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残忍地杀害自己的孩子?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吗?事实上,这种行为是非常残忍的。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生孩子是是为了延续香火,所以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孩子。然而,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生孩子了。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觉得生孩子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并不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影响自己的生活。
1、武则天发明的骨醉之刑到底有多可怕?
如果说,要拿一个刑罚与“人彘”相比,恐怕只有武则天发明的“骨醉”之刑了。

历史上,“吕武之名”由来已久,除了她们过人的政治把控力,还有一个特色,在刑罚方面,要说他两是状元和探花,恐怕没有人反对。看到题主的题目,我就想起了吕后发明的“人彘”之刑,就是“人猪之刑”,想象一下,把人变成猪,恐怕只有吕后能干的出来了,和她齐名的武则天,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下面,小雪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武则天的骨罪之刑。
要说能体验武则天的骨醉之刑,恐怕世上也只有王皇后等三人了
武则天发明的刑罚可多了,记得《神探狄仁杰》中,吕中老师饰演的武则天入门三分,非常的经典,剧中武则天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把她拉出去千刀万剐、剁成肉泥!或者就是,拉出去五马分尸、五马分尸!
而关于武则天刑罚这块,《新唐书》、《资治通鉴》中也多有记载。
武后知之,促诏杖二人百,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甕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死。看到了吗,武则天在登基称帝以后,发明的酷刑可以说非常的残忍,最著名的,就是和王皇后之争,她把王皇后最后逼到什么程度,据史料记载,王皇后被武则天打了一百大板,把王皇后的眼珠子挖了出来,然后手和脚都被砍掉之后,扔到了水缸之中,想想都受不了,更何况深受这种惩罚的王皇后了,这就是著名的骨醉之刑。
据记载,骨醉之刑就是把人的舌头、耳朵、四肢割掉,然后用刀把人的肉割去,只剩下骨头,再扔到水缸之中,疼痛到死。
武则天的“千刀万剐”和“骨醉之刑”,与吕雉的“人彘”相比,简直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据史料记载,吕雉把自己的情敌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而人彘就是把人的四肢砍掉,用毒水把嗓子毒哑了,耳朵失去听力,不能说话也听不到声音,可以说非常的残忍,最要命的,受刑之人不会立即死去,戚夫人在吕雉的药水 供养之下,生不如死的活了一年多时间,最后才悄然死去。
相比之下,武则天的骨醉之刑有过之无不及,小雪在想,古有华佗刮骨疗毒,今有武周凌迟和骨醉,这种刑罚,除了武则天之外,谁与争锋。
在这里,小雪在普及一点,就是武则天在位时,除了她自己发明的“骨醉”外,还有“三豹”首创的“驴驹拔橛”、“犊子悬车”、“仙人献果”、“玉女登梯”及周兴的“瓮”刑,索元礼的“铁笼”,来俊臣与索元礼联手的十大枷刑。
想想,如果武则天是怎么一步步的登上大宝的,就知道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不同!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为实现自己的野心,人往往要狠毒一点。而更可怕的还是“最毒妇人心”,女性要发起狠来,比谁都可怕的多。历史上的吕后和武则天,就是“最毒妇人心”的代表。
"人彘",这一酷刑是吕后发明的,彘的意思就是猪,字面意思上就是把人做成猪。具体实施方法是把人的四肢剁了,眼睛挖出、舌头割掉,让人失语;把铜水注入耳朵,让人失聪。除此之外还要把毛发都剃光,涂一种要让你再也长不出毛发,活脱脱把人弄成没有毛的猪。
这个过程对刽子手的技术和心理素质都有极大的考量,倘若人还没行刑完就死了,刽子手就会被人瞧不起。但无论人是否死亡,都要被丢进厕所里。
武则天的骨醉之刑,就是人彘的翻版和改良,在把人做成人彘之后,还要放到酒里面泡着,这就称之为“骨醉”。她这个方法曾经用来对付自己的对手王皇后和萧妃:
“ 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事情的起因也很简单,就是李治去看了王、萧二人,而当时武则天已经是正牌皇后了,但她还是因此觉得两人的威胁还在,就用如此的酷刑来惩治她们。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可以说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极具政治手腕和能力,创造了唐朝的又一盛世。但她也采取了种种恐怖统治的措施,如施用酷刑、检举告发、使得人人自危。
但像骨醉这种酷刑,实在是令人心惊胆战。其实古代社会残忍的酷刑还有很多,这是封建社会压迫人民、巩固统治的一种方式。现代社会则更加宽容,刑罚不是目的,让人改善从良才是最终目的,改造教育制度远比刑罚制度发达,刑罚只起到警示作用罢了。
我是江暮云,天各一方,让我们遥望远去的历史薄云互寄共识!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2、中国传统礼教何以吃人?
