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灵甫打战究竟怎么样?

2023-03-13 14:37:00 319 0
奇闻观察室
孟良崮战役面对陈毅粟裕,李天霞该不该救张灵甫?如果用博弈学建模,会发现李天霞心机远超蒋校长!

1947年5月14日,一道难题摆在国民党军整编第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面前:张灵甫的整编第七十四师被陈毅、粟裕大军包围在孟良崮,蒋校长、汤恩伯一再严令自己不惜一切代价前往救援。

救,还是不救?这确实是个问题。

张灵甫打战究竟怎么样?

救?心有怨气。李天霞,黄埔三期毕业。1944年5月,第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高升为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副军长李天霞本以为能升任该军军长,不想却被施中诚空降接任,而李天霞则被调往第一〇〇军军长,第七十四军副军长则由第五十八师师长、黄埔四期的张灵甫接任,这明摆着就是为张灵甫接任腾位子,把李天霞调走。抗战胜利后,李天霞的第一〇〇军被改为整编第八十三师,而第七十四军则改为整编第七十四师,张灵甫为师长,虽然李天霞和张灵甫同为师长,但七十四师有“五大主力之首”和御林军之称,又是李天霞的老部队,他自认为张灵甫是自己的学弟,资历上、战斗经验、指挥才能上根本比不上自己,心存不满是众人皆知的。而张灵甫目空一切,除了蒋校长谁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他李天霞了?所以,这二位是谁也看不上谁,根本尿不到一壶里。

作战中,汤恩伯令李天霞指挥张灵甫由垛庄进攻坦埠,失利后,张灵甫根本不向李天霞报告,而是直接向徐州总部和汤恩伯报告,这无疑更加剧了二人之间的矛盾。

不救,恐张灵甫真的被陈毅大军吃掉,蒋校长那里怪罪下来,恐怕不好过关,毕竟他已经放出“救援不力,军法从事,格杀勿论”的狠话了。

如果用现代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李天霞可以选择两种策略,两种策略各分别有两种结果。

策略A:救张灵甫。

结果A1:营救成功,张灵甫中心开花战术成功,立下奇功,升官加爵,更加不把李天霞放在眼里。李天霞自己的部队损失惨重,战功远不如张灵甫,顶多获得嘉奖。相同范例参照黄百韬拼死救出胡琏,胡琏被称为“百胜将军”,升官领奖,被“国防部”编为“经典成功战例”,而黄百韬什么也没有,气得骂娘。

结果A2:救不出来,张灵甫战死或被俘虏,李天霞部队损失惨重,自己战死或被俘虏。

策略B:不救张灵甫。

结果B1:被蒋校长枪毙。这种可能性在外人看来概率很大,毕竟蒋校长已放了狠话,但在李天霞这样的黄埔嫡系、天子门生,主力军军长眼里,基本没可能。当前战事吃紧,正是用人之际,张灵甫既然已经折了,这个事实无法改变,再毙一个李天霞,里外里就丢了两个军长、两个心腹爱将,这样赔本的事情在一向计算精细的蒋校长那里不可能发生的。

结果B2:受到处分,但不伤筋骨。这种可能性最大。按蒋校长过去的做法,打了败仗部队丢了就臭骂一顿,顶多被敲手杖,完了就过去了,兵没了可以再拉壮丁,军火没了可以再找美国要,只要会带兵打仗的将军在,再换个部队东山再起就是了。就算是最器重的张灵甫折了,顶多给个处分,顶天把我李天霞的军长帽子撸了就是。

对各种结果产生的成本,简单划分为:

受处分:-1;部队损失惨重:-2;自己丢命:-3。

收益简单划分为:

部队保存实力1;受嘉奖:2;升官3。

因战场上可能发生的情况未知,故而简单将各种结果的发生概率视为平均,故而得出的最终收益对比为:

救张灵甫:-2.5。

不救张灵甫:-1。

所以说,站在李天霞的个人利益得失角度来看,不救张灵甫能使他个人利益最大化。那就没啥可说的了,无论蒋校长如何严令恐吓、汤恩伯如何恩威并施、张灵甫如何前倨后恭,都不能影响李天霞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抉择了。

事实上,从实际上的最终结果来看,蒋校长也只不过是做了场“挥泪斩马谡”的戏,李天霞非但没有被枪毙,而且只是被撤职赋闲不长时间,就再次复出出任军长了,不知道张灵甫如果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当然,这个建模只是粗浅见解,仅供研讨,欢迎大家留言评论。但从这个事例能看出来,博弈、建模,确实是现代科学的犀利武器。博弈论是研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主体的理性决策行为以及这些决策的均衡结果的理论。

从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3位博弈论专家开始,共有7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博弈论的研究有关。

博弈论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先分析他人的意图从而做出合理的行为选择,选出一种最优策略再加以行动。善用博弈思维有3点关键:一是理性分析,恰当选取策略;二是注意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三是注重信息的搜集和分析。中国华侨出版社的《博弈论》,从“囚徒困境”说起,解读最理想的双赢结局,解析最常用的十四种博弈模型,助力人人都能成为博弈高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培养和熟练运用博弈思维,使自己变得更加理性,成为生活和事业上的强者。

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下面商品卡“看一看”,带一本详细研读,早日练成博弈高手。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尽快删除。

一、说到在战场上打仗十分灵活的将军,你想到了谁?

