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洞房里干什么-洞房是干什么的

2022-12-20 22:29:58 589 0
奇闻异事录

古代在洞房里干什么,你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古代洞房里的“秘密”,女子不能随便进,否则一辈子都不能嫁人!在古代,男女结婚是一件非常重要要的事,男方要给女方彩礼,女方也要给男方陪嫁,这样才能保证两个人的婚姻幸福美满。但是在古代,洞房花烛夜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所以洞房房花烛夜男方要给女方一些钱财,以表示自己的诚意。

1、古代人洞房规定?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有一系列的仪俗。诸如:坐帐,亦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边,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女人一头。

古代在洞房里干什么-洞房是干什么的

  撒帐,这项仪俗是指亲朋在新人入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向合欢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撒帐的仪俗始于汉代。一般所撒物品是常见的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

  吃“子孙饺子”的仪俗。旧时北京的子孙饺子是由女家包好带来的,由男家煮熟,同时男家还要做长寿面。吃子孙饺子的时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2、古代出嫁闺房规矩?

古代出嫁新娘头戴红盖头,步入洞房只有男人挑开盖头才可以

3、古代结婚的婚房为什么叫洞房呢?

“洞房”这个词其实出现的很早,比如屈原的《招魂》中就有:

姱[kuā]容修态,絚[gēng]洞房些。(俏丽的容颜美妙的体态,在幽深的房中不断地来来往往。)

汉人司马相如《长门赋》中:

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只有天上的明月照着我,清清的夜,紧逼幽深的房。)

这里的“洞房”指的都是幽深而华丽的居室,并没有新人新婚这样的意象。

此外,由于道教里面有洞天的说法,“洞房”一词还曾指代过道士的房间。比如:

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这是初唐时王维的诗,可见“洞房”一词并没有被固定到婚房的意义上。

在唐代早期以前,当时对新人婚房的称呼,“青庐”更流行一些,特别是在北朝时期。

早在汉末的《孔雀东南飞里》就有“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的记载。而“青庐”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最初是新人交拜行礼的地方:

北朝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 。

在后来慢慢成了新房的称呼了:

……于门西畔设同牢盘……答拜既讫,即引新妇人青庐。至晓,新妇整顿钗花,拜见舅姑大人。

在唐玄宗时期开元制礼后,革除胡俗,“青庐”作为北朝遗俗,名称被替换成了“喜帐”。此后,“洞房”这个词逐渐成为了对新人婚房的称呼,当时很多诗人在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又有俗语: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这些就明确地指出洞房就是婚房了。

这个词能流行开来,可能是因为很形象吧。洞房本意是幽深的房间,而古时男女有别,新婚男女在婚前一般是不相识的。

试想,一对陌生的新人并肩而坐,边上闹洞房的人渐渐离去,那房内渐渐静下来,红烛罗帐,新人默默无言,听那烛芯哔剥细响,心中怕是既紧张,又有一种莫名的神秘与憧憬。此刻天地悠悠,独我二人,这房间可不就是幽幽的世外洞天吗,称作“洞房”太恰当不过了。

为什么叫洞房,一种传说是相传古代的时候,尧称王后,非常关心牧民的生活,有一天他到牧区的时候看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很想知道这个美丽姑娘的从哪里而来,后来尧就被这个美丽的姑娘弄得茶不思饭不想,一直未能找到这位美丽的姑娘。后来两人相遇后,很快就陷入了爱河,他们在结婚的时候,是在女方的洞里完婚的,到了傍晚的时候,一簇神火突然出现,非常耀眼,光彩照人。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新娘的房子就称为洞房了。还有一种传说是秦始皇一统六国后,选取了许多美女到阿房宫,有一个姑娘长的很漂亮,人们称他为三姑娘,她不想呆在宫里,就逃出了阿房宫,掩藏在华山。同时,还有一个读书人叫沈博,因为收到焚书坑儒的影响,也逃到华山。后来两个人在一起产生了感情,终老终生。他们发现一个山洞,就作为他们的婚房,后来因为这个传说就把婚房叫做洞房了。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远古的人们由于经济文化的差异,生活的艰苦,不象现在的人们。他们就地取材,以洞为家(部落),各部落同住在一个洞里,要求不高只要能住。再选洞里有威望也就是有力气的负责管理,以防外界打扰。具说那时人们很野蛮,由选的洞长处理内外事务,结婚嫁娶时都在洞里进行,为了不影响结婚新人的生活,在洞内用树枝或树叶隔开,久而久之,流传为洞房。随着生活逐步提高,住宅也在改变,居住条件也好了。对新人结婚嫁娶也重视了,才出现了“洞房花烛夜"的说法。

4、有人说古代闹洞房尺度太大,新郎为何还敢怒不敢言?

