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一喊不要紧,附近村民和相关部门迅速来到现场。
果不其然,已经脱落的塑像上,清晰展露着森森白骨。
难道,这里曾有命案发生?
文物工作人员试着将彩塑上的其他部位继续剥离,竟看到了颇为震惊的一幕。
原来,这些彩塑造型的内部,并不是一般的木制支架和黄泥,而是真人的遗体。
令人惊叹的是,彩塑内人体穿着的麻布僧袍清晰可见。甚至,人物的骨骼、经脉也赫然呈现。
在场专家异常兴奋,不禁感叹:“果然,真有包骨真身像!”
紧接着,工作人员在绵山周边寺庙中发现16尊包骨真身像。从时间推断,近及元明,远至唐宋。
这些塑像,身材,容貌各不相同。他们的身份,有佛教僧人,还有道教道士。经过民间高手的包塑,神态各异,宛如活生生坐在面前,令人心生敬畏。
虽然,历经千年,却保持了圆寂时的原始状况。有些地方泥塑脱落,还可看见所包真身的手指骨、脚趾骨、头盖骨。
那么,包骨真身像到底是什么?为何能让专家连连惊呼?
从常规来说,僧人圆寂后,一般是将骨灰存放进舍利塔内。若是高僧的遗骨,就会结成珠状物,从而炼就成舍利子。
但是,绵山发现的16尊“'包骨真身”,是得道僧人圆寂后在肉身上塑像,肉身不坏的身体,称为全身舍利。
这些圆寂之后的高僧,经过多年,身体不仅没有腐烂,而且栩栩如生。被尊称为“肉身菩萨”。随后,民间高手将其肉身用泥做成塑像,予以膜拜,就称为包骨真身。
这是我国一种独特的宗教造像方式。雕塑对象,而是具有极高修行的,修炼成功的僧人。
在历史上,有极少的高僧能在圆寂之后直接坐化,甚至遗体不做任何处理而百年不腐。
更多的肉身佛,是经过防腐处理,随后将遗体放置在坐缸之中。三年后开缸,如果遗体没有腐烂,就会被塑成金身肉身佛。
在一般的寺庙中,能够留存一尊肉身佛已属罕见。而在绵山,却发现了16座肉身佛。不得不说,是绝无仅有的奇观。
包骨肉身被称为“东方木乃伊”,可见它非同一般的价值。
绵山为何能有如此多的“包骨真身像”呢?
据宗教人士分析,绵山自然环境一流。生长着1000余种中草药,10多种山珍野果。山上还有诸多山泉水,被大医学家傅山先生称为“圣水”。
在绵山修炼的高僧高道们,有野果“圣水”,保证了摄入体内的物质丰富,肌体中有害基因积存很少。
加之,在修炼中,他们还要定期辟谷。
从营养学的角度讲,科学辟谷一段,仅饮圣水,体内自然气足。待体内污秽物质排泄干净,逐步减少饮水量,直至滴水不进,最后自然停止呼吸。
这样,体内的有害物质和水分耗尽,能够达到长期不腐不败,筋骨不断,灵气不散。
他们忠实地遵循佛教和道教的教义,远离红尘凡事,摒弃七情六欲,数十年如一日地苦行修炼,打坐诵经。
精神上的极高境界,加上长年的饮食习惯,还有绵山特有的自然、生活环境,形成了特有的包骨真身。”
这些包骨真身像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有着重要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冬日的天使】
据绵山当地百姓讲,这里之所以人杰地灵,还有一个流传很久的神奇故事。
绵山的佛祖唤名空王佛,本名田志超。 隋朝末年,他就追随开化寺慧瓒法师弘扬佛法。
唐朝初年,已经很有名气田志超来到介休一代建寺。
可是,他每建一处寺庙,都因各种原因倒塌,令他苦恼不已。
一天夜里,田志超亲见“佛祖”现身,让他到介休绵山弘扬佛法。
然而,当时的绵山一带,已经是道家场所,五龙携母在此修行多年,普济众生。
不曾想,五龙母却钟情于田志超,因此有意让出绵山。于是,便在棋盘洞内设棋局:“输者主动退出绵山。”
连续多日,五龙母故意认输,退出棋局。不料,五龙恼怒母亲的做法,将田志超堵在绵山脚下,呼风唤雨、驱虎动兽。
那天,猛虎来临,田志超驱动山头,将虎压在山下。
最后,五龙无奈,驱动大山向田志超压来,田志超运气丹田,一掌将大山挡在了身前。
最终,五龙膜拜于空王佛真身田志超脚下,臣服于他修建的正果寺内。
田志超入主绵山后,唐王李世民亲往绵山拜见。
然而,田志超避而不见,盘膝圆寂。途中的李世民惊闻此事,天空又忽然出现“空王佛”金字。于是,李世民御赐田志超为佛。
后来,历经多年,各种战乱和劫难不断,绵山包骨真身像能完整保存下来,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如今,这10余尊肉身佛静静端坐在正果寺中,接受着人们的膜拜与祝祷。
虽是真身舍利,但却丝毫不令人恐惧,反而能在宝相庄严中感受到千百年来佛法沉淀的心境。亦能保佑风调雨顺,健康平安!
