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陈平的话,吕后心里的大石头才算放下,对陈平也放下了戒心。
吕后对陈平说:“以后,还得仰仗您多多辅导我的儿子啊!”
话音刚落,陈平就连忙磕头谢恩,要不是自己有奥斯卡的演技,恐怕这时候就一起下去陪陛下了吧!
这个故事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中,在他的笔下陈平是一个冷酷的阴谋家,既能想出用2000女子换刘邦一人性命的计策,也能在刘邦奄奄一息时,做好两面周旋的准备。
比如,刘邦死前下密令,让陈平将樊哙斩杀,而陈平却偷偷下来樊哙的性命,为自己找好后路。于是就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为什么刘邦要杀樊哙,陈平又为何要违抗命令?
根本原因是樊哙的身份!
首先,樊哙是刘邦的同乡,也是汉朝的开国功臣,立下赫赫战功,手握重兵;其次,樊哙是吕后的亲妹夫,而吕氏集团势力正迅速崛起。
再加上有人举报说:樊哙趁着刘邦重病不起,要发兵诛杀戚夫人和刘如意。
《史记》原文记载:【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所以,刘邦忍痛下令,杀掉樊哙,制衡吕氏势力,以防刘氏大权旁落吕氏。
《史记》原文记载:【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然而,刘邦到死也想不到,陈平竟有异心,哄骗一同执行命令的周勃,留下了樊哙的性命。
他对周勃说:“樊哙是陛下的生死兄弟,又是吕后亲妹夫,万一咱们杀了樊哙后,他后悔了我们就遭殃了。不如,我们先把他捆到皇上面前,让皇上自己来杀他吧。”
就这样,两人把杀头变成了抓捕。之后,留在军中暂代樊哙职务,陈平一人押送樊哙。
果然,事情如陈平预期的一般,还没将樊哙押送到长安,刘邦突然就死了。于是,将计就计,陈平在刘邦冰冷的尸体前,上演了一场对吕后忠心耿耿的大戏。
这就是陈平,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在风云变幻的庙堂斗争中,能像个不倒翁一般,屹立不倒!
司马迁评价陈平:“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以荣名终,称贤相!”
在司马迁看来,陈平投靠吕后是当时最佳的选择,韬光养晦,获取信任,在恰当的时机发起“除吕斗争”,既能安定汉室,又能自免于祸!这样的人,不就是贤相吗?
古人讲“君择臣,臣亦择君”,一般来说君享有择臣的主动权。但是在陈平身上,我们也能看到“臣亦择君”的现实实践,也就是现代职场中所表达的“良禽折木而栖”。
其实,我们学历史的魅力也在于此,吸取古人的教训,可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可以说一部《史记》写透了人生百态,写尽了帝王将相,权术谋略。
《史记》被称为专属于中国人的\"智慧宝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无论是一方君主,还是文人学者,都折服于这套“时代的百科全书”。
尤其是在大语文时代下,《史记》更是成了教育界的宠儿,从小学到高中,教材中出现的文言文、历史事件等大都出自《史记》,比如像《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篇目。
不仅如此,《史记》也是中高考中必然出现的重要“考点”,或是以阅读理解的方式,或是以中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式,比如:2020年全国卷一高考作文题,就是来自《史记》当中关于“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
所以,强烈建议家里有中小学生的朋友们,及早给孩子准备一套《史记》!
然而,传统的《史记》全都是文言文,晦涩难懂,为此编者根据孩子们的阅读特点,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经过学者们科学合理的新编、排版和设计,添加注音和插图,编写出一套适合9-15岁孩子阅读的《写给孩子的史记》。
这套书针对孩子的阅读习惯,利用插图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来展现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和丰富饱满的历史人物,即使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也能通过拼音和插图看懂。
比如:刘邦先入汉中,却不做汉中王,告诉孩子,遇事要懂得进退;
比如: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告诉孩子,和气才能交到真心的朋友。
..........
这套《写给孩子的史记》精选了原著《史记》里62个历史故事,小朋友读起来就跟看漫画书一样精彩有趣,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知兴替、明事理、辨是非、长志气。
重点是,这套书还增加了“知识加油站”模块,深入理解重点名词,让孩子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教育部早就颁布了“孩子课外阅读量起码要达到50万字以上”的规定,所以利用暑假60天,每晚睡前花10分钟阅读一个历史故事,过完暑假,七八岁的娃也能出口成章。
《写给孩子的史记》全套五册只需79元,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获取正版图书↓↓↓
一、开汉功臣的下场是什么?谁的下场最悲剧?
