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为什么叛变-卢绾叛变项羽

2022-12-26 20:32:43 660 0
奇闻异事录

卢绾为什么叛变呢?这就要从刘邦说起了。刘邦当上皇帝后,封自己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并且把吕后的儿子刘盈立为太子。这个时候,刘邦的身边有一个谋士张他向刘邦推荐了萧何。张良说:“太子年幼,不宜立太子,应该立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刘邦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后来,吕后掌权,刘邦去世之后,吕后开始清算功臣,其中就包括韩信。

1、卢绾为什么叛变背叛刘邦呢?

卢绾是刘邦同乡,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两家的关系非常好。

卢绾为什么叛变-卢绾叛变项羽

刘邦起义后,一直在刘邦身边帮助刘邦,汉朝建立后,卢绾可以随时进入皇宫。即使萧何,韩信,宠信程度还不及卢绾。

汉五年,燕王藏茶反叛,刘邦平定藏茶后,立卢绾为燕王。

汉十一年,陈豨反叛。刘邦拍卢绾去平叛,陈豨同北方匈奴勾结,卢绾派使者张胜出使匈奴,企图破坏陈豨与匈奴的合作。

张胜认为,只有陈豨,匈奴、燕王之间的战争不平息,卢绾在这才异姓王的铲除中才能平安的活下来。卢绾听从了张胜的策略,但是被人告发。此时的刘邦最担心异姓王背叛。刘邦派人召见卢绾,卢绾称病不去进见。

刘邦觉得卢绾肯定是叛变了,所以命樊哙、周勃平叛。卢绾出走,带着几千兵马在长城等刘邦病好了,亲自向刘邦解释。

汉高祖十二年,高祖驾崩,卢绾逃到匈奴,匈奴封卢绾为胡庐王,去世时六十三岁。

所以卢绾为什么会反叛:

1.形势所逼,当时开国封的异姓王除长沙王与自己其他的都被清除。

2.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卢绾的父母和刘邦的父母原本就交好,两人又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自小一起长大,脾气上很合得来,用鲁迅在《故乡》形容宏儿跟水生的词来说,卢绾和刘邦,「又是一气」。

「又是一气」的卢绾和刘邦,到有了一把气力之后,又一起「学书」。太史公在《韩信卢绾列传》中的原话是,「及高祖、卢绾壮,俱学书,又相爱也。」

看这情形,两个人应当是在一起学习的《尚书》。卢绾和刘邦生活的那个年代,能识字的都寥寥无几,竟然还能够一起学《尚书》,可见二人的文化和智慧,应是万里挑一的。

卢绾为何要背叛汉高祖刘邦?

但这样的一个卢绾,竟然在晚年,马失前蹄,做出了背叛刘邦的错误决定。这不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什么呢?每读《韩信卢绾列传》中燕王卢绾背叛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细节时,我都忍不住唏嘘感叹,利令智昏。即便是卢绾这样的聪明人,也会像李斯一样,因为屁股所坐的位置,做出愚蠢的选择。

刘邦在定陶称帝以后,封卢绾为长安侯,那时说的长安,就是秦的古都咸阳。所以,「长安侯」这个封号,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尊贵意味。待到燕王臧荼造反以后,刘邦特意带着卢绾去打臧荼,臧荼投降后,卢绾就被封燕王。

卢绾为何要背叛汉高祖刘邦?

卢绾刚刚坐上燕王的位置上时,还是跟以前没有太大区别,一心一意地帮着刘邦。所以,陈豨造反的时候,卢绾还派了一个很懂匈奴的人到匈奴那边去游说,叫匈奴不要帮着陈豨,这个很懂匈奴的人叫张胜。

张胜到匈奴以后,碰到了臧荼的儿子,臧荼的儿子就跟张胜说,你张胜现在还当着大官,纯粹是因为你张胜懂匈奴,当陈豨被灭以后,卢绾就不需要懂匈奴的人了,到那时,你张胜的富贵也就到头了。

张胜一琢磨,臧荼儿子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向臧荼的儿子请教应对之策。

臧荼的儿子就跟张胜说,你应该想办法让陈豨不被灭掉,这样的话,你才能一直有你的富贵。你可以回去劝说卢绾,让卢绾暗中帮着陈豨。

张胜从匈奴回来以后,就跟卢绾说,你卢绾之所以能够当这个燕王,就是因为皇上需要你来制衡陈豨,等陈豨被平定之后,你的燕王也做不成了,所以你不能让陈豨被皇上给灭掉啊。

卢绾以为张胜说的很对,就暗中勾结、帮助陈豨。

卢绾为何要背叛汉高祖刘邦?

