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用马谡?诸葛亮为什么派马谡

2023-03-09 20:27:31 802 0
奇闻观察室
马谡到底是谁杀的?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该骂我了,这连小孩子都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肯定是hi诸葛亮杀的嘛?

可是,这个典故之所以尽人皆知,是因为《三国演义》实在太深入人心了,那么罗贯中在小说中描写的是不是史实呢?

诸葛亮为什么用马谡?诸葛亮为什么派马谡

应该是,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在《三国志》中,至少记载了马谡的三种死法。

第一种,《三国志·蜀书·向朗传》记载的是,马谡失了街亭之后,畏罪潜逃,向朗因为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在这种说法里,马谡只是下落不明,并没有死,至于后来有没有被抓回来,也没交代清楚。

第二种,《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记载,马谡被诸葛亮关入了监狱中,很快就病死了。这里说得很含糊,不知道诸葛亮是否有意处死,但即便有此意,但终究还没行刑,马谡就病死了。北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采用的就是这个说法。

第三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说法,与小说基本相同,马谡大意失街亭,诸葛亮“戮谡以谢众”。

我想,会不会是马谡畏罪逃跑,被抓了回来,诸葛亮大怒,将其关入狱中,准备公开处死,明正典刑,不料还没来得及实施,马谡就在狱中病死了?

一:诸葛亮为什么用马谡守街亭

  可惜马谡只适合当参谋,当大将嫩点,碰上和张飞齐名的张合,一败涂地。事已至此,诸葛亮却又不得不斩马谡。这不仅仅是军令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想借马谡的头给众臣一个交代:我连本集团的人都杀,你们还唧唧歪歪个啥子?不过诸葛亮后来仍然重用荆州集团的臣僚,姜维确是例外,他可以说是魏延之后蜀国最有大兵团指挥能力的人了,而西川集团始终不能出头。

二:诸葛亮为什么用马谡不用魏延

不该杀,因为马谡是人才,(题外话:二十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虽说马谡有点纸上谈兵,但总比那些马忠,胡班好的多。其实马谡有点替罪羔羊的味道,诸葛亮一为正军纪,二杜绝了那些自作主张的将领,从根本上限制了他们的权力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从李严被贬和魏延欲取子午谷不难看出,诸葛亮是个很霸道专横的丞相,凡事都要他来决定,从不权力下放,就连杖二十的事都要亲自过问。

法外尚能开恩,戴罪亦能立功。马谡之死非战败之罪,而死于诸葛之手也。

补:观马谡之性格,受了罚决不会象苟安那样投奔魏国。

街亭位置虽重要,但易守,只要马谡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守街亭是易如反掌,不然司马懿不会一听说街亭有人把守就愁容不展,大赞诸葛亮真神人也。马谡平时与诸葛亮交情最好(“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马谡语]“吾与你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不必多嘱。”[诸葛亮]),尽管也曾替诸葛亮出谋划策,但战功一件全无,我觉得诸葛亮让他去守街亭也是有意想栽培他,可惜马谡恃才傲物,狂妄自负,只立下了一点功就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了,就连诸葛亮也不放在眼里了,非要在山上安营,失却要路,最终导致街亭失守,出祁山前功尽弃。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再不斩马谡,何以杜悠悠重口?倘不是马谡,是赵云或王平或是其他将官,诸葛亮或可不斩,但是马谡,不斩他不足以服众啊! 亮让马谡守一个很重要的城池 马谡很有信心 并立下军令状 亮不放心还在马谡的城池左右各设名虎将 可是马谡到那城池不听手下的建议坚持要把营放在山上 结果被敌人轻易拿下 亮没办法 一来马谡设了军令状 二来马谡不听建议 孤意 三来那地方很重要 几乎可以影响整个蜀国的地位 还有就是设置了2名虎将也不用上 自以为是 当时亮也舍不得 挥泪杀了他后还厚葬了

首先第一条,马谡是不是被诸葛亮杀了,就弄不清楚。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马谡竟然是下落不明。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在《三国志》当中,马谡是没有传的,那么马谡的结局只能到别人的传里面去看。《诸葛亮传》的说法是:“戮谡已谢众。”也就是说马谡被诸葛亮杀了。这个事有个旁证,在王平传,《王平传》说:“丞相亮既诛马谡”,也说马谡被诸葛亮杀了。《马良传》的说法是:“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就马谡被诸葛亮关进了监狱,病死在监狱里面;诸葛亮得到消息以后,哭了。第三种说法见于向朗传,《向朗传》的原文是:“谡逃亡,朗知情不举。”按照这个说法马谡是跑了。也就是说关于马谡的结局有三种说法:被诸葛亮杀了,病死在狱中,跑了。三种说法都见于《三国志》,也就是说同一个人陈寿,同一本书《三国志》,三种说法。历史的真相真是很难弄得明白。

所以我一再强调,我给大家展示的是历史形象,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不过这三种说法我觉得也还可以调和统一起来,估计是怎么回事呢?是马谡丢了街亭以后,心里一慌,就跑了。这个向朗呢,知情不举,没有举报。但是后来马谡,或者是被捉拿归案,或者投案自首,这个没有依据,反正又被诸葛亮抓起来,关进了大狱里面,而且下达了死刑命令。没有执行,死在狱中了。有这个可能。因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说法,还是可以成立。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我们就会有问题了,什么问题呢:第一,马谡该不该杀?第二,诸葛亮想不想杀?第三,诸葛亮为什么要杀?第四,诸葛亮杀马谡为什么要流泪?