优质答案1:

常山赵子龙吧,战场上七进七出

不过也的看怎么理解“灵活”

像白起,王翦都挺厉害的

优质答案2:

汉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1率骁骑深入敌境, 骚扰匈奴后方,巧妙的绕过敌方主力,攻击敌人有生力量,把匈奴兵杀得四散逃窜。河西之战中,俘获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归。

霍去病是当时的特种部队,熟谙游击战法,充分利用骑兵的优势,灵活的寻找敌人的薄弱部位,用最小的代价给予敌人最承重的

优质答案3:

如果说在战场上打仗十分灵活的将军,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对对手,那就是粟裕和张灵甫。他们打仗都很灵活,最后在孟良崮战役相遇,最终,我军凭借着远远超越国民党军的组织性、纪律性和牺牲精神,粟裕最终战胜了张灵甫。

首先说粟裕。粟裕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并且一直坚持在朱德的部队里战斗,从不掉队。他聪敏好学,在战斗中逐渐脱颖而出。在正规红军时期,他最终担任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的参谋长。在红十军团失败后,他带领剩下的八百红军回到了根据地。

在接下来的斗争中,他领导了当地军民的三年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的重重围剿下,他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不但没有被消灭,还发展壮大,在蒋介石的老家浙江开辟了新的根据地。他一直坚持斗争,直到国共再次合作抗日,他的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一部。

在抗日战争期间,粟裕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进一步发挥。他打响了新四军江南抗日的第一枪,韦岗之战,取得了胜利。后来他的部队被编为新四军第一师,曾经因为卓越的战功得到刘少奇同志的高度评价。

在黄桥之战中,粟裕指挥指挥七千军队对抗韩德勤的三万多人马。粟裕不但打败了敌人,还消灭了一万一千敌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在车桥之战中,粟裕指挥新四军拔除了日军插入根据地的据点,歼灭日军460余人,伪军480余人,创造了一战中俘虏日军最多的记录。

在解放战争中,粟裕的指挥艺术进一步得到了升华。他指挥的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开封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张灵甫则是国民党将领中一员悍将。他能够打硬仗,也能够打巧仗。他率领的军队,堪称国民党王牌中的王牌。他指挥的整编74师能够打阵地战,也能够打运动战。能够打平原战,也能够打山地战。能够运用强大的火力作战,也可以进行白刃战。这些特点,让解放军叹为观止,在孟良崮战役结束后,我军一个74师的军官都不放,把他们编为教导大队,专门用来教我军的干部作战。

在抗日战争期间,张灵甫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他参加了淞沪抗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在武汉会战最著名的张古峰之战时,面对日军被围的106师团的垂死挣扎。张灵甫主动请缨,率领突击队夜袭张古峰,夺下制高点,使得日军106师团几乎被全歼。在此战中,张灵甫腿部受重伤,留下了残疾。

此后,张灵甫又率领部队参加了国民党的一系列战役,在战役中,他获得了云麾勋章、宝鼎勋章,并最终升任国民党陆军七十四军中将军长,后为整编第七十四师,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

在解放战争期间,张灵甫率领他的军队投入了内战。他在淮阴之战中,趁我军主力未到,对淮阴采取夜袭,而且地点选择在防守最坚固的地点。这使得我军措手不及,张灵甫进攻得手,占领了淮阴,随后又占领了淮安。

在接下来的涟水之战中,张灵甫遇到了华野虎将王必成。在第一次涟水之战中,张灵甫被王必成的6师击败。但是,一个月后,张灵甫又卷土重来。在第二次涟水之战中,张灵甫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先佯攻城南,在将王必成的主力和注意力吸引到城南后,集中主力猛攻城西。经过血战,张灵甫强攻得手,占领了涟水。

虽然张灵甫打了几次胜仗,但是他的主力损耗太大,在接下来的孟良崮战役走了麦城。在这一次战役中,粟裕抓住张灵甫的军队稍微突出的战机,硬是用五个纵队把张灵甫的74师从蒋军的重兵集团中挖了出来。

张灵甫用兵也十分灵活。他一看后撤不利,但从劣势中也发现了战机。他把军队拉上了孟良崮。他的打算是,只要他的部队在孟良崮坚守二十四小时,外围的蒋军就可以围过来。这样一来,蒋军就会有“中心开花”的机会,围歼我华野主力。