可陈豨哪是刘邦的对手啊?刘邦是连项羽都能灭掉的人,还灭不掉你个陈豨吗?陈豨最终还是被刘邦收拾了。陈豨被收拾了以后,陈豨的部将供出卢绾暗通陈豨的事。

最初,刘邦还不相信卢绾会干出这等事。派人去叫卢绾,说要跟卢绾见上一见,卢绾说自己病了;刘邦又派人去找卢绾,卢绾还是躲着,称病;装病的卢绾跟臣下说了一通吕后的坏话,坏话传到审食其的耳朵里,审食其就把坏话一五一十的向刘邦汇报,刘邦又得知卢绾的得力助手张胜正逃亡在匈奴,终于确定卢绾果然背叛了自己,于是派樊哙带兵,去收拾卢绾。

2、卢绾叛变归来是哪一集?

卢绾叛变归来是第42集,卢绾投降匈奴,没有回归 ,死在匈奴,他的儿子回归大汉。

卢绾,泗水郡丰邑人。汉朝开国功臣、异姓诸侯王之一。幼年交好刘邦,二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作为发小及同窗,深得刘邦的信任。刘邦当泗水亭长时,身随左右,共同起兵。楚汉战争中,屡立军功,官至侍中、太尉,封为长安侯。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燕王。

楚汉传奇中卢绾谋反,又归来是四十八集

3、刘邦为什么杀卢绾?

卢绾背叛刘邦的原因是吕后已经杀死了韩信、彭越等位高权重的功臣,而卢绾自己又已经是为数不多的异姓王侯,所以卢绾担心刘邦和吕后会杀死自己。

因为卢绾背叛了刘邦,起兵作乱

4、樊哙为什么要背叛刘邦?

樊哙没有要背叛刘邦,樊哙是吕后的妹夫,遭到刘邦的猜忌,樊哙没有背叛刘邦。

樊哙,出生于沛,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吕后妹夫。樊哙出身寒微,早年曾以屠狗为业。后随刘邦四处征战,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曾在鸿门宴时出面营救汉高祖刘邦,使刘邦得以脱险。公元前189年去世,谥号武侯。

樊哙并没有背叛刘邦,虽然刘邦在去世之前下发了杀死樊哙的命令,但樊哙只是因为和吕后一派的关系比较近,也是因为他娶了吕雉的妹妹,所以他肯定站在吕后一派

5、燕王卢绾为什么要背叛汉高祖刘邦,他是真心背叛吗?

事件背景

卢绾作为刘邦的发小,跟随刘邦出生入死打天下,汉朝建立后卢绾也被封侯,无论是与刘邦的感情,还是自己作为既得利益者的身份,卢绾既没有动机,也没有理由背叛刘邦,因此历史上卢绾背叛汉朝并非真心。具体分析如下:

从卢绾与刘邦感情方面,卢绾没有背叛的理由。

1、儿时即与刘邦结下深厚友谊。

卢绾作为刘邦的同乡,与刘邦一同读书上学、一起长大,当刘邦还没有发迹之前(任泗水亭长),就时刻追随刘邦左右,因此从小就与与刘邦具备非常深厚的感情,从卢绾内心深处没有背叛刘邦的理由。

2、刘邦起义后,追随刘邦出生入死,刘邦将其视为心腹。

刘邦起义后,卢绾作为刘邦最早的支持者,与刘邦的亲密关系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越,卢绾也是唯一一个能进入刘邦卧室的亲信,即使萧何与曹参作为刘邦手下数一数二重臣,但是被刘邦的宠信程度,都无法与卢绾相比,甚至卢绾可自由出入于皇宫,因此卢绾压根没有背叛的感情冲动。

作为汉朝的既得利益者,卢绾没有动机背叛。

汉朝建立后,卢绾被刘邦封为燕王,也可谓九死一生,是西汉举足轻重的诸侯王,从本质上来说,卢绾也是汉朝的既得利益者,无论从名声、地位、权力等方面考虑,卢绾不可能从新将自己置于刀光血影的处境中去,有福不享,去叛乱是卢绾不愿意做的,因此从根本上讲卢绾没有背叛动机。

卢绾背叛的真实原因乃吕后所逼。

其实在历史上所谓的卢绾背叛并非真正背叛刘邦,而是卢绾为了保全性命私通匈奴。汉朝建立后,刘邦在吕后的鼓动下开始向韩信、彭越等诸侯王大开杀戒,以稳定自己的统治,因此使得诸侯王人心惶惶。

卢绾就是在看到那些和自己一样的诸侯王一个个被刘邦诛杀,使得自己完全失去安全感,卢绾时刻感到自己就是下一个被诛杀的诸侯王,因此卢绾为了自保与匈奴相通,这才是卢绾背叛的根本原因,完全是被逼无奈,因此并非真心背叛。

以上是我的回答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先引一个故事。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陈涉世家》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刘邦和卢绾的关系。卢绾的父亲与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同住一里,视为生死之交,两人的妻子又在同一天各自生下了一名男婴,即刘邦和卢绾。这两人其实也就像亲哥俩。

卢绾这个人呢,没啥本事,就靠着这点人情和做狗腿子的能力,他得以出入刘邦的卧内。虽然萧何、曹参等能够因为才能过人、忠于职事而得到刘邦的礼遇,但若轮到亲密的关系和被宠信的程度,都无法比得上卢绾,甚至卢绾可以自由出入皇宫。

