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官员算是朝廷政策的延申,所以他们代表皇权,直面底层的百姓。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和百姓的微妙关系,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虽然为官清廉的官员,比贪赃枉法的贪官更受欢迎,可是是否为老百姓做实事才是真正的判断标准,所以很多官员虽然为官清廉,可是在民间的风评却不一定好。
这位奇葩的“清官”名叫曾秉正,江西南昌人。他生于元末,本来是个默默无闻的学子,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因为朝廷对于读书人的重视,勉强当了一个小小的九品学正,就任地点,在荒郊僻壤的海州。
洪武九年,天降异象,引起了朝廷上下的重视。对于古人来说,在遇见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时候,通常有着特殊的含义。如果是奇特的天文学现象,恐怕意味着有改变国家命运的大事发生;如果天下大旱或者遭遇水灾,蝗灾,地震等天灾,那么天子通常会担负主要责任,为了向天下人有个交代,甚至有些皇帝会下达“罪己诏”,不得已的把这个锅背到自己身上。
但此时明朝建国不久,皇帝正是雄心勃勃的时候,给朱元璋添堵显然不是个明智的作法。所以当朱元璋以“天变”为题,要求各级官员作文评论时,大多数的官员都以皇帝乃千古明君,天象有变正是改朝换代的标志,并在此基调上对朱元璋大肆歌功颂德。虽然大家都拿出了标准答案,可却苦了读文章的皇帝。朱元璋被这堆积如山的马匹文章恶心到了,正在此时,一篇角度清奇的文章映入了他的眼帘。
这篇文章并没有一味的歌功颂德,反而为朱元璋指出了不足,并归纳总结了大明如果想要持续强大,必须要解决的很多难题,并提供了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法。文章的作者正是曾秉正,他说的是否有道理暂且不提,仅仅是文章的内容,就令朱元璋耳目一新,也在皇帝心中为自己树立了正直的形象。
在文章中,针对当时很多元朝遗民纷纷改称汉名的事情给与了揭露,他在文中第一个提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论调,建议禁止少数民族改汉姓,用以区分忠奸。现代看来这个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可是因为他给朱元璋的印象太好,这个举措也被采纳了。
曾秉正靠着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很快被调回京城任职,而且升官很快,渐渐的他离权力的中心也越来越近了。但是曾秉正这个人虽然升了官,依然秉持着初心,当初在海州是怎么生活,现在仍然怎么生活。
他的作风为他带来了“清廉”的美名,可是也让他一直处于贫困之中,为官多年不但没攒下家私财产,甚至有时连日常生活都无法保证。虽然生活困苦,可是这正暗合朱元璋执政时对官场的要求,所以这一点反而成了他升官的保证。
不久曾秉正被放职陕西,成为一位地方官。官场之人都知道,这个举动一是让他避开了朝廷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同时也意味着待尘埃落定后,曾秉正回京必收重用。
事实也的确如此,早在当年胡惟庸案件时,朱元璋就对手握重权的老臣开始清理了,尤其对于宰相这个手握大权的职位不满,暗自盘算着去掉这个职位,但仅靠皇帝一个人看不过来奏折,于是朱元璋力主建立一个新的部门——通政司。
同样这个职业也成为了决策中心的一部分,一时间,作为通政司首位长官的曾秉正,成了朝廷中炙手可热的人物。按理说此时的曾秉正应该不会再过贫穷日子了,可他不知是出自内心,还是怕皇帝怪罪,仍然保持着不接受任何灰色收入的习惯。
自己作清官也就罢了,最让同僚接受不了的是他还时常告诫甚至在皇帝面前揭穿别人的丑事。这个做法也为他断绝了最后一条后路,朝廷里对于他的不良言论也越来越多,慢慢转变成了攻讦和弹劾。
众口铄金,三人成虎,在朝廷里没有同党,根基也浅薄的曾秉正终于还是没能逃得过众人的口水。在别有用心的编排下,慢慢的朱元璋本人对他的看法也出现了变化。
皇帝觉得这个人虽然为人清正,可是未免有点太过迂腐,不是一个合适的重臣,于是就有了换掉他的想法。几次当面呵斥他,而且对他的俸禄也一降再降。曾秉正也看出了环境对自己不利,生出了告老还乡的念头。
皇帝痛快的答应了他辞官的请求,可是此时曾秉正遇到了一个难题,本就贫困的生活加上减少的收入,这位堂堂的三品官竟然没有返乡的足够路费。这听起来不可思议的结果,但却是摆在他面前的事实。
这个时候,被逼无奈的曾秉正想出了一个办法,当时他的家中有一个年仅4岁的女儿,他灵机一动,决定把女儿卖了,凑够路费好回到家乡。不出所料,他的这个做法也被有心人告到了皇帝面前。
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当场勃然大怒,他把曾秉正叫到宫中,当着满朝大臣的面对他大声怒斥。这件事让朱元璋无法原谅,当堂决定把曾秉正押下去,处以腐刑。所谓腐刑,就是阉割之刑。
朱元璋这么生气的原因有这么几个:首先这么做是打他的脸,因为卖儿卖女本是元朝昏庸无道,才导致的民间行为,如今这件事一出,不是说大明一样的黑暗吗?其次他觉得曾秉正这件事有故意的给自己难看的嫌疑,所以决定给他个教训。
一、司马迁为何受宫刑?
