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午时三刻斩首?九阴真经午时三刻斩首

2023-03-09 00:35:39 757 0
奇闻异事录
古时候,监斩官在犯人行刑前都会高喊一声:“午时三刻已到,开刀问斩!”为什么杀头非要等到午时三刻才执行呢?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用时辰来表达时间这个概念,古人把我们现在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两小时,午时就是咱们现在的中午11点到1点之间。古人除了使用时辰计时,还使用漏刻计时,一刻等于现在的十五分钟,一个时辰有八刻,这样算来,午时三刻就是中午十一点四十五分。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问斩呢?难道砍头还要看天象,选个吉时吗?原来,古人一直信奉最原始简单的阴阳理论,中午时分太阳离我们最近,也是最强烈的时候,所以阳气也最旺,选择在这个时间问斩,是为了辟邪,图个吉利。古人认为虽然必须惩罚罪犯,但杀人再怎么说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无论被杀的人是不是罪有应得,必竟身体发肤授之父母。选择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既是对生命的一种敬畏,又可以克制住死去犯人的阴气,让罪犯魂飞魄散,令其再无法转世投胎,继续祸害人,也彻底断了他们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妄想,更不会去找监斩官和刽子手的麻烦,行刑人员的心理得到了安慰。其次,这个时间段天气最热,人的精神状态比较涣散。犯人行刑之前都要先吃一顿断头饭,吃饱喝足,睡意微醺,精气神不足,人的感觉也不灵敏。据说此时将犯人问斩可以减少痛苦,这也是古人比较人性化的考虑。这个实在不靠谱,马上就要掉脑袋了,心都提到嗓子眼,有哪个犯人会犯困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段人们一般都忙完田里的农活回到家中,有时间来刑场观斩,可以震慑百姓,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古人在行刑的时间上除了讲究午时三刻,还会选择秋后问斩,这是怎么回事呢?古代历朝都规定:每年从立春以后到秋分之间不可以处决死囚,另外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日、天亮之前、雨停之前、皇帝生日等重要的日子也不能行斩首之刑,见血光之灾。古人为什么喜欢秋后算账呢?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顺应的天时,如季节有春夏秋冬,草木有兴衰枯荣,人也有生老病死一般,这些都是天道轮回,因而人的行为要顺从天意,不可反其道而行之。秋冬季节树木凋零,寒气逼人,凌厉的肃杀之气主宰了这两个季节,在主杀的季节问斩是顺应天地,顺应自然的,因此秋冬适合执行死刑。如果选择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或者是朝气蓬勃的夏天行刑的话,就是倒行逆施,违反天理。皇帝贵为天子,更要遵守天意,所以,处决犯人要避开重要的天时,只要犯人不是罪大恶极,必须立即处死以平民愤,一般都会留到秋后问斩。秋后问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为百姓考虑,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古代以农为本,从立春到秋分这段时间,正是百姓们忙于播种和收获的时期,秋冬时节则是农闲阶段,处决死刑犯时,百姓们也有时间前来围观,刑场一般设在菜市口,方便人们观看,满足了百姓们看热闹的心理,统治者巴不得围观的人越多越好。所以秋后问斩,既有利于保障农业的生产,也起到了杀一儆百提醒大众的作用。古时候生产力低下,迷信思想盛行,人们对鬼神之说十分敬畏,午时三刻行刑、秋后问斩,这些也是封建统治者的一种统治方式,以此来巩固皇帝老儿的统治。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欢迎留言!一:为什么要在午时三刻斩首犯人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 午时三刻 。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 午时三刻 开刀,不让其做鬼

古时候人们人为鬼是不能在白天出现的,现在的鬼片也有这样的元素,午时三刻阳气最浓,故此死去的人不会化成厉鬼!

 古代中国将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分为八刻(注意,不是四刻),如午时就分为午初四刻和午正四刻,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所以15分钟又叫一刻钟。午时三刻指的是午初三刻,即11点45分。

为什么要午时三刻斩首?九阴真经午时三刻斩首

古时罪犯砍头都喜欢选在午时三刻,因为在当时人看来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国古代一直认为杀人是“阴事”,无论被杀的人是否罪有应得,他的鬼魂总是会来纠缠作出判决的法官、监斩的官员、行刑的刽子手等等和他被处死有关连的人员。所以在阳气最盛的时候行刑,可以压抑鬼魂不敢出现。这应该是习惯上“午时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

二:古代斩首为什么要午时三刻

午时三刻钟,就是我们现在的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间。这个时候开刀问斩,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阴 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 古代行斩刑是分时辰开斩的,斩刑是有轻重之分的。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 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 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三:午时三刻斩首是几点

文:千羽泽(读史专栏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中午,向来都是非常热的时候。而在古代,午时三刻,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因为这是一个斩首的好时候。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古代要在午时三刻斩首犯人呢?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揭秘午时三刻斩首犯人背后的秘密。

一、午时三刻的由来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某某人犯了大罪,于是官老爷一拍案,喝道:“拖出去,午时三刻斩首示众!”