刘邦称帝后不久,臧荼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征讨,击灭臧荼。卢绾被封为燕王。 公元前196年(秋,陈豨在代地反。刘邦亲率大军至邯郸,自南面进讨陈豨。燕王卢绾也率兵攻打陈豨。陈豨派遣使者求救于匈奴,而卢绾也派其臣张胜出使匈奴,想要匈奴不要发兵。臧荼的儿子臧衍恰好逃亡在匈奴,对张胜说:“陈豨被消灭了以后,下一个就该轮到燕了,您和您的主上马上就会成为别人的俎上鱼肉。您为何不让燕暂且放过陈豨,并且和匈奴联合呢?如果局势和缓,燕就能够长存;即使朝廷逼迫侵削,燕也算有了安全的保障。”张胜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于是他暗中劝匈奴帮助陈豨攻打燕。 卢绾怀疑张胜勾结匈奴谋反,于是上书刘邦,请求族灭张胜。张胜从匈奴返回,详细向卢绾解释了他为什么要那样做的理由。卢绾醒悟,于是对刘邦假称是他人谋反,为张胜的家属开脱,使得张胜能够安心做他和匈奴的使者。

这个时候,刘邦就有些怀疑卢绾了。如果卢绾能与刘邦明说,说不定会看在情分上网开一面。但他没有。

卢绾又告诉陈豨,劝他转入游击作战,。但此事却被陈豨的降将告诉了刘邦。刘邦派使臣召卢绾,卢绾称病不往。刘邦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召卢绾,并借机调查他的下人。卢绾愈加恐惧,闭门谢客。他对他宠信的臣下说:“现在不是刘姓而做王的,只有我和长沙王吴芮了。去年春天朝廷族灭了淮阴侯韩信,夏天又诛杀了彭越,都出自吕后的计谋。现在皇帝有病,政事皆决于吕后。吕后专门想要找借口诛杀异姓诸王和大功臣。”于是称病不往。他的手下都逃跑躲藏起来。但这段话终究被泄露到辟阳侯耳中。辟阳侯回来后,详细向刘邦做了禀报。刘邦更加生气。

这里事情本来还有转机,如果他能坦荡的进入皇宫,或许只会被贬为庶人。但他又没有。

终于,刘邦从匈奴那里听到了张胜在匈奴为燕使者的消息,于是判定:“卢绾果然造反了。”公元前195年,刘邦以樊哙为将军,率军击燕。卢绾遂带领众人逃亡到匈奴。匈奴封他为东胡庐王。公元前194年死于匈奴,卒年六十三。

我们整个看下来,好像卢绾也并没有造反,他只是不太聪明,加之刘邦步步紧逼的削蕃举动,不得不造反。就像开头的故事一样,刘邦为了帝王之威,必须杀了这位好兄弟。

6、卢绾为何会反叛刘邦呢?

这事真不怪刘邦,他原本想要送卢绾一场大富贵。

可惜卢绾自己不够聪明,看不清刘邦的用意,被人一忽悠就信了,才最终做出了反叛的行为。他的大好前程也就此作废。

要说刘邦手下的大臣中,他一直以来最亲近的,既不是樊哙、也不是萧何、更不是张良,而是名不见经传的卢绾。

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两人的父亲本来就是世交好友,加上刘邦和卢绾又是同一天出生又一起念书。这就导致二人是真的从小玩到大。

二人一起闯祸,一起玩耍,无论做什么都在一起。后来他们长大成人后,刘邦经常闯祸被官府追捕,卢绾依然陪伴左右。

所谓的好基友,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后来刘邦起兵反秦,卢绾以宾客的身份追随刘邦。此后虽然卢绾不断升官,但是一直呆在刘邦身边。

刘邦这么做,应该是担心卢绾的安全,但是这也导致卢绾基本没有什么功绩可言,就算打了胜仗,那也是算到刘邦的头上。

可是卢绾依然没什么怨言,继续陪在刘邦身边尽力辅佐着他。他的勤勉刘邦自然看在眼里,因此平时对他的封赏一点也不吝啬。

当天下大局已定的时候,刘邦开始找机会让卢绾立功,这样自己才好名正言顺地给卢绾封爵。

当项羽大败时,刘邦悬赏抓到项羽者,不论生死,赏金千两,封万户侯。其实就是给卢绾建功立业的机会。

可惜卢绾运气不好,什么都没抢到。反而便宜了另外五个人,他们各自抢到了项羽的一部分,都得到了不错的封赏。

好在项羽败亡后,项羽手下的临江王共尉不愿归附刘邦。

刘邦立刻派遣卢绾和刘贾一起率兵征讨共尉,共尉只是个小诸侯王,没什么实力,自然不是汉军的对手,卢绾轻松完成了这次任务。

不过不管怎么说,卢绾也是立下了灭国之功,于是刘邦就其封为长安侯。

长安,其实就是之前秦朝的都城咸阳,也是后来汉朝的都城。一个臣子能以二朝都城为封地,可见刘邦对卢绾的厚爱。

汉朝建立后,分封了七个诸侯王。刘邦其实想将卢绾也封王,但是以刘邦的厚脸皮,都不好意思提这事。

因为他心里明白,卢绾实在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封长安侯其实都勉强。

不过此事后来却出现了转机。

项羽兵败身亡后,他的手下四处逃窜,一部分人不愿意归附刘邦,因此刘邦四处派人抓捕他们。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钟离眛,他被刘邦满天下通缉,因为和韩信私交不错,便逃到韩信那里了。因为他,直接导致了韩信的封国被刘邦收回。