优质答案1:
司马迁实际上被判处的是死刑,汉朝宫刑可以代替死刑。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中期夏阳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家和散文家。说起司马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本人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其次是他本人因为得罪汉武帝而被处以宫刑。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司马迁真的是被武帝判处宫刑的吗?下面的文章将为你揭示答案。
在司马迁四十七岁的时候,也就是天汉二年。这一年,李广的孙子李陵带领五千步兵攻打北方匈奴,中途吃了败仗因寡不敌众被匈奴俘虏。汉武帝知道后,大发雷霆。当他向当时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询问看法的时候,司马迁便说李陵投降匈奴是缓兵之计,史记原话是这么说的:“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没想到这样的话更加激怒了本来就多疑的汉武帝,结果司马迁被以“诬上”和“沮贰师”的罪名被判处死刑,但是司马迁自己向汉武帝申请,改为死刑。
实际上,在当时社会荣辱比生死更为重要,司马迁虽然保全了生命,但可谓是生不如死。司马迁之所以忍辱苟生,只是因为在他心中还有一项使命没有完成。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史官,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对司马迁说:“余先周氏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余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父亲的话使司马迁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流着泪说“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父亲的遗愿是让他完成《史记》这部著作,当时还没有写成,出于一种伟大的使命感,他才向汉武帝申请宫刑而未死。
刑后,他被认命为中书令,得以能够接触国家图书资料的机会,以继续完成其伟大的著作。受宫刑给司马迁带来了极大的耻辱,但也使他的思想获得了净化和升华。从此他的眼光更敏锐,他的立场感情也更加接近劳动人民。
司马迁的一生,是司马迁历尽千辛万苦和侮辱的一生,也是他百折不挠,使自己生命更加伟大的一生。它悲惨,但光荣壮烈,也随着他的这部伟大《史记》流芳千古,传至万世。
优质答案2:在二十四部正史当中(实为二十六部),最受世人推崇的莫过于《史记》,鲁迅先生便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鲜为人知是,这部史料和文学价值俱佳的作品,竟然是在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受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完成的。而他之所以被判刑,竟缘于他为叛降匈奴的名将李陵申冤,结果惹怒了汉武帝。那么,司马迁为何要替一个“叛徒”说好话?一切,还要从李陵战败被俘说起。
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再度对匈奴用兵,以贰师将军李广利为主帅,出酒泉郡攻击匈奴的右贤王部,并派名将李陵护送大军的辎重。李陵不愿做勤务兵,便向皇帝请求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境内勘察敌情。武帝很欣赏李陵的胆气,便同意他的请求,并派将军路博德负责接应。
李陵勘察敌情的工作进展的很顺利,但在回程时却遭遇敌军三万铁骑的围堵,由于众寡不敌,便且战且退。匈奴兵穷追不舍,李陵沉着应对,一天之中竟射光五十万支箭,杀敌万余。然而,由于路博德援军迟迟未到,李陵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在距边界百余里之处被敌军击溃,他自己也被俘虏。被俘之前,李陵曾哀叹:“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见《汉书·李陵传》)
李陵被俘后,本想假意投降以“曲线救国”,再等待时机逃回内地。然而他这番心思却并不为皇帝所知,所以等到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回国内后,武帝勃然大怒,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群臣见武帝切齿于李陵,便集体声讨他的罪状,唯有一个人没有这样做。此人,便是担任太史令的司马迁。
司马迁主动站出替李陵申冤,并跟武帝说:“微臣听说李陵这个人对亲人非常孝顺,对士人讲究信用,是一位矢志报国的栋梁之才。这次出兵匈奴,李陵只带了五千步兵,然而却吸引了敌军全部兵力,并且击杀万余人,就算是战败投敌,功劳也是远大于罪过啊。以微臣来看,李陵投降并非出自真心,他必然是想活下来,然后找机会回国报效陛下。”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其实司马迁跟李陵只是泛泛之交,根本算不得至交好友,他之所以为李陵申冤,完全是出于对他的钦慕,同时也是替国家考虑,不希望本方损失一员名将。然而在暴怒中的武帝看来,司马迁的这番话无疑是替罪臣开脱,是欺君罔上之举。所以在诛灭李陵三族之后,武帝又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为由,判了司马迁一个“诬罔”之罪,按律当斩。