张灵甫的考虑是有道理的。当时蒋介石调动了10个整编师的兵力来救援74师。这些部队多数距孟良崮只有一两天的距离,有的只有十几里。但是,让张灵甫没有想到的是,他的74师虽然坚守了三天,在山上没水的情况下完成了坚守任务。可是在国民党内部的倾轧下,在我军的顽强阻击下,张灵甫到死也没有看到援军的到来。

孟良崮之战,以张灵甫战死,74师被全歼而告终。虽然国民党又组建了两次74军,但是,没有了张灵甫的74军也就没有了灵魂。最终,74军被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中。

粟裕和张灵甫这一对对手,军事能力都很出众,用兵也都十分灵活,随机应变。但是,由于两人所处的立场不同,则最终的人生结局也就完全不同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二、张灵甫是王耀武的老部下,他们二人的关系如何?

优质答案1:

成立整编74军,王耀武最终为何舍弃张灵甫而启用李天霞?

民国军事史上,74军是个很独特的存在:直属军委会(国防部)战略预备队却一直不受待见;高级军官任免不受上级干预却无人提拔重用;属于御林军却长期一线作战.....

1937年9月1日淞沪战场上,军委会将当时装备、战力较强的王耀武第51师、俞济时第58师组建为第74军。俞济时任军长、冯法圣接任58师师长。

为何要在战场上成立新军?蒋介石需要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能打仗的御林军。

74军创始人俞济时是浙江宁波奉化人,黄埔一期生,历任蒋介石侍卫大队排长、连长;警卫旅营长、团长、旅长兼南京警备司令直至警卫师师长。

俞济时如此升迁速度,在国军、黄埔系中比较罕见,加上他的部队有相当特权,以及最终成为蒋介石总裁办主任、侍卫长,外人传说其为蒋家外甥。

俞济时由御林军总管身份来组建74军,更像是蒋介石在配置亲军:74军调动、作战一直由军委会掌握,非蒋介石命令不得动用。长沙战役时,薛岳密令74军不遵从军委会部署,曾使蒋介石震惊。

俞济时是个难得将才,作战勇猛、治军有方。一二八第一次淞沪抗战时,第88师师长俞济时主动请缨、冲锋在前,直至肠子被打穿、抬下火线,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

凭借俞济时特殊关系和影响,74军打下名军基础。首先,74军名将如云:王耀武、冯法圣、李天霞、廖龄奇、余程万、施中诚、周至道、邱维达等均为当时俊杰。

比如当时因杀妻案在南京服刑的张灵甫,经王耀武保荐、俞济时首肯,得以提前出狱、担任51师305团上校团长,一位将才不至于埋没。

其次装备方面,第74军远优于普通国军。如成立时第58师就有重机枪54挺、轻机枪274挺、掷弹筒243个;山炮、野炮、榴弹炮16门;迫击炮、平射炮30门。

其次作战补给一直优先全军,如74军是第一批换装苏械的军,其火力强于一般日军师团。74军多次以寡敌众,依靠强大火力击退日军主力围攻。

同时俞济时利用自身关系,使74军拥有许多特权,如南京保卫战时,俞济时通过交通部关系,为撤退预留了小货轮,使得八千残部得以撤回江北。

蒋介石侍卫长俞济时中将。

俞济时注定是大内总管,早已将军事指挥交于蒋介石心仪的王耀武。王耀武全面执掌第74军,开启真正辉煌时代、成为抗日铁军。

俞济时打仗勇猛、忠心耿耿,其宁波老乡、黄埔一期的身份,注定成为蒋介石心腹和大内总管。万家岭战役后,俞升任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1942年任蒋介石侍卫长。

