜,也是种种因素造成的,但绝对不是什么31岁就退役。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