鲁迅说,礼教吃人。但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的礼乐教化,都是治世之良方。那礼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异化到吃人呢?我们先看礼的世界是如何创生的。生在石缝中的野草,它只是这样的活着,人们却看到,坚强,努力,不屈不挠,这样的意义,是人赋予的,那株野草却不需要,它只是纯然的活着。所以意义是人的需要,也是自己创生的。我们创造了工作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学习的意义,各种关系的意义,并且生活在意义的世界里。这个意义的世界,儒家成为“礼”的世界,也是人文世界。那礼的世界又是如何异化变质到吃人呢?还要回到人的心才可以了解。原来人心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的选择创生意义,也可以自由的选择不创生意义。它可以自由的创生意义,比如坚强,努力,不屈不挠,也可以自由的不创生意义,“它不就是一株野草吗,又有什么意义呢”。礼的异化变质完全又是人自己造成的,所以鲁迅说,礼教吃人,其实质是人吃人。 人为什么会选择不创生意义价值,这里有个误区。完全是外在境遇的影响,比如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不顺心,所以人心不选择创生意义价值。事实是人不选择创生意义价值,完全是自己不愿意,而不是外在的环境影响。只要你愿意,谁又能不让你创生意义价值呢!当人心不自觉,而选择不创生意义价值时,就会以是不是对自己有利,作为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从而把意义价值当成是要求别人,或是一种外在的束缚。当去要求别人时,礼教就开始吃别人,当感觉是一种束缚时,礼教就开始吃自己,总之就是吃人。 如何让礼教不再吃人呢?对自己当然是主动自由的选择创生生命的意义价值,稍有懒惰,懈怠,便即时警醒,不要被自己的习惯,所绑架。对于别人当然是信任,理解,而不是教条的要求。这样的世界才是人文世界,才是礼的世界。所以真正人文世界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仁的世界”,是人心的一体两面。
谬论,误导。中国传统礼教以人为本,儒家文化的精隧是仁,义,礼,智,信。讲的仁爱,仁政,仁心。道义,义气,义式。知礼,明礼,行礼。智慧,才智。诚信,信誉。何来教人吃人之说。而历史上的吃人之说确实存在,但不是传统礼教的原因。而一部分原因是民间在大荒之年某些贫苦之人为了生存有过易子而食。还有悬一些听信邪说而失人伦的行为,并不是普遍现象。例如鲁迅书中所说的人血馒头事件,就是谣言食之可治恶疾之说。为什么要把邪恶事件总往中国传统文化上去绑。是何居心?是何心态?是何目的?封建思想是指那些误国误人的观念,而不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可以指责封建制度的腐败和不足而不能说我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一无是处。必竟每个朝代都曾经有辉煌的时期。汉,唐时的中国曾经做为当时地球最发达地区。大明朝曾是世航海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最强大的船队。对历史的态度,不应该一杆子打死。而要抱着学习和继承的态度,择优而取,有过戒之。历史是今日之镜,未来的导航。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取之以心。
首先,现代人认识这个观点应该大部分来自于鲁迅的文章吧?