上以迁欲沮贰师,为陵游说。后捕得匈奴生口。言陵教单于为兵法。上怒,乃族陵家,而下迁腐刑。见《前汉纪·卷第十四·孝武皇帝纪》。
在当时,官员可通过用钱赎罪、接受宫刑两种方式来免除死罪,而拿不出大笔钱财赎罪的司马迁要想活命,只有接受宫刑一条路可走。宫刑对于男人来讲就是去势,对他们心灵上的冲击不言而喻。所以司马迁在接受宫刑前,出于男人的尊严,一度想要自杀,但最终因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他拉了回来,并含羞忍辱地接受了宫刑。这份责任感、使命感,便是续修《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若干年后,《史记》终于完工,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这部书涵盖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不仅史料丰富,而且文字优美,作为二十六史之首,其意义之重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
这部流传千古的史学经典,最终竟然是在司马迁含羞忍耻的状态下完成的,试想当年若是他不肯遭受侮辱,我们还能见到这部旷世奇书的流传吗?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
二、汉武帝时期,“李陵事件”为什么司马迁会被牵连受了腐刑?
优质答案1:
1、先看一下李陵事件: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大将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出击匈奴,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五千步兵随李广利出征。李陵在碰到匈奴骑兵三万人, 但丝毫不畏惧,帅兵奋起抵抗,但被匈奴大军团团围住,边打边撤,后撤到千里之内的匈奴腹地,等不到援军,最后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投降了匈奴,并且后来娶了匈奴单于的女儿。汉武帝刘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气急败坏,下令将李陵一家老小全部处斩。
2、司马迁作为李陵的好朋友,在群臣皆言李陵有罪。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时,司马迁大声说:“李陵孝敬双亲,而且守信于士兵,常奋不顾身以从国家之急。司马迁还赞扬李陵素有国士风度,如今战事一有不幸,还要向汉武帝进言要保李陵一家老小。
3、汉武帝以为司马迁说的都是假话,想保护这个投降了匈奴的叛徒李陵,十分生气,所以判司马迁腐刑。
优质答案2:
司马迁的最大成就,是写了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历史贡献不可估量。
司马迁也受了文人界的最大耻辱,被腐刑,就是宫刑。受腐刑的直接原因就是“李陵事件”,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一,为李陵败降求情
李陵是谁?他爷爷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里的飞将李广。汉武帝对李广后人也很优待,当时汉武帝命令李陵携淄重配合李广利和匈奴作战,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和协律都尉李延年之兄,称“贰师将军”,威震西域。但是李陵却请求独自带五千精兵出击匈奴,武帝准许,不料李陵遇上匈奴主力大军,全军覆没,李陵被俘投降。
汉武帝震怒,朝野上下均附和,一致要求杀李陵,武帝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没有随大流,而且说了与众不同的内心想法,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描述:“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自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司马迁意思,李陵这人品德好,忠君爱国,恪尽职守,苟活下来是为了将来有机会报效大汉。武帝大为恼火,谁再为李陵求情,与之同罪。
二,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修史人
当时司马迁虽然已经四十多岁了,但是整天和历史古人对话,对云诡波谲的朝野却显得太嫩,不顾皇帝的脸色,不会人云亦云的明哲保身,必然不受混迹官场多年的人欢迎。皇帝虽信任司马迁,却不喜司马迁。
三,不满已久,新旧并罚
司马迁也是子承父业,深受皇家隆恩,怎么会几句话就招来如此奇耻大辱,在“刑不上大夫”的年代,更是无法言语的打击。
据卫宏《汉书·旧仪注》云:“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意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揭露汉朝的弊端,批评帝王的短处,本来武帝就对司马迁有意见,再来为李陵求情,正好新帐旧帐一起算。司马迁敢于坚持事实修史,必然会得罪很多人,李陵事件只是导火线而已。
此时汉武帝已经是晚年,过了从谏如流的时候,任用酷吏,犯下很多错,虽临终留下《罪己诏》,但是已铸成大错,无法重来。司马迁的悲剧有其个人原因,更是由当时的政治环境造成的~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