优质答案1:
除了几个造反的,绝大多数都善终了,爵传数代,光宗耀祖。部分功臣后裔甚至从汉初传爵至汉末,与汉朝同寿!
西汉开国,封功臣145人为侯,大侯高达万户,小者百户。
时值战乱,人口流失严重,能统计的户口不过20%-30%,所以在人口回流社会安定以后,有些功侯后裔的食邑增加了好几倍,如萧何、曹参、周勃、灌婴封更是达到四万户!
财产也象这样不断积累,他们确实富裕厚足了。于是,这些人的子孙骄傲自满了,忘记了自己祖先创业的艰难,干起了荒淫邪恶的勾当。从开始受封到太初时只有百余年的时间,而原来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余的都因犯法而丧命亡国,一下子就全完了。这由国家法网渐渐严密的缘故,然而他们自己也没有小心翼翼地对待当世的禁令啊!
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稳固这些功臣们的根本,但那些枝枝叶叶却渐渐的衰微了,这是因为后世不守法度的缘故。
正如当初太祖剖符而誓: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要把对你们的恩泽延及给后代。
【史记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下面介绍部分功臣功过赏罚。
1.【平阳懿侯曹参:以中涓从起沛,至霸上,侯。以将军入汉,以假左丞相定魏、齐,以右丞相,侯,万六百户。】
曹参是结局最高的一个之一,不仅封赏最高(封侯10600户),而且继萧何后担第三任相国,其后代一直继承平阳侯爵位,一直到西汉结束。
东汉建立后寻找曹参后人,封蓉城侯,继曹参嗣,一直到东汉结束。
三国魏自认为事曹参支系出身,故蓉城侯后代在魏国继续继承爵位,直到魏国灭亡。
2.【留文成侯张良:以厩将从起下邳,以韩申都下韩,入武关,设策降秦王婴,解上与项羽隟,请汉中地,常为计谋,侯,万户。】
张良结局不错,封万户侯,仅次于曹参,自古多少人以万户侯为最高目标啊,张良的儿子张不疑因为参与谋杀楚国内史,除爵贬为城旦(门卫),留侯家系中断了好几十年,之后玄孙的儿子继承爵位,其他后代有多出相入士。
张良本人比较特殊,并没有一官半职,而是一直系刘邦的私人参谋帮助刘邦的,在建国后就没少参与朝堂之争了。
3.【酂文终侯萧何:以客初从入汉,为丞相,守蜀及关中,给军食,佐定诸侯,为法令宗庙,侯,八千户。】
萧何一直以大汉后勤大管家的身份示人,刘邦称帝以后评功被排位第一名,甚至「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尊宠无以复加,后世权臣要篡位之前都要加这一项特权,言必提「如萧何故事」。
正因如此,也受到一点猜忌,但经过一番波折,最终还是安然无恙,这里面有萧何懂收敛锋芒的因素,何尝没有刘邦并不是真的不信任他,只是敲打一下,你懂规矩我也懂规矩,如果刘邦真想杀他,你萧何做什么也逃不掉不是?
