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唐太宗伟大,因为他不仅开创了贞观之治,而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那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唐朝的根本。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唐太宗也犯了了不少错误,比如杀了魏征,还有就是对自己的儿子李治不好,导致他晚年生活凄惨。不过,李世民虽然做了很多错事,但是他的功绩还是不容容忽视的,毕竟他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优质答案1:

唐太宗真正解决了自三国以来,近400年政治动荡,天下纷争的政治稳定问题,虽然隋朝实现了统一,但这种统一非常脆弱,很快便土崩瓦解。到了唐太宗时期,才建立起汉以后新的政治秩序。
01重建政治合法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期,原因之一,就是政治合法性问题没有解决好。秦汉以来,政治合法性主要来源于五德终始学说的种种演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大量少数民族的涌入,五德终始学说,天人感应理论,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政治合法性。
唐太宗提出了舟水理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用自然关系,说明政治伦理,将理性精神引入政治,对政治合法性进行祛魅,对统治阶级提出了更好的伦理要求。并在《贞观政要》中,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02创新政治权力分配模式
通过发展科举制,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打击了贵族制,为精英阶层的流动,打开了新的闸门,从根本上改变了权力分配方式,使得中下层社会的精英分子,进入统治阶层的速度大大加快,统治集团新陈代谢加快,极大打击了贵族政治。
03理顺君臣关系
通过三省六部制,理顺了权力运行方式,既强调效率,也强调制衡。更重要的,是强调君臣共治,积极纳谏,努力克服君主制的弊端。
04创新民族政策
对少数民族,既有怀柔,也有强硬的军事政策,但最重要的,是实行广泛的民族融合政策,在政治上吸收少数民族优秀人物,在文化上强调民族文化多元和谐发展,实行天下一家,民族不分贵贱的政策。
唐太宗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优质答案2: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在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虽然太宗也存在一些过失,但维持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不失为后世明君之典范。所以说,唐太宗是唐朝卓越的政治家。
二、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说李世民很厉害?
优质答案1:
父亲李渊还在世,你能当着很多人的面将自己的亲哥哥亲弟弟杀掉吗?就这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夺取皇位以后,他老子李渊成了太上皇。自己成了大唐王朝唯一的皇帝,继承隋朝科举制度,选拔官吏人才,把一个战后几十年的中国治理成世界第一强国。使万国来朝,世界上以中国为中心,经济,军事,政治,文化全宇宙第一。千年以后,现在很多地方还成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遍布全世界各个角落,你说李世民厉害不?
优质答案2:
唐宗宋祖,李世民作为盛唐最富盛名的皇帝,文治武功都是名垂青史!
1、骑射功夫了得,擅长用兵。在盛唐开国时就立下不世军功,首先提议起兵反隋的是李世民而不是李渊,李世民与刘文静、裴寂商议好之后才告知的李渊。正式起兵也是李世民招兵买马,协同李渊、李建成挥师南下,不到半年就攻破长安,次年公元618年,李渊于长安称帝,建立了唐朝。
2、一统天下,李世民是头号功臣。
武德元年李世民率兵讨伐薛举之子已称秦帝的薛仁果,一举击败了秦军,俘虏了薛仁果。次年,唐军擒获割据在西北的另一个割据首领凉帝李轨,完成了对西北的统一。
武德三年,李世民率兵与刘武周对峙。李世民派将军秦叔宝、殷开山在美良川打败刘武周的大将尉迟敬德,并使其归降。刘武周大惧,与手下宋金刚逃奔突厥,被突厥杀死。从此唐朝统一了北方。
武德四年,李世民、李元吉出兵洛阳,讨伐在洛阳称郑帝的王世充。经过多次战争,唐军扫清了洛阳的外围据点,包围洛阳。王世充危在旦夕。此时河北的夏王窦建德率兵十万来援助。李世民率兵三千,抢占了虎牢关,趁夏军疲惫时发起猛攻,将夏军击败,俘获窦建德。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
之后李世民又破刘黑闼、徐圆朗和高开道,李世民在为盛唐东征西讨,平定四方,说李世民打下的江山并不为过。
3、在文治上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又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改革了田地制度,为后世的封建帝国制度开创了先河。
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在历史上贞观之治赫赫有名,是所有盛世之中冠军的有力争夺者,在李世民治下河清海晏,国力强盛,开始了版图的扩张。从高句丽、突厥到中亚诸国,盛唐军容鼎盛,扫平了八荒!
