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老师是什么?

2023-03-14 13:57:02 751 0
奇闻观察室
溥仪的洋帝师庄士敦

庄士敦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英语老师。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洋帝师”。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称庄士敦为“灵魂的重要部分”。庄士敦1874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原名雷金纳德·弗莱明·约翰斯顿,曾进入牛津大学学习,主修现代历史、英国文学和法理学并获学士学位。1898年,他被英政府派往香港, 担任港督秘书,1904年庄士敦被殖民部派往威海卫,担任英国驻该地区公署的行政长官。

庄士敦是他采用《论语》中“士志于道”,为自己起的中国名字,雅号“志道”。

皇帝的老师是什么?

1918 年徐世昌出任民国大总统,不能为溥仪继续担当帝师。经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推荐、徐世昌周旋,得到英国公使朱尔典的允许,由民国内务部和清室内务府与之订立合同,正式聘请庄士敦为溥仪的英语老师,月薪加津贴每月 700 大洋。

庄士敦除向溥仪传授英语、天文、地理、算学及欧洲法制史外,还教给溥仪英国绅士风度和礼仪,并不时向溥仪介绍国内外重大社会变革、各国的政体国情、大战后的列强实力,还从外面带 《新青年》 给溥仪看。受庄士敦的影响,溥仪开始穿西服、戴墨镜、戴绅士帽、在宫中安装电话、学骑自行车、打网球、学照相、还计划将颐和园改成商场、剪辫子、遣散太监等。

溥仪让庄士敦给他起洋名,庄士敦把所有英王的名字写下来让溥仪挑,最后溥仪选中了“亨利”。

庄士敦将“毓庆宫行走”、“ 赏乘二人肩舆”、“ 头品顶戴”等赏赐和殊荣作为门封贴满府邸,喜欢别人称呼他“庄大人”。他的名片上用中文印着“庄士敦”,下面还印上“志道”。

1924 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惊慌失措中,他第一反应是“找庄师傅”,在庄士敦竭尽全力的运筹下,外交总长王正廷迫于日、荷、英三国公使的压力,答应保证溥仪及皇室成员的安全。但当庄士敦到英国公使馆请求给溥仪以保护时,英国外交部已明确做出指示:“英王陛下对溥仪朝廷没有任何兴趣”。庄士敦眼睁睁地看着在郑孝胥等人的运作下,溥仪最终躲入了日本使馆,开始了被日本政府挟持的傀儡生涯。

1927 年庄土敦再度出任英国在威海卫租借地的行政长官。1930 年 中国政府收回威海卫主权时,庄士敦办理移交手续。庄士敦离任回国前,曾到天津向溥仪告别。溥仪在送给庄士敦的扇子上题写了两首惜别诗,并亲自送他到港口登船,一直目送轮船离港远去。1931 年 庄士敦代表英国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太平洋会议期间,再次去天津看望了溥仪,这是两人的最后一次会见。

回国后,庄士敦购买了苏格兰西部荒凉的克雷格尼希湖中的三个小岛,宣称此三小岛为“小中国”,在岛上挂起了伪满洲国的国旗。每逢年节,他便穿戴起清朝的朝服,邀请少数亲友聚会在此。1938 年,庄士敦逝世,时年 64 岁。

庄士敦在北京城曾居住过张旺胡同15号,现在的院落已为居民住宅,属大杂院,里面的结构也重新改动,密密麻麻的搭建物,基本看不到以前面貌了。时过境迁,物非人非,院中有国槐,证明是古宅,仅此表明昔日的辉煌。张旺胡同全长235米,东西走向。张旺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张望儿胡同,宣统时称张帽胡同。1947年称张旺胡同。1949年后沿称。

一、明神宗朱翊钧当了皇帝后为何报复他的老师张居正?是不是小的时候老师欺负他?

优质答案1:

我是一名历史研究者,欢迎你,我们一起探讨学习历史问题,揭开一段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明神宗朱翊钧生于一五六三年九月,是明朝的第十三任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个儿子,其母亲是孝定太后李氏。

隆庆二年三月十一日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十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他这一当皇帝就是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明神宗朱翊钧和张居正是师生关系。

根据历史记录,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由内阁首辅兼老师张居正主持政务,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可是到了明神宗做皇帝晚期的时候,由于没有了张居正的辅佐,明朝走向了衰退。

还有记录称明神宗朱翊钧当了皇帝之后报复老师,难道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其实,在明神宗看来,学术方面张居正是一位严苛的老师,可是对于一个刚登基的皇帝,而且是一个十岁的孩子而言,以张居正为首的大学士们按照严格的规矩行事,必须按照他们的思想行事。明神宗作为皇帝,皇帝就得按照祖宗立下的规矩行事,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若是有荒唐的行为,就会有被废的可能,小皇帝从五岁之时就开始读书,坐上皇位之时,所有的娱乐也都只能是读四书五经。

