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怎么不吃猪肉?

2022-12-09 12:56:21 736 0
奇闻异事录

有的人怎么不吃猪肉了?难道是因为猪肉涨价了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些人之所以不吃猪肉,主要是因为猪肉的价格太贵了,一斤猪肉的价格已经达到了300多块钱,这样的价格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就吃不起,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吃猪肉。不过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好对于吃肉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猪肉的价格也开始慢慢下降了。

一、为什么有些人从来不吃肉?

优质答案1:

有的人怎么不吃猪肉?

这可能跟每个人身上的基因有关系,现在已经有研究表明,基因是会影响每个人对食物的选择的,有些人喜欢吃素,而有一些人喜欢吃荤。虽然大部分的人都很喜欢吃肉,但是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人天生就不喜欢肉的味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体,对于肉类的消化能力也各不相同。

有一些人肠胃消化功能非常好,即便每天吃大量的肉,也能都能够被身体消化吸收。

但是有些人的肠胃对于肉类的消化吸收非常的慢,只要稍微吃一点儿肉,就会感到腹胀,每次时间久了,潜意识就会告诉自己,不要吃肉,否则身体就会难受,慢慢的就变得不爱吃肉了。

优质答案2:

有的人从来不吃肉她是素食主义者。有的人不吃肉,他是为了减肥。但是多多少少还是要吃一点肉的,这样身体才好一些。你吃瘦肉不吃肥肉,它就不会长胖。吃肉可以让身体长得更结实一些。多吃红肉,少吃白肉。吃了可以增强抵抗力,补充能量。正在长身体的小孩儿,就必须吃肉了。

优质答案3:

有两种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可能他本人身体机能问题,让他不能够吃肉,不过这个原因只占很小很小一部分人;

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一类不吃肉的人,一般都是信奉佛教或者信奉其它的教派,虽然他们不是真正的教派中人,但他心中的信仰会让他不杀生,不吃荤,只吃素!

二、为什么《水浒传》里很少有吃猪肉的情节?

优质答案1: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明朝人,明朝是谁的天下呢?是朱元璋打下来的,朱家的天下,谐音同“猪”。

虽然历史上说朱元璋不避讳老百姓杀猪、吃猪肉,但是民间谣言四起啊,总归还是怕的。虽说你写的是宋朝的故事,但是也不要写的那么明白呀。包括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那一回,原书上说相关词语只是“肉铺”、“肥肉精肉”,也没提半个猪字,虽然电视剧拍摄的是卖猪肉的场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朝代的经历,结合《水浒传》小说后,你就会发现,虽然本书歌颂的是农民起义,到最后还是带有很深的君臣思想,这也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

另外一点,既然是好汉,肯定要吃好一点的肉类,最好是吃牛肉,吃了身体棒,威猛有力,打架厉害!

优质答案2: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属猪,他敬猪如神,不吃猪肉,还认为神猪可以镇妖除怪,亲自在宫里养了两头猪,称为神猪。到了宋朝第六位皇帝神宗熙宁年间停止宫中养猪,结果出现了妖人闹公之事,得不到神猪之血镇妖。这时候才领悟到太祖养神猪之意,于是在宫中又恢复了养“神猪”. 因此宋朝人不吃猪肉.

优质答案3:

水浒传中吃猪肉的情节不仅有,而且还有多处。但凡读过《水浒传》的读者,都知道书中有一大堆来自五湖四海的吃货。这些好汉中,什么都敢吃,除了地里长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应吃尽吃外,还有吃人肉的……。人肉都没放过,难道还会放过猪肉吗?

本回答将从《水浒传》的几个细节来回答题主的提问,看看施耐庵是不是写了吃猪肉的情节。也简要的解读一番,《水浒传》中吃肉的一些讲究。

《水浒传》吃货们水陆并进,海阔天空

第一次写到吃饭的情节,是第“楔子”中写到的上清宫道众请洪太尉吃斋供。因为洪太尉是朝廷官员,养尊处优惯了,所以,道众也顾不得斋不斋的。吃完了茶,便“水路俱进”的款待了洪太尉。水里游的,地上跑的,估计都上了餐桌。不过,有没有猪肉,那就不得而知了。

到了第一回书,小王都太尉也操持了一桌“水路俱进”的筵席,宴请舅哥端王。施耐庵也没有细写,这桌筵席到底上了些什么菜品。

从这两个细节来看,除了故事的需要外,上清宫的道众有故意戏耍洪太尉,引诱他放走妖魔的嫌疑。既然是斋供,就得吃素,吃素才显得虔诚,才办得成事。张天师打算放出妖魔,要假借洪太尉之手,就得让他破了规矩,背下误走妖魔的黑锅而言语不得。小王都太尉“水路俱进”的铺排,无非是想拉进与端王的关系,毕竟是亲王,处好了自然是有好处的。