而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呢?因为当时国家和民族陷入贫穷愚昧、落后挨打的局面,所有人都在反思原因,并且急于否认我们和西方先进国家不一样的地方。当时国家和社会确实存在很多弊端,而传统中国又是以重视礼教闻名的,所以就把这些弊端都归结为是礼教的锅。甚至一路推到了孔子身上,一直到十年浩劫时期,“打倒孔家店”仍然是最主要的口号之一。
这种否认自身文明源头的做法,今天我们已经反思了很多,但其实仍做得不够。
另外,我们应该再真正辩析和探讨一下,鲁迅等人所提出的“吃人”的那些东西,是否真的就都是礼教?
比如“血馒头”,这种是很明显的原始巫祝文化的迷信残余,实际上儒家的礼经一直在反对和改革这种原始巫祝文化,从“子不语怪力乱神”就开始了,还有礼经很明确地反对冥婚和修大坟迁葬等陋习,而这些陋习即使在今天仍然在很多地区都有。
还有所谓的不准妇女改嫁,绑小脚等等,认为是宋明理学的礼教思想。这又是完全的背锅了,要是你真正了解理学的话,就会明白理学确实有自我的道德宣示,但从来没有过这类观点,这些仍然是民间陋习加上以原始粗鲁的方式强解理学带来的社会弊端。比如为什么不准改嫁,其实背后还是宗族利益的自我保护,因为改嫁会带来宗族利益的流失。比如为什么提倡绑小脚————实际上绑小脚比例是极低的,为了区分门第和身份,实际上人类历史上各民族都有为了区分门第和身份的各种习俗,比如日本贵族男子的髡头等。
但你若认真了解中国数千年来对礼教的阐述,实际上大部分都是在力图纠正这种民间陋习,或至少并不赞成。
当然,不是说礼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比如它后期走向一种僵化的形式框架,确实一定程度限制了中国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但是,礼教被说成吃人的,其实是为中国传统社会上的因为历史等各种原因形成的弊端背锅了。这种思路,在鲁迅他们的时代有他们的局限性(比如鲁迅还主张货废除汉字),但是在我们今天应该要更有历史视野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这个问题,尤其是不要轻易去否认自己文化的源头。
想想西方国家和世界各国是怎样像保护自己的水源一样在珍视他们的原始经典,我们正努力走向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怎能不多点下点工夫好好地思考自己的文化呢?
3、有人说传统武术不实用,那为什么古代人能够杀人、打仗?
打仗和武术的关系不大,在近代历史上中国武术和其它国家的武术差不多,落后是近代的事情。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明确说:“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他说的话可信度应是很高的。
(1954年1月17日,旅居香港的吴氏太极拳宗师吴公仪在澳门迎战白鹤拳高手陈克夫。)
从头条网上搜索各种早期的格斗比较,在五十年代以前大家的格斗技法都差不多。突飞猛进的是70年后。世界各国的技术不断的交流,产生了技术性的革命。尤其是拳击的拳法,是所有格斗体系大量吸收的技法。而中国的传统武术差不多在这个时代与世界脱轨。国家体委应是察觉到了危机,才开始在1979年动用国家的力量开始发展散打项目。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散打已经是中国武术最为完善的格斗技,其它的传统武术基本进步不大。
(现代拳击的架式泰拳也是类似)
别看什么咏春拳,八极拳,看似乎很猛烈,我感觉左右直拳没练好的人都是半路出家者。甚至左直拳没有练到位的人都是半桶水。早期拳击的站架。
参考下奥运会运动员的训练过程。
1896年现代奥运会兴起以后, 运动训练先后经历了 四个发展阶段。
自然发展阶段(10世纪·--20世纪20年代)
新技术阶段(20世纪20---50年代)
大运动量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多学科综合利用暨科学训练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特别是20世纪50~90年代,随着训练实践的不断发展,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新的训练理论、方法不断涌现,运动训练理论有了很大发展,先后形成了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运动员体能训练问题的研究受到了普遍重视。
1986年蓉城武术擂台赛
现代的散打的站架。
咏春拳的站架,尤其我不明折为什么要右手伸那么直,还要重拳在前,如果两人速度力量差不多,伸直的手是没有攻击力的,就算被抓到脸也没多大的伤呀,还击一拳,啥本钱都拿回来了。
两个幼儿园小孩,因为块糖都能打起来,难道他们都得学过点啥?你走在街上,对面过来一个人扇你一嘴巴,你需要学过武术才知道反击吗?我们走在大街上,有时候看到,两个人因为一点口角出现争执打起来,难道这帮打架的只有会武术的人?不会武术的就不知道打架?