萧何后代世袭酂侯爵位一直到汉朝终结,成为名门望族,后世更是开创了梁、齐两个朝代(南朝)。
4.【淮阴侯韩信:初以卒从项梁,梁死,属项羽为郎中,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票客。萧何言信为大将军,别定魏、赵,为齐王,徙楚,擅发兵,废为侯。坐谋反诛。】
韩信,本是项籍郎中,汉王慧眼识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火速提拔,官至相国,爵至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恩宠无以复加。
然而韩信并没有珍惜这份恩宠,史记曰:项王将钟离昧亡归信。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
后被高帝以“招降纳叛、擅发兵”名义智擒于陈,贬为侯,尊位依旧。
然而韩信并没有知错就改,欲发家仆、官奴、囚犯袭击皇宫,以应诸侯,舍人发现后劝阻之,韩信怒而囚禁他,甚至想杀了他,舍人的弟弟通报给吕后,吕后当机立断,谎称高帝平叛成功正在赶回来,令其暂时打消谋反意图,并让他入宫庆祝,最终被诛杀于长乐宫,免除了一场动荡。
优质答案2:
导读:汉朝是一个强大的王朝,但是汉高祖刘邦可不是一个容人的好皇帝。刘邦和刘秀对待开国元勋的方式截然不同,倒是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样有点刻薄寡恩。很多开国功臣惨遭屠戮,留下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刘邦开汉功臣的下场
刘邦以一个草根出身,横扫诸侯定鼎大汉和一个优秀的创始团队是分不开的。刘邦善于识人、用人,所以刘邦团队中的张良、萧何、韩信、陈平、曹参、樊哙等等都在汉朝建立过程中立下了赫赫功劳。那么尘埃落定之后,这些功臣良将的下场如何呢?我们逐一来浅述一下。
萧何:
萧何是沛县人,和刘邦、曹参等都是好朋友。是刘邦创始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萧何是内政方面的大才,从沛县起兵反秦就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在秦末反秦斗争中,萧何一直辅佐刘邦维持着庞大的后勤。在刘邦优先进入咸阳的陷入寻欢作乐的境地的时候,劝说刘邦重新振作起来开始和项羽争夺天下。
萧何不但是理政的高手,并且也善于推举人才。韩信就是其中之一。萧何月下赶韩信一事说明了萧何识人用人的一面。并且在刘邦面前力保韩信担任大将军。事实证明了一切,韩信果然是军事大家立功无数。除此之外,萧何在长达数年的楚汉战争中不断为刘邦组建军队和输出源源不断的粮草。终于最后辅佐刘邦定鼎天下。
萧何被封为酂侯,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并且萧何父子兄弟等10多人同样获得册封。可以说萧何是开汉功臣中结果最好的一个,获得善终。
张良:
张良也是汉初三杰之一,谋略过人。在刘邦整个造反过程中,张良苦心辅佐。数次救过刘邦的性命。在鸿门宴上抢先获得信息,安排刘邦离场;辅佐刘邦抢先进入关中夺得咸阳;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迅速获得了关中的民心。为后期的楚汉战争提供了稳定的大后方。
建国后张良因公被封为留候。协助册封刘盈为太子。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天下,潜心修道,躲过了刘邦的清洗。
下场最惨的-韩信韩信也是汉初三杰之一。秦末汉初著名的军事家,许多经典的战役、战例都是韩信开创并且命名的。是兵家四圣之一。韩信最初投奔的项羽,但是项羽刚愎自用看不起韩信。后经过萧何保举成为汉军的大将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都是其经典战例被后人反复研读。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
韩信因功被册封为齐王。后因过被降为淮阴侯。后因被萧何和吕后合谋骗入宫中,以谋反罪被诛灭三族。留下了“果如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的论调。
小结:
如果说韩信谋反要推到大汉争夺天下,这个有些好笑。只不过韩信不满足一个侯爵的称谓,怀念异性王而已。所以凭韩信立下的大功加上他自己低的够呛的情商,足可以解除他的兵权在朝中做个富贵的郡王也未尝不可啊。郡王也是王啊,后代不世袭罔替就可以了。到后代降级为侯爵也很正常啊。非弄得屠戮三族,功臣寒心干嘛!一家浅见,见笑见笑。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二、樊哙一家人的下场如何?
优质答案1:
樊哙一家人的下场不怎么好。刘邦死前,樊哙受诬告,差点被处死。吕后死后,樊哙的老婆和儿子被他的那帮一起从丰沛出来打江山的老哥们活活打死。若干年后,樊哙的孙子又被自己府里的属官诬告为野种,被废为庶人,直到汉武帝继位后才平反昭雪。
众所周知,樊哙当年跟当年是一起打天下的好哥们,鸿门宴上还救过刘邦的命,对刘邦可谓是兄弟加恩人的关系。刘邦登基后,也没有亏待樊哙,先是封他为舞阳侯,后来又委任他为左丞相兼大将军。可谓是非常的信任和重用。
然而好兄弟樊哙却因为一个尴尬的身份遭到了好兄弟刘邦的猜忌,差点被刘邦所杀。
什么身份呢?