我们先说第一个问题:马谡该不该杀?我的看法是,可杀可不杀。

为什么可杀呢?他毕竟丢了街亭,丢了街亭就导致了第一次北伐战争的半途而废。而这次北伐战争本来是有可能要成功一把的,因为当时诸葛亮出兵的时候,曹魏方面没有准备。根据裴注的记载,当时曹魏只知道蜀中有一个刘备,那是很厉害的,不知道还有谁也会打仗。所以毫无准备,等到诸葛亮一出兵,朝野震惊,而且三郡皆反,有三个郡都反了曹魏,而投降了诸葛亮。那么这个时候,利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向前进军,有可能是取得一些胜利的成果。而马谡坏了事,这是他该杀的一面。

三:诸葛亮为什么用马谡不用姜维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小说上,在戏曲上,在华夏大地上可谓是千古传诵,经久不衰。

马谡被斩,表面上看,最直接原因是马谡失街亭,陇西三郡攻而复丢,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全面溃败。其实未必如此,最真实原因如下。

其一,树立绝对威信。

《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记载:先主病笃,托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记录: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描绘:刘备临终前对赵云的嘱托: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从史书或历史小说来看,刘备驾崩后(223年夏四月),诸葛亮虽成为了蜀汉最大的掌权者,但外有留镇永安的中都护李严的军事牵制,内有随军北伐的镇东将军赵云的亲情看护,还有朝中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和东州派四大派明争暗斗。特别是诸葛亮北伐时,蜀汉国内、朝廷内以及君臣民上下都未形成高度统一的意见,反倒是异议非常。为此,趁街亭失败之势,借斩杀马谡之机,无非是杀鸡(马谡)儆猴(李严、赵云及除荆州派外各派系),树立绝对威信,以此来平息整个蜀汉内部的各种对北伐的异已声音。所以,马谡必然要为第一次北伐失败承担起主要责任。

其二,实现政治融合。

诸葛亮北伐目的,无非有三种猜测,即一是为报先帝,以完遗愿;二是不攻曹魏,蜀汉必亡;三是北伐中原,转移矛盾。特别是第三种,对外战争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最主要手段。

众所周知,蜀汉是刘备依靠荆州集团在蜀地建立的政权。在蜀汉朝中,派系林立,有元从派、荆州派、益州派、东州派四大派及游离在四派之外的凉州派、降将派等小派系;在四大派中,明争暗斗,最核心是元老派、最得势是荆州派、受拉拢是东州派、被打压是益州派。诸葛亮北伐,对土生土长的益州派而言,不仅劳民伤财,还严重触动了益州士族和豪强的利益。

因此,街亭之失,北伐之败,一定要有人为此负责。马谡恰是最佳人选。马谡,先是街亭之战的蜀汉主将;再是荆州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后是诸葛亮最亲密的代言人。因而,诸葛亮斩马谡,不仅完美释放拉拢东州派的最真诚意,还完满实现妥协益州派的最诚善意,甚至完善切割荆州派的最实真意。所以,马谡必然要为今后北伐的施行排除政治障碍。

其三,完成接班过渡。

诸葛亮在建兴六年(228年)北伐时,诸葛亮时年四十八岁,马谡正是三十九岁,姜维年仅二十七岁。未获姜维之前,诸葛亮曾经考虑将“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的马谡列为接班人。获得姜维后,诸葛亮确认将“忠勤时事,思虑精密”的姜维作为继承人。毕竟姜维的综合素质远超过马谡,按诸葛亮的原话“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另外,姜维的年龄比马谡小一轮,又不属于蜀汉中任何一派。因而,借街亭失利之机,以立军令状之名,斩杀马谡,无形之中为姜维去除了诸葛亮小集团内最大的政治障碍。所以,马谡必定要为姜维接班让位并让路。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单单斩掉马谡的头颅,还撇清街亭失利的责任,甚至完成一系列完美的政治目的,真正实现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的大好局面。

笔者按:制衡,指两方或两方以上形成一种相互制约,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诸葛亮,作为蜀国第一次北伐的统帅,在街亭失利,北伐失败时,不得不牺牲马谡的性命来维护蜀国平定,朝廷安定,民心稳定。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诸葛亮为什么用马谡不重用魏延

其实,只要理解了刘备为什么让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就能明白刘备为什么没让诸葛亮重视魏延了。

刘备的托孤安排,明显地体现了刘备的期待、担忧和犹豫。

(白帝城托孤)

刘备担忧什么?