正是由于刘邦对于项羽旧部的穷追猛打,导致了一些已经归附汉朝的项羽旧部感到不安。

而燕王臧荼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由于不想坐以待毙,于是他决定放手一搏,起兵反叛,很快便将代地给攻下了。

然而以他那点实力,怎么会是汉朝的对手,刘邦亲率大军击败了臧荼,将他给抓了起来。

然后刘邦询问群臣,现在燕国无主,何人可以出任燕王?

刘邦的心腹大臣们都看得出来,刘邦这是想让卢绾做燕王,于是纷纷推荐卢绾。

刘邦等的就是这个,于是他从善如流,封卢绾为燕王。

然而,没有几个人能看出刘邦此举的真正用意,只以为刘邦是想封赏自己宠信的臣子罢了。

实际上,刘邦这么做,一方面可以稳住那些异姓诸侯王。

另一方面他正计划逐步除掉其他异姓诸侯王,到时候留下一个燕王卢绾,可以堵住某些人的嘴巴,使他们没法指责自己容不下异姓诸侯王。

除此之外,卢绾的燕国与匈奴接壤,可以帮助汉朝抵御匈奴。

在刘邦看来,这是个肥差,选谁都行。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他自然更愿意让自己关系最密切的卢绾去当这个燕王了。

只要卢绾好好干,等刘邦彻底除掉了所有异姓诸侯王,等待卢绾的将是更加美好的前程。

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基本都是顺着刘邦的剧本在发展。他先后以各种理由除掉了五个诸侯王。

此时,异姓诸侯王仅剩燕王卢绾和长沙王吴芮。

本来吧,只要再找个借口除掉长沙王吴芮,刘邦的计划便达成了。

就在这时候,却出现了意外:陈豨反叛了。

当时,匈奴经常犯边,而代国和赵国与匈奴接壤,是与匈奴作战的桥头堡。

陈豨因为战功卓越,被刘邦封为代国丞相,统领代、赵两地的军队抵御匈奴。

陈豨因为崇拜战国时期的信陵君,于是效仿他养了很多门客。

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不过由于陈豨手握兵权,本着小心为妙的原则,刘邦还是派人查了此事。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陈豨的门客里面必然有些惹是生非的人,有的人的所作所为甚至牵连到了陈豨,于是刘邦开始怀疑陈豨是否别有用心。