俞济时交班给副军长王耀武是相当彻底的,日后也未干预74军人事。而王耀武不负厚望,随即打出了名动天下的上高战役,从而开启74军王耀武时代。

王耀武,字佐民,山东泰安人,黄埔三期生。蒋介石对其宠爱有加,称赞“善长带兵,有指挥才能”。时人有“宁遇阎王、莫遇老王”;“三李不如一王”之说。

王耀武不但善于带兵打仗,还是经商一把好手,但是他却不爱财,将盈利都用来搞关系、作人情,使得国军上下对其都交口称赞,实属罕见。

济南战役中时,王耀武兵败身俘,解放军从他家没有看到任何值钱物件,只找到两台拖拉机,问为何故,王耀武说:这是日后退役还乡,用来耕田。

然而王耀武极度爱权,特别是对74军掌控,几乎到了变态程度。他培植傀儡、杜绝任何大佬染指、是74军真正领袖;并且呕心沥血,一次次为74军解除危机。

文武双全、八面玲珑的王耀武执掌74军后,人事安排首先清除了俞济时班底。

第74军辖51、57、58师,王耀武起家部队为51师,源自补充第1旅,是其嫡系。王耀武担任副军长后,提拔李天霞接任师长。

李天霞,江苏宝山人,是王耀武黄埔三期同学,两人关系极深,在军中视为王耀武的接班人。他文武兼备、足智多谋,好讲义气和面子。

第57师是南京保卫战后加入74军建制,原为孙传芳联军残部、属于杂牌,但受陈诚扶持,属于第一批10个调整师之列。后来师长施中诚调任100军军长,余程万接任。

第58师是俞济时的老班底,装备精良、骁勇善战,师长为俞济时爱将廖龄奇,是个脾气暴躁、作战凶悍的猛将。

俞济时调任后,廖龄奇并未改换门庭、收敛个性,反而与王耀武更加对立,经常对王耀武拍桌子,指责其偏袒另外两个师,常常拿58师当炮灰、打头阵。

面对廖龄奇的桀骜不驯,王耀武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只是王耀武隐忍不发,最终廖龄奇不是因他而死,却与他脱不了干系,成为抗战著名冤案。

第2次长沙会战,日华中方面军破译国军电文,发现第74军孤军前出,命第11军主力3、4、6三个精锐师团合围将其歼灭,可极大挫伤国军抵抗意志和士气。

王耀武不知是计,向捞刀河北岸发起攻击,以廖龄奇58师为前锋,51、57师在其后。9月25日晚,廖龄奇发现日军第3师团占据春华山,即发起强攻,将其击退。

26日,廖龄奇将春华山阵地移交给57师,率部继续攻击麻林日第3师团。27日,日第4师团抵达战场,向58师侧翼猛攻。廖龄奇临危不乱,战损3000余人仍死战不退。

而后日11军主力第6师团加入攻击,3个师团合围一个国军师,实所罕见。眼看58师陷入重围、凶多吉少,而援军李天霞之51师迟迟不到。

廖龄奇不知道51师在伍家渡一带被日军咬住,便怒火中烧,认为王耀武见死不救,于是他指挥杀开一条血路,并拦下一辆火车,率部脱离战场,请假回家乡结婚去了。

战役结束后,蒋介石莅临长沙,亲自下令以临阵脱逃罪枪毙廖龄奇。而王耀武一声不吭,没有为廖龄奇说话,导致其冤死,说明王耀武为排除异己,心狠手辣。

廖龄奇死后,副师长张灵甫接任58师师长。如此运作,王耀武清除了老长官俞济时在军中影响,第74军完全以王耀武为领袖,以其马首是瞻。

蒋介石与100军军长李天霞合影

王耀武升职后,为抛开李天霞、继续掌控74军绞尽脑汁,最终选择了施中诚接任军长。

1943年4月,王耀武率部取得了鄂西战役胜利,因此升任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74军军长;1944年2月升任24集团军总司令,辖第73、74、79、100军。

当了集团军总司令,再兼任军长就说不过去了,但王耀武对74军的感情,不想放弃指挥。他向蒋介石提出:保留他对74军团以上军官任免权,蒋居然同意了。

这段时期,由副军长李天霞负责74军日常指挥。按理李天霞资历最老,又是王耀武同窗加好友,部下张灵甫都当师长了,接任74军军长顺理成章。

然而李天霞早年混迹上海滩,为人虽然讲义气、机警伶俐,却有些口是心非,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王耀武升任后,认为李天霞执行自己命令不彻底,不好控制。

王耀武苦思良久,才想出万全之策:100军是74军姊妹军,均为王耀武节制,军官大量互换,属于同体系部队,100军军长施中诚也算74军老人。

于是王耀武下令:100军军长施中诚调任74军军长;张灵甫接替李天霞任副军长;周至道任51师师长;李琰任57师师长;蔡仁杰任58师师长。

老奸巨猾的李天霞升任100军军长,这样一来,皆大欢喜。而施中诚杂牌出身,根本指挥不动张灵甫、周至道、蔡仁杰这班嫡系,只好不闻不问,任由王耀武做主。

这个时期,张灵甫越过施中诚,事无巨细地汇报,无条件执行王耀武命令,凡开会第一句便是:“遵从老长官训示”,令王耀武非常满意,认为其非常忠诚、可靠。

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与部将。

施中诚调走后,王耀武考虑再三,提拔张灵甫为军长,再次放弃李天霞。

施中诚是个有爱国情怀的将领,由于他没有派系,为人低调、忍让,使得74军团结一致,屡立战功。雪山战役后,施中诚实现了“报效我河山”的梦想。

1945年12月,施中诚率74军在衡阳接受日军投降。次年春率部驻扎南京,并兼任南京警备区司令,使74军成为真正的御林军、最耀眼铁军。

74军接受整编改为整编74师后,王耀武通过运作将施中诚升任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但施中诚不愿再做傀儡,以年老体弱为由不愿上任,回到家乡办学。