所以,《水浒传》写吃饭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一股脑的乱点菜。

最奇葩的一次吃肉,当数鲁智深在五台山市井僻静处吃的那顿狗肉。这家店主很奇怪,明明是市稍,客人也就不会太多,牛肉什么的怎么就卖完了呢?大概是卖给五台山和尚吃了吧。这个市井的所有房产本钱都是五台山文殊院的,智真长老不准给五台山的和尚卖酒肉,市稍的这家酒店正好悄悄的卖给和尚吃。所以,鲁智深来了便只剩下狗肉了。

那店家锅中正煮熟了一只狗,便卖给鲁智深半只,捣了蒜泥,鲁智深就蘸着蒜泥津津有味的吃起来了。蒜香狗肉,看官们是不是也馋得流涎了呢?

鲁智深吃狗肉也不是随意这么一写,施耐庵设计这个细节,说的是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与宋徽宗有关。宋徽宗属狗,鲁智深等于吃了宋徽宗。花和尚喝得酩酊大醉,回到五台山醉打山门,还掏出吃剩的狗肉试图破了和尚们的戒。这个细节隐喻的是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下革佛诏,将佛教并入道教,以道教渗透然后抑制佛教。鲁智深吃狗肉,用狗腿戏耍和尚,都是宋徽宗造的孽。

鲁智深吃狗肉,也代表着地上跑的基本上就吃到了。其他常见的猪肉、牛肉、羊肉等,都不在话下了。

第一次吃长翅膀的,是在第一回书中史进中秋节宴请少华山朱武三兄弟,当时,“宰了一腔大羊,杀了百十个鸡鹅”。这回书除了吃到羊肉、鸡鹅肉外,前面还写到了王进在史进家借宿,史太公以牛肉款待了他。史家村有一个绰号叫“标兔”的猎户李吉,专门在少华山打猎,史进便叫他经常弄些獐儿兔儿的来,野味也写到了。

从这些情节来看,《水浒传》中的吃货们从水里吃到了岸上,从岸上吃到了天上,水陆并进,海阔天空。既然如此,猪肉又怎么逃得脱吃货们的餐桌呢?

猪肉大量供应,吃货没有禁忌

史进在史家村、少华山吃饱喝足了,便来到渭州城,遇见了小种经略相公府提辖鲁达。鲁提辖十分豪爽,便引史进、李忠到了渭州城最豪华的潘家酒楼喝酒。虽然这顿酒没喝下去,吃饭的菜还没点。但是,必定是会上猪肉的。为何?因为,渭州城卖的就是猪肉。

郑屠是城里最大的肉铺,可谓规模经营,所以,他才很有点钱,手底下还带着徒弟。靠卖猪肉发财,想必潘家酒楼也是有猪肉这道菜品的。而且,渭州城的人爱吃猪肉馄饨,鲁达要切十斤净精肉,郑屠一猜便往裹馄饨上猜。这就说明,渭州城吃肉,主要吃的是猪肉。

这就有点奇怪了。渭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平凉,就以现在这个城市的民族分布情况看,回族要占到少数民族的98%。在回民聚居地大卖猪肉,施耐庵这么写是不是不懂民族禁忌,又写错了呢?

这个问题要回答起来就复杂了,最重要的一点,说明鲁达此时是一个十分粗鲁的“妖魔”,毫无禁忌。因为有买猪肉这个桥段,后来的吃狗肉故事就有了前情铺垫,不显得文本突兀。其实,渭州城卖猪肉,也是施耐庵反话正说,需要反过来读。

鲁达逃到雁门县,金二在赵员外的外宅中买了些鲜鱼、嫩鸡、酿鹅、肥鲊、时新果子招待恩人,就没有给他上猪肉了。这是《水浒传》中第一次详细写到餐桌上的菜品,施耐庵有对写渭州城卖猪肉的意思。山西境内的少数民族中,很多地方也是以回族居多,没写雁门县中没有猪肉,表示鲁达这时即将走上正果“郑屠(征途)”。

不仅渭州城里卖猪肉,梁山上自王伦起,就吃猪肉了。晁盖带着生辰纲行动小组上了梁山,王伦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山寨里宰了两头黄牛、十个羊、五个猪,大吹大擂筵席。”怎么能说《水浒传》中没有吃猪肉的情节呢?