但是陈豨毕竟是跟随刘邦多年的老将,刘邦是出于信任才派他去代国的,因此刘邦对于此事十分谨慎,并未随便下结论。

可是陈豨不知道刘邦所想,他担心自己步了那些异性诸侯王的后尘,于是开始和逃到匈奴的韩王信接触,想提前准备个退路。

在韩王信的再三劝说下,陈豨终于下决心举起反旗。

他自立为代王,在代地反汉,很快便占据了代、赵两地。

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陈豨,同时命令卢绾率领燕国的军队一同夹击陈豨。

当卢绾听说陈豨派人前去匈奴求援后,便派张胜前去匈奴,想阻止陈豨与匈奴结盟。

张胜在匈奴遇到了前任燕王臧荼的儿子臧衍,他劝说张胜应该和匈奴还有陈豨结盟,这样张胜和卢绾的荣华富贵才能延续下去。

臧衍的理由是:刘邦之所以看重燕国,是因为燕国乃抗击匈奴的前线,一旦陈豨的叛乱被平息,匈奴也被击败,那么燕国就没价值了。

到时候,卢绾将要步那些异姓诸侯王的后尘,张胜自然也难逃一死。

臧衍建议张胜劝说卢绾,想要保住自己的权势,就要让汉朝一直乱下去,所以不仅不要对陈豨和匈奴赶尽杀绝,反而应该与他们结盟,互惠互利。

张胜觉得言之有理,便回去了。

张胜回到燕国,把臧衍的分析都和卢绾说了一遍,卢绾一想貌似很有道理,于是默许了与匈奴的结盟,并派人前去和陈豨联系。

同时卢绾开始消极怠工,使劲放水,想让陈豨多撑一阵子,好等到匈奴的援军。

可惜陈豨太菜了,在刘邦的穷追猛打下,溃不成军,最后被杀。

后来陈豨手下一名将领的爆料,陈豨与卢绾有联系。

刘邦自然不信,但是为了慎重起见,派人传唤卢绾进京面圣,结果卢绾称病不去。

由于事关重大,虽然刘邦也相信卢绾病了,还是派人前去接他到长安,顺便探查下燕国的大臣有没有异常举动。

卢绾因为做贼心虚,更加害怕了,继续称病,不敢前往长安。

而卢绾手下的官吏,则听到了风声,害怕被牵连,纷纷四散逃跑。

于是,卢绾私下说的一些话都流传了出去。

原来卢绾得知韩信已经被吕后处死,而异姓诸侯王也仅剩他和长沙王吴芮了。虽然卢绾和刘邦关系很好,但是和吕后并不熟。

卢绾听说刘邦病重,国家大事交由吕后处理,卢绾担心自己像韩信一样,遭到吕后的毒手,因此才不敢进京。

刘邦听到这些流言后,破口大骂,也不知道是骂卢绾还是骂吕后,又或者两个人都骂了。

此时,一些归附的匈奴人又透露:卢绾派张胜前往匈奴结盟。

这下子刘邦才认定卢绾反叛了,于是派兵攻打燕国。

卢绾则带着数千人跑到了长城附近,如果汉军追过来,他就前往匈奴寻求庇护。如果没追来,他就等刘邦消气了,回去请求原谅。

可惜他没等到那一天,刘邦本来就重伤不愈,加上感觉被卢绾背叛了,气急攻心,结果没多久便去世了。

得知消息的卢绾只得投奔匈奴,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

卢绾之所以落到如此下场,或者说他之所以会反叛,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他一直看不清刘邦的用意。

他和刘邦的关系有多铁,他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如果刘邦真的想要除掉所有异姓诸侯王,就不会让卢绾去当这个燕王。

而是找个他不喜欢的人去当燕王,然后趁机除掉。

事实证明,刘邦是想留下一个异姓诸侯王来做样板的,毕竟他是皇帝了,要注意形象,不能让人说他不能容人。

留下卢绾这个燕王,世人就不能指责刘邦对异姓诸侯王赶尽杀绝。

实际上,刘邦在除去异性诸侯王的时候,已经十分小心,每次都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才敢动手,就是在顾及名声。

结果卢绾不能理解刘邦的心意,弄巧成拙以谋反者处理,使得刘邦不得不改变计划,留下了长沙王吴芮来当这个招牌。

这也就是为什么唯独长沙王吴芮没有被刘邦除国的原因。

其二,没弄清自己的立场。

卢绾自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根本不配做诸侯王。

他的燕王之位是刘邦给的,那么刘邦拿走又有何不可?

就算臧衍说对了,刘邦真的对燕国出手,那么卢绾交出燕国就好了,或者干脆主动献出燕国得了。

刘邦还会亏待他不成?

就算做不了国王,做个列侯也不差的。

卢绾能够发达,靠的是刘邦的关系,而不是自己的本事。

那么卢绾想保住荣华富贵,就应该紧跟刘邦的步伐,而不是听信他人的忽悠。

所以说,卢绾反叛刘邦,既不是刘邦逼迫,也不是卢绾有野心,而是卢绾不够聪明所致。

他因为自己的自作聪明,硬是将刘邦给他安排的荣华富贵给葬送掉了。

卢绾到了匈奴后,日子过得很不好,他一直为自己当初的行为感到后悔,很想当面向刘邦道歉。

可惜他没有机会了,于是一年之后,卢绾在郁郁寡欢中去世了。

后来,卢绾的妻儿偷偷从匈奴跑出来,重回汉朝的怀抱。

当时是吕后掌权,吕后还算顾及卢绾当年与刘邦的情谊,于是让卢绾的妻儿住在当年刘邦赐给卢绾的宅子中。

再后来,卢绾的孙子以东胡明王的身份率众归附汉朝,被封为亚谷侯。

至此,卢绾的后代总算是有了不错的结局。

可想而知,如果卢绾当初不反叛,其家族的结局必然会好上百倍千倍,可惜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再改变了。

确实有点道理。卢绾的功劳不大,甚至可以说没有武功。他的封侯和封王,是刘邦给他的报酬。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刘邦的封侯和封王的标准,是双重的。在刘邦封萧何为第一,曹参第二的时候,他就把这个标准实施了一番。萧何的军功没有曹参大,但是,萧何在后方做保障有大功。因此,萧何第一,曹参第二。同理,卢绾没有大功,但是,他是刘邦的个人生活管家。几年如一日地跟着刘邦,不弃不离。刘邦认为卢绾有大功。在分封诸侯时,卢馆得了长安侯。食邑租税比沛县集团的谁都强,长安是汉朝的都城,却是卢馆的封地。刘邦对他多照顾,由此可见一斑。

二,卢馆和夏侯婴,审其食是刘邦家的铁心豆瓣,没有谁能够超过刘邦对他们的信任。

卢绾从小就是刘邦的儿时伙伴,这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孩子,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不可思议。人们只有把这一切看成说天老爷都安排,非人力可以改变。刘邦的性格比卢绾要钢爆,所以,做了大哥,卢绾跟着跑。在一跑就是一辈子。卢绾的大半辈子耗在刘邦身上。刘邦在得意时,当然就忘不了人家,没有功劳有苦劳不是。这是从私谊上来讲说如此。不相信身边人,还相信谁?