就是他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媭,是吕后的妹夫,吕家的女婿。
刘邦临死前,由于他没有给太子刘盈建立一套死忠于他的太子党。于是这就导致刘盈势单力薄,只能依靠母亲吕后和丰沛功臣集团的支持才能坐稳皇位。而刘邦要顾及政治平衡,不能杀吕氏和丰沛功臣集团,只能容忍这两个集团继续存在。
因此可以这么说,刘邦临死前,既不能杀吕后一家(需要她制约重臣),也不能屠戮功臣集团(那样吕后会把刘氏灭绝),只能对两派人放任自流。
但是在这两派人中间,樊哙很特殊,他既是功臣集团,也是吕后亲戚,并且他还是左丞相兼大将军。不仅地位高,而且还是两边都把他视为自己人的一个角色。如果他倒向哪一边,另外一派绝对玩完。于是,刘邦就因此对他起了杀心。
不过,想杀不等于一定要杀。刘邦临死前下旨杀樊哙,还是因为一个谣言。
当时刘邦病危,有人诬告樊哙,说他要协助吕家谋害赵王刘如意与戚夫人,刘邦一怒之下就令陈平去将樊哙赐死。由于陈平畏惧吕后,又念及往日与樊哙的情谊,便只是偷偷将樊哙逮捕,送往长安,没有立即处决。而樊哙被押解到长安时,刘邦已驾崩,吕后掌权,樊哙随即被释放。
之后没几年,惠帝驾崩,吕后临朝听政,大封吕氏一族,压制刘氏和功臣集团。此时的吕姓外戚的权势滔天,远远大于了刘姓宗室和丰沛功臣集团。而吕媭也因为吕后的照顾,横行霸道,得罪了不少朝廷重臣。
樊哙在吕后专权的期间有没有做过助吕为虐的事情,由于史书对此没有详细记载,这里就不乱加猜测了。不过他老婆吕媭反正是得罪了很多人,这为后来她被打死埋下了因果报应的种子。
公元前189年,樊哙病死。他的舞阳侯爵位传给了他和吕媭所生的嫡子樊伉。(所幸是死的早,否则后面就尴尬了。一边是自己老婆和儿子,一边是自己的好哥们,不管他帮哪边都会骂,里外不是人)
九年后,吕后病逝。吕氏继续操控朝廷,迫害刘姓诸侯王和丰沛功臣集团。于是,受迫害的这些人在陈平、周勃、灌婴等开国元老的主持下,将诸吕全部剿灭。
其中吕媭被逮捕,在监狱中被“笞杀”。也就是被拷打致死。(笞刑就是用木板责打犯人的背部、臀部或腿部,其实是轻刑,但是吕媭当时年纪大了,又娇生惯养,结果就被打死了)
吕媭被打死后,她和樊哙的儿子樊伉也受到牵连,一并被诛杀。樊伉虽然姓樊,但却是吕媭的儿子。大臣对他老娘恨之入骨,因而因怒生恨,把他也一并干掉了。
不过,周勃、陈平等人打死吕媭和樊伉,只是针对吕氏的屠杀,并不是针对樊哙。樊伉被诛杀后,樊哙的庶子樊市人(樊哙与小妾生的庶子)并未受牵连。
汉文帝登基后,樊哙这个小儿子被文帝立为舞阳侯,继承了樊哙的爵位。
过了若干年,樊市人去世,他的儿子樊他广继承舞阳侯爵位,继续为樊家传承香火。但是到了汉景帝时期,舞阳侯府的舍人(诸侯府里的私官)因为得罪了樊他广,被樊他广处罚。于是这个舍人心生怨恨,便向汉景帝密报,说樊市人没有生育能力,现任舞阳侯樊他广不是樊市人的儿子,是樊市人的妻子和樊市人的弟弟偷情生的野种。因此樊他广应该没有继承樊市人爵位的资格。
汉景帝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便下旨废黜樊他广,贬为庶人,并下旨撤掉了舞阳侯这个爵位。
五年后,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汉武帝又不知道抽了哪根筋,给樊家平反昭雪,册封樊他广的儿子樊章身为舞阳侯。继续为樊哙延续香火。
此后,由于记录不详,便不知道是谁继承舞阳侯的爵位了。