一是担忧自己去世后,蜀国不能在豪强环视中存活下去。

二是担心柔弱不明的刘禅不能守住皇位。

要想让蜀国存活下来,乃至发扬光大一统天下,就要重用贤才,斥用庸才。所以刘备在托孤的时候,才会把家国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还让刘禅等人“父事丞相”,给诸葛亮极大的肯定与极高的待遇。同时,刘备向诸葛亮特别强调“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这样做,就是希望把最好的人才,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但是,这其实还不是刘备担心的重点。因为蜀汉虽然在夷陵之战中战败,丢到荆州这一大片土地,但还没弱到被人随便宰割的地步,依然算得上是三国中势头最猛的那个国家。

刘备最担心的,还是他儿子能不能守住皇位的问题。

所以他在让诸葛亮主持整个蜀国大局的时候,他又同时进行了两个人事安排。一是让李严统管蜀国的军事,驻守永安;二是让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

(丞相诸葛亮)

这一次人事安排,就体现了刘备既不想让诸葛亮的军权过大,也不想让其他任何人军权过大的想法。

如果诸葛亮能够信守刘备的安排,那么,全国的军事安排将是这样的:诸葛亮是丞相,他有最大的权力,但是军权上,他只负责成都的卫戍部队(不过这个卫戍部队不能交给马谡)。李严名义上掌管全国军事,但是他只镇守永安。魏延镇守汉中。这样一来,其实整个蜀国的军事,将处于一种平衡。有了这个平衡,谁也不会利用军事做大。只要不利用军事做大,那么,刘禅基本上就能够保住皇位了。

刘备让诸葛亮不能重用马谡,就是因为刘备知道马谡这个人有个人野心(马谡在守街亭的时候,就是因为太自以为是,才不听王平的,也漠视诸葛亮预先的安排),诸葛亮一旦重用马谡,则马谡必然会打破这种军事平衡。

(骄傲的魏延)

也是同样的原因,刘备没有让诸葛亮重用魏延。魏延这个人与马谡不一样,他也许没有个人野心,但是他太骄傲,尤其是在蜀国前期大将普遍凋零的情况下,他很容易倚老卖老。如果诸葛亮重用魏延,那么魏强势起来,这样也会打破军事平衡。(事实上,魏延因为忠诚于刘备,因为被诸葛亮打压,所以他没有做大的机会。后来,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就再也不受管束,强势起来。只不过因他长期受打压,让他在军队中威信扫地,士兵们不愿意跟从他,他才失败。假设当时他受到诸葛亮的信任重视,士兵们都服他,他绝对是会搞事的。)

刘备就是在这样一种担心中,进行了这样的军事安排。

当然了,刘备这样安排,虽然能形成一种平衡,但这样一来,蜀国只能处于守势,只能确保偏安。要想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军权不统一,是很难实现的。

诸葛亮非常明白刘备的想法,他也是棋高一着。虽然刘备想要平衡,但是他去世后,诸葛亮以北伐为口号,很快就把全国的军权,都掌控在了自己的手里,完全打破了刘备想要的结果。

好在诸葛亮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人,他虽然收了军权,但没有想过要为自己的诸葛家族谋福利,没有着力培养自己的儿子,一心为蜀国的大局考虑。刘备地下有知,其实也是应该感到欣慰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

五:诸葛亮为什么重用马谡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公元223年,白帝城托孤之际,刘备不仅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还没有忘记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不过,刘备的叮嘱没有起到效果,也即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从白天直到黑夜。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为何不顾刘备的告诫,执意重用马谡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他们的关系非比寻常。

首先,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发现诸葛亮是因为看重马谡的才华,所以才重用他的。比如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马谡就提出了“攻心为上”的计策,以此帮助诸葛亮平定蜀汉的南中地区,为之后的北伐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对于惜墨如金的《三国志》,并没有其他的记载,也即无法全面解开诸葛亮执意重用马谡的谜底。毕竟,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已经强调了马谡“纸上谈兵”的问题,对此,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应该也会发现马谡的这一问题。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之所以执意重用马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关系非比寻常。

对此,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曾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在《裴松之注三国志》中,裴松之这位历史学家表示:“臣松之以为(马)良盖与(诸葛亮)亮结为兄弟,或相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

由此,针对诸葛亮和马良之间的关系,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认为他们之间存在亲戚的关系,也可能两人曾互相结拜为兄弟,类似于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关系。因为诸葛亮的年龄相对较大,所以,马良称呼诸葛亮为“尊兄”。值得注意的是,就“尊兄”的这一称呼,也体现出诸葛亮和马良之间的深厚关系。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马良(187-222年),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马谡之兄。公元222年,刘备发起的夷陵之战中,马良不幸牺牲,对此,诸葛亮听闻后悲痛不已。因此,对于马良的弟弟马谡,诸葛亮将其视为自己的“儿子”。

与此相对应的是,马谡也曾表示,“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进一步来说,就诸葛亮和马谡之间,可谓情同父子。那么,非常明显的是,正是因为这一关系,诸葛亮才不顾刘备的告诫,执意在北伐中原期间重用马谡。当然,马谡的街亭之战,无疑应验了刘备的判断。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802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