动物之间也有战斗,互相抢地盘,互相抢配偶,难道动物也有“武术”?
这个问题根本不成立,杀人,打仗并不需要你会什么术,只需要你想打,身体健康,有争夺的欲望就可以了。
同样的道理还可以用到中医上,人活下来并不需要什么“医”,靠自身免疫力人也可以活下来,如果人类活不到可以繁殖的年龄,那就说明还没进化出人类这种生物,不是因为没有什么“医”,生物在还是草履虫的时代,就能活下来,也不用什么“医”,某种X医有没有效果,是看平均寿命的长短,以及某些病发病后的治愈率。
同理,也可以用到武术上,某项武术有没有用,是看同样水平的人学这两种武术之后,在某些情境下的战斗获胜几率。
人类历史上,决定战役的胜负主流还是:人多的赢人少的,身体壮的赢身体弱的,武器好的赢武器差的。
本质上是人口动员能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比拼。
随着武器的发展,可能连壮的赢弱的都不存在了。即便能逆转这些,关键也是靠军事理论,战略战役应用能力,不过这些学问的应用,本质上也是要造成局部的,人数或者武器的优势,还是离不开上面那两条。
需要把身手练的无敌的都是保镖这个级别的,靠个人武力值争胜负,充其量也就是个几个村长的械斗,中国在商朝时期,这个基本的斗争就拿不上台面了。
而且就算是传统武术真的曾经有过用又怎么样呢?古代我拿刀也能砍死人,难道说明,刀比机关枪实用吗?
传统武术没有用,那为什么古代近代都有那么多武林高手,谁要是不服气,敢不敢和中南海保镖试试手。
4、秦法并不残暴,为什么后世儒者称其为暴秦呢?
在我们的历史印象中,秦律肯定是那种动不动就砍头的那种苛法,然而“睡虎地秦简”出土,巅覆了人们对秦法的所有印象。
“睡虎地秦简”是两千多年前一名叫“喜”的秦国小吏的陪葬品,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这一批秦简中,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秦朝的律法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等,从里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得知:
秦法若不残暴,哪来那么多囚犯?
秦始皇为自己修陵园,征用七十万人修陵。这些绝大多数是被处宫刑、徒刑的人,这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当时秦之法律是何等苛严,这个事实,难道不比所谓的法律条文更有说服力吗?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又搞了被废除许久的殉葬制,把后宫没有生育的女人统统拉去陪葬。这种极其野蛮的殉葬制,难道不算残暴吗?
儒家平民“大儿子”对于道家“妈妈”的感情十分真诚,尽管他在思想意识上与法家“爸爸”可能更为接近。
汉武帝时期,儒家按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则掌握话语权,就将凶狠的法家开除出道家,因为道家“妈妈”舔犊情深,为儒家“大儿子”挡下发狂的法家“爸爸”的屠刀的关系,儒家默许道家“妈妈”在她的发源地四川巴地改组为“道教”,占据宗教思想界的一席之地。
秦史最初是汉代写,他们老大关系不好
5、古代很多民族都排斥商人,分析一下深层次原因?