于是,在我们的固有认知中,斩首是要选在午时三刻的,背后的原因我们后面再来探讨,我们先来说说午时三刻的由来。

古代划分时间,并不是按我们现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计算的,而是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又分8刻,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5分钟。

当然,时辰和刻,与现在的时间换算,其中会有些许误差,不过,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古时的午时三刻,当于我们现在的十一点四十五分左右,是一天之中温度非常高非常炎热的时刻。

二、午时三刻阳气最重

在以前的阴阳家们看来,午时三刻便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斩首又是一件阴气极重的事情。所以,午时三刻斩首,正好以阳气克制阴气。

可别当是封建迷信没人理,古人可是很吃这一套的,他们非常信奉阴阳五行,所以古人普遍觉得午时三刻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刻。

那么,阳气重又和斩首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人们是怕犯人死后的鬼魂不散,来纠缠执法官和刽子手,闹得不得安宁,所以想用正午的阳气来镇压鬼魂的阴气,这样才可保太平。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午时三刻处斩的犯人,将会魂飞魄散,连鬼也做不成。所以,作为对那些罪大恶极,穷凶极恶的犯人的惩罚,把时间选在午时三刻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因为午时三刻斩首连鬼也做不成,实在太过惨烈,所以一般在这个时候行刑的.都是十恶不赦的大恶人。不仅夺走他的命,还要夺走他做鬼的权利。

就连平常祭祀,也是万万不敢在这个时候宰杀牲畜的。毕竟,不仅要人家的命,还让人家魂飞魄散,实在太不符合人道主义了,虽然是牲畜,但也不能如此残忍呀。

而且,这本就是对神明进行的祭祀,让神明看见如此残忍的一幕,自然也是不太妥当的。

三、减少犯人痛苦

其实,将斩首的时间选在午时三刻,除了前面那个比较残忍的原因外,还有一个稍微人道主义的原因,那就是减轻犯人的痛苦。

众所周知,午时三刻处于中午,是一天中温度非常高非常炎热的时候,选在这个时候,必定晒得人头晕目眩,昏昏沉沉。

而中午又正好是睡午觉的时间,犯人昏昏欲睡。在这种情况下行刑,可以减轻犯人的痛苦。要不然在意志清醒的情况下目睹自己被斩首,这场面谁受得了?

并且,犯人大多是大早上被押送过来的,一路被押送到行刑地,又没吃多少东西,肯定疲惫不堪,不至于在刑场上活蹦乱跳的,也省去了诸多麻烦。

不然,要是犯人精力充沛,来个大闹刑场什么的,那谁吃得消?要是一不留神让犯人跑了,那就更要命了。比如要是来个人来劫法场,那可就难办了。

不过,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在犯人头脑昏昏沉沉,意识不太清醒的情况下,一刀结果,给个痛快,自然免去了犯人的诸多痛苦,也算是比较人道的做法了。

四、午时三刻行刑实则很少

可能是受影视剧的误导,所以让我们觉得犯人都是午时三刻行刑的。

实则不然,除了明朝有记载,犯人在午时三刻行刑,其他朝代都是没有明确记载的。

事实上,古代在午时三刻斩首的犯人很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犯人确实是在午时斩首的。

前面也说过了,午时三刻斩首的犯人会魂飞魄散,连鬼也做不成,更不能转世投胎,这种惩罚实在是戾气太重,太过凶残。

所以若非罪大恶极的犯人,一般是用不着午时三刻行刑的。

对于一般要斩首的犯人,还是会选择在午时斩首,这个时候虽然阳气也重,能够压制斩首的阴气,但是犯人死后还是可以留下鬼魂去投胎转世的。

反正,古人是很信这一套的。

古人对于行刑时间是非常严格的,除了午时三刻,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词,那就是秋后问斩。

那为什么要选在秋后来斩首呢?这背后又有什么讲究呢?

事实上,这套理论是董仲舒提出来的,“四政若四时”。庆赏为春夏,罚刑为秋冬。

而后面的历朝历代也差不多遵循这一理论,除非罪大恶极,必须马上处死的犯人以外,一般都是要到秋后来问斩。

而到了清朝,则规定犯人要在秋季斩首。除了前面的理论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在古人看来,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秋冬是万物蛰伏的季节,选在秋季问斩,比较符合自然规律。

以上,就是古人斩首会选择在午时或者午时三刻的原因。不仅为着克制阴气,还有人道主义的成分在里头。

不过,在如今的科学法制社会里,自然不提倡古人封建迷信又残忍的做法。所以,对于这些糟粕,我们可以去了解研究,却绝不提倡学习。

话虽如此,古代和现代的法制思维还是一致的,那就是,做错了事就要受惩罚,犯了罪的人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于法律刑罚,古代和现代自然不一样,但是法律的崇高,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只有推行法律,人人守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安宁的法制社会。

四:古时午时三刻斩首是什么意思

午时:是指从上午11点到

下午1点这段时间。

古时两个钟头为一时。一

时也分前、中、后三济。

一时分4刻(一刻I5分钟)

“午时三刻开刀问斩",是

指判死刑的人都会在午时

(中午12点)三刻(12点45分)

时开刀斩首。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57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