到了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樊哙的后代樊章又被封为舞阳侯。西汉灭亡后,王莽建立新朝,樊哙的舞阳侯国被彻底废除。
优质答案2:
樊哙是刘邦的老乡,以前是一个屠狗卖肉的商贩。如果你认为樊哙是一个大老粗,那你就错了,樊哙忠心耿耿、有勇有谋,这在许多历史记载中都可以发现。但刘邦去世前,却下旨让陈平斩杀樊哙,那么樊哙一家人的命运最终如何呢?樊哙早年以屠狗卖肉为生,他家的肉味道鲜美,肥而不腻,是十里八乡有名的风味小吃。樊哙这个人也勤快利落,没过几年也成为一个致富小能手。刘邦和樊哙是老乡,最喜欢吃樊哙家的狗肉,但刘邦没钱,有钱也不愿意给,就是典型的白吃白喝。
樊哙轶事与传说樊哙和刘邦是从小混在一块的,樊哙也不好意思要钱,刘邦白吃就白吃吧。可是刘邦这个人,要钱没有朋友太多,刘邦不仅自己吃,还向他的狐朋狗友们推荐樊哙家的美食。每回刘邦一去,樊哙家的狗肉就所剩无几,长此以往樊哙怕了。
于是,樊哙决定躲着刘邦,刘邦不是爱吃他家的狗肉么,好,那我樊哙就去别的地方卖。可是刘邦这个人,脸皮太厚,每次樊哙躲着他,他都追着追着白吃白喝,这谁受得了。
樊哙有一次特地渡过泗水河,跑到河对面的夏阳镇去卖肉,他心想刘邦这会该不会过来了吧。刘邦一到中午,肚子饿的咕咕叫,就想吃樊哙家的狗肉,没想到却找不到樊哙。刘邦心想,这家伙又躲到哪去了,你不让我吃,我偏去找你。
刘邦转悠了整个镇子,都没找到樊哙,听邻里说看见樊哙渡了河,于是准备也死皮赖脸地去河对岸找樊哙。可是,刘邦跑到河岸上一看,就是找不到一条船,刘邦气的鞋子一脱准备游过去。
可就在这时,平静的泗水河突然惊涛骇浪,刘邦看到一个很大的乌龟在河里探出脑袋。刘邦拿个小石头砸了一下乌龟,乌龟探出脑袋瞅着刘邦。刘邦对乌龟喊:“我是刘邦,我是刘邦”,乌龟听到就游上了岸。
刘邦心想,这千年的王八难道还真通人性,于是给乌龟说能不能驼着我过去。没想到这乌龟果真点了点头,于是刘邦就跨着乌龟坐了上去。就这样,刘邦过了泗水河,直奔夏阳镇去了。
刘邦看到樊哙的摊子就跑了过去,随手就拿了一块肉,蹲在地上吃了起来。樊哙疑惑地说,最近河里有个大河怪,一到下午就兴风作浪,没有船家敢撑船,你是咋过来的。
刘邦说,我就说我是刘邦,那河里有个大乌龟就驮着我过来。樊哙气的是牙痒痒,真想亲手剁了那个乌龟。
于是,第二天下午,樊哙也不摆摊了,就躲在河边等乌龟。看到河里突然大风大浪,于是喊着:“我是刘邦,我是刘邦”。没想到樊哙这家伙还真机灵,脑瓜子一转就是一条计策。乌龟果然上了当,笨头笨脑地游上了岸,樊哙拿网一套,乌龟就被樊哙抓了回去。
樊哙这个屠夫,抓了乌龟就要剁了,开始乌龟那叫一个反抗,樊哙对着乌龟喊:“我是刘邦,我是刘邦”,那乌龟就不动了,任凭樊哙宰割。樊哙把乌龟剁了,放在锅里和狗肉一块煮了。
第二天出摊,十里八乡都能闻到樊哙家的肉,樊哙家的肉很快就卖了不少。刘邦蹲在地上白吃白喝,问今天的肉怎么这么好吃,樊哙眼睛滴溜一转,一脸坏笑地告诉他,那只老乌龟被他给炖了。刘邦听罢便气不打一处来,抄家伙就想揍樊哙一顿。
传说这只乌龟是一只神龟,沛县人吃了樊哙家肉,最后都跟着刘邦飞黄腾达。因为用乌龟汤煮肉很香,但是汤越来越少,樊家人就把黄土和乌龟汤掺在一起,煮肉的时候加一点点,成了樊家肉馆的祖传配方。
刘邦本就是一个无赖,喜欢白吃白喝。有一次,刘邦去县里的乡绅吕公家蹭吃蹭喝,但这个吕公可不是个寻常人物,相面算命的本事可算一流。吕公打眼一看刘邦绝非寻常之辈,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邦。吕公对刘邦的这个小兄弟也是爱慕有加,尽管他还是一个屠狗卖肉的主,吕公也毫不嫌弃将他的小女儿吕须嫁给了樊哙。就这样,樊哙和刘邦成了连襟兄弟。