在文化上,李世民治下佛教得到了发展,同时盛唐民风开放,诸多思想在盛唐得到传播与发展。国都长安成为了全球经济与文化中心。即使到了现在,莫高窟等文化遗产也是中华的瑰宝。
李世民是千古一帝的有力争夺者,能跟唐太宗平起平坐的皇帝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所以李世民是真的很牛。
三、唐太宗争议很多,为什么历史上评价很高,很少负面评价?
优质答案1:
唐太宗李世民得位不正这是事实,但是如果说唐太宗在位时期,没有政绩这可有失偏颇的,是不可信的。
唐朝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巅峰,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科技的角度来看,唐朝都是世界一等一的帝国。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世界性大帝国,全世界只有三个,第一个且最早的就是唐帝国,第二个则是一千多年后的日不落帝国英国,第三个则是现在的世界霸主美国。
正是由于唐朝的强盛,以至于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国华人的主要聚集地都被称作为唐人街,这就是唐帝国影响力的一个印证。
而李世民则是一手开创了唐朝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即贞观之治。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曾经强盛无比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突厥不得南下,经过数十年的国力的积累,在唐高宗时期,打破突厥,将突厥一分为二,一部西迁,另一部则是归入唐帝国的版图。
唐太宗历史地位之高,其实并不是在于唐太宗统治时期国力如何之强盛,而是在于唐太宗是一个新的帝国的开创者,其地位相当于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
然而即便是唐太宗文治武功也免不了后人的诋毁,对唐太宗诋毁最多的就是唐太宗杀兄逼父,夺得皇位的这一事件。
在中国古代史上,杀兄逼父,无论哪一件都完全违背了中国古代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而逼父则更加是大逆之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会遭到世人的唾弃。
唐太宗的此等行为为唐朝开了一个不好的例子,此后唐朝历代君主几乎都曾效仿唐太宗的行为事迹。
优质答案2:
唐明两朝两太宗都得位不正 但是其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都算的上是顶尖的 我真不知道如果说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一般 那么400多位皇帝比他更加出色的有几个。
优质答案3:
得位不正这个说法不严谨。因为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玄武门之斗,现在有部分史学家称是李世民挑起的。可从顺位继承的角度来说,李世民在杀掉李建成之后,的确是唯一适合的继承人。
虽然看起来很荒唐,但这就是事实,我们只能说,李世民的手段不正,但是得位是正的。
再者:李世民的政绩也不太出色,若是以这种标准,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中国千古帝王就没有一个出色的。
越是深入了解李世民,越能发现这个关陇贵族新秀的可怕,在弱冠之岁,就开始明白很多帝王到中老年,甚至临死之前才明白的道理。
对于李世民的“政绩不行”的说法,我想进行一些澄清。但是,只是说一些大众都知道的结果,比如什么“刑法三改五复奏”、“制定民族融合政策”、“广纳天下人才”等等,就很容易被别人说:这些都是改史书得来的,并没有那么好。
因此,接下来,我将以李世民称帝前,称帝后,一些执行事件的细节来剖析李世民在政治上的同样伟大,因为只有细节才能拼凑出真理。
角度一:李世民及其擅长政治秩序建设都说秦王给李渊打下了半边天。当年刘武周在河东地区搞得李渊烦不胜烦,李渊突然来了暴脾气:这山西,咱们李家不要了。
“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资治通鉴》
这话当时很有可能是气话,因为他的二儿子李世民还尚未出动,根本不至于丢掉山西,果然不久后,李世民表示要带三万精兵,把刘武周给弄死,拿回他们李家的“龙兴之地”。
打仗嘛,大家都知道,除了对双方势力影响最大之外,还有就是当地百姓会频繁受灾。都说军事之后,便是政治,怎么恢复当地秩序,重新发展经济这才是真理,比起打了就跑,美其名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可是要重要得多。
这一战,就是著名的“柏壁之战”,战争过程便不细讲,这场战争也是李世民的高光时刻,以少胜多,打得刘武周宋金刚不断后退。
(柏壁之战前进路线)
之所以挑柏壁之战来讲,是因为李世民在河东地区,和宋金刚曾展开了一段时间的对峙,这种对峙不是不敢上,不是在等援军,而是在“重建河东地区崩溃的经济体系”,可以理解为重塑政治形态,社会阶级,把该地区变成真正的“大唐”。
在武德二年(619年)末,李世民就在屯兵柏壁和宋金刚对峙,这时候,他就派出了刘弘基、张纶进去深入西河,为的就是逐渐策反当地势力,既是为了断敌人的粮,也是为了之后的政治建设。
於是遣刘弘基、张纶进逼西河,而晋浍城堡并来归附,贼转输路绝——《册府元龟》
那么《资治通鉴》上对这次柏壁之战,李世民以柔和地方式收复失地以及民心的评价是什么呢?