整74师师长位置空缺,身为100军(整83师)军长的李天霞喜出望外,认为按照施中诚惯例,自己可以接任,从而重新执掌天下第一师。

凭心而论,李天霞除了治军严谨不如张灵甫,其资历、关系、战功、谋略都在其之上,加上又有钱大钧作靠山,李天霞认为师长宝座非他莫属。

但是王耀武心中自有算盘,在张灵甫、李天霞两个人选上,他心中天秤早已倾向张灵甫,因为张有最大的优点:听话,只有张灵甫才能完全听命于自己。

李天霞有钱大钧作靠山又如何,王耀武此时已贵为山东省主席、统一绥靖区总司令,俨然是一方诸侯,他不会让任何大佬染指他天下第一师的人事。

而蒋介石对张灵甫也非常满意,他在日记里说张灵甫、胡链是他最喜欢的两个将领,打仗勇猛、遵从领袖,因此他也支持张灵甫出任师长。

王耀武不合作、护犊子的心态,使得自己体系只有两个军,而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张灵甫不断的招惹麻烦。

如果王耀武利用好俞济时等大佬关系,从整74师可以扩充出大量部队,但他不合作、护犊子的态度,最终小派系内只有整74、83师两个军级而已。

反观级别比他低的多的青岛警备司令李弥,低调务实,从整8师基础上扩编出整9、39师,实实在在一个整编军规模。

他看中的张灵甫,虽然事事汇报、言听计从,但张灵甫在整74师内部排除异己,赶走不少老人;对于老上司整83师李天霞,也是看不上眼,两支姊妹军亦不能和睦。

对于战斗力不强的友军,张灵甫更是不屑一顾,比如涟水之战就得罪了桂系,以致孟良崮战役,右翼整7、48师袖手旁观,仅派出1个团磨洋工。

不光与同僚不能相处,张灵甫依仗蒋介石、王耀武为靠山,经常口出狂言、得罪上司:兵团部、绥靖公署甚至参谋本部都对其比较反感。

所以整74师虽然经常打胜仗,却经常遭人恨、被穿小鞋。二战涟水中整74师惨胜,损失达1万人,不但没有撤下来整补,反而被要求充当先锋进攻苏北山区。

再如武器装备,整74师是五大主力中最差的,不但没有坦克、装甲车辆等重武器,连载重卡车都不足20辆,天下第一师的后勤运输,全靠骡马畜力。

整74师严重缺乏单兵武器,自从张灵甫命全师换装日械、国械后,武器都严重不足,如运输团只有班长才配备步枪;3个补充团连日械都申请不到,只配发汉阳造。

以上种种不可思议的事,都是张灵甫不会处理上司、同僚关系,被处处卡脖子:你不是最能吗?你不是天下第一吗?那请继续你的表演吧。

狂的不只张灵甫一人,第5军邱清泉也很狂,但他有办法:为了抗拒整编制,邱清泉说老子天天前线打仗,没空!张灵甫嘴上抗拒,却只能接受,再不停申请恢复9团制。

二战涟水后,王耀武最终认识到张灵甫的不足,以及他头脑简单、糟糕人事关系会给整74师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和后果,于是他建议成立整编第74军,辖整74、83师。