梁山之上经常是这么设宴的,小李广花荣从清风山去梁山,途经朱贵酒店,旱地忽律便“杀宰猪羊,管待九个好汉”。

一百单八将来自五湖四海,什么样的肉都要吃,哪能少得了猪肉呢?

《水浒传》吃肉有讲究

这个情节,主要是武松的故事中写到的。武松侦破了哥哥武大的案子,先到县衙里告状,衙门不理会,武松便决定自己了断。

武松做好了杀人准备,便叫两个士兵“买了个猪首、一只鹅、一只鸡、一担酒,和些果品之类,安排在家里。”猪首就是猪头,一般是设供的供品。祭祀仪式结束后,猪首也是可以吃的。所以,武松就把这些食品先摆在了哥哥的灵前,祭奠亡兄。然后,又将这些供物堆盘满宴,铺下酒食果品之类。摆布完毕,武松便将四邻请了进来,以酒食款待,请他们做个见证,录了潘金莲的口供,然后,杀了潘金莲,祭奠武大。

所以,《水浒传》的故事是很接地气的,武松以猪头做供物,现在也有这个习俗。

施耐庵非常愿意写吃肉喝酒的情节,无论梁山好汉,还是市井百姓,达官显贵,仿佛都是些吃货。其实,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水浒传》通过吃肉喝酒,表现人物个性,演绎北宋风情。同时,还隐喻故事主题,绝非闲笔废墨。既然很重要,所以,施耐庵写得也很认真。书中涉及到天南地北,自然也就有各地的饮食文化了。粗略的数一数,《水浒传》中仅吃肉方面,就涉及到牛肉、羊肉、猪肉、野味、肥鸡、嫩鹅、鲜鱼,等等,与我们现在也差不多,并无特别之处。但是,《水浒传》的每一次吃肉,都是有讲究的。

吴用到石碣村说三阮撞筹,这个村子临近水泊梁山,八百里泊子,肯定有大鱼,当然是要吃鱼的。然而,三阮招待吴用的却只有五七斤小鱼。为何这般小家子气呢?阮氏兄弟说了,如今水泊被一个叫林冲的男女引着喽啰霸占了,要大鱼就得去靠近梁山那边去打,谁敢去呢?所以,石碣村的渔民们便断了生计。

吴学究早就打定主意,要鼓动三阮上梁山,因为吃鱼,便试探出了这三兄弟早有上山落草的想法。于是,吴用便仔细调查了梁山的情况,顺利的将晁盖引上了梁山。于是,《水浒传》大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最有寓意的,当然是吃牛肉了。牛是不能吃的,北宋律法也规定,凡是私自盗杀耕牛者,最重可判杀头。施耐庵就是要写梁山好汉吃牛肉的事。但是,若是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吃牛肉的地方多在山村野店,绿林江湖。而且,吃牛肉之后,必定会有不详的或者英雄的故事要发生。

史太公在王进刚到时,请他吃的牛肉。但是,知道他不是歹人,而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后,便杀了一只羊来举行拜师宴。这是反着写。史进听说少华山有强人,早晚会来骚扰村庄。于是,捡了两头肥牛杀了,动员乡中村蠢等,准备厮杀,不久,果然就厮杀了。后来,史进在赤松林遇见鲁智深,两人吃了牛肉饼,便反转身去,到瓦罐寺杀了崔道成、邱小乙。武松在三碗不过冈酒店海吃了一通牛肉,便上景阳冈打死了白额吊睛猛虎。……

梁山好汉为何专在需要耕牛的地方吃牛肉呢?深层次的寓意讲的是施耐庵在书中寄托了反元思想,元人是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中原,是对中原文明的破坏,而中原文明的基础就是农耕文明。所以,只要出现吃牛肉的情节,大致就要有事了。细节为故事服务,故事为主题服务,且莫轻看了梁山泊那帮吃货们。

同样,吃猪肉也有寓意。上面写到的渭州城卖猪肉,以及武松用猪头做供品又作酒宴,也是在特定的情节环境中的文本设定。其实,还有一处写吃猪肉的事情,与武松以猪头做供品有相同的寓意。这就是王伦杀了五个猪款待晁盖七人。当时,梁山恰好五个头领,除了寨主之外,还有杜迁、宋万、林冲、朱贵。吃罢这场宴席,第二天就发生了林冲杀王伦的事。猪又成了供品,而且,晁盖做了寨主,剩下的四个头领便跟着晁天王,成了真正的好汉。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3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