帝乃出教,示其祸福,令之所及,争来归款,自近至远,投附日多。然后渐收其粮,以济军事......——《资治通鉴》
这其实就是一种境界,战争以及恢复发展双旋律同步,李世民在其一生几乎所有的拉锯战中,都喜欢把所在根据地打造成“圣地”,以和对手不同的政治手段,吸引人的到来。有的人会说,这明明就是军事,怎么能说是政绩呢?
单纯地讲大政绩,成就,不信者络绎不绝,比起这些表面的,我们干脆深入看李世民的能力。后人把李世民从基层积累起来的发展模式称之为“军政一体”,这便是最原始的政治能力,而毛主席是怎么评价李世民操作的呢:
“一是练军,二是练民”
这里所说的练民,便是指将民众转为军人的一种基础,还有引导当地民众恢复生产的意识,其中蕴含着的便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核心原理,套到现代来讲,这既是“赢得了人民便是赢得了胜利”,这便是他的能力高明之处。
那么柏壁之战,李世民才多少岁?
这一年战争结束,平定了刘武周的秦王李世民才二十一岁,这一年还俘获了尉迟恭。尉迟恭一开始是搞偷袭的,后来被逮住了,何以被李世民慑服?还真的不是严刑拷打,就是李世民这种年仅弱冠,却如此可怕、缜密的心思。
正如李世民之执着,所说的那句话:
“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而回到中央呢,我们干脆看看李世民的“用人能力”,因为李世民最强大之处在于驭下,而且他们心服口服,就这样才打造出了贞观之治。
在《贞观政要》中,李世民曾常常思索到深夜,想的什么问题呢?
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故于屏风上录其姓名,坐卧恒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于名下
是的,他怕下面的官员“暴政”,并不能好好地对待百姓,于是在一面屏风上写下他们的名字,此举要远比古代大多数帝王让人感到真实,比起一些轻飘飘,史书记载的“体恤民情”,这种行为才有真正的明君气象。
在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对官员有一个名为“四善二十七最”的“政治考察”,这是打造贞观盛世极其重要的一种“选拔默契”,选拔的原则就是,看你对人民够不够好。
记得清华大学的张国刚教授曾经如此评价贞观之治,他认为贞观之治并不是如汉代文景之治那般表面的盛世。
“贞观之治它不是一个概念,是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思路”
角度二:万国来朝,成就大唐灯塔国我一直把中前期的大唐称为“灯塔国”,之所以如此称呼,那是因为大唐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发达的国家,而对于欧亚大陆来讲,凡是知道唐朝的各族人民,都以“去大唐”为最高的人生目标。
唐太宗曾有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是太宗民族观的基础,而大唐盛世的全方位构成,和他这句话的思想息息相关。
排外,是大多数封建帝王、封建政府的一般心态,但李世民却不一样,他喜欢外国人来大唐,来建设大唐,来发展贸易。
虽然这和唐代继承南北朝的大交融时代背景有关,可唐太宗的气量和政治底层逻辑却是颠覆的,是新颖的,更是除了现代社会,以往时代的封建帝王都学习不来的。
在人才选拔上,李世民接受国外留学生来大唐:
太学诸生三千员,新罗、日本诸国,皆遣子入朝学习——《唐林语》
所以对于日本以及朝鲜半岛而言,唐代在他们民族中的历史烙印最为深重。
而这些国外学子,来到唐朝学有所成,也可以在大唐为官,至于大唐的朝廷,外国官员那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多,而且这些外国人极其忠心,比一些汉人官员更加忠心,几代人都在大唐为官,例如在“钦天监”、“太史局”(唐代天文历法机构)的三大东南亚家族。
对于经商者呢?