三,卢绾封王

卢绾的运气好,就在于刘邦没有强大的儿子做藩王。项羽封的燕王臧荼反刘邦,刘邦把他镇压了。谁梁当燕王成了目光的焦点。刘邦的兄弟和儿子们不是支撑不起事情,就是没有长大。全国那么大,自己的一家人都出去也还大大有剩余的地方。刘邦又不想别人去干,害怕别人会搞分裂,搞独立。所以,他久久拿不定主意。后来,有打听得来的消息说,刘邦想封卢绾去守北方边防战线,做燕国的王,替皇帝分忧,替国家保一方安宁。大臣们马上集体上奏,强烈要求皇帝派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的长安侯,太尉卢绾去燕国替安邦定国云云。刘邦自然准奏。于是,卢绾成了大汉朝的第一位由刘邦安排到燕国的诸侯王。

四,为什么要反汉朝?

卢绾其实是没有反汉朝的心思的。从开始到最后,找不出卢绾要反刘邦的证据。

中国有一句话叫“众口烁金,积毁销骨”,卢绾差不多就艾在这句话里面。

北方的反派角色很多。汉朝封的诸侯在刘邦在时就到处造刘邦的反。卢绾到燕国后,为了自己的诸侯国的发展,不得不与周围的各种势力有交往。有人就说某年日月,看到燕王使者张胜在反将陈希大营走动,怀疑有不轨之事云云。刘邦不相信,不久又传说有这回事,因为是陈希投降过来的人交待的。刘邦就疑惑了。派审食其去调查。审食其回来说,燕王称病不回来,又不写捡讨,不听朝迄安排与敌国做边贸生意……

刘邦正在为鲸布的事闹心,一听就炸了。派小老姨樊哙带兵去问罪。卢绾这时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只得带了家室到长城脚下等待大汉军队。但是,等来的消息是皇帝驾崩了。卢绾害怕吕后乱杀人,万不得已地投到匈奴去了。匈奴封他为东胡奴王。

过了一年,卢绾死在匈奴。

卢绾,是刘邦的旧友。

正因如此,尽管他功劳远不至封王,但刘邦还是“开后门”,给他作了燕王。

可是,卢绾最后却依然反叛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后门”封王

卢绾,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两家是世交。

卢绾的父亲与刘邦的父亲“相爱”,卢绾和刘邦长大后,也“相爱”。(《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从刘邦布衣时起,卢绾就出入上下,可谓同生共死。

因此,刘邦起兵后,卢绾的地位很特殊。他可以出入刘邦卧室,各类赏赐也“群臣莫敢望”,即便是萧何、曹参,也对他恭恭敬敬,在亲幸方面,“莫及卢绾”。

楚汉战争中,卢绾也有一些战功。

他最大的战功,是曾与刘贾率军2万,起数百,渡过白马津,与彭越一起在项羽后方作战,烧毁楚军囤积的军粮,使其不能给项羽供给粮草。

此外,楚汉战争结束后,他与刘贾又曾讨伐临江王,后又与刘邦从征藏荼。

可以说,楚汉战争中,卢绾固然有功,而且打击楚军后方的功劳也不算小,但其功劳,不要说与萧何、韩信、张良无法相提并论,就是与樊哙、夏侯婴等人也有一定差距。

当时,非刘姓的王有七人,刘邦也想封卢绾为王,但怕引起群臣不满。

毕竟:裂土封王,是当时最高荣誉。

当时非刘姓的王有七人,但或原本是项羽所封的王,或者像彭越一样原先虽没被封王但是是强大的实力派。

即便是韩信这样以汉将打出来的王,还是刘邦强忍脾气封的。

其他张良、萧何等人也都只是封侯,未被封王。

灭藏荼后,刘邦下诏诸将相列侯,要大家选择有功者为燕王。

大家伙都知道刘邦的心思,纷纷表示:卢绾功最大,可以作燕王!

于是,卢绾也就幸运地走后门,成了燕王。

而且,“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卢绾是诸侯王中最得信任的。

离间计

做了燕王,卢绾自然要忠心追随刘邦。

不久,刘邦讨伐陈郗,卢绾也率军从东北方向进攻。

由于交战地点靠近边境,匈奴干预的能力较强,因此,陈郗遣使去匈奴求救,而卢绾也派张胜去匈奴,扬言陈郗已败,匈奴不要用兵。

张胜到匈奴时,前燕王藏荼的儿子藏衍也在。

藏衍展开离间计,他对张胜说:你之所以被燕重用,是因为通效胡事,燕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诸侯造反,刘邦还来不及收拾。等到陈郗被消灭,刘邦必然来搞燕,到时你们都是俘虏!你们应当暂缓攻击陈郗而与匈奴和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嘛,万一以后汉为难你,你也有个依靠不是?