这次人事选择上,王耀武终于向李天霞倾斜,在他心里,已有了李天霞出任整74军军长;张灵甫改任第5军军长、蔡仁杰升任师长的预案,并得到俞济时的支持。

李天霞、张灵甫为整74军长位置明争暗斗,用的手段不太光彩。以致张灵甫赌气上了孟良崮,李天霞追悔莫及。

1947年3月开始,顾祝同坐镇徐州,指挥3个兵团45万大军南北对进、紧密靠拢,步步紧逼的战术,试图攻占苏北首府临沂,歼灭华野主力或将其赶到黄河以北。

汤恩伯第1兵团辖8个整编师20万人为主力,吸取以往教训,绝不分兵冒进,即使整72师近在咫尺被围歼也不救援,步步向沂水、坦埠一线逼近。

第1兵团又分3个纵队:桂系整7、48师为右路纵队;战斗力最强的整25、74、83师为中路纵队,司令官为整83师中将师长李天霞。

李天霞是个讲义气的人,虽然争夺整74师师长位置失败心中不平,但当上第1纵队司令、王耀武有意扶持自己任整74军长后,表现出尽释前嫌,对整74师相当照顾。

李天霞指挥作战相当机警,在国军破译粟裕准备合围第7军电文后,行动更加警觉。当他得知坦埠附近华野活动频繁,判断出粟裕有歼灭整74师的作战企图。

李天霞于是表现出大哥风范,在未获得兵团批准下,命令张灵甫整74师原路后撤;自己率整83师断后,退往瑷玉湖。这种舍己救人的作法,在国军中相当罕见。

空军侦察机发现中路纵队并未前进,而是在大步后撤,立即向兵团部报告。汤恩伯闻讯向张灵甫问询情况,张不仗义乘机告了李天霞一状,并借机要求脱离李指挥。

迫不得已到山区作战的张灵甫怎么会不知道李天霞苦心,他屡次申请离开沂蒙山区作战未果,早就给胡链信中说预感不妙,可能会被围而死无葬身之地。

他得知李天霞将出任整74军军长,自己将被老长官抛弃的消息,如五雷轰顶,无论如何咽不下这口气。他想赌一把,得到军长宝座,唯有再立战功。

勃然大怒的汤恩伯果然免去李天霞纵队司令职务,将整74师划与黄百韬指挥。张灵甫赢了一把,于是舍身冒进垛庄,准备拿下攻占临沂首功。

张灵甫率整74师共26000人(缺3个补充团和重炮营)准备从垛庄出发进攻临沂,由于兵力不足,需要李天霞整83师接替防务掩护后翼。

张灵甫立功心切,自己不好意思向老长官“霞公”开口要兵,于是打电话给王耀武求救。王耀武虽然怒其内斗,毕竟大局为重,命李天霞派1个团接防垛庄。

李天霞不好违抗王耀武旨意,但怒火未消,于是派最弱的罗文浪第57团进驻垛庄,并嘱咐其一旦发现危险可退回来。罗文浪是74师老人,最后随张灵甫上了孟良崮。

而张灵甫遭遇华野合围,并非无路可走:往左离黄百韬25师仅10里;往右离李天霞83师只几个山头,可是国军有严苛军令:抛弃重装备逃生的部队主官,一律严惩!

如此一来,张灵甫不但无缘于整编74军军长之位,而且会受到国防部追责,轻者丢官、重则上军事法庭。这样的结果,是心高气傲的张灵甫无法接受的。

于是他跳过老长官王耀武、纵队司令黄百韬、兵团司令汤恩伯、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直接向蒋介石汇报:要求上孟良崮,进行中心开花战术。

张灵甫此举,彻底得罪了所有上司和友军,一个战术机动就可以解困,硬被他搞得累死三军的局面:败了大家受处分、胜了他张灵甫首攻。

因此战力最强的黄百韬整25师在天马山裹足不前,直到第2天才勉强发起攻击;右路桂系整7、48师只派出一个团磨洋工。

而张灵甫请求李天霞派1个旅占据孟良崮边桃花山,李只派1个营携电台冒充1个旅。

黄百韬、李天霞的心思,倒不是想让74师全军覆没,只是想借华野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张灵甫、让其收敛,甚至打个败仗、受个处分最好。

要说李天霞想让张灵甫死,是万万不可能的:整74师是李一手培养出来的,未来可能会归自己管辖;再加军法严厉,李天霞见死不救,必受严惩。

关键是以华野在47年的战斗力,能一口吃掉天下第一的整编74师,你说谁会信?蒋介石不信、毛泽东不信、汤恩伯不信,他李天霞更不信。

张灵甫孤傲、张狂的性格,使整74师在5个整编师强援环绕下灰飞烟灭。以致王耀武痛哭一场,一周未走出家门,不知是否后悔处心积虑选的将,最终葬送了王牌。

研究阁小学士文章,感谢点赞与。

优质答案2:

1944年2月,抗日铁军第七十四军军长王耀武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下辖第七十三、七十四和第一零零军,该集团军几乎就是专为王耀武而设,蒋介石对王耀武的信任也达到空前的程度,特许王耀武可自行决定集团军内团以上军官的人事升迁。

既然军长位置出缺,副军长李天霞无论以资历还是战功接任似乎都顺理成章,王耀武居然私下征求第58师师长张灵甫的意见,张灵甫关键时刻坑杀李天霞:“欢迎施军长回来领导七十四军”,王耀武居然也这么办了!

(蒋介石、陈诚和王耀武)

这关系就不一般了,尽管张灵甫肯定有私心,因为他暂时还够不着军长职务。

王耀武黄埔三期毕业,起家部队是补充第一旅和后来的第51师,1937年他任该师师长时,刚刚被释放的张灵甫前来投奔学长,原因是两人曾经都在胡宗南的第一师混过世界,互相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尽管51师暂时没有团长实缺,王耀武还是给了这个熟悉的学弟以师部上校参议,这算收留之情和知遇之恩,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黄埔四期张灵甫正是出自王耀武的基本部队,这对后来第七十四军的人事影响是蛮重要的。

万家岭大捷后,王耀武升任七十四军副军长兼第51师师长,而张灵甫因为“夜袭张古山”作战勇敢被提升为该师153旅旅长,成为王耀武左膀右臂式的人物,一个着力提拔,一个玩命表现,自然关系匪浅;

到1940年,俞济时调离,王耀武转正,高安腿伤伤愈的张灵甫归队,随即被师兄保举为七十四军58师副师长,这就算迈进师级门槛了,距离张灵甫因“杀妻案”被释不过三年光景,已经连蹦正团、副旅、正旅、副师四级。