唐太宗放开了入境渠道,在长安设立“大使馆”,设立了签证制度,让中亚、东南亚、日本、朝鲜半岛等等国家都有来大唐的机会。
而且在民间,这种对外国人友好的风气还演变成福利制度:
“化外人归附者,所在州镇给衣食”——《唐令拾遗》
所谓化外人,就是国外来者。唐朝基层政府有给他们提供衣食的义务,这大大增加了外国人的归属感。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唐朝风气开放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唐朝政府并不阻止“异国通婚”。
但是唐太宗也有其精明之处,例如一个外国男人,他来了大唐,可以娶一个汉人女子,可是不能带其回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保留人口,可即便是这样的要求,大唐还是无数外国人趋之若鹜的圣地。
在广州、长安著名的“蕃坊”,就是外国人的生活区,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茶马古道”、“丝绸之路”这些表象,且听到耳朵生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了。
大唐巅峰时期,数十万外国人流动,有人说才数十万人,不是很多啊。
这里要考虑大唐人口不到一个亿,而且外国人更少了,能千辛万苦来到大唐的更是少之又少,要知道,当年很多外国移民要翻过青藏高原才能来到唐朝,这其中难度可想而知,几十万外国人,已经是极其优异的成绩了。
角度三:施恩万民,打造完善的基建以及社会保障最后,讲到唐太宗关于人民生活的帮助。
其实,唐太宗的一生,把心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上更重于战争,客观来讲,其晚年的确变得昏庸,时而说不想当皇帝,要当个隐士,时而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去奢靡,但也不能否认他曾经是个强大且优秀的明君。
记得当年《中国通史》有一集,就是讲到了扬州勾城塘水利工程,而这个水利工程,就正是唐贞观年间,在太宗皇帝的通知下建设的,千百年来一直孕育着江南土壤。
在《新唐书》中,列传以及地理志中,有大型,注意,是大型的水利工程,就有27项,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册府元龟》、《资治通鉴》、《文献通考》等重量级史料尚未统计。
贞观元年,山西洪洞县开辟“霍渠”:
洪洞县开南北霍渠,引霍泉水溉洪洞,赵城两县田数百顷——(《山西通志·洪洞)清)
在贞观十三年,还是太原:
长史李勣架引晋水入东城,以甘民食,谓之晋渠——《新唐书》
诸多例子便不再列举,在水利一事上,唐太宗以比隋炀帝更柔和的方式反馈人间,要说有没有隋炀帝开辟大运河的功绩那么大,那肯定没有。但是水利建设,唐代皇帝中,唐玄宗以及他的曾祖父唐太宗都是中华封建帝王行列里的第一梯队。
那么除了水利之外,便是唐代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一”:“义仓”。
有的人又讲了,这赈灾算什么保障体系。
要知道,这可是公元七世纪而已。
唐代还是难以逃过灾荒,生产力有限,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唯一可以看出帝王好不好的,只有他的“应灾机制”,我们称之为赈灾。
贞观初年,邓州陈君宾就是李世民最喜欢那类官员,关怀百姓。
那么邓州发生了什么呢?
就是灾荒,而陈君宾知道当今天子十分支持救民,因此派着手下的人把政府粮仓的粮食分发到每户人手里,除此之外,他还设置了一个“政策”,和李世民的“自成系统”的风格极像。
他让邓州一些有余粮的人家,把自己的余粮借给那些没有粮的人家,然后政府做担保,没有粮的人家以后种了田,再加上利息还给借粮户就行了。
就是这么神奇的政策,把邓州给盘活了。
李世民知道后:“变浇薄之风,敦仁慈之俗,政化如此,朕复何忧”。
在贞观初年起,李世民就一直在建设“义仓”,以便存量。
在《旧唐书》记载中:“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
在《文献通考》中,可以看出唐朝的义仓建设要远比隋朝有实用得多,虽然总说唐承隋制,但李世民本人其实是具备强大的反思纠错能力,以及一定的政治原创性的。
三个角度,希望能看到了一个具象的,有成绩的李世民。他的一生,戎马飘飘,也心怀天下,可以说他完全是为了帝王生涯而诞生。
我们不应该看到一个表面的,道听途说的李世民。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