一、古人死后,多会选择土葬,为何佛教僧人圆寂后要选择“火化”?
优质答案1:
僧人们在圆寂之后,也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一般会采取火化的方式,火化在佛门中,我们称之为荼毗,就是把肉身烧成一把灰,然后集中安顿在一个地方,非常省地方。
这个问题问到,佛教僧人自古以来用火化的方式来处理身体,原因是不是因为在古代,僧人因为不受待见的原因,所以要死得干净一点,死后变成一把灰随风而逝。其实不是,恰恰相反,佛法提倡的历来都是重生不重死的一个态度。所谓的重生不重死,是指——我们一定要在我们还能活着的今天,在这个无常的世间,今天既然活着,就一定要去找到自己如何去活着,让自己能够活生生地成为一种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大家知道儒家有一句话叫“朝闻道,夕死可矣。”这里也是指我们每个人去找到自己存活的意义,找到我们人生能够与这个宇宙世界相融合的一种方式,去找到我们的心,能够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接的一种平衡。
所以佛法提倡的重生不重死,指的是我们在现实世界当中的身心安顿。
所以,佛门当中提倡的这种火化的方式,它是重生不重死,重视我们在当下的自在与解脱而传递出来的一种洒脱的态度。我们所拥有的种种,无论是财富、名利、眷属、荣耀,这些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它只是我们存在于世间的过程当中,它伴随我们,跟我们产生了关联而已。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寻到我们自己的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洒脱,在有生之年去完成我们的有生之事。到了人生的终点,我们也可以毫无遗憾地说一句:潇洒作别,一片云彩也不会带走。这就是佛门所提倡的,面对生命真实的态度。
二、和尚为什么要烧香?
优质答案1:
和尚为什么要烧香?这个问题要从释迦牟尼说起,释迦牟尼在传法的时候,收了一些弟子。弟子悟性不高,在打坐的时候,蚊虫叮咬,弟子迟迟不能入定,忍不住拍打蚊子,释迦牟尼告诫弟子:“蚊子虽小,也是生命,切勿杀生。”释迦牟尼让弟子捡来了一些树叶,点燃,烟雾环绕,蚊子飞离。此后的几百年中,修行人都是用这个方法驱赶蚊子。蚊香发明以后,老和尚点燃了蚊香,小和尚不知何意,也跟着点燃蚊香。小和尚问师傅:“为什么要点蚊香。”老和尚也不太懂,说:“这是上一代传下来的。”老和尚死后,小和尚长大了,当上主持。一些朝圣者来到庙里,看到和尚都点燃蚊香打坐念经,朝圣者也学起和尚,每次进庙朝拜佛像都要点燃一支蚊香。人们问为什么要点蚊香,和尚说:“点了蚊香,就灵了。佛像就会保佑你。”现在不就是这样吗?烧香越多就越灵,烧高香,抢头香,代表着你的诚心有多高。和尚也变了,烧香能赚钱,寺庙成了赚钱的工具。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