第七十四军名扬天下的一战是1941年“上高战役”,第58师师长廖龄奇参训未归,副师长张灵甫代理师长大破日军第34师团大贺茂,而倒霉的廖龄奇半年后因为擅自离队被枪决,虽然下手的是薛岳,但是王耀武没有力保也是事实,张灵甫顺势转正为第58师师长。一个杀人犯,在抗日战场上四年完成逆袭,成为中央军主力师长,除去张灵甫作战卖力之外,王耀武的着力提拔也是个重要因素。

回到开篇,王耀武调走李天霞任一零零军军长,引施中诚回主第七十四军,不到三个月再次擢升张灵甫为副军长兼第58师师长,湘西会战后火速安排张灵甫入陆军大学镀金。抗日战争结束后,1946年秋,王耀武一顿上下运作,将非黄埔出身的军长、南京警备司令施中诚明升暗降为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再联手俞济时PK掉钱大均做后台的李天霞,终于将陆大归来的张灵甫送上第七十四军军长的宝座,整编后兼任“首都警备司令”。

归根到底,王耀武就是想把这支精锐之师控制在自己系统里,此乃国军惯例。而他与张灵甫的关系,那就是穿一条裤子的老长官和老部下,用着顺手,看着顺心。

(陆军大学时的张灵甫)

三、国民党将领黄维军事水平到底怎么样?

优质答案1:

黄维教书的水平应该很厉害,属于是赵括那种类型的人才,讲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只要听过他讲兵法的人,就肯定觉得这个人是打仗的高手。

蒋介石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干一票狠的,他就把所剩的所有嫡系部队,编在了同一个兵团里了。

这个兵团就是大名鼎鼎的12兵团,人马正好也是12万。

当初12兵团组建好的时候,蒋介石就为找统帅大为头痛。论军事才能,肯定是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是,白崇禧不是属于蒋介石的嫡系,恰恰相反,他是蒋介石政治上的对手。

这么一支重要的军队,肯定是不能给白崇禧统领的。

白崇禧不行的话,胡琏其实也不错,但是,胡琏资历尚浅,若是让他带领12兵团,白崇禧首先就不服气。因为他们两个互相谁都不服谁,所以胡琏也不可以。

除此之外,还真没有合适的人选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综合各方势力的矛盾,蒋介石选择了黄维。

黄维是在教了十几年的书之后,临危受命,又去战场上打仗的。

当他接到蒋介石的任命后,他自己就说自己不行,担当不了这么大的责任。但是,蒋介石说他是可以的。

黄维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出来打仗了,而且他还告诉蒋介石,我就当三个月的12兵团的统帅,之后你在找合适的人选。

可惜的是,黄维不知道的是,他这是自己生涯里,最后一次带兵了。

因为黄维长期离开战场,已经不知道国共两党战斗力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所以刚一开始出兵,黄维就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蒋介石派是让黄维带着12兵团是去打淮海之战。

此刻,淮海战场上,我党的作战的部队有两大兵团,粟裕,陈毅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和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带领的中原野战军。

因为淮海战役打响,前线战士吃急,蒋介石催的紧。

黄维带上兵团,就选小路走了,毕竟下路走起来可能会快一些,不用绕路。

但是,小路有好处,也有坏处。当时他的部下就给他建议,一定要走大路,因为他们的重型武器大炮,坦克什么的,走小路容易遇阻,而且还不能发挥全兵团美式装备的优势。

可以说这个建议是很正确的,黄维就摆在了没有听从这个建议上。

黄维没有听,他觉得就解放军的那三枪两炮,根本没办法和他们比。

结果这一路上走来,十分的艰辛,沟沟坎坎,山山河河的,没有少让黄维耽搁时间,关键是,这一路上他们一直都有受到沿途解放军的侵袭。而且解放军绝不恋战,打了就跑,这让黄维大为苦恼。

等黄维好不容到达安徽蒙城,想要一展身手的时候。

蒋介石来了急电,黄百韬兵团已经被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给围困了,情况十分紧急,若是再不去救,有可能救黄百韬兵团,就会全军覆没了。

蒋介石的命令黄维不敢不听,所以,刚扎好的营,不得不在撤掉继续前进。

黄维的12兵团,早就被刘伯承给盯住了,刘伯承有个大胆的想法,想要把黄维的12兵团全部给吃掉。

也就是说合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个兵团的力量,来吃掉一个黄维。

因为黄维在路上耽搁了时间,这就给了刘伯承布局,歼灭黄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刘伯承开始调集大量的兵力,来双堆集想再这里扎一个口袋阵,把黄维的兵团全部给吃掉。

粟裕很给力,在黄维掉入刘伯承布下的口袋阵之中后,他早已把黄百韬兵团给灭了,然后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就来支援刘伯承了。