那一年,樊哙跟着刘邦打进了咸阳,刘邦一见到后宫的美女就走不动了,当晚就要留下。樊哙担心此举引来项羽的恼怒,于是和张良一起向刘邦谏言,离开秦国皇宫。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樊哙并不是一个没头没脑的大老粗,而是有一个有远见的人。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
果真,项羽进关时才知道刘邦已经打进了关中,顿时怒不可遏,让士卒吃饱喝好打算第二天就打进关中。因为项伯的从中作梗,项羽打算给刘邦一个机会,让他来鸿门宴“说个事”。
第二天,鸿门宴上杀机四伏,范增多次举玦示意杀掉刘邦,项庄拿了个剑在刘邦眼前比划来比划去。樊哙一听,这还得了,提着剑就闯进项羽的营帐。宴会上突然闯进来个彪形大汉,项羽可是惊讶了不少,开口就问壮士是谁呀?
项羽本来就爱英雄,特别是樊哙这样的英雄,于是赐酒赐肉,樊哙也毫不客气张口就吃了起来。樊哙告诉项羽,沛公和项王赴怀王之约,先入关中,刘邦丝毫不敢怠慢,帮项王看守好关中等待项王的到来。现在项王不分缘由,准备攻击沛公的军队,这和秦国有什么两样。
樊哙这句话可谓是攻心之语,秦国本来就是项羽痛恨的,现在樊哙把项羽和秦国比,项羽怎么还能杀刘邦呢?项羽被樊哙怼地哑口无言,只能说:“壮士来来来坐下慢慢说”。
樊哙可算是救了刘邦一命,项羽顿时杀心全无,于是刘邦找了个机会就溜了。
樊哙这个人也算是个大英雄,跟着刘邦南征北战,刘邦打仗不行,只要跟项羽交手必输无疑,但樊哙却能够接连获得胜利。于是,刘邦拿下江山后,封樊哙为武阳侯,也算是还了之前的白吃白喝。
但汉帝国建立后,利益关系便发生了逆转。刘邦最喜欢戚夫人,也很喜欢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一直想找机会把刘如意封为太子,如果此事达成,刘邦百年之后吕后恐怕就有性命之忧。樊哙是吕后的亲妹夫,他命里暗里地帮着吕后,樊哙表示刘邦百年之后,一定会杀了戚夫人和刘如意。
刘邦一听这个话,大半夜把陈平和周勃叫了过去,让他们一到樊哙军中先杀了樊哙再说。但陈平是个机灵鬼,他觉得樊哙是吕后的亲妹夫,杀了他吕后怎么能饶了自己,于是打算把樊哙抓到长安就行了,樊哙是死是活任凭刘邦做主。
但陈平把樊哙押送到半道上,刘邦就驾崩了,所以樊哙可算是逃过了一劫。但刘邦去世后,吕后为所欲为,吕后的妹妹吕须更是大肆干预朝政,吕氏成了皇亲国戚和功臣派的眼中钉肉中刺。
吕后去世后,齐国诸侯王立即反叛,打出的旗号就是“尽灭吕氏”。灌婴被派出去平叛,走到半道上灌婴觉得,以前我是怕吕后,现在吕后都没了我还怕啥,于是和齐国联手,阵前倒戈杀进了长安。
吕产和吕禄是吕后的侄子,一直掌管汉帝国的南北两军,陈平设计夺了他们的兵权。灌婴和齐军杀进皇宫后,见到姓吕的就杀,男女老少都不放过。当然,樊哙的妻子吕须,就是功臣派必须除掉的首恶,吕须被拖到街上乱棍打死。
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
因为吕须做事专横跋扈,和他的姐姐吕雉一个模样,所以朝中大臣对吕须恨之入骨,于是杀了吕须之后还不解恨,把吕须生的儿子樊伉也一并诛杀了。
但樊哙说到底还是功臣派,诛杀吕氏总不能连带着把樊家也灭了族吧。于是,樊哙小妾生的孩子樊市人被保留了下来,汉文帝时期,樊市人继承了樊哙舞阳侯的爵位。
樊家人的命运,说到底还是源于吕后的专横跋扈,倘若吕后能够安居后宫,绝不牝鸡司晨,大汉王朝的上层,又怎么会发生这样的动荡呢?