打起仗来,商人卷起金银细软就跑,真正能保家卫国的是根植于土地的农民。
一,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粮食产量少)。商业若是发达意味着有限的粮食会流向价格高的地方,价格低的地方吃饭便成了问题。而粮食又与社会稳定相挂钩,几乎可以确定地讲,吃有了问题,国家安全也就有了问题。再加上交通不发达(粮食很难流通)的原因,于是为了把有限的精力放在更多的事情上,他们(统治者)干脆限制商业的发展。
二,可以防止割据。古代由于信息沟通不发达,人们有时候除了一厢情愿地相信别无他法,这种高度的相信实际上导致了地方高度自治。商业若是发展起来,会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无声无息而又极容易积少成多,这样就会慢慢走向垄断并产生利益集团,从而威胁到那一家一姓的统治。三,可以保证民风纯朴。发展商业是需要大量技巧的,这些技巧有时候会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相违背。在古代,一旦人心“不古”,政权便岌岌可危(在以前的统治中,人心占有较大的比例,不像现在)。
在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到某某名人的态度(认为应该重农抑商)会影响统治的方式。的确是这样,不过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是由于上述根本性原因,才使得某名人有重农抑商的想法,统治阶级提到某文化名人的语录不过是为自己寻找根据(合法性)罢了。6、朱元璋为什么会变成残暴的皇帝?
因为明史是清朝人修的,满清以异族占据中原,得国不正,满清皇帝为了粉饰自己,就费尽心思贬低前朝。丑化朱元璋,将之形容为小肚鸡肠的和尚,滥杀大臣的暴君
朱元璋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把你们这些满清遗狗杀尽,使得中华民族落后几百年,老朱太仁慈了,没有杀干净贪官,明后几代如果沿用朱元璋政策,杀杀杀,中华民族早就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明朝立国之初,就指定了严格的管理体系,这套管理体系并不仅仅是出于朱元璋之手,而是时代使然的基本行政管理体系。
我们可以看一下明初的这套行政管理体系:
中书省:总天下文治(丞相)
都督府:统天下兵马(都督)
御史台:整朝廷纲纪(都御史)
这三大管理体系其实已经可以保证整个王朝的正常运转,可是我们可以看一下朱元璋所屠戮之人,大多也是出自这三个机构的,因为他们掌管着出了朱元璋之外的王朝权力中枢。
这也意味着,这些人有能够和朱元璋相互制衡的实力。
即便对于其他的帝王不是如此,可是对于贫民出身的朱元璋来说,这些人是最有可能觊觎明王朝江山的人,他们这些人也是最为容易窃取王朝权柄的人。
其实,朱元璋的出身已经决定了这位帝王的性格。
这位帝王雄才大略的背后,依然无法遮掩自己骨子里面的自卑,他害怕别人夺走他所辛辛苦苦得来的这一切。
贫民出身的他始终都相信,自己能够得来的这一切,其他的人也能够得到,因为他曾经和众多的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一样,仅仅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底层劳苦大众。
可是,如今的朱元璋却拥有了一个偌大的王朝。
这种不安几乎陪伴了作为帝王的朱元璋的一生。
而朱元璋大肆屠杀的背后也正是因为自己对于朝堂大臣的怀疑,立国之初的明朝,所谓的皇权其实是和大臣们共享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极致的平衡。
可是,对于朱元璋来说这种做法压根就是掣肘和分权。
丞相携领百官,总天下之政务,势必会成为朱元璋最大的心病。所有的大事都需要丞相过目,然后才能传到朱元璋的手中,那要我朱元璋干吗?这种行为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将自己的皇权彻底架空,自己永远没有机会听到底层之下最为真实的声音。
朱元璋残暴的背后就是以一己之力对抗已经成型的古代行政机构,以一己之力对抗那些士族官僚们。
他残暴的那些对象始终是那些士族官僚们,这一点可以理解为朱元璋在拼命的捍卫自己一手打造的王朝,也可以理解为朱元璋为自己年少遭受官僚欺压的泄愤。
朱元璋残暴的背后,是那些士族们“士大夫无负国家,国家负士大夫多矣”的无限感慨。因为,朱元璋的屠杀过剩,矫枉过正、他所想要维护的万世不灭的王朝压根就不存在,而他所谓的担心也压根是多余的。
其实,朱元璋是古代帝王中最为矛盾,也是最为薄情的一位帝王。
他的骨子里面从年幼时光已经注入了对于士族官僚的憎恨,因为正是那些士族官僚的压迫,让自己的父母活活的饿死,孩童时光的悲惨记忆塑造了朱元璋最为复杂、最为多面的性格。
这种性格在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后,就开始慢慢的显现出来。更多的时候,我们都能够看到朱元璋对于士族官僚的贪墨之罪是严惩不贷,对于试图窃取权柄的人更是抽筋剥皮。
这大肆屠杀的背后无一不是在彰显着朱元璋对于官僚的极度仇恨,对于自己大明王朝的极度不安。
幼年的仇恨、青年的奔波、中晚年的维系王朝稳固,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这些因素深入骨髓的荣辱了到了这位帝王的血肉之躯上,朱元璋所有的屠杀也可以最终归结于自己仅仅是想要维护这个王朝,维护自己亲手打下来的江山。
虽然这座江山是他和兄弟一起打下来的,可是既然朱元璋身为帝王,这座江山他就是朱元璋的私人物品,任何让他觉得想要窃取这个只属于他的万里江山的人,对于朱元璋而言就仅仅三个字:
杀无赦!!!