张胜被说服,遂暗中请求匈奴帮助陈郗。

卢绾一开始是一心忠于汉的,一开始感觉到张胜不对劲时便上书请求族诛张胜的家人。

熟料,张胜回来后,一番游说,卢绾居然被说服了。

于是,卢绾便另外找人冒充张胜家人,做了替死鬼,同时又派范齐出使陈郗处,暗中勾结,“欲令久亡,连兵勿决”。

稀里糊涂变成造反者

卢绾企图玩小心思,暗中联合陈郗、匈奴,以求安宁。

纸到底包不住火。

陈郗兵败后,陈郗的稗将降汉,把卢绾这点小心思捅了出来。

对韩信,刘邦还玩一下阴谋,对卢绾刘邦是没必要玩阴谋的,直接招卢绾来。

卢绾自称病了。

刘邦又让审食其、赵尧去迎接卢绾。

审食其,是吕氏的人,赵尧,是支持赵王如意的。从刘邦安排的迎接人选看,刘邦已经尽可能避免某一政治派系的一面之词,不愿冤枉卢绾。

然而,卢绾不这么想。

卢绾心中害怕,不敢去见,私下对亲信说:现在非刘姓而王的,只剩下我和长沙王两个了,近来,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宣布被诛杀,这全部是吕后的计策。吕后这个妇人,就是要一心铲除异姓王和大功臣!

于是,卢绾继续称病不行。

这下玩大了!

刘邦判定:卢绾果然造反了!

于是,刘邦下令樊哙前去镇压卢绾。

稀里糊涂的迎接讨伐

刘邦下令樊哙去讨伐卢绾。

然而,樊哙走了没多远,刘邦又听说樊哙与吕后结党,准备在高祖去世后尽诛戚夫人及赵王如意,遂下令陈平、周勃去斩杀樊哙,并以周勃取代樊哙。

陈平一番风骚操作后,樊哙的命保住了,周勃领军讨伐。

而从周勃平定卢绾的过程看,卢绾造反压根是一场闹剧。

周勃传达刘邦诏令:燕王的官员,没有跟着造反的,全部加官一级;跟卢绾造反了的,只要愿意放弃卢绾,一律不追究。

两道政策一下,燕国的官员将士纷纷跟卢绾划清界限。

卢绾只带了家属及宫人逃窜,在长城脚下徘徊。

卢绾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刘邦身体能好起来,念念旧情。

然而,刘邦驾崩的消息传来了。

卢绾失去了最后的希望,逃去了匈奴,被封东胡卢王。

可以说,在汉平定异姓王的过程中,平定卢绾之战是最没有悬念,最轻松的了。

卢绾根本就没有做好造反的准备,完全是稀里糊涂造反,稀里糊涂抵抗,稀里糊涂失败!

刘邦滥杀功臣,到临死前甚至差点连樊哙都杀了。

然而,对卢绾,刘邦算是够意思的。

一来,感情基础确实好,二来,卢绾确实也构不成什么威胁。

因此,卢绾功劳不算特别大,却也得到了“裂土封王”的待遇。

然而,才能不配位,即便侥幸得到高位,也是保不住的。

卢绾的地位,并非来自才能、功劳,而是来自汉高祖的格外恩宠。

死死跟住刘邦,是卢绾报答高祖,保住富贵的唯一道路,他不应该,也没有能力跟刘邦玩小动作。

结果,没事找事,小事变大事,大事变成过不去的坎,莫名其妙一步步把自己玩死了。

7、卢绾为何背叛刘邦投降匈奴?

因为刘邦薄情寡义,西汉天子个个都是刻薄寡恩之辈!

刘邦,卢绾二人同日出生,父亲之间关系又好,从小玩到大,一起读书。既是发小,又是同学,深得刘邦的信任。

然而,权利可以改变人心,刘邦建立大汉以后,逐步开始削平异姓王,卢绾因此而非常不安,又深恐王位不保, 便有了打算,又听信亲信所言放过陈豨,外联匈奴,如果局势和缓,燕就能够长存,如果皇帝削藩,燕也可请匈奴相助,算有了安全的保障。

卢绾只是想保住身家富贵,刘邦却步步紧逼。先派使臣召其入长安,卢绾称病不出,又派辟阳侯审食其,御史大夫赵尧调查他 ,卢绾愈加恐惧,闭门谢客。他对他宠信的臣下说:“现在不是刘姓而做王的,只有我和长沙王吴芮了。去年春天朝廷族灭了淮阴侯韩信,夏天又诛杀了彭越,都出自吕后的计谋。现在皇帝有病,政事皆决于吕后。吕后专门想要找借口诛杀异姓诸王和大功臣。