由于张居正是皇帝的老师,并且是内阁首辅,明神宗对这个老师兼大臣都无比信任。

后来,张居正死了,检举张居正的奏折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所奏之事都是张居正接受贿赂,聚敛钱财,事实清楚。明神宗查实后,查抄了张居正的家,连当时的小太监冯宝也是家财万贯,顺便也被明神宗查抄了。可见,当时的明神宗也是信错了人。

张居正死后,骂张居正的人开始骂明神宗。明神宗这时才知道,从张居正开始,皇上是要符合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而明神宗只是扮演了一个受万人朝拜的对象罢了。

因此,明神宗只是认为小时候老师张居正对他严苛是对他负责,张居正也只是为自己的过失行为买单,明神宗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根本谈不上报复。

我是松头土豆,您已读完我所讲的历史故事。这些只是个人的一些愚见,若有正解,请留言,谢谢!

优质答案2:

张居正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没有誰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张居正在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同时,只能进行简单说教式的教育。

是个男孩,都有逆反心理。逐步长大的小皇帝对老师灌输的理论自然不满,这个不行,那样不对,有这些思想变化是正常的。

二、皇帝拜师也要下跪吗?

优质答案1:

拜师礼是我国古代优良的传统礼仪之一,连皇帝也不例外,拜师也要下跪行三叩九拜之礼,这里所说的皇帝应该是未成年的皇帝或者皇子。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尊师重道。皇帝是一国之君,万人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利,一般人见了皇帝都要行叩拜礼。但是皇上也有磕头行礼的时候,比如给自己的父亲、母亲、太上皇等磕头请安,祭奠祖先的时候行叩拜礼,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皇帝拜师的时候,皇帝拜师跟其他人拜师一样,也要行三叩九拜的拜师礼,都磕头了,下跪是理所当然。

拜师礼由来

下跪拜师,是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一种产物,也是一种封建礼仪,那这种“跪”的礼仪是什么时间开始的呢?据史料记载,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了释奠尊师之礼,但是一直没有成为正式专门的礼仪。

《论语·述而篇》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孔子认为拜师的人不应该带这么多礼物,教导他们不要送这么多礼物。

那时候拜师很简单,没有教条的繁文缛节,心仪成礼,辅以束修而已。先秦诸子,私家讲学,大抵均是如此。《通典·礼典》记载了汉成帝等人敬师的事,意思是天子也要拜师,可是对于拜师礼节只字未提。也就是说从汉代开始,拜师已经正式纳入国家典制中了,但是还没有形成国家正式的礼仪。

《通典·开元礼类籑》记载:皇太子服青衿,至学宫门外,跪。执事者引立于学宫东阶,西面。博士降俟于学宫内东阶下。相者引皇太子入。执事者奉酒、修案以从。皇太子入门而左,诣西阶之南,东面,跪,拜;博士答。太子还避。遂进,授币;奉酒壶修案者从奠于博士前。皇太子拜。博士受币。执事者取酒壶修案以东。皇太子拜讫,相者引皇太子出。礼成。

我们可以看出皇太子拜师的详细过程与礼仪。因为《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由此推测,从唐代开始,拜师礼成为了一种正式的礼仪,也就是束修礼。这礼虽以皇太子为示例,其实是天下之通礼,自皇太子到州县学生一体适用的。

行拜师礼

俗话说:“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传统的师徒关系仅次于父子关系自然需要隆重的风俗礼仪加以确认和保护。 《礼记•内则》规定,儿童十岁时出门拜师求学,不论是进私塾,还是入学府,都要行拜师礼。 一般拜师礼仪分成以下四个程序:

一拜祖师。首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祈求祖师爷“保佑”,使自己学业有成。

二行拜师礼。一般是先生坐上座,行三叩首之礼。

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老师在收下束脩后,并回赠《论语》、葱、芹菜等礼物:同时带领学子齐颂《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大责任。

拜师礼作为中国传统的礼仪文明之一,是宝贵的思想资源,虽然三叩九拜、赠与师傅礼物等封建仪式不值得提倡,但是在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拜师礼所表达的尊师重道、老师担当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优质答案2:

没那个必要,假若封建王朝有那样的胸怀就灭亡不了了

三、古代皇帝的老师都教皇帝什么内容?

优质答案1:

教的内容比较广泛,而且都有具体分工

优质答案2:

为人,处事,治国

优质答案3:

儒家经典、历史、性知识,这是每个皇帝都必须学习的,还有不少皇帝学习武术,尤其是少数民族做了皇帝。

兵法也是一门很重要的知识。

地理知识,主要是了解自己的版图和周遍国家。以方位,位置为主。

古代中国天文,算术、机械虽然领先,但是他们多没什么地位,这些知识不会交给太子很多。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51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