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门神有什么不好呢?为什么要贴这个东西呢?难道是因为门神的关系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贴门神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在农村,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神龛,里面供奉着祖先的牌位,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贴上门神,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古代的时候,人们认为门神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能够保护家人平安,所以就会在门上贴上门神,希望能够保护自己的家人。
辞旧迎新,只有过了正月十五这一周,从意识上才算新年基本结束。到此春节之时家家户户贴的红的绿的有的都开始往下摘了,门神也不例外,一般正月十五,就可以取下来了。

说到门神,就不得不说门神的载体——门,在门神还没有被人们创造出来时,人们将一些特殊的含义赋予了门。
甲骨文中对门和户已经做了区别,单扇的为“户”,双扇的为“门”,所以在双开的门上我们才能看到一对门神,《释名·释宫室》中记载:“门,扪也,在外为人所扪摸也;户,护也,所以谨护闭塞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门不仅仅是作为出入的通道,更是担任了防卫的职责,从守卫的功能为出发点,人们又将此延申到躲避风雪、驱除妖魔等等含义,门拥有了更为神圣的含义,所以人们针对门进行祭祀活动,这便产生了“门祭祀、”。《礼记·祭法》中记载:“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霣,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立为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立为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在周礼盛行之际,无论何等的身份都会进行“门祭”,由此可见门在大家的心中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
“门神”最早记录于《礼记·丧服大记》,郑玄注:“君释菜,以礼门神也。”此时的门神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并未实体化,《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中载:“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裤长剑。”
由此推断门神最早的形象是“成庆”,但成庆具象如何现已不可考。之后郁垒、神荼两位神仙正式成为门神的代表,《山海经》中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在一些民间文学中记载郁垒、神荼成仙前分别是茶和田螺,“荼”本是一种百虫不侵的草药,人们习惯把荼草悬挂在门前避邪,东汉时期“荼”被神格化成为了门神神荼;商朝时人们将有着门户紧闭意味的田螺串成螺狮串,挂在门口用以保护家庭安全的风俗,这样,成就了另一位门神——郁垒。
到了唐宋元时期,门神中出现了新的成员,其中又以钟馗、秦琼和尉迟敬德最为著名。钟馗多一人出现,对于钟馗形象的选择,人们看重的是其捉鬼的能力,大致在元明时期,人们不再仅仅只注重保平安,而注入了更多对来年的期盼,因此加强了祈福的成分,钟馗门神的图像也更带有喜庆与吉祥的寓。因农历五月在中国被认为是恶月,多毒虫病害,于是人们又创造出钟馗斩五毒等式样,进一步丰富了钟馗的图像样式,所以钟馗的形象不仅出现在新春时节,也会出现在端午节。
秦琼和尉迟敬德则与神荼、郁垒类似,是成对出现的门神形象,秦琼面相和善,习惯使用一对瓦面金锏,而尉迟恭相貌威猛,通常用一对水磨竹节钢鞭,两人形象突出、个性鲜明。
明清之后门神捉鬼的意味逐渐淡化,更多的是祈福,保平安,门神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原先带有的神秘性消失了,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逐渐地走向世俗化与生活化。
袁宇倩 北京民俗 /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投稿 / 认识民俗君,请加:beijingminsu
相关文章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