7、为什么有一些人总是拿洪武、永乐时期的杀戮来说明朝残酷、黑暗?
1.无论是朱元璋和朱棣得罪的都是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再加上清朝编写明史的时候。是一准的抹黑明朝的皇帝。
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生有两件事做得比较残暴。一是炮轰庆元楼,二是胡惟庸案,杀了3万多人。当然啦,他一声还发明了很多酷刑。来对付贪官污吏,
朱棣则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灭十族的。但总的来说。朱元璋、朱棣只是对官员贪官污吏残暴。
但是对于百姓来说,他一心一意,没日没夜批阅奏章,可以说是历史上。最辛苦的皇帝之一。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屯荒,实施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兴修水利。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丈量土地,清查户口。
正是因为朱元璋和朱棣,杀了太多贪官污吏。太多文人。然后被人家抹黑。其实抹黑他的,主要是清朝的一些文人。
残酷,黑暗是历史的一部分,有的记录下来的我们可以看见可以去评价,但是看不见的真相就不存在吗?显然不是。历史不会在乎人们的评价,历史的存在就是要人们去评论去思考的,不要在意对历史评价的声音不一至。
杀戮固然不对,但是评价一个皇帝的好坏,关键还是看社会的生产力得不得到发展,老百姓是不是安居乐业。明初杀戮对象基本上都是官员,底层老百姓基本不收到伤害。朱元璋是农民出生最知道农民的疾苦,制定实施了好多利于百姓的政策。
8、易中天为什么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残暴的朝代”呢?
明朝确实垃圾,与明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朝在古代中国唯一做到了无内忧外患,无一昏君,文治武功古代第一。纵观明清,国土只有清朝的面积是实际控制,有效管理,国际法理默认的,明朝最多400万平方公里,连汉地十八省都保不住,还尽出傻子,木匠,神棍之类的玩笑皇帝,放到19世纪,早就被西方生吞了。没有清朝,外蒙,西藏,新疆,东北,河套,早就全丢了。国土西线最多嘉峪关,东部最多山海关。说什么天子守国门,有种往外蒙和东北要战略纵深啊,好端端的北京成北部边境了,照此理,偏安江南的王朝守着南京,划江而治,也成守国门了?还有什么闭关锁国,陈朱理学,文字狱,夷夏之辨种种糟粕都是明朝最先开始的。骂清朝的喷子从来不拿事实辩论,只会先给人扣帽子,搞人身攻击,另说人家是满族人,想当然的脱离历史环境搞历史发明,一副天朝上国的井底之蛙迷梦,处处秀种种奇葩脑回路。我虽然是汉族人,我为明朝这种垃圾王朝感到悲哀。
任何专制独裁的社会都是黑暗的,特别是全天下只有一个人或某个部门说了算的时候,如武则天时的酷吏,但如明朝那样特务政治贯穿始终却是绝无仅有,他拥有锦衣卫,东厂,西厂还有内行厂四个特务机构,东林党又空谈误国,沽名钓誉,所以易中天先生的说法是十分准确的。。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