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原是什么意思?屈原名平字原是什么意思

2023-03-09 15:03:31 466 0
奇闻观察室
【今日名家?屈原】

?简介——屈原(前340—前278)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人,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是楚王同姓贵族。

?生平——屈原在年轻时凭借良好的德行和才干,得到楚怀王的信任而担当要职。

屈原的原是什么意思?屈原名平字原是什么意思

?屈原用有远大的政治思想,在内政上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在外交上坚持联齐抗秦,统一六国。

?由于遭到小人的妒恨和诋毁,被楚怀王疏远,甚至长期流放江南,辗转沅湘一带。

?最终当楚王朝岌岌可危,屈原的爱国理想破灭时,在悲愤和绝望中,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终年六十二岁。

?地位——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独创了骚体这一新的诗歌形式。

?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对人民深切热爱的赤诚之心至今为后世所敬仰。

?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认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一生忧国忧民,不屈服恶势力,他用生命创作了大量的不朽名作。

?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哪些呢?

?《离骚》 1篇

?《天问》 1篇

?《招魂》 1篇

?《九歌》11篇

《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

?《九章》 9篇

《惜诵》《涉江》 《悲回风》

《橘颂》《惜往日》《怀沙》

《哀郢》《抽思》《思美人》

?《卜居》 1篇

?《渔父》 1篇

?《远游》 1篇

一:屈原的字原是什么意思

屈原字原,一字灵均。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内政上主张举贤修法,外交上力主联齐抗秦,文学上创作骚体新诗。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等各1篇。

二:屈原什么意思?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这些诗句皆出自屈原的著作《离骚》。那么,“离”和“骚”各是什么意思呢?

离者,丽也,附丽也。《易·离卦·彖传》:“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离的意思就是附丽、依附。“离离”就是紧紧地依附着的样子。如“离离原上草”的意思就是指草在原野上扎根、生长、代代繁衍,紧紧地依附在这片原野上。骚者,不安躁动也。《玉篇》云:“骚,动也。”《说文》云:“骚,扰也。”骚字从马从蚤,跳蚤跑到马身上,马有蹄不能及其身,有尾不能驱其害,有牙不能解其痒,只有有机会躺在地上打滚才能蹭蹭痒,所以马身上有跳蚤,马一定是躁动不安的,故曰扰也、动也。那么屈原写的诗篇为什么叫《离骚》呢?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的公室贵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怀才不遇,反遭小人谗言,被排挤诽谤,并多次被流放。眼见小人误国,祖国不断陷入危局,自己却无能为力,在这种坐立不安、忧思苦闷的状况下,屈原创作了《离骚》。

屈原是楚国的公室贵族,楚国是自己赖以依存的祖国,贵族怎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呢,故曰“离”。离者,丽也,附丽也。战国纷争,各国名士都是怀才觅主,待价而贾,游走于列国,朝秦暮楚,唯有屈子,忠贞不二,即使被排挤打击,心里也只有一个楚国,这就是最早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屈子的心和故国紧紧依附在一起,离离爱国心,天地可鉴,汩罗做证,这就是离骚中离的真义。

屈原眼见小人妒贤误国,自己的祖国被强秦一步步紧逼蚕食,自己却无能为力,肯定是坐立不安,忧心如焚,故曰“骚”。骚者,动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其悲也;“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其忿也;“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其忧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动也。悲之、忿之、忧之、动之,骚而不安也。楚国,屈原不得不依附它,依附它则不忍其亡,眼见其亡则如蚤在身,手足不能搔其痒,躁动不安也,这是一种极其难受的状态和心理,也正是“离骚”最本质的意义。故屈原在这种爱之真、痛之切、忧之深的情况下创作的诗篇,称为“离骚”。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抒胸臆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中的代表作“离骚”与《诗经》中最有感染力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由此,“风”就成为《诗经》的代称,“骚”也就成为《楚辞》的代称。“风骚”也就成为文采诗情的代称。“风”和“骚”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子夏故坛原创)

三:屈原不与的与什么意思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2年10月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六册(102页)注:“[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这条注文对“夺”和“与”的解释都值得商榷。

确定一个词语的意义,要顾及该词语的语境,不仅要疏解通顺,而且要符合情理。

不错,“夺”字确有“强取”之义,但上官大夫“强取”屈原起草的“宪令”意欲何为?是想将著作权据为己有,到怀王那里请功吗?然而,屈原“造为宪令”是怀王亲自指派的(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上官大夫岂能剽掠得了屈原的著作权?即使“强取”去又有何用?“与”字也确有“给”的意思,但是,两个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一个要“强取”,一个就是“不给”,好像两个小孩子争抢一包糖果一般,岂不有失风度!揆情度理,似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觉得,这里的“夺”不是“强取”的意思,“不与”也不是“不给”的意思。那么,怎样解释才更符合司马迁之意呢?

我以为,“夺”乃“裁夺”之“夺”,是删削、修改的意思;“与”即“心许,赞许”之意。

“夺”字,《辞源》列举的义项之一是“决定去取”;《辞海》“夺”字条下也有“决定取舍”一义,如定夺,裁夺。王充《论衡·超奇》:“书疏文义,夺于肝心。”

“与”,《辞源》列举的第11个义项为“称誉”,并举《汉书·翟方进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为书证;《辞海》:“心许;赞许。”引《论语·述而》“暴马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为书证;杨树达《词诠》:“外动词,许也。”举两条书证:“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述而》)

上官大夫阅读了屈原执笔的“宪令”之后,发现有不利于他们那些贵族利益的条款,想操刀对原文进行修改(欲夺之),由他“决定取舍”。可是,屈原不同意(不与),这才惹怒了本来“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于是趁机向楚怀王进谗,致使“王怒而疏屈平”。

四:屈原的原是宽阔的意思吗

屈原是一个天生的完美主义者。他出身系高阳苗裔,有着高贵的血统,怀着这样的优越感,屈原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内在修养,以达到人格同才能的完美结合,为远大的政治人生抱负打下基础。屈原是非常重视修身的。诗中反复多次提到修身的问题——不论是在少年时期,还是在政治主张不被楚王采纳之后,以及遭群小馋嫉,上下求索无所适从之时,得灵氛卦言准备远去国都后,他对自己内在修养的要求是始终不变的(“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作为一条线索反复出现,贯穿全诗,同样这一点也适用于屈原的所有作品。给好评哦

五:屈原离骚什么意思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平 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6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