我谈谈我亲自经历过的闹洞房,也许能解答这个问题。

第一次,我蛮小,跟着大人一起瞎闹。我都不明白结婚是啥意思,新娘长得漂亮不?这些都不关心,只关心能搞些好吃的糖,瓜果,我们一群小屁孩,围着新郎官,新娘要糖吃,新郎官烦死了,又不敢吼我们,只好要一次给一次。我们喝着免费的饮料,吃着糖,看着大人们变着法调戏新郎新娘。现在想想,有些事蛮过份的,比如把公公叫过来,跟新娘亲嘴。公公抹不开脸面,死活不肯。大人们不愿意走,叫公公至少搂下新娘。公公没法,只好照做,大人们起哄,说:扒灰哟!大人们一阵狂笑。闹大了,怕收不了场,识趣的,早点回家休息了。苕的继续闹,新房里天翻地覆,人仰马翻,好不热闹。

我印象深刻是有个蛮精的老处女,嫁不出去,羡慕嫉妒了,私下叫我们到外面抓一手泥巴,暗地里抹在新床上,事成之后有糖吃。我们熊孩子听坏了,照做了。涂鸦新娘新床单被罩上,新床惨不忍睹,到处都是泥巴,甚至有屎?。这肯定是熊孩子不懂事,超额完成任务。我只记得新郎官脸都绿,敢怒不敢言。

反正闹新房,无大小,瞎说瞎做,都不计较。

想想蛮好玩的。

人生得意须尽欢,但是如若欢过头了,就会乐极生悲,生出许多事来。生出事来,轻则,沦为他人笑柄,重则,不欢而散,无法收场。

洞房花烛乃是人生一大喜事。每逢婚礼,亲朋好友,乡里乡亲,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好不热闹。这还不算,从古至今延袭下来的“闹洞房”,也为婚礼增添了更多的喜庆颜色。

其实,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并不讲究“闹洞房”。上古将婚礼视之为幽阴之礼,没有音乐,也不祝贺。《礼记·郊特牲》云:“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婚礼不贺,人之序也”。到了汉代以后,婚庆逐渐得到了统治者支持。汉宣帝明诏四海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婚庆成为了礼仪的一种,从此一脉相承,越闹越大。

再有,古代闹洞房的实质是为了趋吉避凶,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这种文化亦或是在洞房里舞刀弄枪,“一砍妖,二砍怪, 三砍魔鬼坏脑袋,四砍丧神快离开,笑看麒麟送子来。”亦或是在房间里吹拉弹唱。也或者是,逗媳妇,逗新郎,早得儿女生出好。”闹洞房的形式可谓多种多样,总的来说,这些都逃不脱一个宗旨:祝福。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玩笑开大了,也就变成闹剧了。当然,古代也不乏因闹洞房而生出是非的案例。

《吴有如画宝·风俗志图说》中记载了宁波的一场洞房悲剧——宁波某男子潜伏洞房之中,闻新郎解衣声,新娘脱履声,禁不住暗笑,被新人发现,新郎一气之下用剪刀将听房者扎了个血肉模糊。

诸如此类,鲜活的例子还有很多。也有人第一天婚礼还是哥俩好,一辈子。第二天,反倒因为闹洞房,不欢而散,甚至于对薄公堂,两不相见。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是这样微妙,冲突也许就在一瞬间就发生了。

至于有人说古代闹洞房尺度太大,新郎敢怒不敢言。这种现象,反倒体现了新郎的素质。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礼仪的一种尊重。毕竟亲朋好友大多都是抱着热闹,祝愿的心态前来,这又是家乡的习俗,忍一忍就过去了,大家一起开心,享受这一美妙时刻,岂不更好。

文/风雪梦不逝

5、古代是怎么闹洞房的?

古代婚闹与现代婚闹差不多,有时会闹出人命。

比如《诗经》《唐风·绸缪》讲道:“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这是一首歌,就是一群人在洞房外戏弄夫妇的通用之歌,相当于现在的起哄。诗经中是很文雅的。

再就是问些"丑言“,难为情的话。

东晋葛洪《抱朴子》说:“俗间有戏妇之法,于稠众之中,亲属之前,问以丑言,责以慢对,其为鄙黩,不可忍论。或蹙以楚挞,或系脚倒悬。酒客酗蒏,不知限齐,至使有伤于流血,踒折支体者。”

在东汉长统《昌言》说:“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趣之情欲,宣淫泆于广众之中,置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

这个就不用我翻译了,属于违禁行为,动作片的那种。

还有搞出人命的事情。

汝南张妙会杜士,士家娶妇,酒后相戏。张妙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张妙婚闹将新郎打死。

南北朝时还有打女婿的习俗。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说:“北朝,婿至妇家,妇女毕集,以行杖打婿,至有委顿者。

唐朝时显贵之家,就会搞点诗文。比如唐顺宗之女云安公主下嫁刘士泾,群臣推举陆畅为傧相,陆畅曾奉献宗诏作催妆诗两首,题名为《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诗云:“云安公主贵,出嫁王侯家。天母亲调粉,日兄怜踢花。”“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所以司马光《资治通鉴》说;“唐人成婚之夕,有催妆诗”。

算是唐人一大特色。

宋代的婚闹也差不多,只是形式上更麻烦。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89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