后来刘邦以樊哙为将军,率军击燕。又改以周勃代之。

卢绾听说刘邦生病,带着他的家属、宫人、亲信等共数千骑,在长城下等候,希望刘邦病愈之后,亲自入长安谢罪。

然而四月刘邦驾崩,卢绾恐为妇人所害,遂带领众人逃亡到匈奴。

卢绾刘邦从亲如一家到反目成仇,刘邦的刻薄寡恩要占很大一部分。不过刘姓天子的刻薄寡恩是出了名。

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等先后被废杀,

不仅如此,萧何自污声名,仅以身免,最后也差点不得善终。

张良深知其为人,独善其身,才可功成身退,

其逝前还打算杀了忠直的樊哙,因他是吕氏之婿,担心他助吕作乱。后因陈平的保护及刘邦驾崩才躲过一劫。

其后景帝朝服斩晁错,饿死周亚夫。

那位野猪皇帝就更不用说了,一朝十三相几无善终之人

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会扯得远一点,有兴趣的朋友看看吧。主要是涉及到刘邦晚年汉朝的政治架构和利益分配问题。我把我原来文章里面的简单转述一下,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文章,那里更详细一些。

刘邦建立汉朝,他的你想是建立秦朝那种中央集权的国家。因为他和秦始皇都看到了周朝分封制的弊端,也对春秋和战国的战乱很有体会。他们认为解决战乱的办法就是结束分封制,以中央集权而代之。但是这个做法其实是受到很多人反对的,比如以张良为首的六国旧贵族,他们跟着刘邦打天下就是想要恢复周朝的分封制,收回六国的土地和特权。比如以韩信为首的新贵族,他们就是想要成为新的诸侯国王。

刘邦建国后最为主要的便是和这些复辟分封制的贵族作斗争,加强汉朝的中央集权,建立汉朝制度。在这个过程中他消灭了六国旧贵族和汉朝的新贵族,立下了“非刘氏不能为王”的规矩。然而这并不能阻止很多开国元勋对分封制的向往,比如吕氏集团和沛县集团的部分人员。

吕氏集团是以山东吕后家族的亲戚为主的开国元勋,沛县集团是刘邦在沛县起家的老底子,这两派都是刘邦建立汉朝的根本。其实吕氏集团是非常谋求分封制的,但因为刘邦和吕雉的关系并不像韩信那样急功近利,而是希望在太子刘盈登基后再做分封。沛县集团并不是所有都想谋求分封,但卢绾、樊哙等人对分封比较期待。

当然他们都不敢当着刘邦面提分封,那下场多半会走到韩信那条路上去。可刘邦对他们并不放心,所以想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因为太子刘盈受到吕后集团支持,长子刘肥受到沛县集团支持。这两派刘邦都不放心,所以干脆扶持没有关系的戚夫人。后来这个办法受到两派的集体抵制而取消,刘盈才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位。

可从这件事之后刘邦就开始猜忌沛县集团,认为他们会和吕氏集团合流,在他死后会瓜分汉朝天下。所以他利用苦肉计折磨萧何,本质上就是试探沛县集团的态度。萧何作为沛县集团之首,他的一言一行代表了这帮人的政治倾向,所以刘邦必须掌握。

可他这么反复试探,虽然确定了沛县集团大多数还是忠心可靠的,可也有少部分因为猜忌而走向背叛。卢绾就是典型,他本是沛县集团的大佬之一,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刘邦最好的兄弟。两人是世交,从小一块长大,本来并没有猜忌。他们关系很好,卢绾甚至能随意进出刘邦寝宫,可见刘邦对他的信任。

但是卢绾并不支持中央集权,而是想要谋求分封,当一地的诸侯王。当刘邦消灭燕王臧荼后,本来想要按规矩立刘氏子弟为诸侯王,管理燕地。卢绾却抢先联合朝中沛县集团和吕后集团的人推举,成为了非刘氏的诸侯王,这就让刘邦很尴尬了。由于卢绾身份特殊,刘邦还不好强行压下,只能让他去当王。

可刘邦对诸侯王的防备越来越深,他派了大量官员到赵国、代国和燕国,直接管理当地事务,实际上就是把诸侯王架空了。在这种情况下,代国驻军的陈稀起兵反叛,自立为代王,并向匈奴借兵。而刘邦这带着大军北上讨伐陈稀,并要求卢绾配合作战。卢绾在谋士劝说下阳奉阴违,暗中配合陈稀。后来事发,干脆直接打起了反叛刘邦的大旗。刘邦临死前派周勃和陈皮出兵燕国,攻打卢绾。卢绾兵败后只能逃亡匈奴,燕国由此而灭。

这件事本质上就是中央集权和分封制的战争,而最终中央集权取得胜利。不论是卢绾还是韩信,或者是后来的吕氏诸王,都是谋求分封而被灭的。这些都是违背历史潮流发展的趋势,被灭在情理之中。以各种阴谋论分析这种场景,给刘邦泼黑水的,纯粹历史老师死得早。

卢绾的叛逃是攝于韩信,彭越,英布等诸王之死,及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功不及韩,彭,英,而高居燕王之位,高处不胜寒,诸王尚不免被诛,何况自己,平陈豨之乱时又诸多误会,百口莫辩,遂屯兵长城下,希望刘邦能看在儿时的情份上放过自己,岂知刘邦己死原谅无望,遂改节降了匈奴,多说一句,即便刘邦能放他一马,吕后也不能容他刘邦死后,汉室宗亲尚免不了屠戮,何况一个卢绾。谢谢邀请,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60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