@历史方位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喜欢的同学们点个赞哦!别忘了一下。
三、历史上的樊哙在鸿门宴上吃的猪腿到底是生的还是熟的?给客人吃生猪腿是不是不礼貌?
优质答案1:
鸿门宴是刘邦听从项伯(项羽的叔父)之言,向项羽赔罪示弱,换取项羽信任,因而项羽安排的一场宴会。
鸿门宴刚开始有5个人参加,分别是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刘邦向项羽解释情况,项羽就不想杀刘邦,而范增却频频向项羽暗示杀刘邦,项羽不理。
这个时候范增就出去了,找到项庄,让他以舞剑为名,乘机刺杀刘邦,然后项庄就来到宴会,开始舞剑,准备杀刘邦,结果项伯看出不劲,就挺身而出,与项庄对舞,伺机挡住项庄的剑。
在这个过程中,张良看不下去了,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就出门找樊哙,让樊哙进帐,然后告诉樊哙应该如何如何说。樊哙说好,然后就准备进帐,结果门口守卫不让进,樊哙就用盾牌把守卫撞开,闯进了宴会。
樊哙进了帐,就狠狠地看着主位的项羽,项羽见忽然闯进来一个壮汉,吓了一跳,手很自然的按在剑上,问:来的是何人?
张良马上回答说这是沛公的参乘(警卫员),项羽就说:赐一斗酒。一斗酒大概是现在的四斤酒,樊哙也答话,一口气喝完了一斗酒。然后项羽就说了一句话:赐之彘肩。然后边上伺候的人就拿了一整个猪腿肉给樊哙,原文是这样说的:则与一生彘肩。
生彘肩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生的猪腿肉,但看问题不能断章取义,要看前因后果。项羽是在开宴会的,既然是宴会,大家都在吃东西,宴会上会准备生的猪腿肉吗?项羽会吃生的猪腿肉吗?显然不会,那个时候都已经是文明社会了,不可能还吃生肉。
另外项羽说的是:赐之彘肩。又没有说:赐之生彘肩。手下人胆敢自做主张,拿一个生的来?恐怕是不敢吧。
这里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生彘肩是未经加工的熟猪腿肉,只是没有切开,生解释为未加工,后来樊哙在吃这块肉的时候,是把盾牌放在地上,把肉放在盾牌上,用剑切开来一块一块来吃的,这样就好理解了。
另一种理解是:这里的生只是夸张的形容词,并不是说肉的生的,只是为了突出樊哙的勇猛,故意以夸张的方法来描述樊哙,你看看生吃猪肉、一口气喝下四斤白酒,这是什么概念?超人啊,为了突出樊哙,才这么写的。
最不可能的就是故意拿生猪腿来为难樊哙,没必要啊,项羽就没打算杀刘邦,干嘛要为难刘邦手下人呢?况且樊哙本来就不在宴会的名单中,只是后来闯进去的,项羽本人也是勇猛之人,看见了樊哙这样的人,难免惺惺相惜,更不可能去为难樊哙了。
综述以上,这个猪腿肉肯定是熟的,不可能是生的,项羽也不可能给樊哙生的猪腿肉。
优质答案2:
看下原文: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5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52!”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53。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由此可知,生的!
回到历史背景,当时项羽势大,是对抗秦军的主要力量,刘邦讨了巧,先入咸阳,
鸿门宴本身就是生死宴,项羽下面的人故意为难,拿一个生的猪腿上来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