就这样12兵团被包围在双堆集,然后被,华东野战军和中原解放军调着打。

期间,黄维又犯了一系列的指挥上的错误,最终,导致他的12兵团,起义的起义,投降的投降。

就连黄维也被俘虏了,黄维作为统帅,这一次的失败,他要负很大的责任。

所以,很多他的部下,都把国民党的失败,推到了他的头上。一步错步步错的黄维,说实话他的指挥水平,也就是赵括第二。

优质答案2:

黄维是一个中国典型的士大夫式的人物,他坚持自己的信仰,任何时候不改初衷。他不喜欢私下拉帮结派,洁身自好。他在国民党中央军中是最喜欢学习的那一类军官,与时俱进,然而他进步的越快,就显得和别人越不搭。

黄维是那种不懂什么叫背叛的人,他一生忠于国民党,忠于蒋介石,做一名不问政治的职业军人。就算在战犯监狱中改造的漫长日子里,他从来不骂蒋介石。黄维在监狱中,借口自己有机械天份要研究永动机,躲避政治学习,拒绝认罪,6次特赦,别人都出去了,他还在要把监狱坐穿。直到1975年,中国大陆的政治形势好转时,他才被放了出来。

如果谈到黄维的军事能力的话,我个人认为那些说他军事能力不行的人都是马后炮,处在战场之上,恐怕也找不到比他的选择更好的出路。

如果说黄维能力不行,他又为什么能在黄埔一期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坐上了兵团司令的位置?

说黄维是书呆子的人,并不准确,但他确实喜欢读书,从小他毕业之后就回家做了小学教员。

经江西同乡的方志敏介绍,黄维来到了广州参加了黄埔一期的学习。黄埔毕业后,他先后参加了两次东征,表现优良,深得蒋介石的认可。

东征结束后,因为黄维的在校成绩特别好,加上他曾做过教员,回到军校后,作为优秀学员的他就成了教官。黄维精心选拔年轻有志有为的黄埔学生担任国民军的连排指挥官,并在不到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对士兵加强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深得蒋介石的赞许。

北伐时他已担任营长职务,并且在江西和孙传芳的主力决战时,立下赫赫战功。1929年,黄维又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参加了高级军官的培训,毕业后深得老长官陈诚的信任和提拔,被提拨为旅长。

1937年,黄维又被派到德国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因为抗战爆发,他提前回国,于9月担任十八军67师师长一职,参加淞沪会战。罗店之战让他一战成名,他指挥自己的军队和日本的精锐部队血战一周,罗店几经易手,手下三个团长或死或伤,全师上下包括厨师都上了战场,战到最后仅剩1000多人撤出战斗。

这一场战斗打完,有人说他指挥死板僵硬,还送他一个书呆子黄维的称号。然而我们来看日本的作战特点更加死板僵硬,永远不变的打法,却让聪明的中国军队连连败北,原因就在于日本军人的基本功特别扎实,不投机取巧。在战场上,大家拼的就是意志,拼的就是基本战术战斗素质,没有这一点,你的战术再先进,最后也是输。

1938年,黄维被任命为十八军军长,同时被蒋介石寄以厚望,把他的字从悟我改为培我。

在武汉会战中,黄维在自己的老家江西和日本人展开了血战。他经常指挥军队对日军进行分割包围,打的日本人不得不后退,破坏了日军对华中军队进行包抄的战略企图。

1939年,黄维又担任中央军的精锐之师54军军长一职,到云南去阻击日军,因与关麟征发生冲突,而辞职回家。在中央军内和关麟征关系不和的人特别多,这中间不是黄维的问题,而是关麟征自己的问题。

1944年,抗战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蒋介石号召十万年青学生入军,但这些学生又没有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在黄埔时期就担任过教官的黄维就有了用武之地,他被任命为副总监,训练的军队后来被编为三个军。

内战爆发后,蒋介石还是让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征兵和训练的工作。在1947年,黄维更是被任命为新制军官学校,仿照美国西点军校的思路,为国民党培养三军将领。

1948年底,内战形势恶化,战事吃紧。黄维被派到淮海战场指挥第十二兵团作战,后来被中野歼灭。很多军官因为都是胡琏的部下,他们纷纷指责黄维指挥不力,但后来胡琏来到了军中,也没有回天之力。

十二兵团被歼灭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并不在黄维指挥的问题,而在于第110师副师长廖运周是共产党,所有的作战计划都被中野知道。不管是十二兵团是进攻还是防守,所有的军事部署都被中野得到,并相应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

甚至在最后的突围中,110师成功的把十二兵团引进了中野的包围圈,并且在阵前起义,对于12军团发起反戈一击。12军团受到了中野炮兵的特殊招待,之后又陷入了层层包围,再无回天之力。

黄维就象济南战役中的王耀武一样,被吴化文的起义给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然后才被华东野战军撕开了一道口子,杀进了济南城。王耀武的指挥能力在中央军应该是没有人敢质疑的,他在74军任职期间的赫赫战功在国民党中,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相比,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打破,黄维和王耀武一样最后结果也不过如此。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19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